时间:2024-08-31
【摘要】本文基于课程统整思想,结合挑战式经验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在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4B教材中,试图把单元内知识进行整合,将整本教材内容进行统整,让学生去选择和自己能力相当的知识目标,将知识按学生的需要呈现,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并大量使用小组合作和竞争。笔者认为统整的实质是学习者的需求,以及与实际生活产生最大的关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欲望。基于此,即使在“某门学科”中,统整也是可以发生的。
【关键词】课程统整;挑战式学习;牛津小学英语
【作者简介】潘霞,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宝塔小学。
课程统整思想是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结构调整中的反映,其关注的焦点在于整合以儿童经验为代表的生活世界和以学科知识为代表的科学世界,让学生完整地认识和把握世界,实现全面发展。课程统整是课程组织的一种手段,不只是学科知识的统整,还应包含课程与师生的统整、与自我的统整、与整个世界的统整。站在学习者之立场,思考如何架构议题,让学习者有完整之概念,并与实际的生活面结合。
一、“2061计划”中关于课程统整的观点
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世界数百名科学教、工程师和教育家依据科学发展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先从横向上划分出新的五大类学科:“生物科学和保健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信息科学和工程学”“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技术”,以此为框架,将这些“分科”的内容进行再次的水平维度的整合,分为有机排列的“科学的性质”“数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自然环境”“生存环境”“人类机体”“人类社会”“被改造了的世界”“数学世界”“历史观点”“通用概念”和“思维习惯”12 部分,构成了在中小学、幼儿园里应当学习、掌握、形成的知识、技能和处事态度的新内容和新框架。这种划分完全脱离开已有课程、教材的“巢臼”,重新从文化中选择出新的课程内容。但是我们要走出课程整合的误区,树立“整体”的整合课程观念。1.课程整合不是把几门分科课程“合并组合”起来的综合课程,而是使课程要素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的整合课程。2.我们要形成“由上往下”的新整体视角,整体地把握住中小学课程这一有机集合及其组成成分的各个科目,杜绝“由下往上”的片面视角,以避免把课程看成分离的一门门科目。3.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全部内容的空间结构化整合和中小学幼儿园课程的时间一体化整合。
二、“2061计划”中大力提倡的挑战式学习经验教学法
无独有偶,“2061计划”中大力提倡一种挑战式学习经验教学模式,它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教学法。挑战式学习经验教学法的主要原理是提供一个“挑战”给学生,学生需要通过小组的合作,研究型的学习,再加上老师的指导,解决这个挑战的难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以前不会的东西。挑战式学习跟平时上课不同的地方就是学生成了知识的主人,教师角色由课堂上讲课的专家转变成为和学生一起探索,一起解决问题的主持人。这种学习模式按照学生的需要,将知识进行整合,将课程与师生进行了重整。
1. 挑战式学习的过程。在挑战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了本次挑战性学习内容所需的所有学习资源。首先,由学生在小组里面讨论,明确他们的任务,然后把任务分成几部分,找出出每部分他们需要的资料、知识、技能,看看能否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就继续分析任务,重复上面的讨论。第一天各小组向全班、教师报告他们初步讨论的结果。从第二天开始,老师每天只向全班讲大概15分钟的背景资料课,然后是小组工作,老师给每个小组咨询时间,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建议研究方向,或者教他们一两样没学过的东西。
2. 挑战式学习的原则。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不一定来自学生本身,可以是学生去咨询专家得到的答案。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不一定是提出问题的人本身的能力可以做到的,但是,懂得主动寻求答案,也是一种能力。有需要,就有动力,需要来自学生,学生的需要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挑战性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模式和师生关系,引入了社会概念,以及社会中各行各业的专家共同参与。
3. 挑战式学习经验教学法的特点。将课堂知识和生活紧密地联系,学生学习旨在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需要教师和专家的指导。教学地点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但是必须有一根主线串联。教师主要起一个指导作用,但是教师必须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并且具备很强的宏观调控能力。重视小组分工合作,体现探究性和科学性。且这种教学法在解决某一问题的挑战中经常运用到多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学科之间交流融合。评价方式不拘泥于笔试考试,还包括动手的实验,合作的设计等等。挑战性学习模式在设计一个“挑战”时,往往需要多门学科的知识,多種能力,是课程统整理念的实际运用。
三、挑战式学习经验教学法在我国试行可能存在的局限
1.挑战性学习对教学资源要求较高,包括课程资料、百科全书、图片、录像、地图等,对于特殊的科目甚至需要电脑、实验室等,这就决定了这个教学法在教学资源贫乏的地区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2.挑战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挑战性学习是否吸引学生,是否合理,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要看设计是否巧妙。对教师准确把握教材、教学目标,灵活把握教学过程具有比传统模式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要接受一定的培训,或者对这种教学法十分熟悉。
3.班级规模太大,不宜采用这样的教学法。
四、在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4B教材中的使用
1.分析教材。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4B教材,是江苏省使用的三年级起点的小学英语教科书,2013年教育部审定后,使用至今。
(1)教材内容和板块分析。本册教材共有八个单元和两个综合语言实践项目。每个单元由七个板块组成,其中Story time, Fun time, Cartoon time, Checkout time, Ticking time五个板块是固定的,另外的Letter time, Sound time, Song time, Rhyme time, Grammar time,Culture time六个板块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习需要而设置的。其中两个语言实践项目可以初步感知到教材的编者对于教材中语言的综合运用和教材内容的整合也更加重视了。
(2)学习内容和目标分析。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4B教材依然是围绕着听、说、读、写、玩演练等目标对教材中涉及的多个项目进行规定程度的掌握。语音部分,4B教材涉及4个元音字母“a,e,i,o”一个元音字母组合“ee”共8种发音。学生还需要掌握简单的拼读规则,此外,初步感知句子的重读、连读、语音和语调;词汇方面,本册书需要掌握55个四会单词及词组和52个三会单词及词组;语法方面,初步感知名词所有格的用法,进一步深化名词的单复数,学习情态动词的用法,进一步区分人称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初步学习各类的形容词,以及表示频度的副词,逐渐深化对表示时间和地点的介词的使用,初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简单句如陈述句、感叹句等;在功能方面,本册书主要涉及问候、建议、邀请、打电话、疾病等;话题方面主要围绕学校与日常生活、服装、季节与天气等。
(3)现阶段教材使用情况分析。目前,小学英语考查内容仍然是以书本为主,教师一般还是按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呈现知识,进行讲解。上课内容主要还是以课文为主。学生主要还是被动接受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知的欲望逐渐消失,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大部分学生不会去主动利用工具书和其他方式获知。
2.整合教材。教者自己设计符合本班特色的活动和场景,将整本书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将所有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不是割裂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打乱知识的顺序,使得知识的学习按学生的需要呈现,而不是按教材的顺序呈现给学生。使得英语学习和生活相关,并且在学习英语时也可以融合其他学科知识。打破目前牛津小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教材依赖、教师依赖、课堂依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3.选择目标。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参考,但不是唯一参考和终结参考。教师可以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单元内和单元间的相关知识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形成自己的整体学习目标和分级学习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学习。
4.设计案例。基于课程整合理念,挑戰式学习经验教学法,笔者在牛津小学英语4B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1)具体设计。班级中新来一个小朋友Jerry,我们先向他介绍了关于我们学校生活的情况;我们打算举行一个派对欢迎他,我们需要精心打扮,需要准备好“食物”和“节目”,“节目”可以包括教材中学过的英文歌、英语小诗朗诵;也可以穿插学生感兴趣的英文歌曲,小诗;根据课本改编的故事表演等等。准备好一切后,我们通过电话邀请Jerry参加派对......在这个设计里,除了学习本学期必须掌握的内容,我们还可以融合和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任何知识。
(2)学生的权力。每组学生都是决策者之一,学生决策知识呈现的顺序,学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呈现需要学习的内容,已经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学生自己主动选择额外想获知的知识;这样不仅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让有能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小组成员自己确定自己的任务和学习进度,最大限度地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介绍自己学校的生活为例,除了学生必须掌握的学科之外,教师也可以提供其他学科知识,学生备注自己想掌握的知识,后期教师在提供学习材料的时候,将额外给出相关材料或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同样,除了“踢足球、打篮球、打乒乓球、游泳”等课后运动之外,教师还可以提供“慢跑、排球、网球、骑车”等多种课后运动项目,至于学生是对课外活动更感兴趣还是对课内学科更感兴趣,学习的顺序也取决于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为提高,从认知上,学生学习的内容都是自己选择的,自己想知道的,自己更感兴趣的,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3)具体实施操作。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一个口头报告员,一个书面记录员,一个时间监测员,一个材料员。每周轮换一次角色。教师要协助、指导材料员准备好学习所需材料。记录员每天记录小组的进度。每天汇报进度,小组间展开竞争,在每节课上,由报告员汇报学习的进度,各小组展开竞争。教师是主要的指导者,但是学生可以求助任何人,家长、邻居、高年级的同学、专家、教师等。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是多元的。
五、结语
在现阶段完全打破学科的界限还处于试验阶段,其结果也无法预见,但是课程统整的理念同样可以运用在目前的学科教科中,本文将整个教材设计成一个大的活动,其中又包含若干小的活动,保持了教材的完整性,学生具有较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而且不会将教材割裂看待。往往一个活动所需的知识、能力是综合的,活动也更贴近生活。学生在开始的新奇之后,实际运行中也会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我始终认为,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应对教材有自己的新的理解和重整,以便更适应眼前“活生生”的孩子。这也是教材给教师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高慧珠.课程统整中主题内容开发的内涵、模式及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2).
[2]黄译莹.课程统整之意义探究与模式建构[J].人文及社会学科, 1998(4).
[3]美国促进科学协会组织编写,闵实,闵季译.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四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页,第6页,第211页,第215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