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沈怡晴 秦点辞 施慧
摘 要:英语打卡软件作为具有自我约束和督促功能的英语学习工具,受到英语学习者的欢迎,也对其英语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打卡的过程中,基于每个人自身的不同特点,执行的结果会有不同,有些人能够坚持较长时间,有些人则选择放弃打卡。本文旨在从心理学及传播学角度对学生坚持打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学习打卡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打卡;英语词汇学习;心理学;传播学
一、研究过程
在网络中,很多人都喜欢用“打卡”这个词描述为了养成一个好习惯而努力坚持的行为,打卡机制旨在利用打卡行为对个体产生正向刺激,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促进个体的进步。
在新媒体时代,各类学习类软件纷纷面世,应用不同的打卡机制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目光,这些软件使得他们有机会利用课堂外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探究英语词汇打卡软件对于英语词汇学习的效果,本项目组通过网络各平台对20名使用英语学习软件进行打卡的大学生进行了对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调查。在这三个月内,16名学生按照一定的频率(使用频率界定:一周7天中,学习1-2天为低频率,学习3-4天为中频率,学习5-7天为高频率)坚持完成打卡任务,4名学生放弃了打卡,即80%的学生能够坚持打卡。
通过对跟踪对象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项目组成员发现参加本次跟踪调查的对象为了准备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英语考试、雅思、托福)而进行打卡的占总人数的68%;因为周边人打卡而迫于压力进行打卡的占23%;由于喜爱英语学习的占6%;其他原因的占3%。通过占比不难看出,大学生更多的是带着功利的目标进行单词打卡学习,期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自我提升。
本项目组对完成打卡的跟踪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78.57%的学生认为打卡软件能够给他们的单词学习带来便利,并且42.86%的学生认为软件学习的效果优于非软件学习。
跟踪对象指出,打卡软件给他们的词汇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随时背单词(90.91%) 、 随时查单词(81.82%),软件所拥有的科学复习机制让他们省去自己整理的时间(72.73%);在谈及通过打卡软件背单词比非软件词汇学习方式更有效的原因时,83.33%的学生认为使用打卡软件背单词之后对单词的应用频率提高了,66.67%的学生觉得是软件打卡机制在起作用;64.29%的学生认为非软件类词汇学习方式需要高度自觉,还有57.14%的学生认为非软件词汇学习方式需要自己安排计划,耗费时间精力,所以他们难以坚持;81 .82%的学生坚持使用软件进行单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这样背单词有规划,更为系统合理(包括新背单词量、复习单词量、复习打卡安排)。
二、坚持打卡的原因分析
经过为期三个月的跟踪调查,项目组成员发现众多影响大学生打卡的因素。结合问卷调查呈现的结果,我们将跟踪对象能够坚持打卡的原因归纳为内部原因及外部原因,并从心理学及传播学角度对他们坚持打卡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解读。
(一)内部原因
因为打卡行为的主观性极强,打卡行为中心理因素影响处于主导地位,结合心理学理论,本项目组从打卡目标、打卡过程以及打卡效果三个方面作出了以下分析:
1.打卡目标。打卡目标的设定往往先于打卡活动,能够持续影响打卡者在打卡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效果。飞轮效应表明,为了实现一开始设定的目标,人们必须经历非常艰难的开始阶段。随着进程的推进,坚持会变得越来越轻松,直至最终实现目标。本项目组在调查中发现,顺利完成打卡的跟踪对象,往往在打卡前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给自己设定了合适的目标,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大幅度提升了自己的詞汇量;而中途放弃打卡的四名跟踪对象都设定了过高的目标,打卡的内容和自己现有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导致打卡行为收效甚微,从而逐渐失去信心最终放弃打卡。
2.打卡过程。打卡的整个过程以打卡活动为主体,除了要求打卡者有坚持下去的决心之外,还要求打卡者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方式方法。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指出,人们在处理未完成的事情时陷入的一种极端状态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拖沓缓慢,不把一件事做完就开始下一件,导致最终无法彻底完成任何一件事。本项目组发现,放弃打卡的跟踪对象在简单的词汇尚未掌握情况下就开始记忆较难的单词,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从而影响后续打卡活动的进行;而大部分顺利完成打卡任务的跟踪对象则采用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由简单的单词慢慢过渡到更难的单词,阻止了这种效应的发生。
3.打卡反馈。反馈效应指出,如果学习者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自身学习效果的反馈,将促使学习者更加努力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项目组成员在跟踪调查阶段定期对所有跟踪对象进行词汇量测试(受疫情和技术条件影响,部分跟踪对象未得到有效的监督)。对于那些坚持进行词汇量测试的跟踪对象,打卡目标的实现和词汇量的提升都能够激励其持续进行打卡。相反,未能按时进行词汇量测试的跟踪对象,由于缺少及时的反馈,学习积极性下降,离最初设定的打卡目标相距越来越远,导致最后直接放弃打卡。
(二)外部原因
结合传播学理论,本项目组从学习打卡行为中产生的“仪式”、打卡仪式化对用户自我形象的构建、新媒体碎片化学习三方面作出了以下分析:
1.学习打卡行为中产生的“仪式”。各类软件通过不同的机制来实现用户的学习打卡行为。目前市面上的几款英语词汇学习打卡软件,用户大都通过猜测词义、重复记忆以及拼写单词的流程来完成学习。基于每款软件不同的设计形式,用户也可以添加一些个性化方式,但基本的学习模式不变。同时,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用户即完成当日的打卡任务,此时用户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将完成打卡的界面分享到其他社交平台。
按照人类学对“仪式”的定义,习惯性的学习即可构成一种仪式,用户通过软件设计的学习流程完成了第一次仪式的构建;其次,用户在软件内部完成每日的学习任务构成了第二次仪式——打卡仪式;最后,用户将打卡界面分享至社交平台,即构成了第三次仪式。与此同时,用户收到他人的点赞与评论,新媒体社交平台的使用使得单向传播的学习过程有了一种互动性。
2.打卡仪式化对用户自我形象的构建。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参与到打卡行为中的用户,作为媒介受众的一员,都希望通过一段时间内的词汇打卡学习实现词汇量的提升,但在打卡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打卡过程的仪式化使最后的结果背离初衷。用户通过将打卡界面分享到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获得他人评论与点赞的同时,通过人际传播重新构建了自我形象。
美国学者米德从传播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I)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而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代表是“客我”(me)。在英语学习打卡仪式中,他人对用户打卡的评价形成了新的“客我”,“客我”促使“主我”产生新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用户构成或更新了自我形象。这种自我形象的构建,使得打卡用户将关注的重心从完成学习任务转移到如何在社交平台进行更好的自我呈现,为他人心中的自我形象“添砖加瓦”,构建了一种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人设。
用户分享在社交平台的打卡记录获得了他人的肯定、认可,于是用户获得了自我满足,而打卡也变成了仪式工具。无论这种来自外部的驱动力是否真正促进用户对学习内容的吸收,这种仪式化需求都会对其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使得其能够坚持,维持自己的人设,而他人的点赞与评论也在无形中起到了一种监督作用。
3.新媒体碎片化学习。网络碎片化学习是一种在泛在环境下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碎片化内容的广义学习方式。打卡软件使得学生无论处于何时何地都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碎片化学习意味着要分割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这一点也体现在打卡学习上,软件将完整的英文文章拆分为短语、句子和文段进行分析、讲解,这样的信息具有离散型,符合我们视觉感官接收信息的特点,也适应了碎片化时代人们学习的习惯,降低了对学习者时间、精力和专注力等方面的要求,学习者可更为高效地获取有用信息。
此外,多元化的媒体扩大了用户的选择面。用户可以对市面上的打卡学习软件进行自由选择,通过不断尝试,挑选适合自己的打卡软件进行学习。在厌倦长时间使用一种打卡软件学习之后,还能够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其他软件。这种自主选择权和多样的选择对象,使用户能够在打卡过程中保持新鲜感。同时,打卡软件的个性化定制功能,也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要求,增加了打卡学习的趣味。
三、建议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结合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项目组从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对大学生打卡学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以助力大学生更高效地利用打卡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
首先,用户需要按时对自己的打卡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即词汇量测试,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根据调查获知,不愿意频繁进行词汇量测试是英语基础薄弱群体的通病,但不进行词汇量测试就无法知晓自己的学习情况,无法针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在本次跟踪调查中,有数位跟踪对象选择每天进行词汇量测试,他们最终提升的词汇量远高于仅完成必要数量词汇量测试的跟踪对象。其次,大学生群体在单词打卡前应设定明确且适合自己的目标。比如,英语基础较好的群体(高分通过四六级的学生、英语专业学生),可以设立在一个月的打卡后将自己的词汇量提升到一个大目标(基于学生实际设定);而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群体,完全可以设定第一周学会少量新单词,第二周在第一周基础上适量添加新单词,这样由达成数个小目标最终实现有效提高词汇量的目标。再次,大学生在打卡时应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法。在本次的跟踪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喜欢用每周末复习一周所学单词的打卡方式,而有的学生更喜欢第二天复习前一天所学内容的打卡方式;不少学生习惯每天同一时间打卡,而有的学生则一有时间就拿出手机打卡。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打卡方法和节奏是坚持打卡、完成目标的前提。除了上述基于“打卡”活动本身的建议之外,大学生还可以结伴打卡,同学之间相互鼓勵,互相竞争,激励打卡。或者自主设置一系列奖励措施,如:长时间不间断的学习容易使人麻木,可以在完成短期目标后给自己安排适当的放松与休闲的时间作为奖励,劳逸结合。
除此以外,在这个网络和移动终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很难拒绝网络社交,媒介仪式所带来的人际传播让学习的过程充满自我满足感,不再是一个人的“单机游戏”。但是我们不能仅满足于打卡的仪式感而忽视学习内容,应将他人的褒奖转化为坚持打卡学习的动力,提高自我驱动,才能让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通过长期分享打卡界面,关注更多与学习相关的博主、公众号,吸纳各种方式的优点,给自己制造一种充满学习氛围的“拟态环境”,也不失为一种自我督促的好方法。
在碎片化学习的过程中,光靠打卡软件的监督完成每日的打卡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新媒体时代,受众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对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在脑海中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理解。以词汇学习为例,受众要将消极词汇转换为积极词汇,为自己所用。既要把握碎片化时间,也不能放弃深度阅读及思考。
四、结语
基于对大学生利用英语词汇打卡软件进行词汇学习这一行为的跟踪调查研究,本项目组对大部分跟踪对象能够坚持打卡的原因从心理学及传播学角度进行了分析,且给予学习者相应的建议。在学习软件和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戒浮躁,戒功利。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尤其是语言学习,十分讲究方式方法,更需要学生长时间坚持。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我们需要时刻停下脚步反思,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一味跟随潮流。大学生要懂得在学习中探索,在探索中学习,才能采撷知识的果实。
参考文献:
[1]王斌.互动与表演:微信学习打卡现象的媒介仪式透视[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25):7-9.
[2]闫明.“全民表演”:社交软件中“打卡学习”[J].新媒体研究,2019(13):54-5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沈怡晴(2000.01-),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本科;秦点辞(2001.09-),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本科;施慧(2001.12-),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本科。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级项目“学习软件打卡机制对英语学习效果的影响”(项目编号:202113646003Y)的研究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