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摘要】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同时也是一个交际单位,其建构和生成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Maton提出的合法化语码理论(Legitimation Code Theory)中的语义性(Semantics)包括语义引力(Semantic Gravity)和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本文通过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这两个参数来研究语篇在语境层面、语义层面和词汇语法层面的运作机制。
【关键词】语义波;语义引力;语义密度;运作机制
【作者简介】孔德杨,男,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2018年校级科研项目部分成果。
一、引 言
语篇的概念范围可大可小,小到一个词可以看作是一个语篇,而大到一个段落甚至是几个段落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语篇。但通常来说,一个语篇的形成都有着其固有的模式和特点。本文试图从语义波理论中的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的视角出发,通过其分别在语境、语义和词汇语法层面的体现于互动,来探究语篇建构和生成中的诸多因素和形成机制。
二、研究背景
1.关于“语篇”的界定。胡壮麟等曾对语篇进行过如下的概括,“有意义的表述集合体”,并进一步提出了“语篇属于语义范畴,它不是大于句子的句法单位,也不是段落”。(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17)与此同时,还有的学者对语篇也给出了类似的提法,如苗兴伟(2017)中也提到“语篇是语义或语言的使用单位,语篇不是由句子构成的,而是由句子体现或编码的”。(Halliday&Hasan 1976; 转引自苗兴伟 2017)因此,从相关的学者的文献中可以看出语篇的属性,即语篇是一种语义单位或交际单位,而句子像词、短语和小句一样同属语法单位。本文在谈及语篇建构和研究的过程中,也遵循了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或交际单位的界定。
2.语义波理论的背景。语义波理论中的“波”,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如波浪、水波、电波或超声波。合法化语码理论 (Legitimation Code Theory, LCT )最初是由Maton在2005年提出的,主要包括自主性(Autonomy)、紧密性(Density)、专门性(Specialization)、時间性(Temporality)和语义性(Semantics)。其中的语义性是语义波理论的来源,主要包括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两个方面。其中语义引力(Semantic Gravity)主要是指意义和语境的相互依存度:当意义与语境的依赖程度高时,则语义引力增强;当意义与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时,则语义引力减弱。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是说语义的浓缩程度:当语义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多时,则语义密度较大;当语义所包含的信息量较少时,则语义密度较低。因此,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具体和抽象的关系,即越具体的内容,语义引力越高(SG↑),语义密度越小(SD↓);反之,语义引力越低(SG↓),语义密度越大(SD↑)。所以,那些较抽象的术语和概念往往呈现出的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的特征为(SG-,SD+),反之较具体的为(SG+,SD-)。故而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通常呈现出反比例关系的组合(SG-,SD+)及(SG+,SD-)。语篇整体的生成从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的两个方面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3.相关综述。目前学界对语义波理论及其相关应用的介绍从来源探索、具体应用和与系统功能语法三个方面来开展的。朱永生(2015a)和朱永生(2015b)中均介绍了语义波的来源,指出语义波本来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随后被应用到语篇研究和话语研究。前者对语义波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介绍了语义波中的轻波、中波和大波及其与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联系,还提到了四种语义推进模式,即放射模式、聚焦模式、梯形模式和交叉模式,这给语义波理论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后者主要将语义波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嫁接和改造,提出了质量和存在的概念,这分别与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相对应,并随后进行了实例分析。
汤斌(2014)一文中也提出语义波理论来自Maton合理化语码理论中的语义性,并提出了语义性与累积式知识建构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与权力三项(权力词汇、权力语法和权力话语组织)的对应性。张德禄、覃玖英(2016)和张宜敏(2017)都从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对语义波的理论进行了细化。前者以语义波理论中的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为出发点,探析了教师课堂话语建构时解包和打包的过程,而后者则更加具体的从学习者的角度以阅读语篇为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解包以及将具体的概念通过再打包进行抽象的过程。
最后,罗载兵、杨炳钧、李孝英(2017)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论述了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接口,并最终给出了语义波的三维分形模型,即词汇语法维度、语义维度和语境维度。罗等文中的研究发现:“语境由语篇体现,语篇建构语境;语境为语义层提供环境,语义层为语境提供内容”。因此,罗等文中提出的三维分形模型给予后续通过语义波理论来研究相关问题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相关路径。
三、语义波的互动机制
语篇的发展和生成是以语义波中的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两个参数展开的,并分别在语境层面、语义层面和词汇语法层面进行着频繁的互动后通过一定的演变路径得以体现。因此,语境层面为语义层面的语篇意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相应的语篇中词汇语法的选择给出了具体框架。另外,语义层面的意义潜势同时也制约着词汇语法的选择。
1.语境层面的互动。不同学者对语篇中的语境这一要素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张德禄在语篇的连贯条件中提出了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前者主要涉及“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通常要交流的意义、有哪些禁忌、有哪些人们喜欢的行为”,而后者“主要由现场情景中的因素,如发生的事件、参与者、交际渠道和媒介等组成情景框架”(张德禄,2012)。罗载兵、杨炳钧、李孝英(2017)也提到语境和语篇的关系,“语境与语篇是同一符号的两个功能体,LCT从语境功能体切入,而SFL从语篇功能体切入”,并且随后又提到“语境由语篇体现,语篇建构语境”。(Hasan,1993; 转引自罗载兵、杨炳钧、李孝英,2017) LCT中的语义引力由于重在强调其和语境的相互依赖程度,故而语篇加工和生成的过程中既体现了交际语境中所传达的社会文化等相关的时代背景信息,同时也从微观层面细致地表现出了情景语境中语篇线性结构内句子与句子之间命题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更好地将语境与语篇生成中语义引力这个参数更紧密的产生联系,从而为语义密度在语义层的表征提供参照。因此,语篇的生成是在情景语境的制约下从意义潜势中不断选择的过程(苗兴伟&秦洪武,2010)。
2.语义层面的互动。语义波的理论中三层互动模式是一种等级性的体现,即语境层面中的宏观层面的社会文化语境和微观层面的情景语境都为语篇中的语义性提供了方向和定位。语篇中无论是整体意义还是局部的段落意义都受到了语境层面的制约。由于语篇的语义是语篇中线性序列和等级序列命题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除了这些命题之间的内容要保持连贯外,还要和上层的语境以及下层的词汇语法保持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语义层面,主要是要考察语义引力与语义密度两个参数在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以及相关的衔接手段的互动分析上。
主位结构体现了语篇的推进模式,其中涵盖了主位和述位的类型,是语篇形成的一个主要手段。语篇“以线性和层次性两种方式把语篇句子所谈论的话题联系起来,共同组成不同层次的大话题,最后体现语篇的总话题(张德禄:2012)”。从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对应性来看,主位由于往往都是已知信息而述位是新信息,所以主位所传递的内容可以依靠语篇的情景语境来建构前后句的联系,并在联系建立的过程中通过提高语义引力来降低语义密度为后面述位所传递的新信息不断的解包,将述位中的新信息在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的相互作用下建构成为已知信息,为后面的信息再次提供铺垫。
3.词汇语法层面的互动。在词汇语法层面中词项和语法项的选择不仅受到语篇中语境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来自语义方面的制约。具体来说,语篇的语境为选择什么样的词项和什么层级的语法在话题方面制定了框架,这是跨层制约;另外,语篇的语义层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的推進对词汇和语法也构成了一定的压制。
在语篇中词项层面来看,前后句的意义衔接可以用相关的词汇手段来进行表征,如重复、同义、反义和上下义等。由于语篇往往需要用有限的篇幅表达丰富的信息,所以其中的词汇往往都表征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意义,所以从语义波的角度来看,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的参数特征分别为(SG-,SD+)。随着后续语篇的展开,各种显性的词汇手段会逐渐突显,通过词汇的重复、词项的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和上下义关系等的运作机制都会被应用,为了提升语义引力并降低语义密度。在语法层面还有相应的衔接手段来使命题之间的关系得以连贯,这其中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上述这些衔接手段都是显性的衔接手段,他们在语篇当中的作用和词汇的衔接手段是类似的。
四、结语
本文对语篇的建构和生成从语境层面、语义层面和词汇语法层面三个不同维度给予了考查。语篇的交际性首先是由语境层面的维度来体现的,其中社会文化语境体现了语篇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宏观方面的信息,而情景语境则是更为具体地体现了语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这都为语篇的建构从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两个参数在语境、语义和词汇语法层面的内部互动和外部互动提供了语义的衔接机制和连贯因素,也为词汇语法层面的词项和语法结构的分布和布局进行了制约和压制,从而进一步了符合了语篇总话题的要求,建构了一个语义连贯的语篇。
参考文献:
[1]Widdowson, H.G.. Discourse Analysi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12.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64.
[3]罗载兵,杨炳钧,李孝英.论语义波的三维分形模型:合法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界面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2).
[4]苗兴伟.语篇结构研究:理论与模式[J].中国外语研究,2017(1).
[5]苗兴伟,秦洪武.英汉语篇语用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5.
[6]汤斌.Maton 的合理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合作[J].现代外语,2014(1).
[7]张德禄.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8]张德禄,覃玖英.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2016(2).
[9]张宜敏.构建语义波,实现再语境化——一项基于SFL和LCT的积累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外国语文,2017(4).
[10]朱永生.论语义波的形成机制[J].外国语,2015a(4).
[11]朱永生.从语义密度和语义引力到物质与存在[J].中国外语, 2015b(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