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研究

时间:2024-08-31

【摘要】二语习得的动机研究普遍认为始于Gardner的社会心理学的方法, 经过几十年的沉寂, 到90年代的复苏阶段,基于对原有理论的扩充和发展,Crookes 和Schmidt(1991),Dornyei,William和Burden,Jacobs & Schumann,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不同的动机理论。 同时他们关注了在二语习得动机论中教师的作用因素,并为二语教师提出了《激励语言学习者的十诫》。

【关键词】二语动机理论; 研究视角;教师作用

【作者简介】李敏,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一、引言

动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决定着二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学习持久性及学习信心。二语习得动机理论最早是由Gardner提出的学习动机经典模式。随即国外很多学者又对其动机理论进行推进和深化, 相继提出了系统性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外语动机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并未受重视,视角单一(秦晓晴,2002)。 本文对近50年国外二语动机理论研究的发展和演变进行梳理,旨在引起国内二语教师及学者对二语习得中动机因素的重视,并能提供一系列的系统的实践理论依据。

二、二语习得动机理论的发展

学习外语的动机可以是一个多层面的、多维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关于动机的主流研究是由Robert Gardner提出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学习外语是一种具有冒险精神的社会属性(William,1994)。 Gardner将二语动机定义为“个人为了学习某种语言而学习或努力学习这种语言的程度,即在这一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满足感”;更具体地说,动机的概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动机强度、学习语言的欲望和对学习语言行为的态度。Gardner认为这三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因为真正有动力的人可以发挥所有的作用。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也肯定了态度目标与行为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Ajzen, 1996)。

经过近几十年的沉寂,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对二语习得动机研究的兴趣。最具影响力的代表通常被认为是Crookes和Schmidt (1991)。Crookes和Schmidt重新开始新一波的研究:1.有意识地试图补充社会心理学方法和一些核心概念(但不幸的是缺乏关注二语研究)。2.试图概念化的动机,使其更适用于特定的语言学习行为;3.从社会心理学转向对课堂实践的观察和对课堂具体动机的识别与分析。Dornyei以Crookes和Schmidt的框架为基础,提出了二语动机的三方框架。该框架将所有动机成分归纳为三个层次:“语言层次、学习者层次、学习情境层次”,这三个层次与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三个基本要素、语言本身、外语学习者和学习环境密切相关。虽然Dornyei的框架对L2动机的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很多研究人员都意识到,在Dornyei的框架中,并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些成分之间存在任何关系(William和Burden)。William and Burden(1997)提出了更全面的框架并作为语言教师心理学概论导论的一部分。威廉的动机扩展框架比Dornyei的涵盖了越来越多的方面,不僅识别了动机的内部结构,还识别了动机的外部因素。由于没有对这两个框架进行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也受到了质疑。接下来的动机研究更倾向于实践意义(如treblay and Gardner’s, 1995)。Tremblay和Gardner将期望价值和目标理论的新元素融入二语的社会心理构建中。新模型以75名学习法语的加拿大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这次的实证研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次,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动机理论是Schumann的神经生物学模型。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研究方向,从神经生物学模型的角度探讨二语习得(Jacobs & Schumann, 1992),并根据刺激评估过程提出了持续的深度学习(1998)。根据这个模式,动机是大脑评估所接收到的刺激并诱导情绪反应的过程。刺激评价涉及到五个维度:“新颖性、愉悦性、目标/需要意义、应对能力、自我和社会形象”。 Schumann认为前面提到的构念可以分为五类构念中的两类。例如,Gardner早期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愉悦感的;Schmid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对机制的评估(学习者是否愿意应对事件),目标/需求意义(刺激是否有助于满足需求或实现目标),自我和社会形象(活动是否遵守社会规则和个人自我概念)。由此可见,Schumann的新型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元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同样的旧事物,只是有了新的标签或新的视角(Dornyei,1998)。 当前,随着二语习得动机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学习者动机范式受到了质疑和挑战。许多研究人员认为,人类行为应该被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同时受到各种相互关联的因素的影响。在这一概念的影响下,Dornyei认为,传统的外语学习者个体因素与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是在高度抽象、孤立、静态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是在不断互动中发展变化的。

最后,由于动机作为第二语言中动态的、互动的因素,在第二语言动机的研究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因素(Dornyei,1997)。在20世纪90年代,大多数以教育为导向的动机与课堂实践有关,但并没有为教师提供真正有用的指导。为此,Dornyei和Csizer(1997)进行了一项调查,以200名实习教师为样本,对L2教师的广泛激励策略进行了评价。然后,他们尝试发起《激励语言学习者的十诫》,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际的良好的互动联系,这一直被认为是外语教师的教学信念和实践理论依据。

三、结语

动机是一个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因素。 当我们把动机的机制与我们的二语习得联系起来时,要充分意识到我们所关注的特定的动机变量或概念可能只代表了学习者的心理机制的一部分。 作为国内的二语教师, 我们要充分借鉴国外二语学习的动机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真正地提高二语学习者的动机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的二语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 2002a(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