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北省梁场村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时间:2024-08-31

孔俊婷 任家贤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公共空间是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解读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分析乡村公共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及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发展要求,结合梁场村的实践,从空间更新方法及村民参与等方面系统地分析了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原则及实施过程,以期为新时代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改造提供理论支撑和案例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公共空间;村民参与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1-0078-05

引言

为全面推进乡村经济、文化、生态、政治、社会建设,减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城市资源单方面向乡村倾斜并不能直接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1],只有振兴乡村,让乡村和城市处于平等共生的状态才能真正地促进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成果体现。河北省的乡村发展一直处于较落后的水平,乡村振兴战略为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本文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公共空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以河北省梁场村的实践为例详细阐述了其更新过程,并提出符合当下要求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方法。

一、乡村振兴战略解读

(一)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行动纲领,其发展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2],对乡村建设的指导包括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向。“产业兴旺”不但要扶植乡村生产,还要形成适当规模、高质量的产业; “生态宜居”要求乡村建设最大化地就地取材,居住环境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对乡村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定义; “乡风文明”强调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乡村和个人发展都会起到積极作用; “治理有效”是针对乡村管理体制的要求,更强调村民的自主治理;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为村民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乡村振兴是国家在“三农”问题上,继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后的又一重要政策。乡村振兴战略在内容上更全面,更注重细节,要求更高,它不仅关注乡村的政治、经济建设,还涉及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建构宜居生活空间等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二)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对乡村振兴的意义

乡村公共空间是促进村民感情交流、增强集体感的重要场所,是村内日常交往、休闲、管理、祭祀等活动发生的物质空间,更是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3]。公共空间的形式、内容和氛围决定着村民活动的质量,丰富多彩的公共空间活动不仅有利于村民维系关系,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生活幸福感。但是,就目前乡村的情况来看,由于乡村公共活动匮乏,村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并不能转化为生活质量的提高[4]。因此,重塑乡村公共空间进而重构村民公共生活是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关键问题,认识并挖掘乡村公共空间的内在功能和价值对促进乡村振兴有积极意义。

乡村公共空间不仅在日常生活方面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在经济、文化方面也具有多元价值。首先,乡村公共空间拉动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无论是商业街类的消费型公共空间,还是文化广场、书屋等休闲型公共空间,都能引入投资者,提供就业机会,为村民创收。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一个交往空间,不同行业的人在这里进行信息、资源交换,推动了各产业的更新融合。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的象征,一方面它的建设更新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它又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场所。对乡村公共空间更新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繁荣,进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比如利用文化广场进行文化表演等。乡村公共空间是一种文化资源,也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观,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随着游客与村民联系愈加密切,游客加深了对乡村的认知,还能够促进乡村其他产业发展。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公共空间的问题及发展要求

(一)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建设,乡村的人居环境虽然已得到很大改善,但对照乡村振兴的标准,仍然有很多不足需要改进,在乡村公共空间上有以下几个问题:

有些乡村为了追求形式主义建设大而空的广场,过大的尺度和单一的活动设施对村民并没有吸引力,反而降低了公共空间的使用率,还破坏了乡村自身的肌理,失去了乡村气息。有些乡村公共空间建设集中在一个地块或者是一条街道上,功能和形式单调,忽略了空间系统性、层次性,不能满足村民对公共空间现代化、多样化的需求。

公共空间的文化建设水平低,只在物质层面增加模块化的文化设施,缺少对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没有考虑到地方特殊性和村民的文化需求,导致村民对公共空间发生的活动没有兴趣。

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缺少人力物力支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缺乏长效的维护,在使用过程中无人管理,不利于持续发展,使乡村建设失去了意义。

从乡村规划层面思考乡村公共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主要是:第一,乡村的规划套用城市的规划标准,流于形式,造成了规划不适合乡村规模尺度;第二,由政府从上到下主导规划,不能深入了解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时反馈村民需求并做出调整,这就导致了规划不符合乡村实情的状况;第三,没有认识到乡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村民生活需要的变化,乡村建设也应该随之变化,乡村建设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后期的管理,致使其无序发展。

(二)发展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把现代化理念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5],为村民提供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体现在公共空间建设上,就是使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结合[6],为村民营造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完善乡村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并丰富村民更高的生活需求,此外,还要强调文化植入,把乡村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内生动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富裕的生活;乡村文化建设是增强村民对乡村感情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建设增强村民对乡村的自豪感和留恋。

三、河北省梁场村公共空间更新

(一)梁场村公共空间及村民活动现状分析

1. 公共空间

梁场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公元1600年左右),此地是梁庄梁氏地主的场园,后逐渐形成村庄,故取名为“梁场村”。梁场村位于沧州市南部,距市区约半小时的车程(见图1)。梁场村自然资源丰富,有乡村的农业景观,也有自然的河流景观。村内的建筑以民居为主,呈行列式布置,村内的街巷空间保留着历史的印记。村内的公共空间系统性较差、公共服务设施缺失、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历史建筑没有得到较好保护,处于荒废状态(见图2)。

2. 村民活动特征

村中大量的青壮年开始外出打工,仅在节假日或者农忙时期回乡,甚至在打工的城市定居,致使村中多为留守的老年人。老人们闲暇时间较多、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相对脆弱,需要同伴的交流与慰藉。老人们活动方式也比较简单,按照类型可以分为日常活动和非日常活动,日常活动包括锻炼、聊天、下棋等,活动人群相对固定,一般是邻居或者熟识的朋友。非日常活动是指村中有组织的活动,例如节日庆祝,集会等,这些活动需要大的活动场地,人群构成也相对复杂。

村民的活动表现出单一性、就近性、随机性、密切性的特征。村民的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场地也集中在自家周边。他们的交往对象也是就近选择,老年人经常在距离家300米的活动区域活动。村民的日常活动不会刻意约定,随时都能发生,一两个人时可能只是晒太阳、闲聊,三四个人就可以打牌、下棋。

(二)公共空间更新

从乡村本土特色入手,在保护乡村原有肌理、自然环境、历史建筑的基础上,对不合理、闲置的空间进行有质量的保护、更新、提升,赋予公共空间更丰富的功能,让乡村人居环境焕发新生,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1. 公共空间更新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公共空间更新要体现其多元价值,丰富公共空间的形式,为村民提供更多的活动可能。更重要的是增加文化类公共空间,既可以作为展示乡村文化的平台,也能够通过文化产业带动发展。本次更新尝试构建出“门户突出+重点提升+多点发散”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模式,由点带面建立完整的公共空间系统。对重点地块的更新能够起到引导作用,改变现在的环境或者内在属性,激活一定区域的活力,带动周围空间的发展[7]。

“门户突出”是在乡村出入口位置设置开敞的公共空间,如广场、绿地等。门户区域是乡村风貌展示的最佳场所,区位条件比较好,规模较大,可以作为村民举行非日常性的活动空间,例如节庆时梁场村的落子舞表演。“重点提升”是对村中已经存在的核心公共空间和特色建筑的附属场地更新,这些区域更能体现乡村的历史文化,对土生土长的村民有重要意义,更容易集聚人群。依托原址,结合周围环境,对其进行修复并赋予丰富有序的形式。“多点发散”是把宅前屋后空地、临路院落、街边绿地等未被开发的节点空间充分利用,他们遍布在整个乡村中,数量众多,是村民主要的日常活动发生空间,也是最贴近村民生活的场所。对节点空间更新,能最大程度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2. 公共空间更新具体措施

1)门户突出——入村广场空间

在东侧村口的更新中,保留最原始的空间尺度。入村后的道路宽度不变,除拆除两侧违章的棚子外,基本保留原状。村口道路两侧的建筑界面错落有致,建筑与道路之间的空地根据村民的爱好,自由选择种植植物或者作为休闲空间。

改造后的北侧村口位于村南北向主要道路的延长线上,最北面没有建筑,在村口的位置建设了入口广场。入口广场西侧是乡村中原本的村民住宅,因此以建筑的外墙为边界,形成了一个半开敞的广场。广场东侧通过绿地过渡到小的游憩场地。入口广场可以展示梁场村的文化,村民也可以在这里举行节庆活动。

2)重点提升——特色建筑的附属场地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保护并传承乡村的文化是乡村公共空间的重要职能。为体现和传承乡村文化,可使用现代技术对村中现存的古建筑及周边环境加以利用,赋予它们符合现代需求的新功能,提升其活力,也可以增加文化活动空间,例如民俗文化体验、村史馆等,加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针对被破坏的有特色的建筑及附属空间的更新,采用现代建筑材料搭建成框架的构筑物与之结合,形成开敞或者半开敞的公共空间。这样改造后的建筑没有明确的边界,给村民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赋予更多休闲文化的功能,例如民俗文化体验、茶室、书屋等。村中的土坯建筑存在安全性的问题,不符合村民对居住的要求,将其改造成创意手工坊等,既可以展示古旧建筑,也是通过再次利用维护建筑存留的长久性(见图3、4、5)。

3)多点发散——未充分利用的节点空间

村中的节点公共空间更新采用灵活多变的模式。根据村民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地块,尊重村民的意愿,尤其是乡村中老年人等弱勢群体。加入更适合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元素,例如便利的公共设施,智能服务系统等,达到不同人群所需的宜游玩、宜居住的要求。

乡村中的空地经过一番清理之后,可征询村民的意见和他们的意愿对空间进行改造。公共空间更新成为小广场、口袋公园、菜园、健身区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空间为使用者提供了不同的休闲方式,人们可以就近选择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任何一个空间活动。改造后平均每五户就有一个小空间,每个村民都能出门就享受到公共空间资源。这些空间的改造工作量和成本非常小,仅仅是增加一些休息的座椅或者遮阳的构筑物,构筑物的放置可以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随时更新。另外就是通过本土植物种植来丰富空间的层次,本土植物容易成活、价格便宜,也减轻了更新的工作量和成本(见图6、7、8)。

3. 村民参与乡村公共空间更新

在过去的乡村建设中对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往往都是自上而下的,由政府或者规划师决定空间如何布局等问题。但是由于他们缺乏长期在乡村中生活的体验,不能真实地感受到村民日常生活的需求,自上而下的规划往往具有泛泛而谈、不切合实际的问题。而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更新是自下而上,重视村民的自主性,由村民或者村内组织参与整个过程。村民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提高他们在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更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村民參与乡村建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村民对规划建设知情,在建设过程中尊重村民意见;较高层次是村民和政府合作,共同决定乡村建设发展方向;最高层次是由村民主导乡村建设,具有决策权。

梁场村的公共空间更新中,在做到最基本的村民知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让村民参与到过程中,按照村民的意愿对公共空间更新。前期调研阶段,与村民深度访谈,从他们的视角了解乡村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更新方案由村民和政府协商后共同确定;后期更新实践中,村民参与到建设中并全程监管。更新完成后的维护管理工作,仍然需要村民积极参与,及时反馈信息。更新成果符合村民需求,能够真正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在村民参与更新的过程中也能够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增强村民对乡村的情感。

四、结论

乡村公共空间更新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充分发掘公共空间的内在功能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既能提高乡村自身的空间质量,又能吸引经济产业置入;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既能保证乡村公共空间符合城乡发展的要求,又能促进乡土文化延续。本文以河北省梁场村为例,分析了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的理念贯穿整个更新过程,为乡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公共空间营造提出了具体的途径和方法,为其他乡村的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原超,黄天梁. 使乡村运转起来: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内核与行动框架[J]. 中共党史研究,2019(2): 15-2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5): 4-16.

[3]  赵华勤,江勇.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 以浙江省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19(2): 9-14,93.

[4]  贺雪峰. 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与公共生活的重建:辽宁大古村调查[J]. 中国乡村研究,2008(00):139-152.

[5]  刘合光. 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 中国国情国力,2017(12):35-37.

[6]  范勇,袁赟,王林申,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空间的重塑与再生路径探析: 以磁县徐家沟乡村规划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3): 96-101.

[7]  王鑫鑫,朱蓉. 触媒理论引导下的古村落保护开发研究: 以无锡严家桥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8,33(6): 111-115.

The Public Space Renewal of Liangchang Village in Hebei Province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ONG Junting, REN Jiaxi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32, China)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aims to improve the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support the r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rural public space plays a key role in both of the aims above.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ategy,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rural public space and its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from the strategy.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Liangchang Village, the space renewing principl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renewing methods and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the rural public space renewal.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public space;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