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河北省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4-08-31

段学森,董金明,张 宇,杨占力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河北省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

段学森,董金明,张 宇,杨占力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本文在对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应用型人才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河北省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现状、特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河北省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及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针对新兴产业需求与人才供给信息不对称、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发展错位、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师知识老化及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河北省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支撑体系的可行性建议。

河北省;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支撑体系

近年来,河北省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等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实践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技术、人才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需要系统性的人才供给机制予以支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具有本地特点的、适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支撑体系。

一、河北省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尚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1]。从人才结构上看,一般分为学术研究型、工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见表1),后两类可统称为应用型人才(因为现代产业中的一线操作工已与传统工业中的熟练工有了本质的区别)。我们重点研究的应用型人才就划定在高校毕业生进入产业一线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表1 应用型人才分析界定

根据2011年发布的《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现阶段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和海洋经济等八大产业。近期河北省人才市场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依然是招聘人才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行业。由于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2011年前11月完成增加值201.4亿元,增长26.4%),与之相关的锻造工程师、热处理专业人员、机电工程师、电机技术员、生产管理人员、模具制造工程师等岗位都是企业招聘的重点。

具体分析,七类人才是当前最受企业欢迎的:首先是具备产品、技术研发工作经验的研发工程师和能提供售前、售后技术服务,并有一定销售技巧的技术支持工程师,这两类人才一直都是最受企业欢迎的;其次是能源、环保类的化验分析师和具备多年项目经验,能独立带领团队的工程项目经理;最后是质量、安全工程师,自控、自动化、信息技术专业的电气工程师。随着新装备的运用,设备设计、审核、维修类人才也正成为企业青睐的招聘对象。

2010年9月河北省人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到2020年,全省人才总量要达到1200万人以上,确立河北省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实现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2]。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河北省高等教育就要主动适应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教学科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与河北产业特色紧密结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人才智力支撑,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努力构建学校发展新优势。

二、目前河北省新兴产业人才队伍总体特征

(一)人才总量不足,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稀缺

根据调研数据初步推测,2012至2013年,河北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总量超过50 000名,其中需求高层次应用型人才30 000名、高技能人才15 000名。高层次人才需求量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工程技术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科技研发设计人员。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按人才需求量排列,分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海洋经济(如图1)。

图1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占比状况预测

在现有专业技术人才方面,主要集中在钢铁、建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虽然目前还缺少专门的新兴产业人才统计,但从新兴产业局部调研所反映的问题中依然能够发现,河北省新兴产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都存在不足,与京津及沿海发达省市有明显差距。

(二)新兴产业企业吸纳能力逐步增强,人才需求增势明显

目前,河北的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尚处在筹建或新建期,人才集聚和吸纳能力尚未完全释放,预计未来几年相关人才需求将大幅攀升,与新兴产业相关的理工科类人才将成为人才需求的主体。省内高层次、高水平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少、高素质创新人才缺乏,特别是由于京津地区的吸附效应,我省一些优秀人才流向京津,部分企业直接把研发机构设在京津地区,导致我省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人才支撑不足,尤其值得关注[3]。

(三)新兴产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远远大于学术型人才

调研发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4]。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活动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的日益增加、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介于学术型和一线操作人才之间的应用型人才正成为产业需求的大多数。

(四)新兴产业企业普遍关注人才的综合技能

随着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现代企业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高新知识能力需求的职业岗位群,这些岗位群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更高的理论和技术能力要求、具有明确的职业性、专业知识结构具有学科交叉性,属于综合专业岗位,需要复合型人才,这也正是河北省新兴产业企业当前和今后所急需的,如果高等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改革,就难以完成对这类人才的培养任务。

将螺栓拧松(指采用转角法拧紧螺栓时,拧紧螺栓的装配的扭矩未达上限,螺栓可继续产生转角),并给电机通电,上位机测得曲线与相位差如图9所示,两曲线出现较大差别,且由于作用力函数的变化,其波形也发生很大变化,但能清楚看出量曲线的相位存在明显较大差异。判定所得系统状态处于磨损状态,符合实验所处状态。虽然其相位差读数在实验过程中均大于0.5π,但其读数变化范围较大(0.5~1.5之间)。

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供给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实情况表明,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应,已经成为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从目前人才培养结构布局看,河北省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急需发展的社会各领域,均存在人才支撑不足,特别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

(一)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信息不对称

通过调研发现,省内缺少系统、准确的新兴产业人才状况统计及分析数据,从而导致针对河北省新兴产业人才的短期、中期和长期需求分析与预测相对缺乏。一方面,大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抱怨找一个合适的新员工难。因招聘不到合适的专业人才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不对称,使得双方不能及时地掌握其所需要的信息,从而造成了人才供求不平衡的局面[5]。这两方面的矛盾与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兴产业企业和相关人才的市场配置,进而影响河北省新兴产业的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按照基础应用型人才以本地培养为主的思路,单就规模数量而言,河北省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也难以满足本省需求。以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为例,近两年所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5万人以上,而河北省130所高校近几年每年招收本专科学生约36万名,每年毕业约34万名,其中工科约10万名,实际能够在河北省内就业的仅为8万名左右,其中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毕业生更是少之又少。有关资料显示,在全国11个沿海省份人才竞争力排名中,河北省仅排在第8位[6],与京津和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吸纳人才的载体功能弱,在区域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二)专业设置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错位

在专业设置上,河北省高校所设专业虽然涵盖教育部公布的11大学科门类,理论上覆盖了全省的企事业单位绝大部分岗位,但高校之间专业重复建设较为严重,统一规划协调不足;传统专业、长线专业落后于时代发展;与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新学科、新专业力量十分薄弱(比如新能源、海洋工程等专业在本省几乎是空白),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研发人才和一线技术人才普遍缺乏。在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中,河北省两所高校名列其中[7],但相对于省内旺盛的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来说恐怕是杯水车薪。

从就业情况来看,近期公布的《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中提出一个引人瞩目的问题:2009年以来,河北省就出现了这种专科、本科和研究生3个学历层次就业率完全倒挂的现象。其中专科生就业率最高,本科生次之,研究生最低。2011年前3季度,研究生就业率仅为55.27%[8]。从不同专业门类的就业情况来看,工学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最好。调研发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现象十分明显,特别是很多新兴产业领域找不到适用的技术人才,毕业生出现所谓的“结构性失业”。这些现象反映了高校的专业结构与现实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错位,由此折射出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等问题。

(三)人才的综合素质与企业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企业调研还显示:57.5%的企业把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放在素质要求第一位,其次是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占26.3%。76.6%的企业认为,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要求必须首先具备敬业精神和进取心,其次为沟通能力及协作精神。因此,河北省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和较宽的岗位适应能力,面向经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四)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师知识更新慢,实践教学水平低

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速度不协调,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河北省高校教师总量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部分高校的专业课教师课时数明显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很难有时间系统学习新知识。同时,高校教师的来源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缺少到企业训练的机会和机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经验少,基本上不了解新兴产业。

参与调研的企业普遍反映,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还比较多地立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理论更新慢、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相对滞后于企业实际需求。不仅“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理论知识与企业正在应用的技术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形。由于缺少实践教学,学生实践能力差,到生产一线工作岗位后,缺乏实际需要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五)高校专业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由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体制和专业设置对新兴产业发展应变不及,自然滞后于新兴产业的个性化人才和专业需求。目前,河北省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的学校少、专业缺,人才严重不足,给企业带来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不完善、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必须的前瞻性技术储备等诸多问题;所谓“产学研用相结合”还主要反映在项目层面上,组织形式比较松散,缺乏持续的保障机制;技术创新联盟是大家倡导的新的合作形式,它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技术创新组织,它对于引导高校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跟进新兴产业发展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建设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一)尽快编制《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目录》

为了全面掌握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帮助,同时,也为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指明方向,引导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省市相关部门就要尽快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目录》,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人才人事服务工作,多途径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需求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等诸多制约因素[9]。但是,人才问题无疑是最关键的。

(二)加快高校布局调整,整合学科专业设置,建立专业退出机制

目前,河北省100多所高校的专业设置雷同现象明显,具有鲜明特色和突出优势的高校太少。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宏观调控,进一步整合高校布局,合理规划现有学科专业设置,围绕着河北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重新审视现有的学科和专业,适度压缩基础学科规模;就业率连续走低的学科专业及时调整退出;引导和鼓励发展与新兴产业相关的特色学科和专业;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应用型人才服务社区,推动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

根据河北省新兴产业发展状况,结合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实际,建立必要的人才预警机制和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计划招生、拨款、评估等调控专业结构;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建设,并适时向社会、学校发布预警信息;大力培育品牌专业和示范专业,着力建设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定期开展专业分类评估工作并向社会公布。要建立高校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制度、教学运行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和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经济社会中有很多岗位需要综合的知识和技能,单一专业性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岗位的需求,省属院校应摆脱传统学科建设的模式,在学科建设上进行创新,优化已有的学科体系,培育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以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强对应用型学科的投入,提高学科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用性;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

(三)加快传统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转化

河北省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多数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人才使用效率较低,甚至闲置。企业转型升级后,一些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需要及时更新,专业岗位需要及时调整。要结合新兴产业技术和知识结构,有计划地对传统产业现有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能够及时转岗,成为新兴产业应用型人才支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立足本地培养,创新培养模式

今后几年,新兴产业人才争夺将会愈演愈烈,引进人才应以紧缺型、高层次领军人才为主,而基础应用型人才应以本地培养为主。学校应多了解企业的个性化、专业化人才需求,同时企业也要把专业化的需求尽早反映到高校教育之中,与高校一起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选取培养模式,使人才的获取更加快捷和有针对性。鼓励和引导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实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拓展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渠道。目前,河北省多家企业和高校正尝试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用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解决新兴产业人才“瓶颈”问题。如订单式培养、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等都是有益的创新尝试。政府应制定具体政策,进一步鼓励校企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主动与高校联姻,通过共建“毕业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全面推动和促进校企双方在社会实践、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

高校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就要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与实践,开展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研究,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设置与社会产业需求结合,才能保持课程的机动性与弹性,落实课程务实化。与新兴产业相关新专业要根据拓宽基础和专业面的原则,注重培养基础扎实、富有创新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掌握相关基础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而且是注重特色、注重实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人才。

《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指出:在河北省财政收入正常增长的情况下,人才开发专项投入年均增长率为8%左右,到2020年人才开发专项投入为12亿元左右。人才开发投入效益明显提高,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得到健全。今年河北省新增教育支出41 364万元,一部分将用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和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对于高校的转型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五)坚持多渠道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河北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冀政〔2011〕72号)指出:“推进京津冀区域人才制度衔接、政策互惠、资证互认、信息互通和人才的无障碍流动。加快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推进新兴产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度结合,加强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培养。推进‘项目、人才、基地’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基地建设,吸引、留住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河北创业”。以自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特别是京津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人才培养合作[10]。建立健全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机制、与京津等地高校合作机制,同时鼓励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人才引进方式,面向国内外,特别是京津地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逐步形成河北省应用型人才的比较优势。建立起人才供给动态平衡、人才结构趋于合理,人才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的应用型人才支撑体系,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刘维俭,王传金.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常州工学院学(社科版),2006(3):98-100.

[2]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河北省政府门户网,2010-9-9.http://www.hebei.gov.cn/article/20100909/1572797.htm.

[3]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趋势渐显 [EB/OL].燕赵都市网,2011-8-29.http://news.yzdsb.com.cn/system/2011/08/29/ 011394593.shtml.

[4]郎耀秀.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J].河池学院学报,2010(8):5-8.

[5]廖晟.破解人才市场信息不对称难题 [J].成长之路,2009(13):3-4.

[6]全国沿海省份人才竞争力排名中靠后 我省今年大力引良才[N].燕赵都市报,2011-1-7(1).

[7]余英华.关于高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思考 [J].中国大学教学,2011(3):43-45.

[8]河北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出炉 [EB/OL].银河人才网,2011-9-27.http://www.jobinhe.net/news/yaowen/200579.html.

[9]李赶顺.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优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47-48.

[10]臧学英,于明言.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接与合作[J].中国发展观察,2010(7):30-32.

Sup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of Personnel with Practical Skills in Emerging Industries of Hebei Province

DUAN Xue-sen,DONG Jin-ming,ZHANG Yu,YANG Zhan-li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nel with practical skills in emerging industries in Hebei province.Meanwhile,it highlights the requirement and supply of the talents in new emerging industry.Directing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dissymmetry between require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talents supply,disloc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development,outdated talentstraining mode, unpopular knowledge and the low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of the talent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n available suggestions on the supporting system construction concerned.

Hebei Province;emerging industries;personnel with practical skills;supporting system

C961;F121.3

A

1674-7356(2012)01-0005-06

2012-01-14

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科规划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HB11YJ083)

段学森(1964-),河北廊坊人。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