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石一民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4)
王阮《宿祖印寺》写作地点辨析
石一民
(浙江海洋大学,浙江 舟山 316004)
王阮是南宋文学家,有诗集《义丰文集》传世。该诗集中有一首《宿祖印寺》诗,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王阮在昌国县令任上所作,诗中写的是舟山的祖印寺。通过梳理分析有关史料表明,王阮《宿祖印寺》所写应为信州永丰(今江西上饶市广丰区),而非舟山。
王阮;《宿祖印寺》;祖印寺;写作地点
王阮(1140-1208),南宋文学家,字南卿,号义丰,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九江市)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淳熙十五年至绍熙元年(1188-1190)知昌国县(今浙江舟山),①官终抚州(今属江西)知州,《宋史》有传,著有诗集《义丰文集》一卷。《义丰文集》中有一首《宿祖印寺》诗,全诗如下:
下马杉松石径幽,暗泉一带抱山流。长廊隐隐丹青古,香雾蒙蒙日夜浮。缺月有情还委照,羁人无语独登楼。急呼老瓦招欢伯,为洗胸中万斛愁。②
关于此诗的写作地点,过去一直被认定是在舟山,是王阮在任昌国县令期间所作,因而此诗在舟山地方文史研究中有着较大的影响。那么,这种说法究竟对不对呢?本文结合有关史料,试就这一问题作一辨析。
王阮《宿祖印寺》并没有注明作于何地,为什么会被认定写于舟山呢?舟山文史学者王自夫先生在他写的《王阮题诗衢山祖印寺》一文中称:“诗集(引者按:指《义丰文集》)中《宿祖印寺》一诗虽没有注明写于何地,但笔者发现,天下佛寺虽多,名叫祖印寺的却是寥寥无几。至于千年古寺,更是舟山独此一家。因此,有充分理由能认为,此诗写的是衢山祖印寺,其写作时间应是在1188—1190年之间,这位昌国县令下乡到过衢山。……王阮下乡到衢山,似乎也是去了解民情,促进生产。”③这种说法在舟山文史界很有代表性,多年来俨成定论。2006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瑞熙、孙家骅校注的《义丰文集校注》一书也持同样的观点,书中注释祖印寺:“在宋明州昌国县(今浙江舟山)东北岛上。原称蓬莱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此名。”④王可喜《南宋诗人王阮生平事迹考》一文也认为此诗为王阮在昌国任上所作。⑤
以上诸家将王阮诗中“祖印寺”定位在舟山,是事出有因的。王阮曾于1188-1190年间任昌国县令,当时位于昌国县境内的衢山岛恰好有一座以祖印为名的寺院。据南宋宝庆《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志》(以下简称宝庆《昌国县志》)载:“祖印院,县东北海中。旧名蓬莱,晋天福五年(940)建。皇朝治平二年(1065)赐今额。”⑥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七《叙祠》对它的历史说得更清楚:“祖印寺,在州治东南。寺元在朐山(今衢山),旧名蓬莱,晋天福五年建,往宋治平二年赐今额,嘉熙二年(1238),邑令余桂迁至此(定海),以接待寺并而为一。”⑦可见,南宋时衢山岛上确实有一座祖印院,其遗址一般认为在今衢山南陀岙宋朝宫。⑧南宋嘉熙二年,衢山祖印院迁至县治定海,与当时的定海接待寺(宝庆《昌国县志》中称“接待观音院”)合并,仍以祖印为名(元时称祖印寺),地址在定海镇鳌山下,明代以后几经兴毁,迄今不废。
从舟山祖印寺的历史可以看出,倘若王阮诗中“祖印寺”是在舟山,则此寺只能是位于衢山的祖印院,而非定海镇鳌山下的祖印寺,因为祖印院从衢山迁至定海已是王阮去世30年后的事了。而王阮在任昌国县令期间是否到过衢山的祖印院,迄今找不到确凿可靠的史料证据。
其实,以祖印为名的千年古寺并非舟山独此一家(详后文)。因此,王自夫先生的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而就诗的内容来看,也不足以判定此诗写的就是衢山祖印院。
其一,在王阮生活的时代,衢山的祖印院称院不称寺,院更名寺应是嘉熙二年(1238)迁定海以后甚至晚至元代的事。事实上,在南宋时期,昌国县境内的寺院绝大多数称院不称寺,宝庆《昌国县志》所记的23座寺院中,只有4座称寺,其余皆称院,便是明证。在宋代,院和寺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许多规模较小的,或未经朝廷赐额的,以及大丛林的附属但又相对独立的寺院只能称为院,不能称寺。王阮曾编撰《绍熙昌国志》(早佚),对当时昌国县境内的寺院应是熟谙的,不太可能弄错寺院的名称。既然王阮诗题中所写的是“祖印寺”而不是“祖印院”,则此祖印寺很有可能是另有所指。
其二,从诗的内容看,令人疑窦处更多。先看其诗头二句:“下马杉松石径幽,暗泉一带抱山流”,说明祖印寺座落在风景优美的山林间,这里有参天遮阳的杉树和松树,又有环山而流隐伏山间的泉水,还有在树林掩映下,用石头铺就的通向寺院的漫长的山间小路,环境十分幽静,真有一点“深山藏古寺”的诗意。再对照舟山的衢山岛,虽然此岛多山,但山都不甚高(全岛最高观音山海拔高度也只有314.14米),在被认为是祖印院遗址的岛斗南陀岙宋朝宫附近,只有一些冈坡和百十米高的山丘,周围景象与诗中所描写的不甚符合。为此近年有人根据王阮此诗,提出祖印院的遗址应在岛西南部的观音山上,但这一说法臆测成分较多,没有任何史料、实物和口碑依据。另外,诗中又写到诗人是骑着马来到祖印寺附近的,然后再上山进寺,这似乎也透露出诗人是在内地,至少不像是在当时十分偏僻的衢山岛上。再看下面四句:“长廊隐隐丹青古,香雾蒙蒙日夜浮;缺月有情还委照,羁人无语独登楼。”诗人看到的是这样一座古寺:殿堂众多,长廊若隐若现,长廊上有许多年代较久的壁画;寺院香火十分旺盛。此外,寺里还有接待客人的楼房,可供客人住宿、休憩。这些都说明诗人笔下的祖印寺规模相当恢宏,气势不凡。如此规模的古寺出现在800多年前偏僻的衢山岛上,实在让人生疑。
其三,地方官有下乡“劝农”之举,在宋代确实并不少见,作为昌国县令的王阮到乡下巡视,了解民情,劝课农桑,这是有可能的。王阮有《劝农题吉祥寺》诗,其中就有“农合巡门劝”这样的句子,但他巡视的地方应该不会离县治太远。在800多年前海上交通不发达的南宋,从舟山本岛渡海去衢山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阮在昌国期间,曾写下“蛟门山下须臾死,食肉诸公知不知”(《昌国偶成》)、“全家虽脱海波危,旧治无人咏十奇”(《留别昌国》)这样的诗句,说明他对当时“海中昌国”与大陆以及岛际交通的艰险是有充分认识的。王自夫先生在《王阮题诗衢山祖印寺》一文中也认为:“当时海上交通条件远不如现在,从舟山本岛到衢山航行应十分艰险。”即便到了500多年后的清康熙年间,定海知县缪燧仍视衢山为“险远之地”,称衢山“远在外洋,惊涛巨浪,舟船往来危如累卵”。⑨清代的地方官员视去衢山为畏途,南宋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舟山本岛很大,县令下乡“劝农”的地方有很多选择;而当时的衢山岛不仅僻远,而且岛上应该没有多少种粮养蚕的农民,王阮实在没缘由要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险洋去衢山岛“劝农”。
由此,笔者颇疑王阮此诗写的并非衢山祖印院,而是另有所指。那么,王阮笔下的祖印寺究竟位于何处呢?
舟山的祖印寺(嘉熙二年前称祖印院)已见上述。鲜为人知的是,在南宋信州永丰(今江西上饶市广丰区)也有一座祖印寺,当时该寺的规模和名气比衢山的祖印院更大,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去那儿游览、投宿,还有几首相关诗作留传至今。
关于永丰祖印寺,不妨从南宋中期著名诗人赵蕃的诗说起。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他是南宋江西诗派的殿军人物,和当时居住在上饶的韩淲(号涧泉)齐名,号称“上饶二泉”,生前留下了大量的诗作,收录在他的《乾道稿》《章泉稿》等书中。
赵蕃曾作过两首与祖印寺有关的诗。
一首《徙居祖印寺》:“十载依修竹,今秋始一辞。琴书与俱载,风月故长随。四海均为寓,旁观莫浪疑。全家肯同住,未怕鹿门期。”⑩
另一首《怀祖印》:“古寺僧容客寓居,客行仍许借藏书。老无眼力书慵看,忆着竹根泉潄渠。”
由上述两诗可知,赵蕃曾寓居祖印寺,与祖印寺有着不解之缘。
赵蕃笔下的祖印寺不在舟山,而是在信州永丰境内,这有赵蕃《台州谢子畅义田续记》一文为证。其文云:“上蔡谢敷经子畅乾道癸已为信州永丰尉,参议公就养焉,予时寓居县之祖印寺。……进拜参议公于堂,退从子畅游,相好也。”文中所说的谢敷经(1140—?),字子畅,临海(今属浙江)人,祖籍上蔡(今属河南),乾道八年(1172)进士,是赵蕃的远亲与好友。“参议公”指谢敷经之父谢杰,官至参议。乾道癸已即乾道九年(1173),是年谢敷经任信州永丰尉,谢杰随子就养。当时赵蕃就寓居在永丰县的祖印寺,因得以与谢杰、谢敷经父子相过从。这段文字足以说明赵蕃所说的祖印寺就在信州永丰,并且表明赵蕃寓居永丰祖印寺的时间在乾道九年前后。
此外,赵蕃笔下的祖印寺在信州永丰,还可以从与赵蕃同时的韩淲的诗中得到进一步的印证。韩淲《涧泉集》卷十二有《祖印寺俗云严光寺,考治平堂牒乃光严也,又言有子陵墓,因往吊之》诗,据知此祖印寺俗称严光寺,附近有子陵墓。卷十九有韩淲另一首诗《子陵墓》云:“闲来信脚到乾封,千古清名一梦中”,可知祖印寺和子陵墓在乾封。而乾封即永丰别称,《涧泉集》卷十二《吴推官权永丰》:“乾封摇落西风起,忽忆故人何处诗。”又同卷《徐和卿潘文叔溪楼夜饮因送之永丰》诗云:“得随撰杖平生息,又向乾封数日留。”皆可证。以上南宋诗文均可有力证明赵蕃笔下的祖印寺在信州永丰的事实。
南宋著名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在南渡之后曾长期寓居信州带湖(今江西上饶市信州区北门乡龙牙亭一带),他也游览过永丰的祖印寺。辛弃疾《和杨民瞻韵》诗云:“拄杖闲题祖印来,壁间有句试参怀。从来歌舞新罗袜,不识溪山旧草鞋。”据程继红教授在《带湖与瓢泉──辛弃疾在信州日常生活研究》一书中考证,辛弃疾游祖印寺是和门人杨民瞻同去的,时间大约在绍熙二、三年间(1191-1192)。
由上可见,以祖印寺为名的千年古寺并非“舟山独此一家”,至少在今江西省上饶市境内南宋时也有一座祖印寺,该寺在当时的影响应远远超过衢山的祖印院。只不过江西的这座祖印寺在明代以后很快衰落,遂不为后人所知罢了。
知道了永丰祖印寺以及相关的宋人诗作,对于正确辨析王阮笔下“祖印寺”的地点有很大帮助。结合王阮《宿祖印寺》的内容以及王阮的籍贯和经历等方面来看,笔者有理由认为,王阮此诗写的应是信州永丰的祖印寺。
内证:如果我们将王阮《宿祖印寺》诗与赵蕃《怀祖印》及辛弃疾《和杨民瞻韵》两诗相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完全吻合。王阮诗中有“暗泉一带抱山流”句,可见祖印寺附近有环山的河泉,这与赵蕃诗中“忆着竹根泉潄渠”句相切合。此外,王阮诗中还提到祖印寺“长廊隐隐丹青古”,与辛弃疾诗“壁间有句试参怀”也正若合符契,说明祖印寺里有许多的壁画和题壁诗;这也与赵蕃《怀祖印》诗中记述的“古寺僧容客寓居,客行仍许借藏书”情形相吻合,因为寺中的藏书既然可以出借给投宿或寓居的客人,可以设想当时永丰的祖印寺里有着丰富的藏书,而且对外开放。这样的寺院,有许多年代较久的壁画题诗可供人们观赏,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些或许正是吸引南宋众多文人士大夫游历、投宿此寺的原因之一吧。
外证之一:宋代永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较之舟山衢山岛更符合王阮诗中所描述的情景。据2005年出版的《广丰县志》记载,永丰地处武夷山北麓和信江上游,依山傍水;千米以上的高山众多,历史上森林茂密,境内的灵鹫寺、博山寺等千年古寺,其周围皆是群山环抱,长林掩映,环境十分幽雅。虽然宋代永丰的祖印寺由于早已废圮,其遗址无从确考,但其坐落在山林苍翠、风景幽静之处,应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宋代时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寺院众多,南宋时仅永丰境内,除上述祖印寺、灵鹫寺和博山寺外,还有西岩寺、长贵寺等寺院。这些寺院大多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南宋偏安定都于临安(今浙江杭州),距离信州只有八百里行程,南宋洪迈《稼轩记》称信州“最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由于信州靠近临安,道路通达,进退自由,南宋时成为南迁大族和士大夫的择居集聚之地,从而造成此地人口众多、文化繁荣的局面,这是永丰当时能够催生和维持众多规模宏大的寺院且“香雾蒙蒙日夜浮”的社会基础。
外证之二:从王阮的籍贯和经历来看,王阮有很多机会在永丰逗留。王阮是江州德安人,江西是他的故乡,他又先后在今江西境内做过都昌主簿、新昌(今江西宜丰)县令、抚州知州等地方官,一生游历过江西不少地方,晚年又归隐庐山。从现存王阮诗集《义丰文集》中可以发现,除上述地方外,王阮至少还到过江西境内的南昌、吉安、丰城和鄱阳等地。诗集中虽然未见明文涉及信州或永丰的诗作,但王阮一定多次到过信州。信州自古就是江西出入浙江和福建的门户和驿站。早在秦始皇时代,在江西境内就修筑起以今南昌市为交汇点的3条驰道,其中一条就是南昌—管村线:从南昌经信州境内的弋阳、上饶,到永丰的管村进入浙江,可通达温州。作为南宋地方官员,王阮一生中免不了要多次去朝廷所在地临安,他最后一次入朝是在开禧一、二年间(1205—1206)。《宋史》本传云:“改知抚州。韩侂胄宿闻阮名,特命入奏,将诱以美官,夜遣密客诣阮,……阮不答,陛对毕,拂衣出关。侂胄闻之大怒,批旨予祠。阮于是归隐庐山。”王阮此次从抚州去临安以及返回所走的路线,虽然没有文献记载,但南宋大臣周必大走过一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段来回路线经过的地点。据周必大《归庐陵日记》记载,隆兴元年(1163)三月,周必大从临安归家乡庐陵(今江西吉安),其中从临安至金溪(抚州属县)走的路线是:临安—衢州—江山—永丰—上饶—铅山—弋阳—贵溪—安仁(今江西余江)—金溪。可见,周必大正是从信州永丰进入江西境,途经抚州附近的金溪而去庐陵。那么反过来说,也可以从江西的抚州、南昌、宜丰和吉安等地,经永丰进入浙江临安。南宋时期,永丰是江西通向两浙路和临安的门户,而且此地距信州治所上饶不足八十里。正因为如此,王阮一生中有很多的机会,或因路过或为游览而在永丰逗留,并投宿此地的祖印寺。宋代的寺院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成为此地往来人员的投宿地和外来人员的寄居地。据《归庐陵日记》,周必大那次从临安归庐陵路过永丰时,因天色已晚,就曾在永丰境内的灵鹫寺住宿了一夜。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王阮《宿祖印寺》的写作地点应在信州永丰(今江西上饶市广丰区),即此诗写的是信州永丰的祖印寺,而非舟山衢山的祖印院。
对《宿祖印寺》一诗写作地点的辨析已如上述。至于此诗的写作时间,目前尚缺乏足够的史证和线索,只能作大概的推测。王阮诗中有“急呼老瓦招欢伯,为洗胸中万斛愁”两句,“欢伯”是酒的别称,“老瓦”指老瓦盆,一种盛酒的陶制器皿,由此可以看出王阮投宿永丰祖印寺之时,情绪低落,内心苦闷。宋代文人士大夫常有为排遣失意和内心郁闷而游寺之举,希冀从世态的炎凉和社会政治的痛苦中超脱出来。据此推测,王阮此诗写作或许有两个可能的时间节点,一个就是前述开禧一、二年间(1205—1206),王阮因不肯依附韩侂胄而被“批旨予祠”,其时他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可想而知,从临安返回途经永丰时游祖印寺,借助山寺的幽寂、佛禅的空静和酒的作用来消解自己内心的苦闷,是很有可能的。另一个是绍熙、庆元间(1190—1198),这是王阮人生失意不遇比较长也是比较空闲的一段时期。王阮自绍熙二年(1190)昌国县令期满后,一直没有得到升迁,直到8年后的庆元四年(1198)才出任濠州(今安徽凤阳)知州;其间他曾去苏州拜见范成大,范成大作《古风送南卿》诗送他,诗中有“安知乘鸾侣,流落坠空谷。……谁能抚孤桐,为奏招隐曲?”这样的句子,为王阮的失意不遇而鸣不平。在这段人生低谷期,王阮游永丰祖印寺也是很有可能的。
注释:
①⑤王可喜:《南宋诗人王阮生平事迹考》,《长江学术》2009年第2期,第137-144页。
②④王阮著,朱瑞熙,孙家骅注:《义丰文集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65页。以下所引王阮诗句均出自此本。
③王自夫:《舟山史踪》,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版,第38-39页。
⑥罗浚:宝庆《四明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⑦冯福京:大德《昌国州图志》,《宋元浙江方志集成》第10册,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
⑧见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衢山镇志》第556页“岛斗宋朝宫”条。《宝庆昌国县志》卷首附有《昌国县境图》,在该图朐山岛上标示有祖印院,其标示的位置在岛的西端,与宋朝宫现址所处位置一致。又林斌:《对舟山天台宗第一大寺院朐山华文寺的考证》一文云:“祖印院在衢山的现址为清末衢山展复后建造的‘宋朝宫’,其名称也可能是由于此宫址为宋代时迁走的祖印院的寺址而得名。”见吴仕龙主编:《海韵衢山》,华夏出版社2012年版,第42页。
⑨缪燧:《康熙定海县志》卷三,舟山档案局馆整理本2006年版,第67-68页。
⑩赵蕃:《乾道稿》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Writing Place of Wang Ruan’sLodge in the Zuyin Temple
SHI Yimin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4,China )
Wang Ruan was a litterateur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ith the handed-down Poetry Anthology entitledYi Feng Collected Work, one of which isLodge in the Zuyin Temple, which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work written by Wang Ruan when he was a county magistrate in Changguo County. 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he Zuyin Temple mentioned in his poem was located in Zhoushan. As a matter of fact, after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literature, we have found that the Zuyin Temple in Wang Ruan’s poemLodge in the ZuyinTemplewas in Yongfeng, Xinzhou (today’s Guangfeng District, Shangrao City, Jiangxi Province) rather than Zhoushan.
Wang Ruan;Lodge in the Zuyin Temple;the Zuyin Temple ;writing place
I207.227
A
2096-4722(2017)05-0038-05
2017-05-25
石一民(1963-),男,浙江舟山人,副教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