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写作》课开放性教学探析

时间:2024-08-31

李松岳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写作》课开放性教学探析

李松岳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应试教学的弊病之一,是长期形成的模式化写作套路,严重阻滞了学生的个性。本文主张打破封闭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开放性”的教学路径,要点是:1.走出教室校园,将视野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调查,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资源;3.课堂教学中开展专题性的讨论和交流;4.发挥学生在作文修改评定中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写作与时代保持同步,才能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与思考,写出具有鲜活个性的文章。

封闭;开放;时代生活;个性

《写作》课是文科学生的基础课,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由于学生刚从中学里来,中学教学的影响相当明显,应试教学使得学生的作文在题材、主题、结构等方面都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普遍出现雷同化现象,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使学生自由地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无法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多用大话和套话;或者满纸是学生腔,苍白无力,与当代生活严重脱节,失去了活泼泼的个性特征。近年来,虽然这些问题引起了一些关注,但应试教育造成的后果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消除的。有鉴于此,作为《写作》课老师,笔者试图探索一些新的途径,打破封闭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开放式的教学路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系数。

这里所说的“开放性”,首先是指打破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封闭型教学框子,将学生的观察视野扩大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一般的写作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为指导,以“公认”的作品为范本,从题材、结构直到主题上进行规范性的概括分析,然后出题目让学生写。这些举措无可非议,但光凭理论和范本远远不够,况且这些理论往往是过时的、陈旧的,而教师出的题目也是大路货,学生按照教师出的题目,其主题也多是流行的公共观念,缺乏个人的独特感受。更为主要的是,写作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能仅仅停留于书本,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学生在写作中最感困难的是题材问题,也即是“写什么”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取材的范围无非是自己的生活经历,只好去写童年、中学生活,同学之间的交往,“黑色的六月”等,而无法超越本身的经历,去写别样的人生,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狭窄,题材不新鲜,也无法开掘出比较深刻的内涵来,只能算是平庸之作。

如何做到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而且这内容是鲜活的现实生活,这话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活泼泼的自我感悟?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走出校门,到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中去,与当代生活保持同步关系。正如清代诗人袁枚所说的: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关键是要“寻”,要观察体味,才会激发出写作的冲动和灵感。鲁迅先生说得更好:从喷泉里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淌出的是血。“血”是从血管里淌出的,所以写出的是生命的真实体验,“血”也是热的,所以写的是鲜活的人生,鲜活的事物。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有明确的目的性。到什么地方去,要寻找哪些方面的素材,做哪些方面的调查等,都要事先有周密的计划,而不是心不在意,走马观花,类似于游山玩水。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譬如你要去采访在某一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人士,就必须预先制订一份详细的采访计划,包括对方的年龄、家庭、学历、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等,再有针对性地设计若干个提问,这样才会对采访对象有个大概的了解,并在采访中一步步深入下去,获得写作必需的众多材料。写作的基础一环是“写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怎么样”的问题。有了材料,就解决了无事可写、只好东拉西扯地拼凑的困难。

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焊接。走出课堂并不等于放弃了教学计划和内容,而是要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有序地逐个解决和落实教学要求,并且兼顾到各类文体的写作。譬如教学内容讲到新闻写作时,可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作一次采访;讲到社会调查写作,可以到一个有特色的城镇或农村作深入的实地调查,考察其社会生活及经济状况的各个方面;讲到记叙性文体写作,可以让学生去观察和接触各种身份的人,如工人、教师、鞋匠、营业员、农民、打工者等,寻找不同的人生故事;讲到写景状物、托物言志的文体,可以利用双休日去风景点或山林湖泊作细致观察。将理论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真切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切实的收获。

学习运用各种观察方法。观察方法也就是如何看待和把握事物特征的视角和手段。面对同一种事物和现象,由于观察视角的差异,其收获的信息与效果也各不相同,并影响到人的整体认知,更何况面对的是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观察各种现象,透过表面抓取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主要有:随机观察,利用便利条件,作不定点观察,随时随地可看,灵活多变;定向观察,有固定对象,集中注意力,有比较明确的目的;反复观察,对一个对象,尤其是比较复杂的生活现象作多次观察,可以调整角度,力求全面深入,强调准确不片面;比较观察,即将观察对象与类似或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观察,在比较中突出所观察事物与其它对象的不同点,也就抓住了事物的独特性。以上是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观察,将这些观察方法综合起来运用,就是宏观把握。宏观把握就是从大处、从全局着眼,视野比较开阔,力图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正如苏东坡的诗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就因为观察者本身就处在对象的范围内,要看清楚,就必须跳出来,作远距离的宏观把握。譬如让学生选择舟山群岛的某个很有特色的渔村进行考察,既可以随机观察渔村的自然地理和环境,也可固定几个家庭为特定对象,反复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可以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如婚丧嫁娶,一年中的重要节庆活动,并与大陆的乡村进行比较;还可以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采访,了解当地的生产方式、收入分配、人口变迁等情况。在这些微观观察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的考察与分析,学生就可以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比较全面地了解渔村的历史与现状,写出一份生动而鲜活的调查报告。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让《写作》课与时代进程保持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可以使学生扩展吸收信息的视野,超越个体有限的经历,去关注丰富复杂的现实人生,并不断激发出写作的激情与灵感。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写作做到去虚假、求真实,去空洞、求充实,去陈腐、求新鲜,去雷同、求创新,去浮华、求朴素,并进而发展为一种踏实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然,限于各种条件,集体地、有计划地深入生活的写作活动毕竟次数不多,主要还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和积累,在大脑中贮藏尽可能丰富的写作资源。因此,《写作》课的教学任务也主要在课堂内完成。但课堂教学也应当改变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做笔记、然后布置作文的传统路子,而是倒过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即是说,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发疑者、叩问者,并且是解决问题的实践者。这也是《写作》课开放式教学的第二层涵义。其具体的展开过程也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围绕某个命题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当教学中涉及到关于写作的某个重要议题,可以预先布置下去,让学生查阅资料,列出发言提纲,在课堂内自由交流探讨。如围绕“风格即人”这一命题,学生可以从中外文学史中找出大量的例子进行阐述,从作家的家庭背景、个性、志趣、理想等各方面证明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质,就会有什么样风格的文艺作品,如屈原的忠君爱国与《离骚》,陶渊明的洁身自好与田园诗,李白的傲骨与浪漫主义,杜甫的忧国忧民与“三吏”、“三别”,鲁迅的独立精神与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等;譬如清朝戏剧理论家李渔说“才子所作诗赋与佳人所刺锦绣,无不变化,变则活,不变则腐”,意在表明文学创作要力求变化,求创新才有价值。如何做到变化?如何保持写作的新鲜感与创造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不同观点的交锋更好,教师也不必作出定论。这些命题的讨论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反观自身,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与创新意识。

读书心得交流会。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作者必须有相当的阅读量。有成就的作家往往是从模仿优秀的作品开始,学习其取材、立意、结构等方面的经验,然后才能脱离模仿,形成自己的特色。优秀的作品可以由教师推荐,也可由学生选择,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做好读书笔记。譬如史铁生的短篇小说《命若琴弦》描述老瞎子与小瞎子靠一把二胡谋生的艰辛生活,特别是老瞎子告诉徒弟要用功,等拉断第一千根琴弦就可以打开琴箱取出药方到城里去取药,眼睛可以复明,小瞎子终于拉断了第一千根琴弦,泪流满面地跑到城里,人们都说只是一张白纸头,小瞎子悲伤而绝望。原来师傅的师傅当初也是这么告诉徒弟的。学生的理解自然角度不同,有的认为题目特别好,有的认为题材很新鲜,有的则提出“老瞎子为什么要欺骗小瞎子”的困惑,最后对“命若琴弦”的含义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这样的讨论,可以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要写好作文的几个重要关节点。自然,推荐的作品最好是当代作家的,因为他们的作品是反映当代生活的,更贴近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被接受。学生还可以畅谈个人的读书心得,如阅读的角度、方法,阅读的目的性定位,阅读中的怀疑意识,如何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并将体会运用到写作中去。

及时总结分析作文的成败得失。学生的作文参差不齐,但都真实地体现了他们的现有水平。总体来看,优秀与极差的都是少数,大部分是一般性的,不好也不坏;即使是优秀的也存在一些缺陷。每一次作文的总结分析也可以交由学生进行。譬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谈写作中最感困难的是什么?有些学生认为选择有意思的题材最难,有些学生认为谋篇布局缺少变化,直来直去,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想像力,不善于虚构,有些学生的问题则是立意太浅,无法深入下去。然后集体讨论,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切实办法。还可以让优秀作文的作者现身说法,具体说说自己是如何写出这篇作文的?写作成功的奥秘在哪里?其间经过了哪些曲折、作了几次修改调整?名家、大家的作品毕竟隔了一层,优秀作文的作者就在身边,与其它同学年龄相仿,生活经历大致一样,他们的现身说法自然更亲切,更能获得认同,也更容易学习。

改变作文的批改模式。学生的作文习惯上都是由教师全批,写下若干评语,然后打上分数,再作课堂评讲。教师批得辛苦,但发下去后,学生往往只看分数高低,评语也是匆匆浏览,不会按评语去仔细检查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所以效果并不理想。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来批改,分成若干个小组,大家共同讨论,拟定各自的分数和评语,然后作出综合性的评价。教师可以随机抽查,看其评价是否大致准确恰当,如果个别作文的评价与事实差距较大,可以提交全班讨论重新评定。另外一个举措是,每次作文后,挑选一篇优、缺点都很明显、但具有修改价值的作文作为范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可行的修改意见。其修改范围包括选材、立意、结构安排、语言表达诸方面。先找出其优点,但重点是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发表不同意见,待意见统一后再逐个解决不同环节中的问题。修改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反复调整增删,在前次修改基础上不断上升和完善,直到修改至比较满意的程度为止。这个修改过程是公开的,集体参与的,所以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写出好作文的基本要素和重难点所在,获得切切实实的效果,并养成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

《写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除开需要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观察生活,反映生活。“开放式”教学就是要打破封闭静止模式,让学生的写作活动与时代变迁保持密切的同步关系,将视野投向丰富复杂的现实人生,去发现和感悟,写出内容鲜活、体验真切的有个性的文章;而在课堂教学中,则需要完成由教师主讲向学生主导的转换,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及写作活动的全过程,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Teaching Reform for the Course of Writing:Form Closeness to Openness

LI Song-yue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One of the deficiencies of Test-oriented Teaching is the long-established pattern of writing routine,which severely retarded students’personality.The paper attempts to break the closed-teaching model,and seek the path of the writing of“openness”.The main points are:firstly,enable students to go beyond of the classroom on campus and shift their focus to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secondly,guide the students to learn to observe,investigate and learn from the life so as to enrich their writing resources;thirdly,carry out discussions and exchange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fourthly,enable students to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writing assessment.Only in this way,can writing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and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and thought so as to write articles with their fresh personality.

closeness;openness;life being;personality

G423.07

A

1008-8318(2012)02-0071-03

2011-10-12

李松岳(1960-),男,浙江舟山人,副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