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双屿港地望考

时间:2024-08-31

陈舟跃

(普陀山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 舟山 316107)

双屿港地望考

陈舟跃

(普陀山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 舟山 316107)

曾辉煌一时的双屿港虽早已泯灭于环境的自然演变和人为干扰,但其历史渊源、发展动因以及港口形态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能够验证分析结果的实物证据而使双屿港港址研究工作处于纠结。如果能够更多关注环境变化以及环境变化过程中遗留的历史痕迹,或许对解开双屿港之谜能够起到积极作用。

双屿港;港址;六横岛;朱纨;椿石填塞

双屿港,16世纪由葡萄牙人建立的国际贸易集散地,曾经在世界贸易史上留下辉煌一页。经诸多学者研究,关于双屿港港址应该位于舟山市六横岛附近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具体地点依然为众家讨论热点。双屿港港址难以确定的主要原因有:1.国内史料不够充分,未见实物,文献记载语句含蓄,字里行间留有较大想象空间;2.国外文献表述直接却不够精确,某些数据与实际难以相符。如林旭登主教在其《葡属印度水路志》中所述“……双屿港(Syongicam)的上述两个岛屿位于29又2/3度处,延伸至31度”。①北纬29又2/3度到31度有近150公里的南北范围,几乎涵盖了整个舟山群岛南北海域,故“有的西方学者则误以为双屿港在‘舟山群岛的嵊泗岛上’”②;3.六横岛及周围海域地貌及海床结构复杂,加之环境变迁,若以文献描述与之对照,结果往往此处接近,彼处相似,难以定夺;4.朱家军填塞双屿港。③按双屿港事件总导演朱纨及葡萄牙目击证人平托先生所言:当时“双屿就一物不剩,荡然无存了”,摧枯拉朽之势可见一斑。④⑤如果说剿灭双屿港意在捣毁一个贸易基地,那么之后“椿石填塞”港口目的显然在于从根本上杜绝其死灰复燃。六横岛周围具有良好条件的海湾众多,毁灭其中数个,仍有其他可作替补,“椿石填塞”港口似乎难以毁其根本,然而朱纨却非常成功地阻止了双屿港的再现。历经460多年,双屿港原有优势已经泯灭于环境自然演变和人为干扰之中。倘若能将六横岛环境模拟到460多年以前,那么双屿港不可替代优势就应该能够清晰展现出来。在缺乏实物证据情况下,关注、研究六横岛环境演变也许是揭开双屿港神秘面纱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环境条件分析

六横岛位于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口南侧,北上郭巨山,东居桃花岛,南接东南主航道,西距宁波市区仅50余公里。六横岛呈东南—西北格局,岛长17.5公里,今陆地面积93平方公里。据《六横志》记载,六横岛附近海域“海涂在自然状态下年沉积速率平均约0.9立方厘米/立方米,处于缓慢淤积状态”。[1]74-75然而,一旦海床局部发生改变,就可能会导致局部泥沙加速沉积。

16世纪前,六横岛人口较少,人为对环境干扰不明显。朱纨率军“椿石填塞”双屿港应该是人类对六横岛原态环境的第一次大规模干扰。“朱纨完成了他的填港工程,第二年他服毒自杀了,而他的填港工程却日复一日地发挥着作用,填港后双屿港海水流速下降,泥沙淤积速度加快,使水深约10米左右的双屿港逐渐变为了滩涂”。[2]51人类对六横岛环境第二次大规模干扰应该始于清中期以后的“围海造田”运动,且持续至今,规模、程度与第一次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康熙弛禁海岛复垦,居民陆续返回六横岛,至清中期以后六横岛人口显著增加,迫使海岛居民围垦近海滩涂获取土地。“至清道光十六年(1836),岑山以东滩涂建起了一条上规模的海塘——‘千丈塘’,北起翁家嘴,南至张家塘。1837年在蛟头以西建起了1200米长的‘振绪塘’,使积峙山与外岙相连。……围垦工程热度不减:1856年在梅峙建成1400米的‘永远塘’,1858年在蛟头以东建成1075米的‘聚源塘’,1858年在干岩与大沙头之间建成1200米的‘阜庆塘’,1865年在陈家与小沙头之间建成450米的‘南塘’……在民国时期和建国以后又有多次修建和扩建。经历年围垦,万船云集的双屿港终于变成了千顷良田”。[2]51

二、调查数据采集

淤积由泥沙沉积而成,那么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环境改变都会在淤积层中留下痕迹。双屿港事件朱家军“椿石填塞”港口就一定会在原港区范围淤积层中留有“椿石”。如果能证明此“椿石”确系双屿港事件朱家军所为,则该区域原来为双屿港港区范围。为此,笔者对六横岛进行了针对性调查,对象包括以往在农耕、挖井、建造地下设施等作业中由地下发现遗留物的各个点。最终确定南北排列的6个点具有代表性,分别以字母A至F命名,见图1。

图1 目前六横岛环境及调查点分布

A 点(N:29°45′52″,E:122°6′29″),海拔高度 13 米。位于六横岛北侧浦西水库南岸,清代晚期仍为通海港埠,民国时期成为耕田,解放后筑坝围成水库,民国时期曾于A点以北约13米挖得1尺多长船桅。调查中发现A点东约30米起残留宽约1米“石蛋路”,顺南坡而上。虽说船与路交汇意味着港埠,但此石蛋路与双屿港并无关联。首先,朱纨所言“入港登山,凡踰三岭,直见东洋中有宽平古路四十余里,寸草不生”之“古路”应该是能长草却因行路者众多而无法长草的泥地路,以形容双屿港之人丁兴旺[1]71;其次,此石蛋路应该是清中期以后浙东沿海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之产物,具有海岛特色,传统工艺等特点,非外邦者可为。就环境而言,A点原来湾口朝北,口外洋面开阔,难躲北风袭扰,乃舟山传统港埠忌讳之朝向,又A点孤立于北侧,高80米山体阻隔了与南部诸港湾的陆路交流。再有,记载中双屿港只有东、西两个港区,若A点为其三,则不合实际。所以A点港埠应该是双屿港遭毁灭后的无奈选择。

B 点(N:29°44′47″,E:122°7′4″),海拔高度 5.5 米。位于六横电信大楼后停车场,其周围整片区域平坦。六横电信前任基建负责人王情龙介绍:1996年六横电信于此点挖土建造地下消防水池,深至约2米即海拔高度约3.5米处见牡蛎壳层,未见其他遗留物。牡蛎壳层应该是大规模淤积发生前原海床位置,未见木桩、块石、船板等遗留物可推测此点以前并非港口,与双屿港事件“椿石填塞”无关。据调查分析,双屿港时期六横岛海域海平面比现在高出约4米,那么B点牡蛎壳层及周围区域在双屿港时期海床深度就已基本接近海平面。另据林旭登主教记述,岑山北麓应该有东、西可通水口。鉴于B点海床接近海平面,其南侧水道水深有限,涨潮时小船也许可通,大船则有困难,另据出土物情况可以认为B点周围区域非双屿港港址范围。

C点(N:29°43'53",E:122°7'19"),修正后海拔高度7米,位于岑山村口水井。据岑山村民王宽国回忆:1994年岑山村组织挖井,深至4~5米出土若干块石、船板、松木桩。块石大小不一,表面残留贝壳,大者重约40~50斤,船板长约2米,松木桩直径约6~9厘米。块石、松木桩同出一地应该朱家军“椿石填塞”所为。《六横志》记载:六横岛“古时以岑山为界,分上庄、下庄两岛,两岛间长期受海泥淤积,后经筑堤,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两岛相连”,[1]66可知原来岑山南麓与下庄之间也是一条东、西可通水道。林旭登主教于《航路总集》中对六横岛的描写:“最后一个面向大海的岛屿很大,上面有数座高山及数个海湾。主要海湾位于西海岸。其中间有一座高耸的小岛。在它与海岸之间有一锚地。这是躲避南及西南风的避风处。入口处水深5噚,但十分狭窄,大船无法转动。这个岛屿周围的水底干净无礁”。⑥所言“数个海湾”即双屿港,主要港区位于西岸。“中间有一座高耸的小岛”即当时四周环水的岑山,岑山北侧浅滩,西、南两侧直面西南风,因此所言可避西南风之锚地只能在岑山东南与下庄之间。林主教描述路径由西岸经岑山南麓水口抵达东岸“锚地”,故有“入口处水深5噚,但十分狭窄,大船无法转动”。朱纨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有述:“六月二十六日,与刘恩至同到双屿,看得北港已筑未完,南港尚未兴筑”,也说明双屿港存在两个港区。[3]由于六横岛东南-西北走向,东、北皆于同侧,古时仅凭直觉难以精确定位,朱纨所言北港正是林主教所言东岸港区。

D点(N:29°43'31",L:122°7'22"),修正后海拔高度6米。位于里干岩村口花坛,原是一口水井,因水质欠佳弃用。据里干岩村支书洪建军介绍:2004年挖此井,深至3~4米见船板、松木桩,未见块石。船板已腐烂,木桩直径6~10厘米,其下沙层结构。出土船板说明此点原来可能是泊舟港埠。可是既然见木桩,为何无块石?朱纨当初填港“工料多用椿木,满港密钉。仍采山石,乱填椿內,使椿石相制,冲击不动”。[1]71经分析,未见块石原因在于D点原是沙质海床,块石置于沙床易借浮力随沙逐流摆脱椿木制约。又D点近岑山南麓水口西侧,坐北朝南背山,应该是双屿港西岸港区中心区域,南侧水面开阔,乃一处口向西南的“C”字型大港湾,口外青岗峙,远处沙头山障蔽。船只进入此港犹如置身诺亚方舟,既能躲东风、北风,也可避西风、南风。朱纨所言“藏风聚气,巢穴颇宽”之势尽在其中,是理想贸易集散港。

E 点(N:29°42′39″,E:122°7′41″),修正后海拔高度 6 米。位于六横岛西岸仰天村口西南约 110 米,据仰天村主任张善军介绍:2008年建沼气池于E点挖土,深至3~4米出土若干块石、松木桩。木桩直径不大于碗口,块石大者重40~50斤,其中一块至今仍留在沼气池侧畔田埂,局部呈自然碎裂,表面残留贝壳。块石、木桩合出一地说明这里曾经遭到朱家军椿石填塞。E点与北侧仰天村对峙扼守湾口,南侧背靠山,西接主航道,出入十分方便,应该是双屿港其中一个港湾。只是位于西岸港区南端,湾内偏窄,大型船只多有不便,成为双屿港主港区的可能性不大。

F 点(N:29°40'49",E:122°9'36"),海拔高度 17 米。位于苍洞村,据了解,1953 年苍洞村疏通河道,于 F点出土圆形陶筒,长约1尺,两头大小不一。出土时陶筒小头嵌入另一陶筒大头内,鳞次栉比延伸至近海沙滩。时过半个世纪,陶筒不知去向。形式而言,陶筒应该是一排水系统,非沿海文化范畴。但时过境迁,未见实物,难以定夺。从地理位置分析,苍洞、田岙两湾位于六横岛南端,相互为邻,口向朝南,海湾内凹深陷,是良好避风处,却非理想贸易集散港。除南口面海,其他方向俱高山阻隔,对外交流不便,山多地少,可供建筑区域无几,难容众人聚集,教堂、市政及货物仓储更是难以想象。所以此两湾非双屿港港区所在。

三、采集数据汇总分析

从以上C、D、E三个调查点所获数据可计算出清中后期大规模淤积发生前六横岛海域海平面比现在高出约4米,所以B点原来接近海平面的海床就应该处于海拔近3.5米的位置。又据出土块石残留贝壳,双屿港事件以后六横岛近海局部发生过明显的淤积,导致海床抬高,分析原因有二:1.人为填堵;2.大约发生在清中晚期的海平面升高。调查发现C点淤积层比D点和E点高出近1米可以归因为C点位于连接双屿港东、西港区水口附近,人类活动更加平繁,对环境干扰超过其他区域。以上3点原来水深均接近2米,靠近岸线,应该都处于双屿港港口位置,却是16世纪葡萄牙环球航海采用的克拉克船无法直接停靠的海床深度(克拉克船吨位较大,停靠码头海床深度至少应该5米以上,码头须块石砌筑以抵御船只冲击)。水深约2米的码头只适合较小船只停靠,木质即可,所以大船只能停泊在码头以外的锚地,货物交易、人员上岸须由小船摆渡至木码头,或停靠在岸线。对此,平托先生在其《远游记》中有一段关于船长法里亚登陆双屿港的描述可以佐证:“双方互鸣礼炮致意后一条舲艇稳稳地划到了安东尼奥·德·法里亚的船前……。安东尼奥·德·法里亚登上了这条舲艇,在一片鼓号齐鸣及中国、马来亚、占城、暹罗、婆罗洲、琉球及各种各样的乐器声中来到了码头”。[4]法里亚船长是由小船摆渡登陆双屿港,而非自己大船直接靠岸,可见双屿港虽是“万船云集”,大船并不直接靠岸,这就是为什么六横岛至今没有发现古代码头遗址的原因所在。朱纨所言填港“工料多用椿木,满港密钉”,落潮时分能够打得了木桩的港口海床深度也只能在接近2米的范围。此外,认为双屿港事件之后六横岛岸线附近地表因淤积而抬高的过程是整体的、均匀的,至此便可根据分析结果制作六横岛古代环境模拟图,见图2。

图2 六横岛古代环境模拟图

图2是对六横岛古代环境的粗略模拟。海平面比现在高约4米的六横岛四周海湾内凹深陷,形状优美,如同被人为分隔成数个港区的现代港口,排布有序。只要海湾海床符合条件,似乎都能成为泊舟良港。然而包括六横岛,整个舟山海域自古季风影响明显。秋冬季节北风、西北风十分强劲,八级大风接连不断,十级强风时有出现。夏秋台风时常光顾,这一逆时针旋转大气团,行进轨迹由南向北,当其靠近时舟山海域首先遭到袭击的方向在东到北的范围,所以舟山海域一般不会选择口向偏北的海湾作为港埠。六横岛北部张启港、棕榈湾、大脉坑诸湾除了口向偏北容易遭受北风袭击,湾内狭小,山体陡峭,海流湍急,决非理想港埠,更无优势可言。东岸岑山以北,即B点及北侧区域原来已是滩涂。东岸岑山以南朱纨所言“北港”乃双屿港东岸港区,范围大致北起李家,包括岑山村,后蛟,长山咀,张家塘,月亮边,南至里岙,“是躲避南及西南风的避风处”。此港区内港湾大多口向偏北,常理不该择其港埠,好在西侧有岑山南麓水口连接西岸,近在咫尺,东、西向转移十分方便。孙家塘东南海湾,由岙里,凉帽头围合的区域尚无相关信息,位置距岑山南麓水口较远,一旦遭遇北风来袭难逃一劫。凉帽头、戏文山以东区域,包括大、小葛藤山,海闸门,海湾口向东北,水流湍急,为双屿港一部的可能性很小。海闸门到田岙之间岸线山高坡陡,水流湍急,不宜港埠。田岙、苍洞两湾前已有述,不宜贸易港埠。苍洞与仰天之间杜庄所在海湾环境皆似苍洞,然而位置靠近西岸主港区,不能完全排除曾经为双屿港辅助港区的可能性。南起仰天E点,北至大、小教场,即整个六横岛西岸线皆双屿港西岸港区范围,其中D点所在主港区以及岑山南麓水口西侧为双屿港中心区域,北侧大、小教场、横皮塘所在海湾湾内水面东西宽约2200米,北侧湾底到南侧湾口韭菜峙长约1700米,应该是平托先生所言“双屿城”所在位置。湾内空旷,大船出入自如。深入腹地,东、西、北三面山体护围。湾口南侧有积峙山遮蔽,既挡海上风浪,又成“藏风聚气”。港湾东西青龙、白虎,南北朱雀、玄武,北倚“靠山”,南临“活水”,传统风水宝地。

从以上对六横岛古代环境各区段所作逐一分析可以粗略勾勒出双屿港港区位置,见图3。除了与东岸港区东邻海湾及苍洞北侧杜庄、新贺家所在海湾尚无法最后定论以外,双屿港港区位置分布应该与之接近。

图3 双屿港港区位置分布

四、综合论证

制作双屿港港区位置分布图依据充分,合乎逻辑,但未经实物验证可信度有限,然而自双屿港研究以来,令人纠结的正是缺乏实物证据。近些年虽有船板、块石、木桩出土,却未能妥善保存,迄今只剩下仰天村口E点建造沼气池挖出的那块石头。如果能证明这块E点石确系双屿港事件朱家军采自附近之填港“工料”,E点及附近区域自然就是双屿港港区之部分。仔细观察这块E点石不难发现:1.此石外表呈不规则几何体,具有明显人工开采痕迹。今局部开裂,断落,原因正是开采时形成内应力产生裂缝所致。大裂缝开裂成块石断面,小裂缝存留在块石内部。最终出土后置烈日之下,温差反复加剧疲劳,导致原来细小裂纹发育,出现局部断裂;2.E点石质地花岗岩,遍及六横岛,且搬运笨重,外来可能性不大。从新近断面看其色泽灰黄,质地疏松,与仰天村所在山体东南采石点裸露石质无二;3.E点石表面残留贝壳,长期浸泡海中造成表面腐蚀,以及磨损导致表面棱线圆润都说明此石在进入淤积层以前曾在海底长期逗留,应该在清中后期第二次大规模淤积过程中入土,那么,曾经何时入海?康熙年间弛海禁居民返岛至今,此后大量块石入海当有记录,明末清初沿海战乱,大规模填海工程难以成立,所以推断E点石入海时间非双屿港事件莫属。朱家军填港乃破坏性工程,定当只图便利,不计后果,填港“料石”应该就近采得。经仔细查找,发现仰天村所在山体顶部平坦异常,民宅由南坡而上覆盖整个山顶。村道自山顶顺南坡抵达西南山麓,恰好与E点石相对的海口位置。卫星照片显示,仰天山体实际是一个曾被挖去山顶,又在南坡刨出一大坑的残留。可以断定,仰天村所在山体曾经遭到过大规模挖山采石,然而时间能否与E点石吻合还需证实。据仰天村张善军主任介绍:仰天族人曾有考证,祖上定居仰天始于300多年前,由原先仅三户人家逐渐发展到现在规模。300多年前正值康熙弛海禁到康熙五十年时间段,与记载中居民返岛时间相符,所以仰天采石只可能早于明末清初,自然应该与E点石入水时间一致。可见无论石质、时间、地点E点石俱与仰天采石吻合,因此可以断定E点石正是双屿港事件朱家军就近采自仰天的填港“工料”,E点及周围区域乃双屿港港区范围。模拟图显示,仰天采石目的并非仅仅E点周围,主要在于其北侧D点所在的主港区。如果能在主港区口外的青岗峙到仰天之间构筑一道海中隔断,就能阻止船只由此进入主港区。

通过对E点石研究开启了双屿港调查的新途径,即是在缺乏实物证据的情况下,如同发现仰天采石场,找到双屿港事件中朱家军填港“工料”采挖点,而这些采挖点又恰好位于双屿港港区分布图所示的港区附近,就可以间接证明这些港区曾经遭到过填塞,原来应该是双屿港港区一部分,从而证明双屿港港区分布图在此区域的正确性。根据这一思路,由仰天出发沿港区分布图所示双屿港西岸向北寻找,首先进入视线的是仰天北侧的外子岩山。外子岩山处于双屿港西岸港区南北中点,又是岑山南麓连接东、西港区水口要点。东、西通道与南北干线交汇,位置十分重要,在此填塞定当事半功倍,朱纨自然不会放过。现在的外子岩山主体较小,南侧高不过30米,东侧有一带状体连接北侧小山,西侧凹陷明显是一挖去山之主体后留下的“C”字型大岙。岙之南北长近400米,东西宽约240米。据南、北小山及东侧带状体估计此山原来高度接近50米,推算所采石料至少120万方。⑦如此大量石料可能用于何处?寻六横岛历史脉络不外乎两种可能:一、双屿港时期朱家军取之填港;二,清中晚期围海筑堤。根据石料总量估算、岩石风化程度及目前环境现状分析可以排除第二种可能性。清中晚期乃至民国筑堤规模较小,东、西两岸总长不过6千米,就算每米距离需要石料100方,总量也不过60万方,远不及120万方,可见此山取石只能朱家军填海所为。除了填塞近岸港埠,封堵岸线之外海域也是重点。如果继青岗峙至仰天之间海中隔断,在外子岩到青岗峙之间再筑海中隔断就能将整个主港区完整封闭,使其最终淤积成“死港”。可见外子岩山周围原来确系双屿港重要港区。

继续沿模拟图所示双屿港西岸搜寻,于外子岩西约1300米乃岑山西麓,无名。卫星照片显示此处与外子岩类似,也是一处挖去山之主体后留下的“C”字型大岙,只是口向偏西南。岙之东西长近400米,南北宽约190米,如果山高也按50米计算,可采挖取石至少100万方。同理,如此大量石料只可能用作填海塞港,非筑堤。目的在于从此山到北侧韭菜峙之间海域构筑海中隔断以阻碍北侧双屿城与南侧主港区之间的海上联络。此外,这一港湾仍有多处山体留有明显曾被挖山取石的痕迹,如狗头颈、中央岙、胡家岙以及积峙山北峙马湾、韭菜峙等。根据位置及所采石量分析,胡家岙、峙马湾、韭菜峙挖山取石主要为了在积峙山、韭菜峙、胡家岙之间构筑海中隔断以完成封闭北侧双屿城。而狗头颈、中央岙取石则在于就近填塞近岸线港埠。与此类似,D点所在主港区外有封堵,内有填塞。调查发现此主港区沿港填塞“工料”挖自D点东侧青山庙。

与主港区一山之隔即是双屿港东岸港区所在。卫星照片显示东岸港区范围内有多处山体曾经遭到挖采,较为明显的有里干岩潭、后蛟、张家塘、月亮边及外涧。除了外涧,其余山体原来属同一山脉,应该有一条能够将各山串联起来的山脊线。但卫星照片中根本看不见这条本该非常清晰的山脊线,原因正是以上4处山体曾遭到了惊人采挖,造成现在的“山无脊,脉无络”局面。与西岸港区不同,东岸港区口外开阔,无小屿“障蔽”,所以不能象西岸港区借助小屿构筑海中隔断封闭港口,填塞东岸港区港口只能实打实地就近挖山取石填之。很明显,挖自里干岩潭、后蛟的石料针对的是包括岑山村等东岸港区的沿岸港埠,张家塘、月亮边及外涧则是针对里岙所在之大港湾。应该注意到,东岸港区挖山取石山体距离清中晚期修筑的围海塘堤不远,不能排除其中部分山石用于围海筑堤,然而围海筑堤用料甚少,大部分石料应该双屿港事件中朱家军填港所用。

通过以上调查研究证实了双屿港港区分布图所示各港埠附近的确存在曾被大规模挖山取石后的残留痕迹,而这些采得石料绝大部分都只能是在双屿港事件中被朱家军用作填港“料石”,其中部分已分别于C点、D点和E点陆续出土,因此可以证实双屿港港区位置分布图所示港区范围是正确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纨“六月二十六日,与刘恩至同到双屿,看得北港已筑未完,南港尚未兴筑”(朱纨将双屿港东岸港区视为“北港”,西岸港区视为“南港”),可知朱家军对双屿港东岸港区的填塞要先于西岸港区。很明显,朱纨指挥下属对双屿港东、西港区采取的破坏手法有所差别,东岸港区就近采石填塞港埠,西岸港区则利用港外小山,港外围堵与湾内填塞结合。从C点、D点和E点出土的块石看,朱家军所采块石大者皆不过50斤,恰好适合一人搬动,明显是预先确定的统一采石标准。

双屿港作为十六世纪世界走私贸易港形成于明代海禁,由于地方官僚表面拥护海禁,暗地支持走私,致使双屿港从形成到发展都处于一种畸形状态。朱纨本来有机会改变这种局面,将双屿港走私贸易逐渐引导到利国利民的正常轨道,可他却采用极端手段,椿石填塞,结果“摧毁了16世纪的东方明珠,给海上丝之路留下最惨痛的一页”。[5]如今开展双屿港港址研究,既是为了揭开其尘封多年的神秘面纱,也是为了从历史汲取教训,获得启迪,更好地为发展现代经济服务。

注释:

①②⑥林旭登(1563-1611),荷兰籍葡萄牙传教士,编撰有《航路总集》(Le grand roviter de mez de lean Hugues de linschot Hollandis)。所引资料转引自王慕民:《明代双屿国际贸易港港址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66,65,66页。

③此处所言“朱家军”是指由朱纨指挥的部队;“双屿港事件”是指朱纨导演对双屿港的剿灭及“椿石填塞”。

④朱纨,字子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二十五年(1546)擢右副都御史﹐次年改任浙闽提督,于嘉靖二十三年(1548)亲自导演了“双屿港事件”。

⑤平托,Fernao Mendes Pinto(1514-1584),双屿港时期随船长法利亚游历中国,目睹双屿港之毁灭。后著有《远游记》Peregrination,其中有对双屿港的描述,于1614年初版。

⑦山体所采石料估算按椭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椭圆锥体积应该略小于同高山体体积。

[1]蒋文波.六横志[M].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

[2]陆位世.十六世纪双屿港港址考略[J].普陀潮,2008(5):50-51.

[3]林梅村.六橫岛访古[J].澳门研究,2010(2):123-127.

[4]平托.远游记[M].金国平,译注.澳门:葡萄牙大发现纪念澳门地区委员会、澳门基金会、澳门文化司署、东方葡萄牙学会出版,1999:197.

[5]杨成鉴.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双屿港[J].宁波大学学报,2005(1):67-76.

Investigation in Syongicam’s Location

CHEN Zhou-yue
(Agency of Historical Relics Preservations,Mount Putuo,Zhoushan 316107,China)

Syongicam,which was once splendid in the world trade history in 16th century,has vanished long time ago in environment changing caused by nature and human interference,Its historical origin,development course and port features,however,are still the issues discussed by researchers today.The lack of physical evidence which could verify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keeps the researches away from progress,so it would be significant to know about Syongicam if much attention can be paid to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istorical remains left over in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Liouheng Islands.

Syongicam;location;Liouheng Island;Zhu Wan;stuffed by wood and stone

K928.6

A

1008-8318(2011)04-0001-07

2011-05-11

陈舟跃(1958-),男,山东临沂人,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