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定海黄氏家族治学遗风探析

时间:2024-08-31

黄雅玲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定海黄氏家族治学遗风探析

黄雅玲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黄式三、黄以周父子为晚清经学大师,是定海黄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成就使舟山人走进了中国近代学术史。本文从家族文化研究视角,探讨黄氏家学、家风的流风余韵与“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治学风范及其影响,以期更好地继承黄氏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定海黄氏的进一步研究。

黄式三;黄以周;家族遗风

定海黄氏家族祖孙三代经师,在中国近代家族史上实属罕见。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学术界开始重视并研究黄氏学术及其思想,取得了足资借鉴的成果:或校勘黄集,或撰著年谱,或研究黄氏学术思想。黄氏父子在晚清社会广阔的历史天幕上传承家学,悉心研究传统文化,在经学、史学和子学领域都有创造性研究成果,尤为章太炎、梁启超等国学大师所推崇与钦佩,治学与教诲并进,弟子近千名,培养与影响了吴稚晖、唐文治、曹元弼、黄侃等中国近现代政治、学术、教育领域的杰出人物。本文从家族研究视角,探讨黄氏家学、家风的流风余韵、“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家族治学风范及其深远影响,以期更好地继承黄氏家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动定海黄氏的进一步研究。

一、以治经为旨归学以致用的黄氏家学流风余韵

定海黄氏家族素有“书香门第”之称,诗礼传家。世称祖孙三代皆经师,指黄式三与其弟黄式颖、式三子黄以周与侄黄以恭、式三孙黄家岱。黄式三、黄以周与侄黄以恭皆入《清史·儒林传》。一脉相承的黄氏家学大致有两个明显特点:经学传家,学以致用。

(一)黄氏家学以治经为旨归,尤长礼学

黄氏学术以家学相传为主,式三曾祖父黄士立号“学礼公”,祖父黄必悌为庠生,父亲黄兴梧以“《易》《诗》著名庠序”①,叔黄兴槱,国学生,黄氏家族具有世代习经的传统。黄式三、黄以周则终身治经,平生不求闻达,惟历任教职,成为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儆居(黄式三号)博综群经,尤长‘三礼’,谨守郑学而兼尊朱子。……东南称经师者,必曰黄氏,盛矣。”②黄氏家族中,除式三、以周外,式三孙家辰、家鷟、家骥、家穀、侄孙家橁、家梫、家桥等也治经学,四代中有十五人业儒,是近代社会一个典型的学术家族,而黄式三、黄以周父子则为定海黄氏家族的杰出代表。清代有很多学术家族,但大都是政治势力与学术结合型,学术与政治联姻型,像定海黄氏纯学术型、靠学术闻名的家族实属罕见。

同道称式三为“定海清贫好学之士”。黄式三对于学问可谓无所不窥,兼包六艺,治经斟酌诸儒之长,无门户之见,以求是为准绳,能把汉儒的研究名物、训诂和宋儒的阐释经书义理相结合。晚年尤好礼学,且颇有所得。其影响较大的著作有《尚书启蒙》五卷、《儆居集》二十卷、《儆居杂著》六卷、《周季编略》九卷、《论语后案》二十卷及《复礼说》、《崇礼说》、《约礼说》等,二十五岁始馆谷生涯,很多著作整理后编就《黄氏塾课》,《尚书启蒙》就是清光绪十四年定海黄氏家族刻本,成为子孙学习的范本。

式三临终遗言以周“谨守祖训,弗坠家学”③。确实,以治经为旨归尤长礼学研究的黄氏家学在式三的胞弟及其二世、三世中得以很好的传承。

式三弟式颖“与吾先考明经公(式三)最友爱,早以经学名于世”④,中年在家设塾教授弟子,提倡“以治经为急,治经必先明诂训”,并以家中收藏的经书进行教授,丰富门生的知识。

以周与式三侄以恭(式颖子)皆为举人。以周少承家学,终生治经,留下了几百万字的学术著作。其中《礼书通故》中多处征引父亲观点,阐发父学。光绪五年(1879)以周应聘于宁波知府宗源瀚所建的“宁波辨志精舍”,主讲汉学,光绪十年起,出任“南菁书院”院长,并主讲汉学达十五年。《礼书通故》被国学大师梁启超称为“集清代礼学之大成”,使清代礼学思想作为一种学术形态,至晚清而得以圆满总结。以恭从小聪慧,从伯父(式三)读经,能知大义,对《尚书》、《毛诗》有很深的研究。

以恭次子家桥,据黄氏家族藏本《黄氏屏山公房谱》记载:“家桥,优行廪贡生,后选训导,钦加五品衔,赏戴花翎,著《仲氏经说》”;以恭四子“黄家梫,号抱经居人,国学生”。

式三孙以周子家岱,优廪生,自幼接受其祖父式三的教导,专意研经,稍长,即斐然有述造之意,与其兄家辰(附贡生)合编《尚书讲议》,独著有《嬹艺轩杂著》。然“光绪十七年,复以秋试,呕血甚病,十二月卒,年三十有八,所著书多未卒业。子次玎尚幼”。⑤家岱英年早逝,以周极为痛心,“去冬斫丧次子家岱,断我读书种子”。⑥做学问是非常清苦的事,并非人人都能有所成就,尤其是治经研礼,需要特殊的禀赋、坚定的治学志向及耐得住寂寞的毅力,定海黄氏作为经学世家能传承四代,在我国家族史上实属少见。

(二)治经研礼,经世致用

学术研究,旨在致用。黄氏学术也是如此,其理义、考据兼顾,实事求是,特别是建构清代礼学,完成对先秦儒家礼学思想的颇具创新性的解读与诠释,使其成为清末大儒,寻找孔门真学作经世致用的探索,修其身,教其乡,谋军国。在《畏轩记》中,式三认为:“读经而不治心,犹将百万之兵而自乱之。”在晚清社会失序、列强入侵、西学东渐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黄氏父子治经研礼,目的在“明是非”,稳社会。式三自己就是礼学的践行者。年三十四,“因省试而失恃,不亲尝药视敛,比归,呼天怆地,几不欲生。……自此长伴茂才公(式三父)后寝服,终不适私室,且有‘后不赴试’之誓”。⑦式三对长辈慈孝,对同道、乡亲,尤其是晚辈,则皆以诚相待。“宗族僚友间或以事相询,或以学相问,莫不各惬其情而去。薰其德而善良者,不可胜数。其有顽梗不驯者,必返躬自刻责,而人亦每感泣引咎。”⑧立身垂范,真可谓具有儒者的大雅风度和乡贤的崇高威望。年五十,应聘佐镇海参将糜延庆之军幕。糜镇将以“外寇扰边,柔以抚之,则寇恣;与之敌,则虑挑衅”而问式三。式三“敬议曰:‘此当以《春秋传》断之。……夫外寇入境,疆吏御之。御之而外寇擅自越境,是弱我也;弱我而不与战,是自弱也。战必待谒于朝,是外寇可以长驱直入而无所忌也,安有疆吏如此而能自固边圉哉?……未谒不战,寇从此入,而疆场不能守其一矣,內疑臣子之专权,而外任寇敌之扰边,可乎哉?昔唐之衰也,大将在外,必请谋于內,而后敢战,机宜坐失,国遂以危,是可鉴也。’”⑨式三深谙经籍,以经学家独特的眼光,借史察今,洞察敌我形势,分析深刻,颇具战略眼光,俨然一位军事家。

经学传家、学以致用、身体力行的黄氏家学,对家族后人影响极大,成了家族隆盛的一个积极的文化优势。

二、“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黄氏家族治学风范及其深远影响

治学与做人一样。在清朝学术汉宋之争尤为激烈的情况下,黄氏父子坚持“实事求是、莫作调人”的治学精神,用经学调和汉宋,主张学术贯通。

(一)证引详备,持论公允

清代学术特别重视考据,由顾炎武开其端,至清中叶蔚为大观,成为时代潮流。考据学派强调历史资料的实证,排比材料,归纳论证,主张无征不信。例如黄式三《论语后案》释《里仁》篇第24章: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集解]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

[集注]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胡氏曰:“自‘吾道一贯’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门人所记也。”

[后案]皇《疏》“敏,疾速也”,与“讷”之训迟钝相对。近解“敏”训不惰,失之。陆稼书曰:“上恥不逮,专为放言者戒。此并论言行,凡讷言不能敏行,敏行不能讷言,皆在所儆也。”陆說是,《注》胡氏语当刪。

《集解》阐述“讷”、“敏”的意义,《集注》从“言易”、“行难”角度加以解释,重点在说明其产生的原因。《后案》则先认同皇《疏》“‘敏,疾速也’,与‘讷’之训迟钝相对”之观点,再指出“近解‘敏’训不惰,失之”。显然,其既介绍了传统的主流观点,又采撷不同的理解,明确指出近人理解的不当,排比众说之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持论公允,干净利索,兼及学术史疏理和学术思想表达两个方面。

(二)义理阐释,兼容汉宋

汉宋之争是清三百年间学术发展的主要脉络。黄式三“于学不立门户,博综群经”,既重汉儒之研究名物、训诂,又学宋儒之阐释经书义理,其治学原则是取长弃短,不人云亦云,而是择是而从。清代学界,礼、理之争从其哲学形态转向社会形态,式三认为“礼者理也。古之所谓穷理者,即治礼之学也”,并主张“取汉宋之所长者兼法之”。⑩以周亦步亦趋,力主为学应扫除门户,“去汉学之琐碎而取其大,绝宋学之空虚而核诸实”。⑪黄氏父子从更广阔的学术背景下思考问题,坚持学术贯通。实事求是,是黄式三、黄以周父子调和汉宋之争的学术武器。

(三)关切现实,学以致用

黄氏治经,尤擅长治“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占据主要地位,儒学的核心内容是“礼”和“仁”。以“礼学”代“理学”是清代的政治学术思潮,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命题,阮元、凌廷堪对“以礼代理”思想加以推阐,曾国藩等就融通汉宋、以礼为归作进一步的努力,黄氏也宣传并阐发这种思想,关切现实,学以致用。强调“礼”在实践之中,制度建设是首要之义,旨在继承宋学关怀社会的精神又补救其空疏之弊,曾著《复礼说》等详加阐述,认为天理就在社会规范之中,没有礼仪、礼制就无所谓理义,“理”只是对“礼”的关系和本质的抽象认识。黄氏强调个人修养从学礼开始,社会的核心问题在于制度的改良和维设。至黄以周承其父治学研礼方法,遂使“礼学即理学”思想得以成熟、定型。《礼书通故》洋洋一百余万字,对中国古代的礼制、学制、封国、职官、田赋等问题条分缕析,详加考稽,总结了两千年来的礼学研究成果。封建时代,“礼”包括政治体制、法律规程和伦理风俗等领域,有着强烈的政治关怀。他们纵然没有成为时代政治的先导,但维设和改良社会制度的襟怀当令人敬念。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需要建立新的合乎时代需要的社会形态和价值原则,“礼”的本质意义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友好和尊重,相互关系的和谐,这是新时期文化建设及和谐中国不能缺略的思想资源,也是研究宣传黄氏学术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

(四)以经明史,惟求其是

人们习惯称定海黄氏父子为晚清著名经学家,确切地说,应是晚清著名经史学家。因为黄氏除经学外,在史学、子学领域也成就卓然,有《史说》、《读通考》、《史说略》、《周季编略》、《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和《军礼司马法考证》、《晏子春秋校勘记》等著作,可谓经史并治。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明确提出:“六经皆史”。陈训慈先生在《清代浙东史学·定海黄氏父子对古史之贡献》中论及:“黄氏父子虽以治经称,犹好以经明史。而践履之笃,以及破除门户之精神,复多与浙东前儒相默契。乡习濡染,隐然可迹。儆居寻绎古史之阙略者,辑成《周季编略》一书。至玄同(以周)益肆力三礼,成《礼书通故》,三代典章制度,得以大明。仅就此二书以言,则定海黄氏之学,犹不失浙东学术特著与史之特色也。”短短几句话就肯定了黄氏父子晚清经史学家的地位。史学具有“求真”、“重意”和“致用”三大属性,同浙东史学家们一样,黄氏治经研史,也是努力做到求真,务实,尤重视历代典章制度的研究,体现史学的博约之精神,躬行之精神,经世实用之精神,不立门户与大公之精神。“礼”是三代旧制,是古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探讨古今典章制度的利弊得失,旨在于为晚清王朝提供历史借鉴。章太炎称黄以周《礼书通故》可“与杜氏《通典》相比隆”,治《礼》的成果,就是对古史研究的重大贡献。

晚清以来,诸多学术名家对黄氏父子“实事求是”的治学风范给予很高的评价。“黄式三,字薇香,定海人。……于学不立门户,博综群经,治《易》治《春秋》,而尤长《三礼》。”“以周,本名元同,后改今名,以元同为字。……博文约礼,实事求是,道高而不立门户。”⑫式三曾言:“经无汉宋,曷为学汉宋也乎!”“道无精粗,学无大小。不贤识小,圣人所师。君子语小,天下莫破。”⑬认为学者应该以取长求善为治学目标,不应该以攻短揭恶为目的。以周承继父亲治学研礼方法,进而阐发:“六经之外无所谓道,六书以外无所谓学。故欲谭道者先通经,欲通经者先识字。”“去汉学之琐碎而取其大,绝宋学之空虚而核其实”。⑭因此,他主张为学宜扫除门户,实事求是,回归儒家原始经典。虽则黄氏学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普遍的正视,但黄以周任江阴南菁书院院长十五年,承继并阐发父学,培养弟子千余名,治学风范及学术思想仍对近代学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章黄学派中的黄侃对黄氏学术推崇备至,司马朝军、王文晖合著的《黄侃年谱》记载:“黄侃对于黄以周‘凡学问文章皆宜章句为始基’一语极为推崇。此语现已成为章黄学派的基本观点之一。”⑮“实事求是”仍是当今所有学术研究者所必须坚守的治学原则及学术道德底线。

三、贤明端正、孝友敦睦的黄氏家风恒久不堕

治学与治家关系密切,黄氏家族在治家中又始终进行“礼”的贯彻与实践。“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这是黄氏宗祠里至今高挂的一幅对联。诚然,“尊祖敬宗”、“读书积善”是黄氏家族的族风,黄式三、黄以周在家族中更是身体力行,以孝闻名。黄氏家族为人都清淡寡欲,气正而言直,在教以廉,居家以俭,事亲以孝,待友以信,形成了贤明端正、孝友敦睦的良好家风。式三曾祖母袁氏年九十辞寿“馈窘乏而待食者”而誉为“贞寿门”。式三母亲裘氏勤俭持家,相夫教子,知书达理。常教育子女:“汝读书论古,及处世事、待交游,毋矜才、毋使气、毋溢怒,毋揭人之非,毋显人之短。谦而让,乃克有成。不然学儒而贾祸,不如不学儒之免祸也。”⑯咸丰(1851)初,天主教恃势横行侵夺寺宇、寺产和乡民财产,引起定海民众愤怒,捣毁教堂,法国领事馆因此提出无理要求,黄式颖协助署厅事王承楷批驳洋人的无理要求,评定事态,冰释纷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定海沦陷,英军头目威胁礼罗,黄式三宁可携子远离故乡,迁居镇海;“与诸昆弟甚和恰,至老无间”,成为家族的楷模;号“儆居”、“知非子”,斋名“晚儆居”、“求是室”、“畏轩”、“儆仁堂”(柴桥故居);年六十二仿唐韩愈作《五箴》⑰;年六十五,“述汉六十四孝子事而缀以赞,以见志所向慕”;七十岁辞庆寿;七十二作《炳烛录》;虽早已是闻名远近的名儒、经师,但总是尽己所能,真诚对待每一位朋友,“询事”、“问学”者皆让他们满意而去,“薰其德而善良者,不可胜数”;晚年,好友傅肖严、刘灿、王约等相继去世,只要其家人有请,他都为好友一一作传。

良好家风代代相传。黄以恭孙黄荣爵,为人正直,敢替百姓说话,村中威信高,口碑好,曾因不满村中地主恶棍荒年时或囤积粮食或转移去宁波卖高价粮,特组织三位与他一样的正直之人,专开“三竞”小店,帮助群众解困救难。族人黄均兴因未交酒税而将被执行枪决,荣爵冒着生命危险救人,常说“大王不贪私,人鬼不怕”,以此自励也励人。

黄式三六世长孙黄正瑞承担起长子代父职责,兄弟姊妹和睦,悉心照顾年迈母亲,为后人作了很好的榜样。

纵观历史,无论是国民党时期,还是新中国土地革命及文化大革命时期,黄氏家族跟千千万万个家族一样,经历了时代的风风雨雨,但他们牢记先辈的恩德与遗风,世世笃孝,人人淳朴,个个奋进。诸如黄经绍(清华大学毕业,国家核工业部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黄金梅(曾任镇海区档案局局长、档案馆馆长)、黄梦燕(现任北仑区台联会副主席)、黄正瑞(曾任定海岑港中心小学校长)及一直务农的黄均洪、黄永祥等黄氏后人,他们都为人朴实,待人热情,邻里和睦,本分持家,靠勤劳致富,延续家族,创造辉煌。岁月见证,贤明端正、孝友敦睦的黄氏家风恒久不堕,它同样是黄氏父子及整个家族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释:

①⑦⑧黄以周著:《先考明经公言行略》,清光绪间刻本。

②徐世昌:《清儒学案·儆居学案》,民国27年北京文楷模斋刻本。

③④黄以周:《儆季文抄·带经草堂记》,清光绪二十年南菁讲舍刻本。

⑤转引自王逸明:《定海黄式三黄以周年谱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

⑥黄以周:《儆季文钞》,清光绪二十年南菁讲舍刻本。

⑨黄式三:《儆居集·备外寇议》,清光绪十四年续刻本。

⑩⑬黄式三:《儆居集》,清光绪十四年续刻本。

⑪⑭黄以周:《儆季杂著》,清光绪元年刻本。

⑫《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二》。

⑮转引自张涅,詹亚园:《定海黄氏父子:中国近代的学术名家》,原载《舟山日报》2007年10月29日。

⑯黄式三主修:《黄氏宗谱》,清道光、光绪间刻本。

⑰《五箴》:《游箴》《言箴》《行箴》《好恶箴》《名箴》。

A Tentative Exploration on the Tradition of the Huang Family in Dinghai District

HUANG Ya-ling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Zhoushan 316000,China)

Huang Shisan and his son,Huang Yizhou,are the masters of Confucian classics and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 of Huang Family in late Qing Dynasty,whose enormous achievements ushered Zhoushan people into the modern academic history of China.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dition of Huang Family and the artistic feature of their family education characterized as“seeking truth from facts”,“refusing to play the role of peacemakers”,and “reading the classics of different schools extensively”.It is expected that the fine culture of Huang Family can be carried on so as to further the research on it.

Huang Shisan;Huang Yizhou;family tradition

K825.1

A

1008-8318(2011)04-0023-05

2011-04-17

黄雅玲(1959-),女,浙江舟山人,副教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