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近况*

时间:2024-08-31

★ 彭浩 姚真 王晶晶 蔡敏 岳小强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系 上海 200433)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功能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等临床表现的症候群,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疾病的证据[1]。临床上多根据罗马Ⅲ标准进行诊断[2],根据其临床主症又进一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混合型三种。其中腹泻型最为常见[3]。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亦无一种药物或单一疗法对IBS完全有效[1]。IBS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对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甚至心理健康常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近年来,中医药疗法在治疗IBS上,尤其是对腹泻型IBS效果显著,能明显缓解症状,减少发病的频次,且无毒副反应。本文结合近5年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的临床文献综述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精髓所在,目前对D-IBS的治疗,中医仍多采用辨证分型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疏肝健脾法、健脾除湿法、温补脾肾法、清热化湿法、活血通络法等,其中疏肝健脾法最常用。任才厚[4]将D-IBS辨证分型为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寒热错杂及脾肾阳虚4型。其中,肝郁脾虚型方用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脾虚湿盛型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寒热错杂型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脾肾阳虚型方用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为中药联合匹维溴铵口服,总有效率达92.5%。张声生等[5]将D-IBS患者分为疏肝健脾组、健脾化湿组、西药对照组,疏肝健脾组用痛泻要方加减,健脾化湿组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结果发现疏肝健脾组在治疗4周后及治疗后3个月的西医IBS症状评分、中医泄泻证候积分均要优于健脾化湿组和匹维溴铵组,提示“肝郁”是D-IBS的主要诱发因素,也是关键病机。李建华[6]认为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是D-IBS的主要病机,治以温阳健脾疏肝之法,使用附子、干姜、山药、白芍、白术、柴胡等药物为主组成基本方随症加减,总有效率86.84%。张艳国等[7]提出D-IBS多为久病,久病则入络,导致络脉瘀阻,认为络脉瘀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以丹参、当归、延胡索等活血通络药物为主组方,总有效率96.72%。

1.2 名方应用 在治疗D-IBS的临床研究中,常有古代名方的直接或加减运用,如参苓白术散、痛泻要方、四逆散、逍遥散、附子理中汤等。查阅近5年的中医文献,其中应用古代名方直接或加减治疗的文献有25篇,选用古代名方12个,应用频率排名前2位是痛泻要方(14篇)和参苓白术散(3篇),其它古代名方使用频率均为1到2次。涂云[8]应用痛泻要方加减治疗D-IBS。属肝郁脾虚的,加用党参25g,柴胡、郁金各15g;属寒热夹杂的,加用干姜8g,黄连6g;脾胃虚弱为主的,加用黄芪35g,党参、茯苓各20g;久泻者加用升麻10g。对照组口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匹维溴铵片。于1疗程(4周)结束后3个月、1年进行随访,分别做为近期及远期疗效评估。结果近期疗效:中药组总有效率96.43%,西药组93.75%,两者无显著差异,均为治疗D-IBS的有效方法;远期疗效:中药组复发率12.50%,西药组复发率53.33%,中药组在防止复发率方面要明显优于西药组。高文艳等[9]取方痛泻要方制成肠激舒软胶囊,设计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试验组口服肠激舒软胶囊,对照组口服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1.62%,优于对照组的40.91%。胡丽娟[10]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D-IBS40例。腹痛甚者重用白芍30g,延胡索15g,防风10g;大便夹黏冻加黄连3g,木香10g;五更泄泻、畏寒肢冷加制附子先煎10g,干姜8g;泄泻日久不愈,腰膝酸软属肾阳虚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各10g;腹胀明显加厚朴、莱菔子、枳壳各15g;久泻滑脱不禁加煨诃子、乌梅各10g,升麻6g;纳差食少者加炒麦芽30g,焦山楂10g,炒神曲6g;失眠多梦加合欢花、夜交藤各15g。治疗总有效率90%。陈照基等[11]用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肝郁脾虚型D-IBS30例,对照组口服西药马来酸曲美布汀片,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0%,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

1.3 自拟方 通过检索文献,笔者发现近5年关于中医药治疗D-IBS的中文临床研究共107篇,其中以运用自拟方居多,有29篇,约占总文献数的27.1%。该类研究大部分认为肝郁脾虚是D-IBS的基本病机,立方多循疏肝健脾之法。如付强等[12]自拟疏肝理脾止泻汤:柴胡、陈皮、白术、煨诃子各12g,防风、枳壳、香附各10g,延胡索、山楂、鸡内金各15g,炒白芍30g,炒麦芽20g,炙甘草5g。湿热盛者加葛根15g,黄芩10g,黄连6g,广木香6g;阳虚者加炮姜6g,肉豆蔻6g,补骨脂15g。口服和灌肠给药。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71%,优于对照组的72.05%。且治疗后3个月的随访发现,观察组累计复发率为58.8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8.23%。还有梁展凡等[13]自拟调和肝脾核心汤:白芍、柴胡、陈皮、防风、藿香各10g,白术、茯苓各15g,薏苡仁30g,广木香、甘草各6g。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8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亦低于对照组(P<0.05)。常东等[14]认为虽然肝郁脾虚证是D-IBS最常见的证型,但是在南方地区以肝郁脾虚证和脾胃湿热证兼杂更为多见,故展开针对广东地区D-IBS患者的临床研究,并自拟易激灵2号方:白术、赤芍、黄芩各15g,陈皮、黄连各12g,葛根、救必应、火炭母、败酱草、益母草各30g,防风、木香、炙甘草各10g。肝郁甚者加柴胡、佛手各10g,脾虚甚加黄芪30g,党参15g。寒湿甚加赤石脂30g,苍术10g,兼瘀者加川芎15g、三七粉5g冲服,兼寒者加桂枝10g,干姜8g,兼食积者加神曲、连翘各15g,肾阳虚衰加补骨脂、肉桂各10g,淫羊藿15g。对照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丁片。结果观察组在改善腹痛程度、腹痛时间、腹胀程度、排便异常情况、生活干扰程度等方面要优于对照组,并且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亦要优于对照组。韩淑凯等[15]认为脾虚湿盛,瘀阻肠络是D-IBS的基本病机,故治疗取补气健脾、化浊通络之法,自拟基本方:生黄芪20g,砂仁、藿香、僵蚕各15g,全蝎6g,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各10g。疼痛较甚者,白芍改15g,加甘草10g;黏液便,脾虚较甚者,加薏苡仁15g,苍术10g;湿热较甚者,加黄芩10g;阳虚明显者加桂枝10g,干姜8g。并联合口针疗法,取穴神经区、头部区。对照组设中药自拟方组、口针组、西药丽珠肠乐口服组。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91.11%,中药自拟方组77.5%,口针组72.5%,西药组70%,针药组要优于其它三组,而其它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颖[16]通过总结其长期临床实践经验,认为脾肾阳虚是D-IBS重要病机所在,自拟温肾健脾方:补骨脂、陈皮各15g,茯苓、白芍各20g,肉豆蔻、五味子、党参、炒白术、炙甘草各10g,山药30g,吴茱萸5g,炮姜6g。腹痛加乌药、延胡索,兼见热象加黄芩、黄连,腹泻次数多加乌梅、诃子,气虚明显加黄芪,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加鸡内金、炒麦芽。对照组口服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3%,优于对照组的72.9%。

1.4 针灸推拿 胡雄丽等[17]采用背俞指针治疗脾肾阳虚型D-IBS,治疗时以拇指指腹或掌指关节点按脊柱双侧足太阳膀胱经脾俞、大肠俞、肾俞、三焦俞,施以补法。对照组口服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优于对照组的77.5%。石志敏等[18]运用苍龟探穴针法治疗28例D-IBS患者,主穴为:中脘、足三里、天枢、脾俞、胃俞、肝俞。10天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1、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第1疗程总有效率为52.4%,第2疗程为90.5%,第2疗程效果要优于第1疗程(P<0.05),提示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好。石学慧等[19]用电针治疗D-IBS,主穴为: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上巨虚,伴精神心理症状者加内关、太冲、四神聪。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1.3%,优于对照组的52.6%。韩淑凯等[20]用口针治疗D-IBS患者45例,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1.1%,随访半年的复发率为12.2%。张红昌等[21]用头针治疗D-IBS患者50例,对照组口服丽珠肠乐。结果头针组总有效率96%,优于西药组的78%。宋福学等[22]将40例D-IBS患者辨证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采用三伏灸法进行治疗,取穴:中脘、天枢、肺俞、大肠俞、脾俞、足三里,肝郁脾虚型加肝俞,脾胃虚弱型加胃俞,脾肾阳虚型加肾俞、命门。结果总有效率为87.5%,且脾肾阳虚型和脾胃虚弱型疗效要优于肝郁脾虚型。王全权等[23]用推拿结合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D-IBS,推拿取中脘、天枢、气海、关元、大横、章门、期门等穴位;穴位注射取脾俞、大肠俞等背部腧穴及足三里、上巨虚等下肢腧穴。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培菲康。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3%,优于西药对照组的77.2%。

1.5 中西医结合治疗 王穗生[24]将80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半夏泻心汤加味和双歧杆菌活菌胶囊,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和双歧杆菌活菌胶囊,结果观察组大便bristol分级评分、腹部综合症状等级评分以及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彭懿[25]将63例D-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加味痛泻要方结合黄连素口服,对照组单用加味痛泻要方,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优于对照组的71%。楚梦颖等[26]用自拟中药方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D-IBS,自拟方组成:茯苓、山药、车前子、炒薏苡仁各30g,白扁豆、莲子肉、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乌药各10g,炒白术20g。气虚者加生黄芪15g,腹痛肠鸣者加芍药15g,防风、甘草各6g。对照组单服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优于对照组的70.7%。胡茂员[27]采用中药痛泻要方加减联合西药舒必利、谷维素口服,以及艾灸足三里、上巨虚和天枢等穴位,三种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治疗D-IBS患者27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1%。

1.6 其它治疗方法 时晶[28]将D-IBS患者分为脾虚型及大肠湿热型两种,均以中药灌肠。脾虚型处方:山药、白芍各15g,炒荆芥、地榆、黄芩、制大黄各10g,甘草6g。大肠湿热型处方:苦参、败酱草、地榆、白花蛇舌草各20g,白及15g,青黛6g。对照组口服阿米替林、易蒙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2%,优于对照组的60%。周学寻[29]采用壮医药线点灸联合自拟中药方白芷固肠汤治疗D-IBS患者42例。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分散片口服。结果提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0.5%,优于对照组的66.7%。

2 总结

综上所述,从近5年临床研究报道来看,中医药对D-IBS治疗方法较多,且治疗效果大多肯定,较西医各种疗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药疗法多以中药汤剂口服为主,其中自拟方居多。而针灸推拿疗法也是重要的补充。另外还有中药灌肠、少数民族医药等一些特殊的治疗方法被报道。

从文献上看,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肝郁脾虚是D-IBS的基本病机,亦有部分学者从“久病伤肾”、“久病入络”的角度出发,提出脾肾阳虚、络脉瘀阻是D-IBS基本病机的看法。还有学者认为D-IBS的病机具有地区差异性,如常东等[14]认为南方地区D-IBS患者多为肝郁脾虚兼杂脾胃湿热。

虽然有关中医药治疗D-IBS的临床研究很多,但是文献质量却普遍不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辨证分型标准尚未统一认识。2.疗效评判缺乏统一标准。3.方法学缺陷:(1)尽管大多数临床研究都声称采取了随机化分组,但是具体的随机方法却往往未阐述。而部分临床研究虽然对随机方法进行了解释,但实际上却是半随机,如按就诊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组等方法。(2)所有研究均没有报告样本量的计算依据,也未发现大样本量、多中心的随机试验。

3 展望

IBS发病率高,影响范围广,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生可能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交叉共同作用的结果[30]。中医药疗法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调整体观,把机体做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调节,所以中医药治疗IBS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靶点、多环节、多层次的。我们相信,随着D-IBS病因、发病机制的逐渐明确,应用现代规范化的临床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中医药治疗D-IBS作用机制的阐明,提供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疗法在D-IBS治疗中的应用与推广。

[1]周福生,廖荣鑫.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2]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Ⅲ Proces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 377-1 390.

[3]胡品津,潘国宗.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肠易激综合征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7):428.

[4]任才厚.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5):414-419.

[5]张声生,许文君,陈贞,等.疏肝健脾法与健脾化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比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127-130.

[6]李建华.温阳健脾疏肝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8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10):69-70.

[7]张艳国,佟秀芳,郑素梅,等.活血通络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药学与临床,2010,13(6):864-865.

[8]涂云.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1):41-42.

[9]高文艳,林一帆,陈山泉,等.肠激舒软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3):212-217.

[10]胡丽娟.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2,44(6):28-29.

[11]陈照基,陈世禧,甘子华.痛泻要方合参苓白术散治疗肝郁脾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8):82-83.

[12]付强,许东升,蒋士卿.疏肝理脾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6):301-304.

[13]梁展凡,陈日辉,徐云生,等.调和肝脾核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9):819-822.

[14]常东,李健,冯春霞,等.易激灵2号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72-73.

[15]韩淑凯,曹文杰,杨新伟,等.健脾化浊通络法配合口针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1):222-224.

[16]高颖.温肾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药,2013,30(5):272-273.

[17]胡雄丽,周虹,宁庆云,等.背俞指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11):110-111.

[18]石志敏,李雪青,雷淼娜.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1例[J].现代中医药,2013,33(1):56-57.

[19]石学慧,罗杰坤,谭涛.电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42(5):72-74.

[20]韩淑凯,张红昌.口针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45例[J].中国针灸,2011,31(6):508.

[21]张红昌,韩淑凯,汤俊玲.头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J].中国针灸,2011,31(7):605-606.

[22]宋福学,张荣华.三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J].中国针灸,2011,31(2):153-154.

[23]王全权,黄慧敏,陈海林,等.推拿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医学报,2012,27(164):114-115.

[24]王穗生.半夏泻心汤加味合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1,11(1):76-77.

[25]彭懿.加味痛泻要方合黄连素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0,16(12):30-32.

[26]楚梦颖,周正华.中药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肠易激综合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1):132-133.

[27]胡茂员.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7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5):3 088-3 089.

[28]时晶.中药灌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1):95-96.

[29]周学寻.壮医药线点灸联合白芷固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药,2013,36(3):51-52.

[30]安彩萍,杨珊.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机制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74-47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