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深入领会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学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

时间:2024-08-31

范 丹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新时代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围绕“三农”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新时代理论成果。在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振兴在取得良好开局之后应结合新阶段、新征程的发展目标全面推进,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因此有必要深刻认识和系统把握***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发展的逻辑基础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关注农业农村问题,形成了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发展的根本来源和理论基础。一是肯定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从食物生产的重要性出发,考察了农业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农业劳动的这种自然生产率,是一切剩余劳动的基础;而一切劳动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产食物为目的的”[1]。农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分工、行业的分化,国民经济部门的数量增加,商业、交通、教育等行业的发展都得益于农业剩余价值的分离与转移。列宁和斯大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理论,立足于俄国实际,促进社会主义农业基础地位理论的丰富。二是农业合作化和土地国有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马克思在分析小农经济弊端的基础上,认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逐步引导农村农业走上合作化道路,团结广大农民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马克思还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务必要坚持土地国有化,以消除阶级差别与特权。列宁清晰地认识到土地问题的根本性所在,将马克思土地国有化思想在俄国进行了实践,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推进了俄国革命的胜利。三是争取农民,建立工农联盟。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到农民的双重性,指出无产阶级要联合农民一起反抗资产阶级,引导农民走上社会化大生产的道路,建立工农联盟以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列宁和斯大林高度赞同工农联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性,并结合俄国的斗争实践,不断创新各个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农民结合的具体形式。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在对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科学考察的基础上,立足于无产阶级的发展需求,提出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要论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指南。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促进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中国化,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关于“三农”发展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的精髓,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国情,探索做好“三农”工作的方针与政策,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高度重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清晰地认识到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粮食生产与人民的吃饭问题息息相关,农业发展为工业提供原料,因此要恰当地处理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机械化,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工作方法,汲取毛泽东“三农”思想的合理部分并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农”理论。邓小平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它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治国安邦的保障;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通过改革,变革农村的生产关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科学化,实现农业发展的“两个飞跃”,最终以保障粮食安全、协调工农城乡关系、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实现致富。江泽民强调“三农”问题是根本性问题,主张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科学技术,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农村的扶贫开发工作上升到政治工作的层面,为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提供保障。胡锦涛强调“三农”工作是全党的重中之重,提出要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民增收与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人长期重视“三农”改革,创新“三农”思想,对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方法和理论的双重指导意义。

(三)价值逻辑:做好“三农”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

做好“三农”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力求高质量地解决“三农”问题,创新发展“三农”工作,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是契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同时也明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有了更大需要和更高追求。人们注重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期望过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国的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长期以来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的发展潜能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表明农村发展这一短板需要不断加强。因此,需要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三农”问题的高质量解决。

二是“三农”工作是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关系到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问题,涉及中国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多数人口。因此,“三农”工作做得好与坏,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水平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有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预示着解决好“三农”问题非常必要且任务非常紧迫。

二、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发展的核心要义

***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科学指南,其内涵丰富、意韵深远,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结合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三农”工作的创新发展应从以下方面展开:以“乡村振兴”为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为发展主线、以“改善民生”为发展目的,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农业的全面升级和农民的全面发展,切实解决好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一)以“乡村振兴”为发展战略,推进农村全面进步

“建设什么样的农村、怎么建设农村”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明确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富裕这一中心任务之后,指明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3]。乡村振兴战略是***结合新时代“三农”工作实际提出的重大部署,是对党的“三农”工作方针、政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乡村振兴的二十字工作总要求,涉及农村发展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为农村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回答了如何实现农村全面进步的重大课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强调:“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4]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最关键的是要立足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正视“三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步骤、有区别地推进,加强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的积极作用,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首先,发挥好产业的关键作用。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短板,***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5]大力发展现代大农业,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延长农产品生产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三大产业在农村的协调发展,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化的局面,构建农村多元产业结构新模式。其次,发挥好人才的支撑作用。针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6],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参加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业生产技能;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务农,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对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再次,发挥好文化的引领作用。目前一些农村存在“形虽在,神已散”的状况,道德失范、陈规陋习等问题严重,***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6]要在农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改变农民精神风貌,积极营造农村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最后,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针对一些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有“不作为、假作为”的现象,***提出了“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6]的重要论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锤炼一支作风过关、能力过硬的“三农”工作队伍,带领农村人民全面进步,实现农业升级和农民富裕。同时还应该更新工作思路与理念,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学习先富地区和先进行业的宝贵经验,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方法与路径,促进农村治理更加有效、有序。

(二)以“深化改革”为发展主线,促进农业全面升级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提质增效的重要阶段,农业的转型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任务繁重且紧迫。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发展主线,推进“三农”工作的政策机制与实践路径的创新与完善,以更好地回答如何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的重要问题。

一是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指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6]要有效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各项“三农”政策,就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巩固这一政策基点。首先,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新变化,指出要始终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变,在保障农户享有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盘活土地经营权,优化配置土地的使用权,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利用效率,既有利于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还能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性收益。其次,发展多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坚持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创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业专营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构建以家庭、集体、合作社和企业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二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6]发挥有效的市场引领作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发挥现代科技的支撑作用,盘活农村人、地、钱等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大农业。坚持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与充足供给。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治理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营造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绿色人居环境,增强农村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以“改善民生”为发展目的,实现农民全面发展

人民的利益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农”工作的创新发展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创新发展新时代“三农”工作,以“改善民生”为发展目的,高质量解决“三农”问题,回答了如何保障和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是粮食安全关系着全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中国14亿人口生存和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反复强调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共同构成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安全网。粮食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居于首要地位的,是保障民生底线的。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红线标准不动摇,牢牢坚守18亿亩耕地面积,从数量上保障有地可种粮;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措施,科学施肥、科学耕种,保持土壤肥力,从质量上保障土壤的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还要加大农业生产特别是种粮业的投入。由于种植粮食的收入大不如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农民种粮的收益率低,积极性不高。因此,一方面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采用先进的机械与设备,提升粮食的产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大农业财政补贴直补种粮户力度,采用价格支持手段稳定粮食价格,提高种粮的收益回报率,提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二是立足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发展利益诉求。如十九大报告所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表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首先,增加农民收入。***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6]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感的前提是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这不仅是广大农民长期的追求,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目标。***强调要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障广大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通过拓展收入来源渠道,打好农业收入与非农收入的“组合拳”,完善包括农业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在内的收入结构,保障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挖掘农业农村发展潜力和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生产收益率,稳定农民的农业经营性收入来源。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就地就业与向外转移性就业相结合,同时鼓励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升非农就业比例,增强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保障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的财产收益权;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土地承包户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政府构建完善的“三农”财政补贴政策,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做好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农民增收致富。其次,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条件。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民向往更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与向往。农村的有效治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安全稳定,实行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先循序渐进试点总结优化,再因地制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努力构建和谐安居环境。

三、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发展的鲜明特征

***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为理论资源,以新时代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状为基本遵循,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奋斗目标,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南。坚持以***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彰显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鲜明特征。

(一)现代性的目标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关系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如期实现。***强调要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和培育新型农民,这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根本之策。

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随着科技的创新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转变和改良升级,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在提升农业发展机械化、科学化水平的同时,积极推进大数据、信息、网络等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实现农业发展的产业升级和信息化,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二是建设现代美丽农村的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坚持引入现代化理念开展乡村治理工作,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农村社会的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和农业生产能力,培育一批新时代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注入生机与活力。

(二)全面性的规划

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创新发展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方向。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全局,对开展“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全面统筹和系统规划。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三农”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对“三农”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谋划与布局。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坚持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动摇,顺应二、三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反哺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现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在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强化以工补农,实现工农互促的新型发展关系。三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关系问题一直是国家治理的关键问题。***明确了农村的发展地位,提出了新形势下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以往农村支持城市的传统思维,通过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来缩小城乡差距,重塑城乡关系,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三)人民性的立场

***多年的“三农”工作经历与广大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基本立场,秉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观点,在“三农”工作中始终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内核。

一是以维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6]做好“三农”工作,其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实现好农民生产、生活与发展的迫切需求,满足农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是社会发展中相对弱势的群体,***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现状,着重强调要维护农民利益,让农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直接从业者和农村进步的直接建设者,充分尊重农民生产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助力“三农”问题的高质量解决。

(四)战略性的高度

***坚持用系统的战略理性思维,从全国发展的大局出发对“三农”工作进行谋篇布局,从战略性的高度对创新“三农”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展开了科学的论述。

一是强调“三农”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处于基础性战略地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治理的涉农工作,而是影响着二、三产业和城市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的安居乐业、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紧密相连。***强调:“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7]这不仅是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同时还强调“三农”工作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因此“三农”工作的效果直接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二是“三农”工作的复杂性,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谋划。三农“问题关涉农村进步、农业升级和农民发展等诸多问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对“三农”工作的复杂性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从战略性的高度把握“三农”问题,统揽“三农”工作。三是“三农”工作的创新发展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强基石。疫情防控是关涉人民生命安全、生活安定的重要民生举措。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切实补好“三农”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从战略性的高度出发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关乎着农业生产有序开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还影响着城市农产品的供给与保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