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复杂性的企业战略协同管理研究

时间:2024-08-31

吴华明

(泉州师范学院 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基于复杂性的企业战略协同管理研究

吴华明

(泉州师范学院 陈守仁工商信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文章认为复杂性是企业战略协同的本质属性,阐述了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特点,从有效处理复杂性的视角提出了企业战略协同管理的序参量方法,介绍了应用序参量方法与多种根本性协同机制的企业战略协同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序参量方法

自美国战略规划专家安索夫(H.Igor Ansoff)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将协同概念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以来,战略协同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的研究文献表明,企业战略协同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集团企业内部的战略协同[1]、企业间的战略联盟协同[2]及并购协同[3]、供应链战略协同[4]、集群企业间的协同[5]、企业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间的协同[6]等都成为企业战略协同研究的对象。以复杂思维的贯彻为标准,上述研究可分为简单范式下的企业战略协同研究与复杂范式下的企业战略协同研究两大类。简单范式下的企业战略协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安索夫、伊单广之、波特等提出的经典战略协同理论[7],其特点是重视挖掘“共享”这种单一的协同机制所带来的1+1>2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效应的战略价值与意义。复杂范式下的战略协同研究主要是将生态系统理论、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自组织理论,以及协同学等复杂性科学理论直接套用到企业战略协同研究中,其特点是大多没有对战略协同的复杂性做具体剖析,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等。应该说,战略协同由于追求1+1>2效应的战略价值,战略协同的本质是复杂的;而且,协同机制从根本上说具有多样性[8],因此直面企业战略协同的复杂性,充分运用各种协同机制,科学构建与管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以提高企业战略协同管理的效率、效果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一、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阐析

(一)复杂性是企业战略协同的本质属性

尽管企业战略协同具有丰富多样的具体形式,不同范式下的企业战略协同研究对其做出的理论解释也相差甚异,但企业战略协同的思想基础都是通过战略运作以追求1+1>2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追求1+1>2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其中蕴含着企业战略协同的本质属性——复杂性。

根据颜泽贤等的观点,复杂性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的,不能用传统的科学理论直接还原的相互作用[9];而企业战略协同1+1>2的思想正是对跨越层次的,不能直接还原的相互作用做出的直观且形象的表达。首先,企业战略协同1+1>2中的“1”代指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要素,是部分层次的东西;而“2”代指企业战略协同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是整体层次的东西,1+1>2充分体现了企业战略协同的跨层次性。其次,企业战略协同1+1>2中的“+”则是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形象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加总;至于“+”是怎样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或符合怎样的算法、法则,这取决于具体协同个案的具体协同过程;不同的企业战略协同个案有不同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这使得企业战略协同具有过程性和复杂性。再次,企业战略协同1+1>2中的“>”则是对非线性相互作用取得效应的直观表达,这从协同结果上体现了企业战略协同的不可还原性与复杂性。因此,可以认为,复杂性是企业战略协同的本质属性。

(二)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根源特点

苗东升的研究表明,复杂性具有多种多样的根源[10]。具体到企业战略协同,其复杂性根源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源于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主观构建性。企业战略协同运作通常从企业战略管理层设计战略协同构想开始。从系统观视角看,企业战略管理层设计战略协同构想的实质是在主观地构建战略协同系统。企业战略管理层主观构建的战略协同系统与自然发展的企业系统具有很大的差别。自然发展的企业系统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通常都表现为自然的渐进过程,而主观构建战略协同系统往往造就突现性的存在,其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也不是自然的渐进过程,而是一个突然的促成过程。以A企业与B企业并购追求战略协同效应为例:A企业与B企业并购首先是一个主观性构想,旨在构建整合A、B所有要素的战略协同系统C,C显然是一个突现性的存在,C系统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也明显具有突然促成性。

第二,源于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多样性。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主观构建性不仅造就具有突现特性的企业战略协同系统,而且也使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具有多样性。基于不同的战略协同构想,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中的“1”在实践中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意指和表现形式,而且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往往不限于两种类别的“1”,而是有多种类别的“1”,并且每种“1”的个数也不止1个,这使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具有多样性。

第三,源于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中“人”要素的复杂性。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与一般的自然复杂系统最大的区别是其“人”的要素。要素“人”本身具有高智商,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既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完全相异,而且人具有多重目的性,人的行为又受多种因素影响,这导致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内部的协调具有难以把握性和复杂性。

第四,源于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开放性。从客观视角看,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任何力量都无法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变成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因此,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各要素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信息、物质、能量,这导致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协同效应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从主观视角看,企业战略协同系统通常是一个主动开放系统。如果不主动开放,不主动从外界接受有益的信息、物质、能量,则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很难适应环境,很可能会发展成为衰退系统,因此主动从外部汲取有益的信息、物质和能量对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复杂性的企业战略协同管理方法

认识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目的在于对企业战略协同进行科学的管理以有效地提升协同效应,而科学的管理须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为前提。

(一)复杂性对企业战略协同的管理方法提出要求

由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协同的本质属性,而且企业战略协同的复杂性还具有其根源特点,因此对企业战略协同的管理就应该重视其复杂性,并找出能有效处理复杂性的科学管理方法。

根据前文分析,不论企业战略协同具体形式如何,其共性与本质都是通过战略运作以追求1+1>2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也就是说,企业战略协同的复杂性都是指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整体层次相对于部分层次的复杂性,因此从有效处理复杂性的视角看,企业战略协同的管理方法首先必须是能有效地把握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整体的科学方法。此外,由于企业战略协同的复杂性还具有其根源特点,所以企业战略协同的科学管理方法不仅要能有效地把握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整体,而且还要与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根源特点相适应。通过分析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根源特点,笔者认为,从有效处理复杂性的视角看,企业战略协同的科学管理方法必须能有效解决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构建问题、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内部协同问题,以及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与环境的协同问题。

(二)企业战略协同的序参量管理方法

黄欣荣[11]认为,对于复杂系统,要把握其整体而不能将其还原成部分。范冬萍[12]则认为,把握复杂系统要兼容和超越还原论,并根据整体与部分间的上行因果关系和下行因果关系提出了复杂整体论。董春雨[13]认为,序参量是对系统的序起决定意义的参量,序参量具有整体方法论意义。哈肯[14]认为,在系统开放等条件下,“……子系统(要素)通过竞争和合作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产生序参量,序参量一旦形成,又反过来支配系统,并主宰系统演化,从而使系统呈现出新结构”。吴华明[15]认为,系统通过整体与部分的上行因果关系而形成序参量,通过整体与部分的下行因果关系而发挥序参量的役使作用,上行因果关系中蕴含五种根本性协同机制,即合力聚合机制、匹配配合机制、共用共享机制、相互作用机制、结构优化机制;下行因果关系中蕴含着三种根本性协同机制,即控制机制、协调机制、选择机制,系统通过上下行因果关系实现内部的协同。

综合上述几方面的观点,笔者认为,序参量可以成为把握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整体的切入点;而且,我们还能根据系统整体与部分间的上下行因果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根本性协同机制来构建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有效解决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内部协同问题,并根据系统对环境的自适应性有效解决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与环境的协同问题。也就是说,序参量可以成为有效处理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抓手”。孙奎贞[16]认为,管理与决策程序是典型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将序参量这一有效处理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抓手”发展成为有效处理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管理与决策程序,则可以将序参量原理发展成为有效处理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科学管理的方法,即序参量方法。现在的问题是,序参量方法在企业战略协同管理中的应用应该遵循怎样的具体程序?对此问题,笔者认为,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是社会性复杂系统,社会性复杂系统与其序参量间具有相互建构的关系,即序参量的应用在复杂系统管理中不仅可以沿着从复杂系统到序参量识别、序参量役使的路径进行,而且还可以从序参量决策到复杂系统构建、序参量役使的路径进行;并且,企业战略协同管理的关键与首要工作是在分析战略协同机会的基础上战略性地构建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因此序参量在企业战略协同管理中的应用应该遵循从序参量决策到复杂系统构建、序参量役使的路径进行。基于上述分析,着眼有效处理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序参量方法在企业战略协同管理中应用的具体程序如下:首先,发掘企业战略协同机会;其次,构念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与选定序参量;再次,组建与管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

三、基于复杂性的企业战略协同管理过程

(一)发掘企业战略协同机会

发掘企业战略协同机会主要是找到能为企业带来战略性价值的协同机会。由于企业战略协同从本质上都是从1+1>2或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思想中谋取战略协同效应,因此发掘企业战略协同机会的关键在于明确如下两个问题:第一,拟参与协同的部分,即1+1>2中的两个“1”分别是什么?第二,参与协同的部分如何协同,即1+1>2的生成机制是什么?针对第一个问题,具有不同视野的企业战略管理者会有不同的看法。企业战略协同的实践表明,企业战略协同既可发生在企业内部(如企业集团内部的协同),又可发生在企业之间(如企业并购协同、战略联盟协同、集群企业协同),还可以发生在企业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之间。在企业内部协同中,1+1>2中的两个“1”分别指企业内部的不同资源、要素或部分;在企业间的协同中,1+1>2中的两个“1”分别指不同的企业;在企业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间的协同中,1+1>2中的两个“1”分别指市场战略行为与非市场战略行为。在企业战略协同机会挖掘中,不同视野的企业战略管理者心中的“1”会有较大的差别,同一的“1”也会有不同的战略价值与地位。针对第二个问题,即1+1>2的生成机制问题,其实是由部分如何生成整体的逻辑问题。有研究表明,从部分到整体的逻辑(即上行因果关系逻辑)至少包含五种根本性协同机制,即合力聚合机制、匹配配合机制、共用共享机制、相互作用机制和结构优化机制。在企业战略协同机会挖掘中,1+1>2中的两个“1”的协同至少要有上述五种机制。综合看来,由于1+1>2中的两个“1”可以具有广泛的代指,而1+1>2的生成又至少有五种根本性协同机制,因此企业战略协同机会的挖掘具有非常大的空间且具有挑战性。

(二)构念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与选定序参量

在发掘企业战略协同机会后,就需对各种潜在的协同机会进行评估,挑选出最具战略性价值的协同机会。从系统观角度看,上述工作的关键在于构念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以及选定战略协同系统序参量。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第一,针对任何1+1>2的潜在性战略协同机会,只有将两个不同的“1”放在构念好的系统中才可能出现1+1>2的战略性愿景;第二,战略协同机会中蕴含的1+1>2战略性愿景的实现不仅需要一个战略协同系统,而且这个战略协同系统必须在特定的序参量役使下才能使战略性愿景转化为现实。这里应该强调如下三个方面:其一,构念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和选定序参量是密不可分的,在构念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时就包含着选定该系统的序参量,在选定序参量时就暗示了将要构建的是怎样的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其二,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和序参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建构的,也就是说,在基于复杂性的企业战略协同管理中,我们不仅可以沿着从企业战略协同复杂系统到序参量识别、序参量役使的路径进行,而且还可以从序参量决策到企业战略协同复杂系统构建的路径进行;其三,构念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和选定序参量从方法论上看是秉持着战略管理研究基础的建构论,因此构念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和选定序参量从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包含战略管理者个人的经验和观察[17]。

(三)组建与管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

在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构念与序参量选定工作完成后,就要实在地组建与管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组建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就是要将拟参与战略协同的部分(即1+1>2中的“1”)组合在一起,而管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就是要使被组合起来的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实现充分的协同。组建与管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看似有先后的两个环节,但更要看到它们是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因为在组建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时就要考虑到如何管理,且管理模式也要渗透到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组建的全过程。应该强调的是,组建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不仅要将拟参与战略协同的部分组配在一起,还要积极发挥序参量的作用,构建利于系统充分协同的内在机制;而管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则可通过管理促进该系统充分协同的内在机制得以实现。根据前文关于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的分析,企业战略协同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核心要素的多层次的开放系统,因此企业战略协同系统的充分协同是指该系统在多层次意义上的协同,是系统作为整体在开放条件下的协同,以及关照了“人”要素复杂性的协同。构建利于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充分协同的内在机制就是要积极发挥序参量的作用,构建利于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在多层次意义上的协同,利于系统整体在开放条件下的协同,以及能应对“人”要素复杂性的协同机制。有研究表明,蕴含在整体与部分间的下行因果关系中的根本性协同机制(即控制、协调、选择机制)就是积极发挥序参量的作用并能促进系统充分协同的机制。因此,组建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就是要组建利于序参量控制、协调、选择部分的系统;管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就是要运用好序参量控制、协调和选择三种协同机制。

四、结语

复杂性是企业战略协同的本质属性,科学有效地处理复杂性是企业战略协同必须解决的问题。鉴于序参量具有整体方法论意义,本文将序参量原理发展成为有效处理企业战略协同复杂性,对企业战略协同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即序参量方法。应用序参量方法对企业战略协同进行管理的过程包括如下三步:第一,发掘企业战略协同机会;第二,构念企业战略协同系统与选定序参量;第三,组建与管理企业战略协同系统。对于上述三步,本文只介绍了基本过程,如何优化管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1] 陈萍萍.企业集团战略协同系统研究[J].科学决策,2011(10):66-77.

[2] 孟琦,韩斌.企业战略联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动力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8):111-113.

[3] 袁欣.基于网络视角的并购协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1-12.

[4] 沈小平.基于自组织的供应链战略协同机制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1(11):42-46.

[5] 冷志明,雷亿辉.集群企业协同竞争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6):109-112.

[6] 邓新明,朱登.企业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的整合模式及其绩效影响[J].管理评论,2013(2):135-148.

[7] 安德鲁·坎贝尔,凯瑟琳·萨姆斯.战略协同[M].任通海,龙大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 吴华明,林峰.上行因果关系中的根本性协同机制及其在企业战略协同中的应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4):64-70.

[9] 颜泽贤.复杂系统演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0-53.

[10] 苗东升.论复杂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6):87-93.

[11] 黄欣荣.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2:6.

[12] 范冬萍.复杂系统的因果观和方法论——一种复杂整体论[J].哲学研究,2008(2):90-97.

[13] 董春雨.试析序参量与役使原理的整体方法论意义[J].系统科学学报,2011(2):17-21.

[14]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115-135.

[15] 吴华明.自组织战略协同:概念、特点与管理过程[J].系统科学学报,2015(2):19-22.

[16] 孙奎贞.理论与方法的区别与联系[J].贵州社会科学,1988(8):11-14.

[17] 项保华,蒋利亚.战略管理研究的对象与假设[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4):63-69.A Study of Enterprises’ Strategic Synergy Management Based on Complexity

(编辑:赵树庆)

WU Hua-ming

(ChenShourenBusinessInformationSchool,QuanzhouNormal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000,China)

This paper holds that complexity is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enterprises’ strategic synergy and expounds the characters of the enterprises’ strategic synergy complex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ective settlement of complex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rder parameter method of enterprises’ strategic synergy management, and introduces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s’ strategic synergy management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order parameter method and multiple fundamental synergy mechanism.

enterprise; strategic synergy; complexity; the order parameter method

2016-05-26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社会责任战略协同研究”(JAS14236);福建省社科规则项目“‘互联网+’背景下泉州民营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与协同策略研究”(FJ2016B103)

吴华明(1972- ),男,江西金溪人,博士,泉州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战略协同与跨国经营研究。

F270.7

A

1009-5837(2016)04-0040-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