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医卒中先师(五):明代楼英

时间:2024-08-31

张和

楼英(1320-1389)(图1)是明朝医生,浙江萧山人。他出生医学世家,书香门第,祖上可能是吴越大将。有人说楼英自幼学医,10岁开始行医,后著《医学纲目》四十卷(图2)。也有人认为楼英17岁时母病,激发了他学医的志向。

楼英对卒中研究有两大贡献:一是重新使用中风一词,统一了名称;二是提出卒中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

在《医学纲目》中楼英写了中风一章,描述了中风的症状: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绝,脉动如故,或脉无伦序,或乍大乍小,或微细不绝,而心胸暖者是也。其实当时很难真正区别中暑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晕厥与卒中。

因为楼英,从明代开始,大家都使用中风,统一了名称。后人甚至根据症状缓急,又称起病重的为真中风,缓的为类中风。理论上与意大利乔瓦尼·莫尔加尼(Giovanni Morgagni)(1682-1771)提出的出血性卒中(sanguinous apoplexy)和缺血性卒中(serous apoplexy)一致。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先提到外感而病称中风或后称太阳经中风,后来又在《金匮要略》中再次使用中风来描述卒中,称为脑中风或脑卒中,以示区别。张仲景造成的混乱,不仅使得中风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也导致中风与卒中这两个名词被同时使用。

图1 楼英像

图2 医学纲目

楼英再次统一用中风来代表现在的卒中。楼英指出:“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如此也”。

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提到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他认为卒中是因为脉道不利,气血闭塞所致。当时的条件下,能够正确推断出卒中的病理,实属不易。这一理论也为后来的活血化瘀治疗打下了基础。

受医学条件的限制,当时多数人认为卒中以外因为主,提出外邪入侵,内虚邪中。另外患者多为老年,所以称正衰积损。其次情绪、饮食、劳累等现象都被列入原因。而楼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指出卒中的病因是气血闭塞,而不是上述的各种表面现象。

据说楼英多处行医,曾经在46岁时被招入宫中为太医,为明太祖朱元璋治病。太医院为楼英提供了浏览医书的好机会,提高了他的医学理论水平,也为他自己著书打下了基础。

民间对楼英的医术有各种传说,如:曾有孕妇难产死亡,出葬时遇到楼英,见棺材流出鲜血,楼英制止了出葬,一针下去,婴儿出生,母子平安。这些传说不知真假,但民间称其为“神仙太公”。

楼英对中医做出的重要贡献主要是他著有《医学纲目》,前后用了30多年。

曾经,中医与古希腊、古阿拉伯和古印度的医学一样在民间广为应用。而明朝时期,西医才刚开始发展。西医在清末开始突破,而中医却未能跟上潮流。

如今,中医比其他古医学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观念陈旧,学术性不严谨,需要有学术研究经验的学者参与,摒弃因循守旧,打开局面。

楼英墓(图3)在萧山,保存完好。我辈有志振兴中医者,当去一拜。

图3 楼英纪念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