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俞 敏
本文所谓“十月革命胜利初期”,指从1917年十月武装起义胜利至1918年3月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以及苏俄退出战争的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俄共(布)领导苏俄人民斗争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面对十分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置身于尖锐复杂的斗争环境,在关系革命道路和前途等重大问题上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不动摇,力图使党和人民的事业朝着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科学社会主义轨道前进。同时,他在领导党的具体的、经常性的工作中采取极灵活的办法或策略方针,使党的工作能够处于主动的、有利的地位。
这一时期列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不动摇,表现为他在各种场合努力宣扬社会主义革命必将胜利的思想,坚决地同偏离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路线的错误倾向作斗争;表现为他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理论,领导党和人民极力巩固苏维埃政权,视其为苏俄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过渡的政治手段和工具,等等。
1917年10月,列宁领导无产阶级取得了夺取政权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是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开端。斗争胜利的当天,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说:“在俄国,我们现在应该着手建设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此时列宁已经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口号。这个口号虽然强调的是建设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列宁自己对这次革命取得胜利充满了信心,而且向出席会议的代表们宣扬革命必胜的思想。可是十多天以后,由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控制的全俄铁路工会执行委员会召集会议,主张建立一个新的政府以取代俄共(布)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俄共(布)内的某几位领导人采取“妥协”立场,主张接受上述意见。1参见《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50页。列宁和党中央其他领导人同“妥协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列宁在斗争过程中说:“中央委员会确认,不管有多少困难,只要坚定不渝地继续贯彻现政府的政策,社会主义在俄国和在欧洲的胜利是有把握的。中央委员会对这次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希望所有的怀疑派和动摇分子抛弃一切动摇,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支持这个政府的活动。”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46、95、275、276、201、268页。这个论断一是表明列宁和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充满了信心,二是表明了他们反对“妥协”和“动摇”行为的坚定不移的态度。公历1917年11月中旬,举行了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在会议上,以布尔什维克为代表的左翼同以右派社会革命党为代表的右翼围绕着承认苏维埃政权以及苏维埃政权所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列宁在代表会议起草的有关文件中指出:“农民代表大会完全拥护10月25日的革命,而且拥护的正是这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革命;大会表示坚定不移的决心,要稳妥而又毫不动摇地实现俄罗斯共和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各项措施。”3《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46、95、275、276、201、268页。这里列宁代表全俄农民代表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表示拥护社会主义革命,拥护苏维埃政权采取的各项社会主义措施。可以说,他代表此次会议公开表达了必须使社会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决心和意志。1918年1月中旬,举行全俄工兵农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列宁在大会上从理论上论证了当前的苏俄同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他指出:“我并不抱幻想,我知道我们才开始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但如果你们说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苏维埃共和国,那你们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把西欧许多资产阶级共和国称为民主共和国是正确的一样,尽管谁都知道,没有一个最民主的共和国是完全民主的。”4《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46、95、275、276、201、268页。这里的意思是,苏俄虽然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已经前进在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上,所以可以视它为社会主义国家。他还指出:“我们甚至远没有结束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我们从来没有幻想过,不靠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就能结束这个过渡时期。我们从来没有在这方面产生过错觉,我们知道,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这条道路,是多么艰难,但是我们必须说,我们的苏维埃共和国是社会主义的共和国,因为我们已经走上了这条道路,而这些话决不是空话。”5《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46、95、275、276、201、268页。这里列宁进一步指明,苏俄前进在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大道上,并且正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它一定能够走向自己理想的目标,尽管前进的道路上有艰难险阻。显然这里他向全俄苏维埃大会的代表以及全体工农群众宣扬了社会主义革命必胜的思想。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手中的工具,是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武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努力地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苏维埃政权建立伊始,俄国的反动势力或者进行军事叛乱,或者进行爆炸、暗杀等活动,力图颠覆这个新政权。俄共(布)组织工人赤卫队,打击和镇压了他们的活动,有力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即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1918年1月初,列宁在《被旧事物的破坏吓坏了的人们和为新事物而斗争的人们》一文中说:“社会主义是在最激烈的、最尖锐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和内战的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一段很长的‘阵痛’时期;暴力永远是替旧社会接生的助产婆;同资产阶级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相适应的,是一种特殊的国家(这就是对某一阶级有组织地使用暴力的特殊制度),即无产阶级专政。而这种专政的前提和含意就是被抑制着的战争的状态,就是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敌人采取军事斗争措施的状态”6《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46、95、275、276、201、268页。。这里的意思是,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激烈的、尖锐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由此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特殊的国家,或者说是无产阶级对敌对势力使用暴力的制度;它的含义是无产阶级对敌对势力采取军事斗争措施。可以说,这是列宁根据苏俄激烈的阶级斗争以及实施无产阶级专政的经验,从理论上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和作用的深刻阐述。同一时期,他也指出:“没有一个社会主义者会不承认这样一个明显的真理: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有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漫长的、比较困难的过渡时期”7《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5-46、95、275、276、201、268页。。这里他再一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漫长的、困难的过程,但不经历这个过程则不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同立宪会议之间展开了一场严重的较量。立宪会议的代表构成是十月革命以前决定的,它反映了革命以前阶级力量的对比关系。在立宪会议中,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等政党和组织的代表占多数。它们反对苏维埃政权以及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针对此,列宁强调指出,立宪会议存在的前提是它必须承认苏维埃政权以及苏维埃政权通过的决议和实施的措施。他说:“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因立宪会议而产生的危机便只有用革命手段才能解决,这就是说,苏维埃政权要采取最有力、最迅速、最坚决的革命手段来反对立宪民主党人和卡列金分子的反革命势力,而不管他们用什么口号和机构 (即使是用立宪会议代表的资格)作掩护。”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71页。他的意思是,立宪会议反对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反对无产阶级的利益,反对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对其采取革命的措施。列宁积极地进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出他对社会主义价值取向的追求。
1903年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时的名称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912年后改称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在1918年3月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把党的名称改为俄国共产党(布)。他指出,过去欧洲的工人政党大多称为“社会民主党”或者社会民主工党,名称中都带有“民主”二字,意味着党着力于建立“民主”的制度。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俄国无产阶级对“民主”的认识有了重要的变化。他说:“‘社会民主党’这个名称在科学上是不正确的,这一点在我们的报刊上也已经作过解释。工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之后,就了解到民主制(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旧概念在我国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过时了。我们建立了西欧任何地方都不曾有过的民主类型。”2《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41、41页。意思是说,苏维埃俄国的民主是超越任何资产阶级国家民主的新型民主,而领导这种新型民主制度的无产阶级政党就应该抛弃不科学、不正确的名称,改用科学的、正确的名称。列宁还指出,欧洲各国的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或者说这些政党中的主要领导人在19世纪末背离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主张改良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政党或者说这些政党中的主要领导人背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张社会沙文主义和社会爱国主义,倒向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营垒,叫嚷保卫祖国,驱赶本国工人上前线,为保卫资产阶级统治者的利益而战,导致第二国际破产。直到现在它们仍然是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障碍和绊脚石。他说:“现在各国劳动群众对我们党无疑抱有极大的同情,我们党应该尽量坚决果断、明白无误地声明我们党同这种旧的正式的社会主义断绝关系,而更改党的名称将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办法。”3《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41、41页。这就是说,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只有改变名称,才能同欧洲各国机会主义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划清界限,从而推进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同时列宁还指出:“我们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应该给自己清楚地提出这些改造归根到底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不仅仅限于剥夺工厂、土地和生产资料,不仅仅限于严格地计算和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并且要更进一步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因此,共产党这个名称在科学上是唯一正确的。”4《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0、41、41页。显然,在列宁看来,党的名称要体现党的斗争任务和党的远大目标。“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工人阶级在推翻资本主义进程中具有伟大的历史作用,以实现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的目标蓝图。”5李海青、李青青:《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的成功之道》,载于《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当前党的任务是对旧制度进行改变,逐步地剥夺资本家的财产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党的远大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党只有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才能体现党的当前任务和奋斗目标。还需要指出,在列宁的思想上,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将名称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具有继承和发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优良传统的意义。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支持和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其中就包含有“共产主义”的字样。它的纲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起草的《共产党宣言》。这个宣言表明当时建立的政党就叫“共产党”。现在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改名为“俄国共产党(布)”,意味着它继承和发扬了国际共运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传统和事业。
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在领导党的具体的、经常性的工作时,反对死板僵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主张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践行了这样的工作方法或策略方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列宁把俄国全体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置于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工作的重要位置,决定对全体劳动农民平均分配土地。在十月革命以前,例如,在著名的《四月提纲》中,列宁明确地提出土地国有化的主张,以收归国有土地建设规模较大的示范农场,由新国家出资经营。可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即1917年10月26日即武装起义胜利次日,列宁领导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法令》,其中规定:“地主的田庄以及一切皇族、寺院和教会的土地,连同所有耕畜、农具、农用建筑和一切附属物,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1《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7、17、20、20页。。该《土地法令》的文本中附有一份《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其内容正是要求将全国一切土地无偿地分配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且要求按照家庭人口多少平均地进行分配。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政权完成了对农民平均分配土地的任务。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列宁灵活机动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必然性,在于他把全体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认为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必须充分满足农民的利益和要求。俄国农民没有土地或者缺少土地,渴求获得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俄国人民不断呼喊的口号是“和平”“土地”和“面包”。“土地”的口号是农民提出的口号,集中地代表着农民的利益。1917年二月革命后上台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遭到农民的反对,加之其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战争政策,使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劳动人民忍无可忍。这个政府终于被人民所推翻。取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苏维埃政府,面对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必须有新的政策和措施。这个问题在列宁的思想上十分明确。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土地法令》的当天,列宁在大会讲话中指出:“我们认为革命已经证实和表明,把土地问题提得很明确是十分重要。武装起义,第二次革命即十月革命的发生已经清楚地证明,应当把土地交给农民”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7、17、20、20页。。“工农革命政府首先应当解决土地问题,——能使广大贫苦农民群众得到安慰和满足的问题。”3《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7、17、20、20页。他的意思是,新建立的苏维埃只有明确地提出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才会感到心理上、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他还说,已经被推翻的资产阶级政府以及站在它们阵营中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由于不愿意和不能够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才被人民所抛弃。如前所述,《土地法令》的文本中附有一份《农民的土地问题委托书》。这份委托书是在俄国各地农民提出的242份委托书的基础上由社会革命党人起草的。对这份委托书,列宁的评价是:“这个委托书的全部内容表达了全俄绝大多数觉悟农民的绝对意志,应立即宣布为临时法律……尽可能立即实行,其中哪些部分必须逐步实行,应由县农民代表苏维埃决定”4《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7、17、20、20页。。虽然这个委托书是由列宁一直批评的对象即社会革命党人所撰写的,但列宁不因此而对其产生偏见或厌恶感。他看到的是,它的内容“表达了全俄绝大多数觉悟农民的绝对意志”,应立即实行。在会场上,有的人在台下叫嚷,这个委托书是社会革命党人拟定的,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怎么能实行它们拟定的东西呢?列宁就此说:“就让它这样吧。谁拟定的不都是一样吗?我们既是民主政府,就不能漠视下层人民群众的决定,即使我们并不同意。只要把这个决议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在各地实行起来,那时农民自己就会通过实际生活烈火的检验懂得,究竟什么是对的。”5《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7、17、20、20页。他的意思是,现在俄共(布)和无产阶级建立了民主政府即苏维埃政府,作为民主政府就“不能漠视下层人民群众的决定”,即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置于心上,切实地满足他们。广大农民在实践中会对比俄共(布)的纲领与政策和社会革命党的纲领与政策,识别正确和错误。可以得出结论,列宁把全体农民的利益和要求置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位置,力求充分满足农民的愿望和要求,是他的实践方略表现出灵活特点的必然性。
其二,列宁主张苏俄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有力地巩固新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清楚地看到,这是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各国无产阶级以及社会主义政党,不仅不应该支持这场战争,而且应该坚决地反对它,反对本国政府的战争政策。他在这一时期提出了两个重要口号:即“变当前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这两个口号的含义是:各国无产阶级在国内展开斗争,导致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处于被动局面并走向战争失败,无产阶级乘势进行革命,争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然他的这两个口号以及思想,具有鼓动各国无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政权及其战争政策和掠夺政策作斗争的意义。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当新政权因德国帝国主义的军事攻击而面临危险的时候,列宁果断地提出苏俄政府同德国政府进行谈判,签订和约,退出战争。谈判和签约的过程十分艰难。1917年12月9日,双方就签订和约的条件进行谈判。德国政府代表团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即当前德军所占领的俄国领土划入德国版图,苏俄还要向德国进行巨额的战争赔款。这时苏俄国内的小资产阶级政党左派社会革命党从狭隘的爱国主义出发,反对签订和约。俄共(布)内的“左派共产主义者”集团说德国国内马上要发生革命,德国不会对苏俄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况且苏俄必须以战争来支持德国革命。他们反对签订和约。列宁力排众议,主张接受德国提出的条件,签订和约,退出战争。在他看来,当前使苏维埃政权免除被攻击和被颠覆的危险是重中之重的大事,只有巩固苏维埃政权,才可图无产阶级事业的发展。由于列宁坚持正确的意见和耐心的思想工作,俄共(布)终于通过必须签订和约的决议。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之间签订和约,退出了战争。
在上述问题上可以看到,列宁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过程中关于各国无产阶级对帝国主义政府进行斗争并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策略方针转变为对德帝国主义作“妥协”的策略方针。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变,表明了列宁近期策略方针的可变动性和灵活性,也体现了他不是不讲条件和环境地一味主张对帝国主义作斗争,而是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转变关于无产阶级的策略方针。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列宁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必然性,在于他把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看成为高于一切的斗争任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既是俄国无产阶级也是国际无产阶级几十年斗争的结果。《共产党宣言》中即已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意即无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和建立本阶级的政权。国际无产阶级为实现这一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1871年产生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新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在俄国1905年革命过程中,工人群众创建了苏维埃这样的政治形式。它是对巴黎公社性质、精神的继承和弘扬。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即成为俄国工农群众掌握和运用政权的形式,成为苏俄的无产阶级专政。尽管它刚刚建立,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可它的历史地位十分重要。列宁这一时期曾经指出:“我们的苏维埃还有许多东西很粗糙,不完善,这是毫无疑问的,每一个细心观察苏维埃工作的人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是,这里重要的、有历史价值的、在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向前迈进了一步的东西,就是建立了新型的国家。”1《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6页。这里列宁高度地评价了苏维埃政权,说这个政权是新型的国家政权,地位非常重要,具有历史价值,意味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当德帝国主义向苏俄大举进兵,力图扼杀苏维埃政权时,列宁主张保卫祖国,保卫苏维埃政权。可是只有同德国签订和约,退出战争,才能有效地保卫苏维埃政权。针对俄共(布)内外有些人反对签订和约和退出战争,列宁郑重指出:“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吧,谁要反对立刻签订即使是极端苛刻的和约,谁就是在断送苏维埃政权”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82、354页。。这里,他将反对签订和约和断送苏维埃政权划等号,在于批评“左派共产主义”集团等派别的行为和言论起着损毁和断送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列宁还指出:“俄国没有别的出路,必须立即单独媾和,因为德国人正在以大批兵力在全线展开进攻,而我们是无力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的。缔结和约后,我们就能处理国内事务和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就能顺利地完成那些必将使我们在俄国尽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改革。”3《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82、354页。这里,他指出了签订和约和退出战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论述了退出战争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对于以后办好国内的事务以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意义。可以得出结论,列宁由于把保卫苏维埃政权看成高于一切的重大斗争,所以才有近期实践的灵活性,改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中关于对帝国主义进行斗争和争取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策略方针为苏俄对德帝国主义作适度“妥协”和签订和约的策略方针。
其三,列宁主张以“计算和监督”的措施作为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改造的基本措施,并称赞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有关著作中提出:“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1《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6页。。可见,实施或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与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是两回事。在列宁的思想中,俄国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可以采取的措施是由“工人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而不是立刻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根据这样的指导思想,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的第二天,列宁即起草了《工人监督条例草案》,其中规定:在工人人数不少于5人、年周转额不少于1万卢布的一切企业实行工人监督;较小的企业可由全体工人直接实行监督,较大的企业由工人选出的代表实行监督,工人代表应由全体工人大会选出;企业的一切账薄和文据,以及一切仓库和库存的材料、工具和产品等,一律对选出的代表公开。工人大会选出的代表作出的决定,企业主必须服从。十多天以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正式的《工人监督条例》,工人监督的活动正式展开(当时列宁也领导进行了国有化的工作,但实现了国有化的只是极小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在此后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监督和计算是密切相连的措施,所以列宁有时将其结合在一起称为“计算和监督”或“监督和计算”。并且列宁逐渐地改变了对它的认识,认为计算和监督就是社会主义。如同年11月,他在有关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用加工工业的产品交换粮食,对生产实行严格的监督和计算,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开端”2《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1、63、196、210页。。“社会主义就是计算。如果你们愿意对每一块铁和每一块布都实行计算,那就是社会主义。”3《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1、63、196、210页。同年12月,他还指出:“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的实质”4《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1、63、196、210页。。“既然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已经建立,已经有了保障,那么,实行计算和监督,实行全面的、普遍的、包括一切的计算和监督,即对劳动数量和产品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5《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61、63、196、210页。在上述这些地方,他表达得十分清楚: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在列宁的思想中,“计算和监督”是在苏维埃制度下出现的区别于资本主义旧事物的新生事物,是千万工人群众热烈拥护和踊跃参加的工作,所以应该视它为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在上述问题上看列宁处理党的具体工作的灵活性,一是可以看到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进行“剥夺剥夺者”的措施(也是具体工作)改变为“计算和监督”的措施。“剥夺剥夺者”的含义是夺取资本家的财产,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计算和监督”是一项“非剥夺剥夺者”的措施,它的含义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由工人组织对企业的生产和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对有关账目进行计算。由前者转变为后者,是内容上、方式上的重大转变,由此足以看出列宁在领导党的具体工作时的灵活性。二是可以看到列宁在实践中提出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即“计算和监督”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的思想。以前马克思、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与此相比较,列宁说社会主义是“计算和监督”,或者说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计算和监督”。由此可以看出列宁认识事物和界定事物的思想灵活性、拓展性和发展性。
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在关系革命路线和前途的重大问题上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性以及在党的具体的、经常性工作上的灵活性,从文字上看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但实质上两者是一个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念,将使共产党明确前进的方向,教育全党和人民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充满信心,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一步步接近崇高的目标。具体性、经常性工作上的灵活性,有利于党和人民把当前的事情做好,尤其是把生产建设搞好,创造好的经济效益,不断地改善生活。在党的事业进程中现在时期以及现在时期的各个发展阶段,这一点都是必须的。只有做到了这一点,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得以改善,人民才会信心满怀地跟着共产党向前进,才会朝着远大而崇高理想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可以说,这两个看似不同的事物的连接点是:干共产党领导的事业和促进共产党事业的发展。因为这个事业既是实现远大而崇高理想的事业,也是做好现在工作、创造重大成就、人民的生活需求得到不断满足的事业。
列宁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不动摇以及在党的具体的、经常性工作上的灵活性,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般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各个不同的时期,都是既坚持远大理想的坚定性,又坚持当前时期具体工作的灵活性。譬如,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中,深刻地体现了这一规律。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它还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435、435页。显然,这是消灭阶级和建立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这是《宣言》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描绘和规定。但同时,《宣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近期实践中的任务,即由工人夺取政权和掌握政权,尽快地发展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435、435页。。“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435、435页。也就是说,对于世界上非共产主义运动性质,但具有进步性和正义性的政党和组织,共产党人都必须予以支持。可以看出,《宣言》对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的描绘和规定是远大的、崇高的和无限美好的,但它在确定共产党人当前具体的工作任务时是极具灵活性的。恩格斯晚年在指导德国社会民主党制订党纲时,既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强调坚持策略方针的灵活性,以正确的政策团结小农阶级,以合适的手段同反动统治阶级作斗争。所以说,坚持远大的理想和信念以坚持当前时期具体工作的灵活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般规律。上述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初期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反映了这一规律。
学习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列宁远大理想的坚定性和当前具体工作的灵活性,有利于人们正确地、深刻地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当前,中国共产党高举着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教育全体党员和人民树立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和信念。如***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4《***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49页。同时,党以灵活的方法确定了自己当前具体的工作任务。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共产党既坚持着远大理想和信念的坚定性,又坚持着当前具体工作的灵活性。显然,研究和学习上述列宁相关的理论,有利于人们深入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共产党相关的思想和实践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