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戴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四川成都610500
论DOI对我国科技期刊传播效能的提升
戴婷*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中心,四川成都610500
DOI产生于数字化出版的大背景下,具有唯一性、永久性、兼容性、可追踪及可维护性等特点。DOI在国外出版界已被广泛应用于期刊论文、科学数据及有关图表、图书、会议论文的注册,而在国内中文DOI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应用DOI存在着重视度不够、参与度不高、应用不理想等问题。科技期刊利用DOI提升自身传播效能可从5个途径入手:通过解析功能提升电子期刊访问量,通过多重解析为论文提供多通道访问入口,应用于文献引用实现资源集成共享,应用于优先数字出版提高出版时效性,纳入评价体系提高期刊影响因子。鉴于DOI对科技期刊的传播和数字化具有显著提升作用,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充分利用这一系统,积极为期刊论文注册DOI,以提高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和被引率。
DOI;科技期刊;传播效能;期刊数字化
戴婷.论DOI对我国科技期刊传播效能的提升[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4):112-117.
DAI Ting.Improvement in Dissemin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Technical Journals Made by DOI[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5,17(4):112-117.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已逐渐从传统出版向网络空间延伸。科技论文在互联网上的链接因URL①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是对可以从因特网上得到的资源的位置和访问方法的一种简洁表示。URL给资源的位置提供一种抽象的识别方法,并用这种方法给资源定位。只要能够对资源定位,系统就可以对资源进行各种操作,如存取、更新、替换和查找其属性。URL相当于一个文件名在网络范围的扩展,因此URL是与因特网相连的机器上任何可访问对象的一个指针。(Universal Resource Identifier,统一资源定位符)地址的变动、失效而成为“死链”、“坏链”、“断链”,从而影响到论文的查询和引用。为解决这些问题,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数字对象标识符)系统应用而生。DOI是一种在互联网环境下对数字信息进行标识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给网上出版的数字信息进行定位标识。DOI被誉为“互联网上的条形码”②条形码或称条码(barcode)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符。条形码可以标出物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政管理、银行系统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互联网数字资源的身份证及唯一编码,通过它可以便捷、可靠地链接到电子期刊全文[1]。同时DOI系统也是一套完整的国际服务体系,通过DOI系统可以为科技期刊提供DOI的注册、解析、引文链接及多项增值服务,实现一站式服务。这些功能有助于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传播效能。
1.1 DOI产生的背景
国外的数字文献生产商较早就采用唯一标识符来标识其出版的电子文献,如SICI(Serial Item and Contribution Identifie,连续出版物及其单篇文献的标识符)、BICI(Book Item and Contribution I-dentifier,图书及图书内的内容片断的标识符)、PII(Publisher Item Identifier,出版物件标识符)等标识符方案。但是这些标识符仅仅定义了标识符名称空间及标识符构成机制,尚未构成一个完整的包含解析系统的标识符系统。
相对于这些标识符方案,AAP(The Association ofAmericaPublishers,美国出版协会)建立的DOI标示符在技术上比较成熟。1998年,AAP创立非盈利性组织IDF(International DOI Foundation,国际DOI基金会)。IDF是DOI系统的行政主体,旨在开发和管理DOI系统,推广DOI的运用,使DOI系统成为版权所有者管理其知识产权的工具。
DOI的产生主要基于3个方面:(1)通过DOI可以持久链接到网络中的数字资源,可以有效避免传统URL链接中“死链”的产生;(2)实现多种来源的、异构的二次文献、文摘信息、参考文献信息及集成信息等与一次文献数据的相互引用和链接;(3)有利于保护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
1.2 DOI的特点
DOI可以用来揭示有关该数字对象的一些信息,这一过程是通过在DOI注册时提交元数据来完成。为科技期刊的在线论文注册DOI时需提交的元数据,既包括期刊名称、ISSN号、CN号、年、卷、期等期刊数据,还包括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页码、DOI编码、链接地址等论文数据。通过DOI的注册过程建立上述元数据与DOI之间的对应关联。
尽管最早应用于文字出版,但DOI符合数字融合和多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使之成为管理数字网络内容的通用框架。DOI系统具有5个特点:(1)唯一性。DO1的编码结构分为前缀和后缀两部分。其前缀由DOI的管理机构IDF负责分配,后缀由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自行分配,分配时必须保证在同一前缀范围内的每一个后缀具有唯一性。因此,DOI的命名结构使每个数字资源在全球具有唯一性的特点。(2)永久有效性。DOI编码一旦被发配给某项内容就将永久不变,无论该项内容的所有权或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3)兼容性。DOI编码的后缀可兼容包含多种编码方案,例如ISBN(国际标准书号),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甚至身份证号都可以用在DOI编码的后缀中。(4)可追踪性。DOI是数字信息的标签和身份证。通过DOI的解析,可以链接到数字信息的互联网URL地址。(5)可维护性。通过DOI系统用户可对其注册的元数据及相关服务进行维护和更新。DOI的上述特点决定了DOI可以作为数字对象的唯一标识符被广泛地应用于科技期刊的传播上。
2.1 作为ISO国际标准被国际科技期刊界广泛采用
科技期刊不仅是DOI应用最早和最成熟的领域,也是应用规模最大的领域。根据CrossRef的统计,截止到2015年4月27日,加入CrossRef的出版商和学会共计4 733个,图书馆1 950个,覆盖期刊38 895个,其中非营利性出版商占比57%[2]。DOI国际标准在科技期刊数字化和国际化方面的应用,已越来越成熟。
2.2 国内DOI应用尚属起步阶段
就国内而言,DOI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早在2007年之前,国内出版商应用的基本都是些自定义的惟一标识符方案,出版界没有成熟统一的标识符解析系统。2007年初,IDF正式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下简称“中信所”)成为简体中文领域唯一一个DOI注册服务中文代理机构。
在建立了中文DOI注册、解析和增值服务系统后,中文DOI得到了迅速发展,中文DOI已注册数量从2009年开始就稳居全球第二位③资料来源:http://www.chinadoi.cn/portal/index.htm.访问日期:2015-05-05.。截止到2015年4月27日,中文DOI注册总量达到22 204 993个,其中期刊DOI注册数量20 859 314个,期刊DOI占DOI注册总量的94%以上[3]。
中文DOI服务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对于我国科技期刊利用DOI提升其传播效能变得迫切而可行。目前,中文DOI除了对期刊、图书、科学数据提供DOI编码注册,还可以为期刊论文、科学数据的子项如图形、表格、图片等部件提供DOI编码注册,将来中文DOI还将对更多类别的内容如学术论文、会议纪录等提供DOI编码注册。
作为一种可以为科技期刊数字资源提供唯一和持久特征的标识符,DOI在国内科技期刊的推广已经起步,但由于DOI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DOI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尚未得到参与者的广泛认同,并由此出现了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对DOI系统重视度不够、参与度不高、应用不理想等问题。
3.1 在科技期刊中受到的重视不够
由于DOI在国内组织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国内科技期刊对DOI系统关注不够,对其价值认识不清;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期刊的受众对DOI缺乏了解,也没有养成运用DOI码来查询、引用所需文献的习惯,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期刊对DOI的应用。更为关键的是,在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属于事业单位,在人员、经费、发行方面往往接受上级单位的行政领导,这种行政化办刊模式,使得很多科技期刊自身资源贫乏、资金来源不足、目标定位模糊、传播和发行渠道狭窄。不少出版单位由于资金限制,对编辑业务投入的资金较多,而对于技术的投入非常少,造成自主研发能力不足,难以开展数字化出版的相关业务。
3.2 核心期刊注册普及度不高
根据中文DOI网站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6月底,中文DOI已经为6 200多种中文学术期刊、30多家科学数据等出版机构成功注册2 000万个DOI[4]。而根据田海江、吕建斌、王维朗等人在2014年对随机抽样的248种期刊所做的统计显示,在这些期刊中,已经加入中文DOI的期刊有59种,仅占总数的23.79%;在加入中文DOI的59种期刊中,核心期刊只有21种,仅占期刊总数的8.47%[5]107。可以看出,中文DOI虽然发展迅速,但就具有业界引领性作用的核心期刊来看,注册中文DOI的比例明显偏低,注册普及度不高,这将严重制约中文DOI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
3.3 元数据采集准确性不高
目前,也有部分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已意识到应运用DOI系统以加强期刊的传播,在其印刷版论文中也标示出DOI编码,但在DOI系统解析中却无法准确解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科技期刊出版机构虽然在印刷版论文中标示出DOI编码,但未在DOI系统中及时提交注册与DOI对应的相关元数据。(2)虽然在DOI系统中及时提交注册了相关元数据,但由于元数据提交不准确,造成DOI无法准确解析。DOI必须经过注册才能够生效,而国内目前在科技文献源头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力量缺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后期进行的元数据采集、复用等过程的准确率和使用率[5]108。
正因为DOI符合数字融合和多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其应用可以帮助科技期刊有效提升传播效能,其唯一性、永久有效性、兼容性、可追踪性与可维护性更是使其具备了其他期刊论文标示符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我国科技期刊应重视DOI的应用。
4.1 解析功能:应用于提升电子期刊访问量
DOI能够唯一性地标识一个单独的数字资源,并且可以保证在网络上永久链接到这个数字资源。因此,DOI系统的核心功能就是将DOI解析到登记注册的URL地址上,通过DOI代理服务器可以方便、可靠地链接到科技期刊论文全文。
比如一篇在线的期刊论文,关于该论文的元数据被存储在DOI服务系统中。由于在其元数据中包含一个与它的DOI对应的URL链接地址,通过URL就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该期刊论文。也就是说,通过DOI系统,用户点击DOI即可链接到该电子文档的URL,此过程被称为DOI的解析。
举例说明,《物理学报》2015年第8期中的第1篇论文,其DOI编码“10.7498/aps.64.080101”所形成的有效链接,用户在浏览器地址栏里直接输入http://dx.doi.org/10.7498/aps.64.080101或者http://dx.chinadoi.cn/10.7498/aps.64.080101,DOI系统就会自动链接到该文献在《物理学报》的网址,并显示题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健壮性可调的能量均衡拓扑控制算法》的论文页面。
如果一篇论文在互联网上的网址发生了变化,用户只需要在DOI系统元数据中就URL链接地址信息进行更新,就可以通过DOI代理服务器继续链接到这篇论文最新有效的期刊网站网址。DOI命名具有的这种唯一性和永久性,将极大地方便读者准确地检索到相应网址,有效提高我国科技期刊全文访问量、下载量,因此DOI赢得了“科技论文身份证”的美誉。
4.2 多重解析:应用于多通道访问入口
多重解析是指一个DOI编码,可以对应多个解析地址。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可以申请使用DOI多重解析服务,通过一个DOI编码集成多个链接地址。以发表在《中国肺癌杂志》2014年第7期中的《微小结节肺癌手术治疗方法综述与探讨》为例,在中文DOI网站上对其DOI编码“10.3779/j.issn.1009-3419.2014.07.05”进行解析,网页指向链接显示:该论文既在《中国肺癌杂志》的OA网站上出版,同时又被国内检索平台万方数据收录,这为读者通过DOI解析进行内容访问时提供了两条访问途径,让读者能够更快更方便地获取到所需要的资源。
鉴于此,笔者建议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应独立注册DOI系统,通过提高DOI元数据注册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方便读者准确地解析链接到自己期刊的开放获取网站上;另一方面,积极与知名检索平台如Elsevier、CNKI、万方、维普等合作,扩大科技论文的访问途径。
4.3 集成共享:应用于文献引用
DOI还可以用于对内容的引用,即可以在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列表中标示引文的DOI编码。由于DOI既是某项内容的唯一、公共的标识符,又可以提供访问该项内容的持久链接,因此通过DOI引用文献解决了在出版机构之间资源的相互链接问题,而且这种链接非常方便可靠。目前,参考文献著录的国际标准(ISO 690)、国家标准(GB/T 7714)都推荐使用DOI标注引文,国际上许多出版机构、学会、协会均提示作者使用DOI编码而不是卷册号、刊号和页码等来引用已经在线发布的论文。
当然,DOI并没有替代传统的文献资料引用模式,而是为科技期刊增加了一种非常实用的引用模式。将DOI列为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著录要素之一,可以实现论文文摘到全文、引文到全文、中文期刊之间、中文期刊与外文期刊之间的系统链接。同时,在网络出版中建立论文参考文献导出链接,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论文时直接链接到自己感兴趣的参考文献源文件,通过逐层追溯将多种信息组织起来,从而使数字化期刊的资源集成共享得到最大的发挥[6],有效地提高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可见度,提升科技期刊数字信息资源的整体使用率。
4.4 提高时效:应用于优先数字出版
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也称On-line First,是指以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期刊的内容[7]。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产生是出版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出版时滞问题的有效方式。
出版时滞过长一直是困扰科技期刊出版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对作者而言,过长的出版时滞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会丧失首创性、时效性、前沿性,影响其研究成果的认定;对读者而言,过长的出版时滞使读者难以及时获得最新的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技术应用状况;而对于科技期刊出版单位而言,出版时滞过长也会使期刊丧失对国内外优秀稿件的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将缩短论文传播周期,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升知识创新能力。
如今,国内外一些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将DOI和优先数字出版相结合,利用DOI唯一性的特点,将论文印刷之前先将科技论文及其DOI在线发布。在论文在线发布之后,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及时向DOI系统提交了DOI编码并注册。在其后出版印刷版时,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在该篇论文的页眉或其他显著位置标示出与在线出版一致的DOI编码,这样就解决了优先数字出版的电子版论文与印刷版论文的一一对应问题[8]。
针对数字出版的论文注册DOI,印刷出版前将论文发布至科技期刊自身网站或合作检索系统,这样论文就可以快速地传递最新信息[9]。DOI与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结合,使论文提前几周乃至几月在线上出版,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期刊出版的时效性,促进了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的传播。
4.5 提高影响因子:应用于评价体系
由于国际、国内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以及科技期刊编排规范已将DOI列为参考文献的著录项,而参考文献标注DOI能够显著提高引文统计的准确性和自动化程度,从而对科技期刊评价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因此,DOI还可应用于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如今,国内外已有部分机构尝试将DOI应用于科技评价体系。基于DOI在国外的普及,CrossRef已为科技期刊出版机构提供其DOI文献的被引用情况。如今CrossRef提供的DOI数据已被科学计量学2.0统计工具列为单篇论文计量时使用的标识之一,作为论文、期刊计量的统计源[10]。在国内,2013年的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网站评价也将DOI列入评价指标,使用中文DOI作为统计数据源[10]。
由于DOI在我国科技期刊的普及程度还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DOI作为评价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若中文DOI能够在国内迅速普及,我国也可基于其分析系统建设一种新的科技评价体系[11]。据了解,中信所将与万方数据,CrossRef,Elsevier,Springer,Thomson,DataCite等国内外知名出版商、数据库厂商、DOI注册机构合作,将中文DOI会员注册的论文、专著、科学数据等的被引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统计与分析,让会员用户能够更客观具体地了解出版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通过DOI系统提供的引用链接统计服务,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可以用于分析高被引频次作者、单位和论文信息,从而了解各个领域学术研究的热点、影响和趋势,以及研究者在本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及最新研究成果[12]。通过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逐步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被引率,进而整体上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显示度[11]。
DOI可以显著提高科技期刊的传播效能,促进科技期刊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当国际科技期刊正在朝集团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大步前进时,相比之下,国内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步伐显然落后于人。DOI在国内科技期刊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通过给期刊论文注册DOI促进学术快速传播,提高期刊的国内外影响力,进而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竞争力。
[1]白雯.DOI背景下高校学报传播效能的提升[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4(3):50-53.
[2]CrossRef indicators[EB/OL](.2015-04-27)[2015-04-27]. http://www.crossref.org/01company/crossref_indicators .html.
[3]中文DOI注册统计[EB/OL](.2015-04-27)[2015-04-27].http://www.chinadoi.cn/portal/Doisum.htm.
[4]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DOI注册与服务中心.中文DOI注册数量突破2000万了![EB/OL](.2014-07-10)[2015-04-27].http://www.chinadoi.cn/portal/news Action!detail.action?id=109.
[5]田海江,吕建斌,王维朗,等.DOI系统在中国期刊应用的问题及展望[J].科技与出版,2014(4).
[6]李彩,王晴,张玉楠.科技期刊网络出版的实践——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编辑部为例[J].编辑学报,2014,26(4):367-369.
[7]杨春兰.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及数字化发展状况[J].传媒,2014(23):51-53.
[8]沈冰,范雪梅.有利于学术期刊在线优先出版的DOI标志符[J].编辑之友,2009(7):61-62.
[9]姚戈,王淑华,王亨君.大数据时代DOI的应用意义与中国科技期刊应用现状[J].编辑学报,2014,26(1):63-65.
[10]中文DOI受邀参加“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介绍DOI在期刊评价方面的重要作用[EB/OL](.2014-09-26)[2015-04-27].http://www.china doi.cn/portal/newsAction!detail.action?id=111.
[11]刘冰,游苏宁,石朝云.数字对象标志符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09,21(3):229-231.
[12]杨小平.DOI发展现状及其在学术出版中的意义[J].科技与出版,2008(5):51-54.
编辑:陈海燕
编辑部网址:http://sk.swpuxb.com
Improvement in Dissemin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Technical Journals Made by DOI
DAI Ting*
Journal Center,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610500,China
DOI is characteristic of uniqueness,permanency,compatibility,trace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and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to the registration of journal articles,scientific data,diagrams of data,books and conference papers in foreign publishingcircles,butDOIisjustatitsinfancyinChinaandthereareproblemsintheapplicationofDOIindomesticpublishing circles.To improve the dissemination efficiency,DOI should be applied to increasing page view,offering multi access to visitors,integrating citation resources,promoting timely publication and to raising journal impact factor.Given the prominent promotion in dissemination and digitalization of scientific journals made by DOI,scientific journal publis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it,registering DOI for journals to promote their displaying amount and citation ratio.
DOI;scientific journals;dissemination efficiency;digitalization of journals
①数据来源:参见http://www.doi.org/announce.html.更新日期:2015-05-05.,9个RA(DOI注册代理机构)②数据来源:参见http://www.doi.org/registration_agencies.html.更新日期:2014-07-07.和上万个注册单位,使用范围跨越了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以及一些非英语国家,应用领域也从数字文献出版商扩展到政府部门。2010年11月,DOI系统正式成为ISO国际标准。2012年5月,DOI标准正式出版印刷。如今,西文DOI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多数数字文献出版商如Elsevier,Springer,John Wiley,Blackwell均采用DOI作为论文的唯一标识。
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科技期刊的传播,而仅靠单一期刊OA(开放式获取)网站传播能力是有限的,DOI提供多重解析的增值服务可以弥补上述不足,更好地促进科技期刊论文的传播。
包含DOI编码时,可以采用出版机构原有的
,并将DOI编码添加在末尾即可,同时在DOI编码前加一个“
”。例如:杨帆,刘英亮,王建平.物理化学学报,2012,28(4),759.doi:10.3866/PKU.WHXB201202023。
10.11885/j.issn.1674-5094.2015.04.30.01
1674-5094(2015)04-0112-06
G237.5
A
2015-04-30
戴婷(1979-),女(汉族),陕西安康人,编辑,研究方向:期刊数字出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