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内热式电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时间:2024-08-31

於兆颖 罗慧君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新海医院疼痛门诊(510300)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和/或颈椎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累及周围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退行性病变组织刺激或压迫颈椎脊神经根,进而形成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上肢反复发作疼痛、麻木等,疼痛呈放射性,且因不同节段颈椎间盘病变而反映于不同部位[1]。神经根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60%[2]。近年来逐渐出现发病偏于年轻态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有研究预测,到21 世纪中期,颈椎病将取代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诱因的腰腿痛而成为整个脊椎病在临床与基础研究方向上的主要研究对象[4]。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大部分患者通过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本文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内热式电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州新海医院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疼痛门诊收治的5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未控制的高血压病、糖尿病、带心脏起搏器、妊娠、有出血倾向、精神病的患者,患者均签署了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相关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 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中男性10 例,女性15 例;对照组中男性17 例,女性8 例;两组患者年龄35-70 岁,平均年龄(50±2.25)岁。两组性别、年龄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

1.2 方法 (1)研究组:治疗前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检查,治疗前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患者取仰卧位,肩下垫高1-2 cm,微屈颈收下颌,使颈前肌放松,在胸锁关节上方两横指约2.5 cm 处,正中线外侧1.5 cm 处,即颈6 横突位置为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用左手中、示指将胸锁乳突肌及颈动脉鞘内容物推向外侧,下压并向内抵住气管外缘后稍向外移动中指,暴露穿刺部位间隙。在穿刺点处用5 号穿刺针垂直进针约2 cm,针尖触及颈6 横突根部骨质,退针0.2-0.4 cm 后固定针头,此时针尖应在颈6 横突、颈长肌、头长肌和前斜角肌的前方的椎前筋膜内。患者无异感出现,回抽无血无脑脊液即可注入1%的利多卡因注射液8 ml,3 日阻滞一次,左右两侧交替阻滞,5 次为一个疗程。阻滞成功的标志一般为注药一侧出现霍纳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内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皮温升高,有温热感。第2 日行内热式电针灸治疗,布针前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患者取俯卧低头位,颈肩下垫枕充分暴露颈肩部并不影响呼吸,以舒适为主。在脊柱后正中线上布点,C2-T3 棘突间左右各旁开1.5 cm、2.5 cm 布32 点,共四排,定位笔定位。施术部位常规碘伏消毒两遍,铺无菌巾,取0.4%利多卡因注射液40 ml(2%利多卡因注射液200 mg即1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30 ml),在定位旁0.1-0.3 cm 处予麻醉剂助推器行浅表麻醉,浅表麻醉处有皮丘形成,20 ml 注射器连接5 ml 注射针头分别在浅表麻醉点皮丘处行浸润麻醉,予3 号内热式电针灸(直径0.7 ml)在麻醉点处布针,垂直颈部皮肤进针,经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横突棘肌、关节突关节囊,直达关节突关节骨面,操作完成后针柄连接加热端,42℃恒温加热,加热20 min,治疗结束后拔出全部内热式电针灸,局部无菌纱块加压按压5 min,碘伏消毒一遍。观察10 min 并复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1 周及两周后再次行内热式电针灸治疗。(2)对照组:入针操作同研究组,并予以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次、Qd 及瑞巴派特片0.1 g /次、Tid,每次可连续服用2-3 天,操作当天开始口服。治疗后180 d 进行疗效评估。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 疗效判断标准:(1)显效:治疗后患者颈肩上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且肢体功能和肌力完全恢复正常;(2)有效:治疗后患者颈肩上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且疼痛感下降;(3)无效:治疗后患者颈肩上肢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甚至病情进一步恶化。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观察治疗后1 d、3 d、7 d、15 d、30 d、90 d、180 d 后疗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行疗效评估,0 分表示无痛,10 分表示剧烈疼痛。疼痛程度可分为3 级:VAS1-3 分为轻度疼痛,可以忍受;4-6 分为中度疼痛,疼痛影响睡眠,仍可以忍受;7-10 分为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睡眠及食欲,不可忍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版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使用卡方检测;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组间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半年后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25,例(%)]

2.2 两组7 天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比较[n=25,例(%)]

2.3 两组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n=25,,分)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n=25,,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180 d 1.0±0.5 1.4±0.6治疗前7.2±1.5 7.2±1.3治疗后1 d 6.3±1.3 7.1±1.8治疗后3 d 4.2±1.2 5.5±1.5*治疗后7 d 3.2±1.1 3.5±1.4治疗后15 d 1.2±1.0 2.2±1.6治疗后30 d 1.2±0.9 2.2±1.5治疗后90 d 1.0±0.6*1.8±1.1

3 讨 论

星状神经节不是感觉神经,针刺不会出现异感,因此穿刺成功与否不能以出现异感为标准,需根据注射药物后头面及颈肩部失交感神经支配的效果来确定,其穿刺或注射药物过程中出现的颈背部异感多为颈神经根受到刺激的表现。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多种交感神经系统参与的慢性疼痛都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因其穿刺的危险性较大、并发症较多在临床的应用中受到限制。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喉返神经阻滞,其所引起的声音嘶哑、呛咳等症状多在随局麻药的吸收而逐渐消失;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为局麻药注入颈部动脉及椎动脉,误入后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反应,甚可致命。目前所有局部麻醉药的pH 值均显著低于组织液,其本身无神经组织毒性,但临床制剂的理化性状也可能造成神经组织的损伤。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穿刺靶点的精准定位,可减少局麻药的用量,更保证了临床效果。

星状神经节阻滞可缓解神经根水肿,有效消除面部血管或神经痉挛表现,促进肌肉松弛,并可显著增加头面部血流量,抑制痛觉传导,大幅减少机体损伤性刺激表现,控制退行性病变,消除机体炎症,从而显著改善局部疼痛及肢体活动受限情况[5],但颈椎关节与周围软组织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内热式电针灸可改善颈椎关节与周围软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对局部的韧带及肌肉有松解作用,进而减轻神经组织的刺激并有效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症状。普通针刺治疗可直接破坏肌筋膜激痛点而发挥治疗作用,本研究用的银质针较普通针具粗长,加之温热作用,推测其能通过破坏肌筋膜激痛点,减少肌组织自发性电活动,抑制“收缩-痉挛-疼痛”恶性循环,松解肌肉痉挛[6]。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在治疗后1、3、7、15、30、90、180 天的VAS 评分均低于内热式电针灸组。因星状神经节位于C7 和T1 之间的前外侧,支配头、颈和上肢,因此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所引起的头痛头晕、颈痛、手臂疼痛及麻木有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另外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可调节内分泌、维护内环境稳定,并促使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促进褪黑素分泌,进而达到调节情绪和促进睡眠目的[7]。

综上所述,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内热式电针灸可有效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