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张 依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外一科,北京,100078)
胃癌为目前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1]。手术是胃癌 的首选治疗方法,但是术后机体处于高分解的状态,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加之肠胃功能紊乱,不利于吸收营养,影响康复的进程。早期营养支持既能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以供给细胞的代谢,降低术后并发症,又能促进患者肠道功能的恢复,维持胃肠道黏膜细胞结构完整性,促进康复。近年来,临床发现中医耳穴贴压对改善胃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具有一定的疗效。本文从耳穴贴压对改善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研究现状展开论述,以期为临床探索新的治疗思路提供参考。
胃癌患者因为癌细胞快速扩张,导致营养物质的代谢异常,葡萄糖生成及其利用异常、增加蛋白质的分解以及加速脂肪的分解,且营养摄入不足还会加剧患者的病情恶化。胃癌患者术后由于麻醉、手术刺激等原因,容易出现消化道麻痹,加之患者术前多营养不良、肿瘤消耗,且需胃肠减压或禁食6~8 h 等为手术做肠道准备,导致患者处于营养缺乏状态,以及术后胃肠减压、禁食等因素导致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的状态,营养代谢底物被消耗,营养物质的吸收受到影响,多种原因都导致胃癌术后患者严重营养不足,伤口愈合延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据文献报道,术后营养不良患者比营养正常患者患并发症的概率高2.30~3.47倍,住院时间也会延长[2]。故胃癌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尤为重要,已然成为临床共识。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保护肠道黏膜结构的完整性,防止细菌移位,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和营养状态[3]。营养支持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制剂选择、护理、自身病情等因素都会影响肠内营养的效果。研究[4]显示,43%~63%患者不能耐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可出现胃残余量增多、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导致治疗终止,严重影响患者病情的恢复。
常规的肠内营养脂质成分是长链三酰甘油(LCT),但是在体内吸收需要多个步骤:胆盐乳化、胰酶水解、肉毒碱转运,胃癌术后缺乏胆盐、胰酶、肉毒碱,机体则无法利用LCT,进而出现腹泻的肠道不耐受的表现[5]。此外,吴丽红等[6]提出,术后低水平血清白蛋白和较高的血糖更容易导致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小肠的吸收和蠕动功能出现障碍,营养耐受性变差,术后患者全身的血液会重新分布,肠道会出现严重缺血、缺氧和再灌注损伤,患者的肠内营养耐受性也会受到影响。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根据其临床表现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腹泻等症状,归属于“病满”、“呕吐、腹胀、纳呆、胃反”、“泄泻”等中医疾病范畴。胃肠属于六腑,中医认为“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多因胃癌术后正气亏虚,脾胃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具体表现为:胃癌长期耗伤正气,手术祛除癌邪的同时也在损伤人体正气,术后患者需要久卧,久卧亦再伤气,多因致使元气大伤,脾胃之气衰微,后天之本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而无力推动,导致中焦气机郁滞及腑气壅滞,胃肠失于受盛腐熟传化通降,而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气虚导致中气下陷,引起腹泻等症。此外,医家认为手术在攻逐癌邪之时,术中出血,术后瘀血留滞,经络脏腑功能受损,中焦气机郁结,而致腹胀等症。综上,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胃癌患者正气不足,加之手术再伤正气,使得脾、胃、肠腑功能紊乱。
耳穴贴压是指采用王不留籽、磁珠或者磁片贴敷在相应耳穴位置并用胶布固定,又称为压籽、压豆、压丸或者埋豆。耳穴埋豆可以用手指对按压部位,刺激相应耳穴,起到调节人体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以及躯干四肢的作用[7]。耳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点,通过探穴棒探出相应的疾病点,进行点压和按摩,有助于缓解疾病。
耳穴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源长,春秋战国时期便有记载,《灵枢·五邪》中提及:“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起者去其掣。”耳穴的分布如同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是一种全息疗法。中医认为“宗脉之所聚、十二经脉皆上通于耳”,穴位本为经脉气血汇聚之处,而耳穴是宗脉汇聚的地方,联络着全身的脏腑经络,与人体的经络脏腑联系密切,当身体的某个部位产生病变,寻经脉线路传递至耳部,进而显示出异常。耳穴治疗通过刺激脏腑对应的穴位,可以干预和调节相应的病变。
耳穴可以对肠道产生良性的刺激,通过活跃肠道的自主神经,通过神经与经络的传导的反射作用,使胃肠的蠕动功能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加,通过肠道的蠕动排除体内的积滞,使肠道内气体顺利排出的同时,缩短胃肠蠕动恢复时间[8]。南楠等[9]研究耳穴贴压对胃癌根治术后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发现耳穴贴压可以通过某些机制去直接或间接地调节机体的自主神经,而促进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加快胃动素及胃泌素的合成,提高血清胃动素及胃泌素的水平,有利于胃窦、胃体肌肉的收缩与运动,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加快胃肠功能的恢复。
耳穴治疗刺激皮质下、内分泌,通过调节人体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功能,起到镇惊、安神、止痛的功效;交感穴通过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加快内脏平滑肌收缩,消除腹泻和胀满等症状[10]。胃、大肠等消化器官对应的耳穴有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能够促进胃肠的功能,缓解腹胀、腹泻和恶心呕吐。上述穴位联合使用,可以起到疏经通络,调畅气血、调畅脾胃气机,调节神经、安和脏腑等功效。且操作较方便简单、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患者接受度高。
王爱梅等[11]将70 例胃癌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研究组在前者基础上,于耳穴神门、胃、大肠三处穴位用王不留行子进行贴压,并对探针所得的阳性反应点贴压和按摩,治疗后患者的腹胀发生率、腹胀的分级评分、同期肠内营养总量、鼻肠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陈玉容等[12]将23 例行全胃切除术后的老年胃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与护理,并同时给予肠内营养供应。观察组则在此方案基础上实施耳穴压豆,选用胃、脾、小肠、大肠、三焦、心、肝、皮质下、交感以及神门耳穴。治疗后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早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均升高,且观察组营养水平高于对照组。张梦华等[13]将105 例胃癌术后老年患者分为营养组和耳穴组,营养组在常规护理措施上予以营养支持,而耳穴组在营养组的基础上于双侧胃穴、皮质下、大肠、小肠、神门、交感穴、阿是穴处依次用王不留行籽按压。结果表明耳穴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早于营养组(P<0.05),耳穴组的营养改善也较营养组更明显。张伏芝等[14]将92 例胃癌术后患者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则在前者基础上选取肝、脑、神门、胃、交感等穴进行王不留行籽压丸。结果表明对照组的胃肠功能情况以及营养状态改善次于观察组。耳穴贴压对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减轻并发症,提高营养摄入有着积极作用。
李孙霞等[15]将100 例胃癌根治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营养支持,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益气安中解郁汤,并对耳穴交感、神门、皮质下、肝、脾、胃、心、大肠、小肠处用磁珠进行耳穴贴压,治疗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改善明显早于对照组,营养状况包括ALB、PAB、TRF 等优于对照组(P<0.05)。
高玲等[16]将胃大部手术切除的60 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的常规护理,观察组是于前者基础上实施中医个性化护理,包括在神门、内分泌、皮质下进行耳穴埋豆,太冲、百会、内关、合谷穴位按摩,心虚胆怯者加选胆、胃失和降者加选胃、心肾不交者加选肾、肝火旺盛者加选肝,腹胀患者取三焦、脾、胃穴位,恶心呕吐者选交感、内分泌、神门穴,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辨证施护,结果表明中医个性化护理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更快。高亚玲等[17]将102 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 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而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包括封包治疗、中药熏洗、穴位按摩和耳穴压豆,在肺、脾、胃、大肠以及小肠等穴位贴敷王不留行籽,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的效果更好。可见,耳穴疗法对于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有确切疗效,耳穴结合中西医疗法能进一步改善胃癌术后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促进营养吸收,有利于提高生存质量。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胃癌术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可出现营养不良,且在补充营养物质和热量时,会造成肠内不耐受的症状。耳穴压豆可以用于胃癌患者术后促进胃肠功能蠕动恢复,减少手术并发症,疗效显著。目前,关于耳穴贴压治疗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临床研究尚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①选穴标准不统一:研究工作者多根据临床经验选择穴位,且研究方案多为常规取穴,少数会根据症状进行加减取穴,缺少辨证取穴的阐述。耳穴从以下穴位中选取:交感、神门、皮质下、肝、脾、胃、心、大肠、小肠、三焦,脑等,取穴的数量为3~9 个不等,部分会加入阳性反应点,多为单侧取穴,一般间隔3 天换对侧耳穴;每日按压次数3~6 次不等,每穴按压时间2~10 min 不等,或控制次数20~30 次。研究[18]显示,耳穴贴压治疗便秘时,辨证取穴的方案更优于常规取穴的方案。因此,临床采用耳穴治疗时可以根据症状加减取穴,对选择穴位的单双数、干预时间、间隔时间、按压的强度和治疗疗程的设置统一的量化规定,使治疗更规范。②研究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疗效标准的选择不统一,胃肠功能的判断多根据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及首次排气和首次排便时间;营养标准的选择不同,如血清指标,相关蛋白和激素的含量,或根据肠内营养输入量等不同的方式来检测其营养状态。耳穴治疗的介入时间从术后清醒到术后3 d,疗程跨度则是4~14 d 不等。耳穴压豆虽然操作简单,但对操作技术仍有一定的要求,操作人员是否经过统一的培训、培训的时间以及研究者有无制定权威统一的耳穴操作标准,并根据标准判断人员的资质要求等尚未形成统一共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