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公共选修课的构建

时间:2024-08-31

林可可,王惠峰,杨丽丽,晏利姣,王 娟

(1.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2488;2.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

有效的院前急救可挽救伤病员的生命、减轻伤病员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并减少致残率[1]。然而,医学生的院前急救知识与技能存在着薄弱环节,需要增强这方面的培训[2-4]。中医在院前急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7],但是目前的急救培训中关于中医急救的内容相对较少[8]。为提高学生院前急救能力和面对突发状况的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对中医急救的认识,北京中医药大学于2018年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开设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公共选修课,供大学一年级学生选修。鉴于在中医药院校尚未见开设本课程的先例,本研究对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相关内容进行了专家咨询,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现将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咨询对象与内容

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方便选取从事急救临床与护理的医务人员及高等院校从事急救相关教学的教师20人,其中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背景的专家不少于1/2,进行两轮专家咨询。专家入选标准为:①从事急救临床与护理或急救相关教学工作5年及以上;②本科及以上学历;③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④自愿参与本研究。

1.2 咨询方法

专家咨询表主要包括填写说明、咨询表正文和专家基本资料。其中咨询表正文主体为美国心脏协会《拯救心脏》[9]、《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10]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中医急诊学》[11]凝练出来的内容以及文献回顾得到的与课程设置相关的内容,各条目的认可程度依据Likert5级评分法划分,并设有修改意见栏,专家可提出相应意见及理由。专家咨询表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微信来发放与回收,问卷发放后2周内收回,每次函询之间间隔4周。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反映咨询质量的指标包括专家积极性、专家权威性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12]。对于专家一般资料,比如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用均数±标准差(±s)、例数及百分比来描述,对于课程内容部分的问题采用例数、百分比及变异系数来描述,对于课程设置部分的问题采用例数及百分比来描述。

2 结果

2.1 咨询专家基本信息

2.1.1 专家一般资料:本研究每次函询20位来自临床及高等院校从事急救临床或教学的教师,男性5人,女性15人;年龄30~39岁12(60.00%)人,40~49岁 8(40.00%)人;工龄 5~10年 8(40.00%)人,工龄11~20年11(55.00%)人,工龄21~30年1(5.00%)人;学历本科7(35.00%)人,硕士7(35.00%)人,博士6(30.00%)人;职称:中级15(75.00%)人,副高级5(25.00%)人;急救资质:没有AHA急救证书2(10.00%)人,拥有AHA学员证8(40.00%)人,拥有AHA导师证10(50.00%)人。其中10人具有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背景,两轮专家相同。函询专家的平均年龄(39.05±4.06)岁。

2.1.2 专家积极性:本研究两轮函询均发放问卷20份,收回问卷20份,回收率均为100.00%。第一轮有15名专家提出意见,比率是75.00%,第二轮有5名专家提出意见,比率是25.00%。

2.1.3 专家权威程度:专家的权威程度详见表1。考虑“中医急救”部分的内容专业性较强,故该部分仅由具有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背景的10位专家进行填写。

表1 专家权威程度列表

2.1.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本研究第一轮函询变异系数的均数为0.18。51个条目有43个条目变异系数<0.25。最小值为0,分别为“成人单人CPR”、“成人双人CPR”及“气道梗阻”;变异系数>0.25的 8个条目分别为“蜡疗”、“穴位注射”、“热熨”、“雷电击伤”、“肢体断离”、“穿透和刺穿性创伤”、“眼外伤”及“牙齿损伤”。第二轮函询变异系数的均数为0.16。42个条目有38个条目变异系数<0.25。最小值为0,为“成人双人CPR”,变异系数>0.25的4个条目分别为“婴儿双人施救CPR含AED”、“耳穴埋豆”、“刮痧”及“穴位贴敷”。本研究中第一轮函询“基础生命支持及常见急症”部分协调系数为0.18,χ2=116.54,P<0.001;“中医急救”部分协调系数为0.18,χ2=28.20,P<0.05。经条目修改、调整后,在第二轮函询中“基础生命支持及常见急症”部分协调系数为0.17,χ2=87.86,P<0.001;“中医急救”部分协调系数为0.24,χ2=33.21,P<0.01,说明第二轮函询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2.2 咨询结果

2.2.1 针对课程内容的函询结果:将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进行函询,即“基础生命支持及常见急症”及“中医急救”。共51个条目,第一部分34个条目,第二部分17个条目。本研究以条目重要性评分均值、变异系数,作为本研究的条目筛选标准,课题组讨论决定条目的去留。如果该内容均值<4,变异系数>0.25,将被删除,不进入第二轮咨询;对于专家建议删减或者增加的内容,在考虑是否适合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及是否适合作为科普的前提下,课题组适当进行了条目的增减。基于此,第二轮共包含了42个条目。详见表2和表3。

表2 基础生命支持及常见急症部分第二轮函询结果

表3 中医急救部分第二轮函询结果

2.2.2 针对课程设置的函询结果:本研究对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两轮的专家咨询,包括课时数、教学方法、师资队伍遴选及实训相关内容等。第一轮共有12道题。待第一轮结果返回后进行分析,按以下标准确定第二轮咨询的内容:单选题≤10%专家选的选项将被删除;有的选项即使>10%,但最少专家选的那个选项也将被删除,不进入第二轮咨询;单选题的选项如果是100%专家均选的话,则该选项将会作为该题的最终答案被采纳,该题不需要进入第二轮咨询;单选题如果只有两个选项,除非其中一个选项被全选,否则该单选题的两个选项均会进入第二轮咨询;对于多选题,≤50%的专家选择的选项将被删除,不进入第二轮咨询。第二轮咨询结果见表4。

表4 课程设置部分第二轮咨询结果(N=20)

3 讨论

3.1 函询结果可靠

3.1.1 函询专家具有代表性:本研究选取了具有急救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急诊医护人员及长期从事急救教学的高等院校教师。同时,考虑到本课程需要融入中医急救的内容,因此,选取的专家中有10名具有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的教育背景,比较熟悉中医急救。20名专家的工龄均在5年以上,60.00%在10年以上,90.00%拥有AHA授予的急救资质,50.00%具有急救导师资格,对所函询内容熟悉,可为课程内容的构建及课程设置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

3.1.2 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积极性:本研究两轮函询的回收率均为100.00%,提出意见的专家分别占75.00%和25.00%,表明函询专家对参与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

3.1.3 函询专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一般情况下,专家的权威程度决定专家对函询内容预测的精准度,大于0.70是可接受的程度[12]。本研究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均>0.70,最高者达到0.91,因此,本研究所选择的专家权威性较高。

3.1.4 函询专家意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本研究两轮函询的专家变异系数均数分别为0.18和0.16,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第二轮函询的变异系数的均数低于第一轮,说明专家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均值分别为0.18(基础生命支持及常见急症),0.18(中医急救)和0.17(基础生命支持及常见急症)及0.24(中医急救),χ2检验P值均 <0.05,表明专家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专家意见可靠。

3.1.5 条目筛选较严格:对于条目筛选的方法,本研究设定的标准是均值>4且变异系数<0.25,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在课程设置部分的条目筛选也相对地设置了较为明确且严格的标准。此外,在选取课程内容时,则是由课题组成员综合考虑专家函询结果及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课堂讲授内容。

3.2 对函询具体内容的分析

院前急救是指危急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活动,包括伤病员发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运送等环节[1]。因此,本研究将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

在基础生命支持知识模块,主要参考两次函询的结果来确定。该部分内容除婴儿双人CPR外均符合均值>4且变异系数<0.25的标准,但考虑婴儿双人CPR内容相对较少,在已经讲解过成人、儿童双人CPR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所有的CPR内容保留。基于本课程科普的定位,课题组决定重点讲解成人单人CPR(含AED)的内容,成人双人CPR、儿童及婴儿单人、双人CPR作为补充讲解的内容。

在常见急症知识模块,函询了内科急症、创伤急症及环境相关急症的内容。本课程内容的确定主要是参考函询结果,并由课题组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虽然“急性哮喘发作”、“成人及儿童窒息”、“婴儿窒息”、“过敏反应”、“低血糖”及“中风”这些内容在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后保留下来了,但是考虑本课程面向的学生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尚不具备基本的医学知识,故仅保留窒息及低血糖的应急处理方法的内容。对于创伤急症,基本保留了两轮专家咨询后的条目,“鼻出血、扭伤、外出血、烧伤/烫伤”等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症,符合学生的特点,因此予以保留。对于环境相关急症,基本保留了两轮专家咨询后的条目,最终保留了“动物咬伤、叮咬和蜇伤、中暑、溺水、雷电击伤、食物中毒、煤气中毒、地震、火灾及踩踏伤”的内容。

对于中医急救模块,针对常用中医急救技术,保留“针刺,艾灸、拔罐、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穴位膏摩、点穴和放血”。对于常见中医急症的处理,保留了所有列举的急症,包括“神昏,发热,小儿高热惊厥、急性疼痛、中暑”,其中“急性疼痛”又包含了急性腹痛、痛经等急诊科常见疼痛。

3.3 对课程设置的分析

在理论课和操作课的安排顺序上,专家在第一轮即一致认为应该理论课和操作课穿插进行,在操作课上采取“操作录像示教-老师讲解操作要点,并就重要手法再次示教-学生练习-学生反示教”的方式最佳。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该门课总学时为18学时,理论与操作课比例为1∶1,即各9学时。包括三大模块的内容:心肺复苏、常见急症(内科急症,创伤急症及环境相关急症)的处理及中医急救。理论每一模块为3学时,实验操作包括单人徒手成人心肺复苏3学时,止血包扎3学时及心肺复苏考核3学时。理论课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授、经常提问、加入案例讲解,对一些操作(比如止血包扎)可以在课堂上一边讲理论课一边进行演示。操作课的内容包括心肺复苏练习、止血包扎练习及心肺复苏的考核。对于海姆立克手法则放在理论课上进行演示。关于操作课师生比例,鉴于师资的现状,暂定1∶40的比例。在两轮咨询中专家均认为应增加情景模拟教学或安排一些社会活动,比如参观120急救中心,鉴于课时及经费限制,没有采纳。关于是否有必要开设中医急救的操作课,第一轮专家认为有必要开设的比例较高,但是通过综合第一轮专家的反馈意见后,第二轮时认为不必要开设的比例较高。因此,暂不开设中医急救技术操作课。关于临床师资的遴选标准,无论是理论授课还是操作课,大家均认为需要达到中级职称的标准,今后在扩充临床师资时可以考虑作为遴选依据。为突出中医特色,建议遴选具有中医背景的老师讲授与中医急救相关的内容。

综上所述,本课程以美国心脏协会《拯救心脏》、《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急诊学》为基础,在原有的“基础生命支持”及“常见急症的处理”两大主题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急救的内容,通过专家咨询确定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事宜,构建出具有科学性的中西医结合院前急救公共选修课程,值得借鉴和推广。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