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俊行,胡 哲,苏 容,王 欣,赵 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1.脑病科一区;2.脑外科,北京,100700)
中风即“脑卒中”,属于现代医学脑血管病的范畴,多指内伤病证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1]。该病是目前全球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引发偏瘫的最常见病因。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约55%以上的脑卒中患者恢复期表现出与偏瘫相关的运动障碍[2]。近年来,药物、物理、康复、护理等中医治疗已逐步被接受并广泛应用于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3-4]。为进一步提升疗效降低并发症,大量学者们进行了关于中风偏瘫中医特色治疗的改良和创新。本研究主要探讨中药水罐联合溻渍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收治的120例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51~83岁,平均(64.48±12.86)岁;合并高血压病70例,高血脂症81例,糖尿病65例,冠心病病史34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5](西医)以及《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6](中医)中关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且头部CT或MRI检查明确为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期者;②接受配合为期28 d的治疗与检查,未中断治疗者;③治疗前1个月以及治疗中均未服用研究以外的其他中西药制剂者;③根据Lovett肌力分级标准存在一侧肢体运动不利患者;④生命体征平稳,精神意识清楚,治疗前皮肤完好,无中成药物过敏史者;⑤患者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根据CT或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伴有出血或其他病理性脑疾病者;②意识障碍、精神异常或严重痴呆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③合并严重肝功能损害等严重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疾病者;④过敏体质,对水罐所用药物过敏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病史以及治疗前皮肤存在至少1处溃烂者。根据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治疗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3组,A患者42例,B组患者共32例,C组患者46例。3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采用中风病的常规中西医治疗,包括降压、抗凝、降脂、控制危险因素等二级预防治疗联合针灸、康复训练等,并按照神经内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疗程28 d。
B组在A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水罐治疗:①取患侧穴位:上肢取手阳明大肠经之穴位。主穴:合谷、曲池、臂臑、肩井、肩髃等,配穴:手三里、手五里、阳溪等穴。下肢取足阳明胃经之穴位,主穴:足三里、上巨虚、阳陵泉、丰隆等;配穴:阴陵泉、三阴交、梁丘等。②水罐所用中药处方:实证:川乌6 g,草乌6 g,川芎10 g,鸡血藤20 g,红花10 g,苏木15 g,羌活9 g,防风10 g;虚证:川乌6 g,草乌6 g,当归15 g,赤芍20 g,白芍20 g,川芎10 g,木瓜10 g,生黄芪10 g。③煮罐及治疗时间:以上中药加水煎煮至600 mL,以之泡煮竹罐20 min,取泡煮后的竹罐沥净药液后在患肢阳明经循行部位留罐,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8 d。④时辰选择:治疗时间选择辰、巳(7~11点)时进行,所有患者由同组经验丰富的中医治疗班负责实施。
C组在A组基础上实施中药水罐联合中药溻渍治疗。中药水罐治疗方法同B组。中药溻渍:组方加水煎煮至600 mL,以之泡煮毛巾20 min,取泡煮后的毛巾沥净药液,不滴水、温度适宜后敷在偏瘫的上下肢,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28 d。
观察3组患者干预前后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肌力恢复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记录3组护理满意度。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化版的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价,该量表是评定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感觉等功能的临床常用评价体系,其满分为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分),分数越高功能恢复越好[7-8],肌力恢复情况采用Lovett 6肌力评定量表评价。上下肢肌力取平均值,级数高低与患者的肢体功能成正比。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数表(MBI)评价,该量表反映患者穿衣、进食、个人卫生等自理性活动,以及坐、站、行走等转移性活动方面的自理能力[9,10]。相较于BI分级,其等级更细,更敏感,有效地避免了天花板效应或地板效应;满意度通过问卷形式考察,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度=满意例数/总人数。
干预前,3组FMA评分、患侧肌力、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组症状均得到缓解,C组患者治疗后的FMA、MBI评分显著高于A、B组(t=-3.871,P<0.001;t=-5.646,P<0.001;t=-3.661,P<0.001; t=-2.131,P=0.036),3组肌力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相关评价参数指标比较(±s) 分
表1 三组患者相关评价参数指标比较(±s) 分
组别A组(n=42)B组(n=32)C组(n=46)FMA评分干预前46.92±10.85 42.23±11.76 50.78±9.20干预后68.74±13.73 64.01±10.85 79.71±12.86患侧肌力干预前2.66±0.90 2.45±1.03 2.70±0.66干预后3.23±0.67 3.07±0.88 3.16±0.34 MBI评分干预前23.16±3.95 17.16±3.20 17.16±2.81干预后42.73±15.87 49.04±11.17 58.70±23.85
A组护理满意度为61.90%(26/42),B组护理满意度为81.25%(26/32),C组满意度为82.61%(38/46)。
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中风偏瘫患者往往生活无法自理,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压力较大。近年来,随着中医在中风中相关临床诊疗以及特色护理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风偏瘫患者更愿意接受中医治疗[11]。本研究中采用的中药水罐联合溻渍法属于特色中医护理技法。中风病多因年老体衰、积劳内伤、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欲过度,致使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脑脉为之瘀阻不畅,脑失濡养而形成;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火夹痰,横窜经络,蒙蔽清窍,血液不循脑脉,反溢于脉外,形成本病之危重证候。中风病多有虚实两证相杂,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当辨别虚实。
本研究结果显示,C组的FMA、MBI评分明显优于A、B组,可见中药水罐联合溻渍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效果显著。中风偏瘫患者常常表现为类似于“痿证”的临床表现,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气虚血瘀,筋失所养和脉络痹阻[12],而中药水罐疗法是将中药浸煮过的竹罐作为治疗器具,通过热力冷却产生的吸力贴附于腧穴或体表经络循行部位,促使局部皮肤充血的物理治疗方法,不但能够起到传统拔罐的疏通经络、祛风散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等效果,又有所施中药药物渗透治疗,可以改善中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水平,降低血液稠度并帮助大脑皮质脑神经细胞功能恢复,使疗效更为显著[13-14]。该联合技术中中药水罐技术所采用的是止痛通络之法,分为虚证与实证,分证用药,其中川乌、草乌止痛,川芎、鸡血藤、红花、苏木活血化瘀,羌活、防风通络祛风。虚证川乌、草乌止痛,当归、赤芍、白芍、川芎活血养血,木瓜通络,黄芪补气,共奏止痛补气之效。中药塌渍治疗是将中药材熬制呈药液以后,通过皮肤导入患者体内,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修复神经作用,还可以疏通患者经络,起到祛风除湿、清热解毒的作用,并且能有效缓解患者肢体肿胀、麻木、痉挛等症状,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中药塌渍治疗的温热效应能够加速药物有效成份渗透到组织内,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瘀滞,起到协同作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水罐联合中药溻渍治疗中风偏瘫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患者满意度高,且该疗法具有简、便、廉、验、安全的优点,患者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该文通过中风病常规护理方法、中药水罐治疗、中药水罐配合中药溻渍法治疗三种方法的对比观察,发现中药水罐联合中药溻渍组患者治疗后的FMA、MBI评分亦明显优于中药水罐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瘀滞,起到协同作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