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黄朝萍,王 丽,李艳敏,张 帅,程江艳,王 晶,邱亚娇,梁 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日趋上升,不仅严重威胁人群生命安全,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1-2]。脑卒中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的痛苦,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也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3]。多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出现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运动功能障碍,因此早期康复介入尤其是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积极意义[4-5]。本研究探讨了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中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缺血性脑卒诊断标准,经颅脑CT或MRI确诊,伴有偏瘫,且发作时间为5~10 d。排除标准:①除缺血性脑卒中外,还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性疾病,例如失语、癫狂等;②患有严重心肺等器质性病变的疾病;③合并肿瘤及严重的全身性感染[2]。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男33例,女30例;年龄57~79岁,平均(69.22±3.15)岁。观察组63例,男32例,女31例,年龄56~78岁,平均(70.24±1.2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加强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等,依据Burnnstrom分期实施康复训练指导[6]。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早期康复阶段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①早期评估:患者入院治疗后,医护人员对既往病史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②早期观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吸痰器吸痰,给予循经拍背,避免气道阻塞。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应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肥甘厚腻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若患者使用鼻胃肠管,要密切观察管路是否通畅,固定是否完好。加强对患者胃内容物的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处理。患者进食时采取坐位等,抬高床头,避免呛咳及误吸。进行早期体位和饮食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属采取良肢位的摆放,勤更换体位,在床边展开肢体主动及被动功能训练,降低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③皮内针配合手指点穴:采用中医护理技术皮内针对偏瘫患者实施治疗,选取三阴交、委中、内关等主穴位;配合手指点穴治疗,主要取风池、委中、合谷等穴位以推拿搓揉的手法进行治疗。④中药膏摩:根据患者偏瘫的症状,遵医嘱给予中药膏摩治疗,选取合适的按摩手法,使用拇指指腹按揉的方式顺时针对患者偏瘫一侧肢体的足三里、曲池、三阴交等穴位进行按压,注意力度适中,不可过重或过轻。
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后21 d,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者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此外,采用自制量表评价护理干预效果,量表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干预效果越好。
干预前2组FMA量表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FMA量表评分和BI评分均较干预前上升,且观察组FMA量表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此外,护理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对照组评分(85.32±1.23)分,低于观察组的(94.59±2.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2组FMA和BI量表评分(±s)分
表1 2组FMA和BI量表评分(±s)分
组别BI FMA对照组(n=63)观察组(n=63)t P干预前50.27±15.43 51.40±16.04 0.398 0.691干预后68.90±12.09 74.55±11.88 2.645 0.009干预前46.80±8.22 48.01±9.03 7.856 0.433干预后73.29±11.97 79.04±10.24 2.897 0.005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的改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持续攀升。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治疗水平迅速提高,但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失语、偏瘫等功能障碍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7]。目前,虽然世界各国为了降低脑卒中的高致死率,都在努力探寻治疗脑卒中的新模式,但目前是仍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以我国脑卒中的治疗模式为例,目前仍依靠药物治疗为主,但所使用药物疗效并不明显,过高的医疗费用却并未带来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此外,各地区之间的治疗模式差异较大,有些医疗设备较为完善的地区脑卒中治疗方案较为完善,患者在早期时如若能够及时治疗,效果较为显著;而对于一些基层医院而言,由于设备的缺失和医生经验的不足,导致患者的治愈效果不甚理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脱节,许多医院往往忽视了对患者展开后期的康复训练督促工作。患者家属知识缺乏等,导致患者在出院后长时间卧床,导致营养障碍,继而引发各种感染。因此,急需寻找一种科学、经济的综合护理模式,既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又能针对有限的卫生资源做到合理分配,节约家庭和社会的支出成本。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不应只采用西医康复护理措施。2006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秋娟教授联合其余五家三级甲等医院专家,启动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示范研究[8]。研究从中医角度出发解释了该病主要是患者体内气血凝滞所致。在常规的护理措施上结合按摩、针灸等中医疗法,能够加速患者体内血液的流动,恢复血液循环,让患者体内的细胞得到更多的养分,以此来促进神经系统逐步恢复。以中医特色技术针灸为例,通过对患者水沟、内关穴的刺激,可以促进血液的流通,达到养气安神的效果。患者的三阴交穴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可以帮助恢复偏瘫患者的生理功能,再施加按摩手法提升患者阳气,进一步促进脑部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由此可见,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康复早期阶段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改善患者体内的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通过推拿、针灸和中药等特色性的中医诊疗,让脑卒中患者得到了合理的护理,同时也降低了脑卒中偏瘫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FMA量表评分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效果评分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了确保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效果,护理人员应多学习和借鉴优质的中西医护理模式,讨论分享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心得,提高护理团队的整体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早日回归社会和个人的正常生活。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开放评审
专栏主编点评: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中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效果。在早期治疗和康复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