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国敏,何 红,郝 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专科门诊以满足就诊患者及其家庭护理方面的健康需求为目的,是一种以护士为主导的、正式的、有组织的高级护理实践模式[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并步入新发展时期,中医护理作为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让人民群众有良好的获得感,医院护理部依托医疗、护理重点专科和“桂梅芬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平台,建立了涵盖疮疡、乳腺、造口、皮肤、静疗专业的“燕京系列护理门诊”,通过护理门诊建设,传承中医护理理论和特色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连续、全面、全程、个性化、安全的专科护理服务。现将建设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形成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理门诊负责人的三级管理体系;建立护理门诊所在科室主任、主管医生、护理门诊具体负责人、出诊护士组成的医护一体化工作团队;形成护理部质控组、专业学组、护理门诊负责人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
各门诊结合专业特点与特色技术优势制定服务内容,包括:完成预约,伤口、造口、乳腺、皮肤、静疗维护护理,开展对患者及家属的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人群为出院患者及门诊就诊患者。
要求出诊护士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在本院从事护理工作满5年,具有护师及中级以上职称,专科护士优先,热爱护理事业,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具有较丰富的专科临床护理经验,能够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传统技术,结合目前各种先进的护理技术开展专科护理与咨询服务。符合条件者本人提出申请,经护理专业委员会与专业学组考核通过,取得出诊资格,并在护理部备案,已获得出诊资格的人员实行年度准入制,每年参加护理部组织的相关理论及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可获得下年度的准入资格。
护理部在护理门诊开设前组织召开护理门诊规划研讨会,协调相关部门对护理门诊环境进行改造,配备相关的设备和办公用品,并每年根据科室发展状况协助改善相关设施、设备,以满足临床工作需求。
护理部建立护理门诊管理制度与质量控制标准,并要求各护理门诊建立本科室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岗位职责,服务流程;根据我院中医特色技术操作规程,完善本门诊特色护理技术规范、操作流程和考核标准,建立优势病种护理健康教育规范与健康处方。
护理部质控组与护理学组根据护理门诊工作内容制定质量检查标准,日常工作质量控制由门诊负责人负责,护理部与专业学组每季度联合对护理门诊进行质控督导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应用PDCA等管理方法,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价。负责人每半年对工作进行总结,并上报护理部。科室对相关制度、流程、规范的制定与修订,需上报护理质量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正式生效执行。
本院皮外科于1956年由我国现代中医皮外科奠基人赵炳南先生创建,中医特色优势极为突出,形成了独具中医特色的拔膏疗法、邮票贴敷、中药溻渍、蚕食换药法、无痛手法排乳等特色技术,得到患者的高度认可。如何加强护理门诊内涵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特色护理优势,惠及百姓健康,促进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推动护理学科发展,是护理管理者的重要责任。
护理门诊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护理病案的临床观察记录表,对典型病例进行收集,积累相关数据,为特色技术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创新,形成规范和行业标准奠定基础。
将护理门诊作为一个教学平台,编撰培训教材,制定培训大纲和教学方案,安排院内具有专业潜质的护士在门诊轮训。申报北京市中医护理骨干人才临床实践基地,接收骨干人才的临床实习,接受本市及外埠护理人员进修。举办国家级、市级、区级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
加强护理门诊信息化建设,上线“京医通”护理门诊预约系统,利用微信群、APP开展居家护理指导。2020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的优势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诊疗咨询服务,让人民群众获得及时的健康评估和专业指导。在医院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医院开设互联网医院中医护理门诊,通过远程视频连线,为疮疡、造瘘、乳腺、皮肤病患者提供了特色、精准的护理方案和专科护理咨询指导,极大方便了外埠、行动不便的患者,彰显出互联网门诊在疫情防控中防止人员聚集,患者可及时、便捷得到专业人员指导的优势。
中医护理门诊是一种高级护理实践模式,其开设能够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健康需求[2]。医院护理部根据患者需求,于2016年4月在急诊科开设了“静疗维护门诊”,2017年10月和2018年5月在外科门诊分别开设了“燕京疮疡护理门诊”和“燕京造口护理门诊”,2018年10月开设“燕京乳腺护理门诊”和“燕京皮肤护理门诊”,2020年5月启动了“互联网+中医护理门诊”,为门诊和出院患者提供了伤口、造口、乳腺、皮肤、静疗维护的延续专科护理服务和特色、精准的护理方案与咨询指导。截至2020年6月,护理门诊总服务量107,476人次,改善了患者就医感受,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护理门诊的开设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诊护士需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富的专科护理经验,敏锐的评估判断能力和娴熟的中医技术应用能力。护理部在严格出诊护士资格准入的基础上,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开展中医经典学习、学术交流、专科护士培养,还在疮疡、静疗、乳腺护理门诊基础上成立3个院级命名工作室,系统开展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目前,医院已培养高级职称护理人员1名,专科护士3名,北京市中医临床护理专家1名,本院“杏林优才”2名,北京中医护理骨干培训师资5名,并通过护理门诊教学平台达到培养后备护理门诊护士和教学相长的目的,调动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让护理人员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促进了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建设。
临床实践是推动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中医护理继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3]。目前护理门诊开展了包括邮票贴敷法、蚕食换药法、中药溻渍、热罨包、拔膏疗法、黑布药膏法、引血疗法、穴位贴敷、无痛手法排乳等多项中医特色技术,医院依托“桂梅芬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和中医护理门诊平台,对我院特色护理技术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修订本院中医技术操作规范37项。开展了典型病例的收集,部分案例参加了伤口病例大赛的交流和编入《燕京护理名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开展“蚕食清创换药法治疗气阴两虚型糖尿病足坏疽的疗效分析”“传统特色护理技术邮票贴敷法针对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课题的研究。接受北京市中医护理骨干临床实习73人,举办“燕京中医护理名术培训班”“燕京流派中医皮外科特色护理技术承传应用培训班”对北京地区中医医疗机构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技术推广。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4]提出,要创新中医护理模式,提升中医护理水平,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治疗、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康复促进、健康养老等方面的作用。中医护理门诊的建立与互联网护理门诊的探索,是中医护理模式的一个创新实践,丰富和扩大了中医护理服务和优质护理服务内涵[5],方便了患者日常的就诊治疗和患者出院后的延伸居家护理服务,同时能够激发中医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中医临床护理、教学和科研的进步[1],促进中医护理专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值得广大护理管理者和具备专科工作经验的临床护理人员去开拓和实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