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师支持如何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基于县域视角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4-08-31

赵磊磊, 姜蓓佳, 李 凯

(1.江南大学教育系, 江苏无锡 214122;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海 200062)

一、问题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一般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1]。留守儿童本质上有着“亲属分离”的特征,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学习适应和学业表现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2]。学校教师在学生行为发展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当农村留守儿童陷入学习困境时,由于教师群体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紧密相关,教师支持一般是留守儿童最经常选择的求助渠道。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特别指出:“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相对集中学校教职工的专题培训,着重提高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关爱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能力”[4]。从教师支持视角,思考如何改善留守儿童学习适应,不仅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成长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务实之举。本研究尝试从教师支持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的关系出发,研究如何通过促进教师支持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以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指标设计

1.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指标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评价指标的设计,需以学生学习适应的概念分析为切入口。从狭义而言,有学者认为学习适应是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行为及其特征[5];从广义而言,学习适应是一切与学习直接相关的各种适应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6]。综合相关研究来看,学习适应是一个学生个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一般主要涉及个人学习态度、学习成效两方面。鉴于此,本研究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生学习成效两个维度测量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借鉴周步成编制的学习适应性测验和袁立新编制的学校生活适应量表(初中版)中关于学习适应的问题及其他量表[7-9],设计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的评价指标

2.留守儿童的教师支持指标

教师支持的发挥须在师生关系互动良好的前提下,Noddings认为与学生良性互动是教师的责任[10],学生通常所察觉到的教师支持大致可分为:(1)情绪性支持,如教师表现关爱、信任和同理,让学生情绪能获得鼓励和安慰;(2)工具性支持,如教师在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给予个别辅导、学习指导等具体协助和实质帮助。参考Dubow与Ullman开发的儿童社会支持调查量表(Survey of Children’s Social Support, SOCSS)中的教师支持量表,本研究从情绪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两个两个维度测量留守儿童的教师支持(如表2所示)。

(二)文献回顾及假设提出

不少学者指出,情绪性支持一般可被视为工具性支持的辅助与保障,教师的情绪支持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业及生活上的困扰。例如,Suldo等人[11]发现,教师支持中的情绪照顾(如老师关心我、老师重视我)是影响学生拥有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情绪性支持能帮助学生获得希望感,也能进一步影响学生对教师工具性支持的感知程度。Malecki等人通过比较父母亲、班级同学、同伴朋友和学校教师对个体的影响发现,教师的情感支持是学生社交能力和学术能力的重要且唯一的个体预测因子[12]。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一:情绪性支持对工具性支持可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表2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师支持指标

教师支持的发挥必须在师生关系互动良好的前提下。Noddings认为与学生良性互动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关心学生,第二才是教导学生[13]。赵磊磊发现学生所察觉到的教师支持多为情绪性的教师支持(比如注意、了解、肯定、鼓励、关心、愿意倾听等)以及资讯性的教师支持(比如解答问题、给予建议等)[14]。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鼓励而奋发向上,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放弃而自甘堕落,教师的情绪性支持和工具性支持都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二:情绪性支持对学习态度可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假设三:工具性支持对学习态度可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工具性支持直接作用于留守儿童学习过程的可能性较大,工具性支持可能对学习成效直接产生促进功效。刘万伦等发现,教师的工具性支持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和学校环境中影响学生学习适应的重要变量,它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15]。Doll、Zucker与Brehm认为,教师的工具性支持能提升班级的学习状况和学生的学习投入[16]。基此,本研究提出假设四:工具性支持对学习成效可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学习态度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信念支撑与动力保障,学生学习态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成效有着深远的影响,只有好的学习态度方能催生好的学习表现。Wentzel等学者指出,学生学术认知和其学术成就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学生的学术成就一定程度上可从其对学术的感知、看法等方面加以解释[17]。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五:学习态度对学习成效可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基于以上假设,本研究构建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与教师支持关系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本研究将在实证调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来验证假设能否成立。

图1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与教师支持关系的假设模型

(三)数据分析及模型验证

基于上述评价指标,本研究设计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及教师支持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测量及留守儿童的教师支持测量三部分。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题项均采用从“(1分)”到“(5分)”的五等级积分法,分数越高,表明认同度越高。一般而言,县域层面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性工作,而且县域层面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因此,本研究将调研区域聚焦在县域层面,选择位于河南省的X县为样本采集区域,X县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数量也较多,样本具有较好的覆盖性和代表性。在正式调研开始前,先通过发放问卷179份进行小样本分析,发现问卷的信效度水平较高,之后进行了正式的问卷调查。样本采集以农村留守儿童为目标人群,以农村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学生为抽样框,共调研10所农村学校,共发放问卷2790份,回收问卷2759份,有效问卷2754份。

1.信度及效度分析

在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前,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了信度及效度检验。本研究采用“Cranbach’s a”系数来检测问卷信度,基于SPSS19.0的信度检验结果为:问卷整体a为0.894,情绪性支持的a为0.886,工具性支持的a为0.838,学习态度的a为0.934,学习成效的a为0.932。一般探索性研究中Cranbach’s a系数在0.6以上,被认为可信度较高[18],因此问卷通过了信度检验。KMO值越接近1,Bartlett球形检验的sig值小于显著水平0.05且因子载荷大于0.5则表示适合做因子分析,即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19]。一般而言,若KMO值处于0.8~0.9之间,则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值越接近1,越适合作因子分析。当P值(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0.05 时,问卷才有结构效度[20]。本研究利用SPSS 19.0对问卷项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KMO统计量为0.883,P值<0.05,因此问卷通过了结构效度检验。

2.模型检验与修正

为了能够验证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与教师支持关系的假设模型是否合理,笔者用Mplus软件对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RMSEA为0.098,大于0.08的最高上限,TLI(0.634)、CFI(0.712)值均未达到0.90的理想值,模型的拟合度较差,“情绪性支持学习态度”路径未通过检验(这条路径所对应路径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值均高于0.1,原假设不成立),因此本研究删除此路径。

此外,根据MI修正指数以及因子载荷的基本拟合标准(即因子载荷必须介于0.5-0.95之间)[21],本研究结合具体的学校管理实际进行了相关修正。经过模型修正后,RMSEA、CFI、TLI、SRMR等指标符合了结构方程模型对于整体拟合程度的要求(如表3所示)。组合信度及AVE值如表4所示,当AVE值大于0.50时,收敛效度较好[22]。经检验,本研究量表潜变量的收敛效度较好。组合信度值在0.6以上,表示模型的内在质量理想[23]。因此,本研究的模型内在质量理想。

为了清晰呈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与教师支持之间的作用关系,本研究通过执行程序,运用Mplus7软件得出标有路径系数的结构方程模型图,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与教师支持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图(如图2所示)。

表3 模型拟合度

表4 组合信度及AVE值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与教师支持的关系,可从路径效应分析的角度予以呈现与揭示(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情绪性支持(es)对工具性支持(is)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工具性支持对学习态度(la)、学习成效(le)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学习态度对学习成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三、主要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师支持对学习适应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一)情绪性支持对工具性支持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教师情绪性支持涉及教师鼓励、教师关爱以及教师尊重等方面的测量指标,无论是鼓励、关爱还是尊重,均可为教师的工具性支持提供情感辅助。研究显示,65%的留守儿童存在情绪性心理问题,表现为逆反、拒绝沟通、自卑自闭心理等[24],这些心理直接影响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效果。一项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发现,寄宿学生的焦虑体验因子显著低于非寄宿留守儿童,获得的工具性支持更高[25],这说明留守儿童在寄宿过程中通过师生亲密交往、相互关怀和倾听等互动获取了更多的情绪性支持,而情绪性支持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工具性支持[26]。教师在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挫折时给予的情感性关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使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产生更多的信任感,也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因材施教、给予其更有效的工具性支持。

图2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与教师支持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图

表5 路径分析表(STDYX Standardization)

(二)工具性支持对学习态度、学习成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可影响其学习知识与技能的积极性与欲望,并对其沟通倾向和学习倾向产生一定程度的导向作用。学习成效易因学习倾向受到影响而具有相应的逻辑合理性。农村留守儿童通常在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获取与使用方面更容易出现欠缺,并因此陷入消极的学习态度,进而造成较低的学习成效,在此情形下,教师对学生的工具性支持便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参与、观察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等工具性支持活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效果。因此,教师应重视对留守儿童提供工具性支持,同时建议教师注重采用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个性化指导等工具性支持策略来提升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提高学习效能[27]。

(三)学习态度对学习成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

学习态度与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成就动机能够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效[28]。具有积极学习态度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平衡和控制自身的学习焦虑,保持更强的学习投入动机,进而也更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业成绩[29]。已有研究表明,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强烈升学愿望的留守儿童群体普遍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成绩较好;而深信“读书无用论”、渴望早早辍学打工赚钱、对学习持消极态度的留守儿童群体往往容易陷入学业不良的境地中[30]。因此,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对学习成效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此研究结论与其他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

四、研究启示

基于以上结论,从完善教师支持的角度,本研究提出以下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适应的策略。

(一)以鼓励、关爱及尊重为教师情绪性支持要点,助推工具性支持改善

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情绪性支持涉及教师鼓励(包括es1、es2)、教师关爱(包括es3、es4)及教师尊重(es5)三个方面,一般着力于留守儿童情绪的鼓励与安慰,工具性支持一般涉及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与服务。情绪性支持对工具性支持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效应,换言之,情绪性支持是工具性支持的推动力。第一,在教师鼓励方面,学校应完善支持系统,积极落实教师鼓励工作,通过定期的家庭访问、电话联络、约谈学生等方式持续了解与追踪留守儿童的实际心理及情感需要,鼓励留守儿童敢于表达自己和实现自身目标,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烦恼、诉求与喜悦,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学习问题及个性特征,获知其在学习认知、学习表现以及情感体验中的困惑、需求或收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倾听方面给予工具性支持。第二,在教师关爱方面,教师可从留守儿童平时接触的交友圈,获取相关信息,适时关怀留守儿童现况,协助学童对自己增强信心,降低对学校的不适应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师在观念及行为指导方面提供工具性支持。第三,在教师尊重方面,教师需尝试对留守儿童优异的行为表现给予正向的肯定,塑造师生友善氛围,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农村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需给予留守儿童的学习发展和个人先天差异给予足够尊重,应尝试为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定制差异化教育指导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有利于教师从个性化教育指导的角度给予工具性支持。

(二)以倾听、沟通与指导为工具性支持策略,改善学习态度及成效

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乏来自家庭教育的支持,因而其学习适应更多地依赖于学校教师。学习态度及学习成效的改善过程是学习认知、学习表现和情感体验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中每个环节都需要教师基于学生的不同情感诉求和问题样态,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基于学生的差异化发展给予个别指导并保持实时的反馈沟通。研究显示,教师的工具性支持策略涉及教师倾听(is1)、师生沟通(is2)及教师指导(包括is3、is4)三个方面,教师的工具性支持有助于推动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及成效的改善,具体策略有:在教师倾听方面,教师需尝试搭建有效的留守儿童倾听机制,倾听学生不同时期的烦恼、诉求与喜悦,针对其学习过程中的遇到的困惑提供个别化的教学指导;在师生沟通方面,教师可通过录音、信件等多种方式与留守儿童进行有效沟通,获知其在学习认知、学习表现以及情感体验中的困惑、需求或收获,并及时给予反馈;在教师指导方面,教师可尝试为不同性别、年龄、个性特质和学习风格的留守儿童定制差异化的教学指导和评价方案,尤其要打破应试主义思潮导致的唯分数论评价标准,防止本身就处于学习弱势地位的留守儿童在“一刀切”的评价标准中更加遭遇不利从而造成消极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倦怠。

(三)以学习认知、表现及体验为关注点,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效

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涉及学习认知(la3)、学习表现(la2)以及学习体验(la4)三个方面,且其学习态度的改善有利于学习成效的提升。换言之,要想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适应状态、提升学习成效,需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认知、表现及情感体验,运用目标管理策略,改善学习态度,提升自我效能感,使留守儿童能够更好的适应学习环境,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具体策略如下:在学习认知上,教师需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规划及目标定位,引导留守儿童从自身学习基础及学习努力两方面看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达成对学习成绩优劣的正确归因。教师可采用主题班会、命题作文、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和规划学习和成长目标,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学习的目的与个人的愿望追求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与认知力,避免“缺乏方向的努力”;在学习表现上,教师可采用目标管理策略激发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主动性表现,如让学生列出每日的学习计划和阶段性的考试目标分数,并对高效完成的学生给予不同形式的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被动、消极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体验上,可采用角色扮演、一对一导师和同伴小组互助等形式,关注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心理状态,使其在角色扮演中体会与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不同的新角色(如在老师的关怀、沟通与指导下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受关注的,弥补父母关注的缺失;在与同伴的交流互动中分享不同的学习心得及成长体验,感受集体的温暖和支持),学会接受和体会不同的生活态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励其转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成效。

五、结语与展望

农村留守儿童属于社会大众较为关注的弱势群体,教育部长陈宝生将“留守儿童得到更多关爱”列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十大期盼”之一[31],然而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人口流动规模空前的大背景下,留守儿童可能很难在极短时间内转化为非留守儿童。在儿童“留守”之后,如何让其学习适应不受影响是解决农村儿童教育问题的核心议题。作为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具有紧密关系的教师群体,理应掌握通过自身支持改善留守儿童学习适应的方式方法。教师的情绪性支持与工具性支持并非是隔离存在的,教师的情绪性支持本身便是其工具性支持的基础与保障。因此,教师应以鼓励、关爱及尊重为情绪性支持的关注点,作为其工具性支持改善的推动力。教师不仅需要以倾听、沟通与指导为工具性支持策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态度;还要以学习认知、表现及体验为关注点,提升留守儿童的学习成效。展望未来,还可基于留守儿童的个性特征及学习风格差异,思考如何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优化教师支持策略,以便从个案研究的层面思考如何促进留守儿童积极情感体验的生成、良好学习态度的养成以及学习成效的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