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业升级背景下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

时间:2024-08-31

○侯艳清 何勇刚

产业结构升级驱动就业结构变迁,高等教育作为衔接二者之间的重要桥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国不仅处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的进程中,还处于高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投入和贡献逐步提升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高端技术人才支撑。然而,我国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岗位,大量企业却面临用工荒、招聘难等问题。这种反常现象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毕业生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不挂钩,技术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如果大学培养的是一批不具备实用性的人才,那么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相对较弱[1]。为此,需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高校的高等教育,探寻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存在之问题及有效结合路径,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解决日益严重的就业难问题。

一、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所在

(一)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2021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909 万人;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1076 万人。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难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然而在人才供给基数如此庞大的情况下,企业仍然反映很难找到所需人才。出现这种“供—需”不对等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没有与就业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大学专业课程侧重于专业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对就业所要求的职业观念、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缺乏认识和培养,与市场需求人才能力存在脱节。因此,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关键。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或实践而获得的能够满足就业要求的能力。就业能力能够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找到工作,找到自我存在意义,实现自身价值,实现自我理想。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部分原因是就业观念滞后,“等、靠、要”思想严重[2],在校学习期间不注重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部分原因是对就业能力理解有偏差,单纯理解为应聘能力,从而只注重面试技能技巧的训练,忽略了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的训练培养;还有部分原因是缺乏与校外人才市场公司进行就业指导的合作,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指导,千人一面,忽视个性化人才培养,难以培养有学生自身个性特征的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也有融合的必要。

(三)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学生就业出现“供—需”不对等的就业供求问题,其根源在于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的脱节。学生就业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前景、发展规模,因为当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极为关注大学生就业率,提出给予就业率低于一定百分比的专业或学校黄牌警告或停止招生。因此,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影响学校整体的就业率,影响学校后续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提升学校的就业率,为了学校的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

二、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实践中的问题

(一)对就业教育内涵理解不到位

高校就业教育观念普遍落后,对就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够重视,就业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前瞻性,已经无法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教师对就业教育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片面地理解为就业教育就是落实就业单位的要求而进行的活动,过度追求毕业生就业率,忽视就业教育工作,导致高校就业教育的目标是安排就业,而非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与教育以人为本的原则相违背。实际上,就业教育不仅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而且涉及学生的择业观、从业观、职业价值观;同时,就业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就业”,还应该能让学生学会创业,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形式,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也应该包含对学生的创业教育[3]。在就业基础上实施创业,用创业的理念来推进就业教育。

(二)对专业教育认知有偏差

专业教育是为专门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使学习者通过较长时的正式的学习,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理性的实践技能。专业教育其实也应该注重于实践,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实践性、研究性、复合性、专业性是专业教育的特点,但现在大学教育在专业教育的教学上,更多注重的是对本专业专门理论性知识的传授,对专业的实践性、研究性以及复合性认识不够、重视不够,常常忽略,从而导致了人才实践能力的不足[4]。因此,学生在进行了专业教育学习之后,到了工作岗位要想上手,还需重新进行就业技能的培训。大学的专业学习不能直接用于工作岗位,专业教育没有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所以,大学专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处理好“专业”与“就业”的关系,只有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准确的定位,才能妥善解决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方面的融合问题。

(三)教学实践融合不充分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大多实行的是管理型、封闭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就业教育更应该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方式。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掌握有关专业方面的各种知识,让学生拥有处理简单问题的能力。而就业教育则是让学生在掌握了各种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更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给予学生更多机会接触社会,多参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就业教育过程中能更加熟练掌握和使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管理式、封闭式教学模式盛行的当今,不仅专业教育主要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就业教育也只能采取这种相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根本无法从教学中获得就业所需要的熟练知识与能力,就业教育最终走向形式化。专业教育是就业能力的基础,就业教育有助于专业能力的强化、升华。就业教育将学生从理论推向实践,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加强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融合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四)“双业”教育均缺乏适合的实践平台

就业教育重在实践,实践能通过及时的反馈给学生带来成就感。专业教育也需要实践,学生通过实践能增加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技能、技巧,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教育实践平台是教育之需,但目前而言高等院校教育实践平台匮乏,很多专业都没有相对应的实践平台,不能满足实践之需。

三、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策略

(一)建立对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正确认知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才能引领正确行动,正确的思想才能有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案。要想实现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充分融合,必须正确认识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

1.正确理解就业教育的内在实质。在传统观念中,就业教育只是培养学生有关就业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逐渐树立与时代相符的正确的择业观;通过教学工作不定期展开调研,了解学生们对就业的期望值、就业能力知识情况、参与就业实习的意愿等情况,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就业教育策略,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工作,实现就业。但是,就业教育,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帮助学生求职、找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经济、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已经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转化为现在的大众教育,大学生要想顺利实现就业离不开就业岗位的创造。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成功的创业,就不会有更多的就业。一个人如果成功实现创业,那么不仅能解决他本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出很多的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就业。因此,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把自己定义为工作岗位的求职者,而更应该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是就业的重要途径,应该成为大学生一种新型的就业模式。高校必须认识到创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的内容应该包含创业教育。

2.厘清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就是将专业的学科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具备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精神和技能,使学生具备就业能力,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专业教育领导就业教育。专业教育是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专业教育以学习知识与技能为主,大学生为了能够获得一定水平的就业能力,找到理想的工作,顺利实现个人就业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大学生通过专业教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掌握新的技术,获得新的思路。这些都将有利于大学生将来的就业。所以专业教育对就业教育有领导作用,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其次,就业教育促进、调控专业教育的发展。为了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就必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如何教好一门课,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便依赖于就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的调控作用,就业可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让他们会更加热衷于掌握能够实施的、具备很强可行性的专业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果专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没有什么帮助作用,教授的知识仅停留在表面,不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就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5]。现代大学生就业要求专业教育紧跟时代步伐来完成专业知识更新、教学体系完善、培养方案优化。总之,可以通过就业教育来调控专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更新发展。

(二)以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大学生创业

1.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受几千年传统教育观念“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就业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等,而那些毕业后自我创业,尤其是在餐饮、酒店、咨询等服务行业的创业行为,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时的选择,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我国每年的“国考大军”和事业编制考试人潮及“新型啃老”的出现都在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传统观念的舆论导向和习惯认识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压抑着大学生青年的创业激情和欲望。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导向,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正确的就业观。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确看待各种职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职业都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都值得尊重、尊敬,不能把就业的范围领域局限在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等岗位,教育学生应该扩大求职就业领域范围。二是要激发学生就业的主动性。学生应积极主动找工作,积极就业,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想着要学校、家里安排。三是要有进行工作岗位创新观念,要树立找到工作仅是职业创新开始的意识,不能只想着保持工作岗位现状,要积极探索岗位的进步、创新。四是要有创业意识,不能只想着找工作实现自己就业,还要想着自己可以创造工作,让更多的人就业。

2.引导、扶持毕业生创业。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就业模式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大学生自主选择创业的较少,一般只有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才考虑创业,创业带有很大程度的被迫性。在有关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表示“相对创业,我更喜欢轻松的工作”,这表明,在我国,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概率比较小,即使学生具备了创业的能力和条件,学生也不一定会选择去创业。但如果学生实现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6],可以缓解我国目前这种大范围内的就业难问题。“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这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国家需要大学生担当起社会责任,呼唤有能力、具备创业精神的大学生加入创业队伍,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增长贡献自己的力量。当然,国家、政府和学校也应该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扶持大学生创业。比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咨询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切实有效支持、指导;比如,完善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问题。

(三)强化面向需求侧的人才培养目标

1.关注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随着我国大学逐年扩招,大学教育大众化,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忽略了市场这个需求侧对人才的要求,无法培养市场现阶段需要的人才,人才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掌握供给侧——企业、社会人才需求是大学发展的路径需求,解决就业矛盾的必由之路,因此,大学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7]。首先,大学可以和政府管理就业部门、社会辅导就业部门、企业人力资源等部门建立就业合作平台,通过就业合作平台知晓企业详实的人才需求,为大学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奠定基础。比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注意加强学生基本素质,强调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注重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期,人才需求导向转变,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就业型人才,而是需要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政府也在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因此大学的专业教育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思维,拓宽学生的思路;大学的就业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新思维,而不仅仅是就业求职教育[8]。总而言之,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更多关注人才需求侧的要求,随市场变化而变化,以市场为导向,面向企业。

(四)建立“专业+就业”课程体系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需要适合的教学体系作为保障,没有课程体系作为保障,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建立“专业+就业”课程体系需从以下方面出发。

1.构建“双业”教育教学机制。首先,应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出“专业教育+就业教育”教学机制,让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统一结合起来。专业教育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掌握有关专业方面的各种知识,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拥有处理简单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增强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在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也要强调就业教育的重要性[9]。就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就业能力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是针对如何运用专业教育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展开处理各类问题的方法的学习。就业的关键在于如何迎合社会需求,因此就业教育需要对当下的社会形势发展有充分的了解.不仅仅要对就业趋势和社会形势进行了解,还要了解各种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要求,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全面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在今后的教学内容中将就业教育融入其中,丰富教学内容。

2.构建面向就业的课程体系。就业教育脱离不了专业教育,需要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充分,但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更需要在实践中磨炼成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有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对知识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另外,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实践予以验证,所以设立合理的“专业+就业”课程,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知识,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知识、技能和方法。这种“专业+就业”的课程设置,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有效的就业学习途径。它不仅没有脱离专业教育,而且还对专业知识进行了强化,让学生更深刻地扎根于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这种课程设置模式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内心对就业的渴求来加强对专业知识或就业技能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可以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与就业教育课程共同成长。

(五)搭建就业实践教育平台

1.强化校企合作。“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实践教育平台是解决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实践不够,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搭建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实现边做边学、边做边想,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应对自身的有利资源进行整合,对社会各类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建设各种各样的实践教育基地,构建就业教育实践新平台。比如,可以在校内致力创办供学生就业、创业实习的经营实体,建设校内就业创业实战基地[10]。让学生在校内就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在实战中体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体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教融合”的重要性。

2.创建就业创业基地。大学应不断创建出更多更好的大学生校外就业创业基地,以便多方面、多层次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只要大学与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创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教育资源,就一定能创建出一个利于人才综合素质技能培养的平台环境,就可推动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的全面发展。

基于产业升级背景下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传统的教育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已成为适应新时代就业需求的必然选择。此外,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需求和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双业”教育融合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职业发展支持。同时,“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也促进了职业院校和公司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就业需求,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创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