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低温性J波一例

时间:2024-08-31

孙沁雪 杨亚莉 刘文通 向倩 赖丹 武娟 李艳红

J波是心电图上介于QRS波与ST 段之间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电位变化,又称晚期δ波,驼峰波或Qsborn波[1]。因为低温常可诱发出J波,J波曾被看作低温在心电图上的特有的一个病理标记,笔者遇到一例溺水患者,体温低记录到了J波,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42 岁。因“被发现溺水致神志不清伴低温3 h”入住本院急诊科。患者外出散心,一夜未归,今晨被发现在水中,救起后患者神志模糊,全身冰冷,全身肌肉紧张,未见呕吐、抽搐及大小便失禁。体格检查:T:温度计未测出;P:47 次/分;R:11 次/分;BP:86/60 mmg,血氧饱和度:86%。神志昏迷,经鼻高流量给氧,检查不合作,皮肤黏膜色泽正常,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 mm,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增强,余无异常。急诊心电图检查可见广泛导联J波(图1)。临床初步诊断:冻伤综合征、溺水、休克、其他损伤。经治疗好转,体温恢复正常,病情稳定,复查心电图(图2)广泛导联J波消失。

图2 标准体表12 导联心电图

讨论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人们就在低温患者及相应动物实验中观察到了在心电图的QRS波和ST 段之间存在一个驼峰状波。1953 年,Osborn[2]在观察低温对犬的心肺功能影响时,注意到并描述了这个波,Osborn因此而得名。1996年,Yan等[3]在左室楔形标本进行电生理刺激研究时,意外获得了心电图J波细胞学基础直接证据,J波的出现产生于心室外膜细胞的动作电位在1、2相之间的一个显著的切迹依赖于外向电流(瞬时外向钾电流,Ito),J波的特征及J波有关的现象必然决定于Ito的特征,但也受内向钠电位(INa)和L型钙电流(ICa,L)所影响。当温度降低时,Ito减小可能不如INa和ICa,L那么显著,加之本身激活减慢,故导致心外膜细胞动作电位的切迹增大与增宽,因而原先部分或全部埋藏于QRS波中的小波会随着温度的降低而表现出来[3-4]。本例患者一夜未归,第2天早晨发现浸在水中,全身冰冷,体温测不出,心电图检查表现为广泛导联J波,因此考虑低温性J波,患者当时查血氧饱和度为86%,偏低,可能缺氧因素也参与J波振幅大小的形成,J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频率依赖性,当心率快时,J波的振幅变小或消失,反之,则反[4]。本例广泛导联J波的“高大”可能也与低温下心率减慢(41次/分)相关。当患者经抢救后,体温恢复正常,心率也变快了,J波也随之消失或变得极微小,亦佐证了本例为低温性J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