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陈向国 刘京佳
5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总书记题为《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文章。文中谈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时,提出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这是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家最高领导层再次强调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与应用对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算上2021年底全国经济工作会议,半年内相同的提法连说了三次。决策高层的再三强调,说明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离不开先进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与推广应用的支撑,其作用无可替代。
为落实好国家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支撑,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在原有措施基础上,市发展改革委接连印发《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若干措施》《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征集遴选管理细则》《关于开展北京市2021年创新型绿色技术及应用场景征集的通知》3个文件,形成北京市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政策2.0版——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支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与推广。
“近期,我们组织对节能及能效提升领域中20项申报技术开展了评审。经书面材料评审、企业线上答辩、专家集体合议,推荐了6项技术进入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随后,经相关部门合议确定上述6项技术进入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节能和能效提升领域)推荐目录(2022年版)。另有节能领域‘一种基于面放电等离子体的空气消杀技术’已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根据《若干措施》,该技术自动纳入本市‘推荐目录’。”6月15在由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组织的2022年节能宣传周“大宣讲”活动中,相关人员在解读北京市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相关政策时如是说。
作为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直属单位的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简称“中心”)通过搭建技术产品对接交流平台,征集先进适用技术、产品,同时把它们推广到更广泛的生产应用环节。如,2021年3月26日,中心在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了绿色数据中心技术“进园区”对接交流会。像这样融征集、推广于一体的活动,2021年中心举行了数十次。2022年,这样的活动继续开展。在市场导向下,企业是技术攻关、推广应用的主体。
为了深入了解企业在技术研发、推广中的实际情况,本刊采访了华清安泰(北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清安泰”)董事长陈燕民、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数字能源”)总经理岳静、北京京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京能科技”)党委书记李海滨。这三家企业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方面闯出了自己的路;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不仅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地热是一种极具优势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在我国,地热的开发利用,尤其是利用地热供暖、制冷的地源热泵已经形成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型的产业。目前地源热泵技术已在建筑行业有了很好的应用。”陈燕民介绍地热利用技术如是说。他认为,随着工业发展逐渐加快,对于能源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由于石油、煤炭等化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源热泵系统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它的应用对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量、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请简单谈谈落实“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陈燕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既是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动力。以战略思维瞄准科技前沿,推动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将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有助于我们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记者:寻求技术突破,力促能源绿色转型,对能源行业提出哪些要求?
陈燕民: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科学有序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求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系统思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破除制约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形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强大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记者:据悉,贵司以热泵技术为基础,运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结合蓄能、高效末端等前沿技术在民用、工业建筑行业实施综合能源智慧管控项目。请举例介绍贵司在行业内领先的技术。
陈燕民:华清安泰发挥自身全产业链能源供应服务的优势,从项目实际实践出发,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进行强有力合作,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建筑节能相关产品。包括基于云技术的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智能控制柜、数据采集传输仪、岩土热响应测试仪、光纤测温系统、高效节能泵、专业阀门、高效风机盘管等成形产品,已在众多典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是我们通过对多个项目长期实时运行数据跟踪和分析、自主研发的“互联网+”智慧能源管控平台,该平台是我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之一。此项专利技术实现了建筑能源系统运营管理的智慧化升级,以节省系统运行能耗和降低运维管理费用为两大核心目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能源综合化服务。该平台以先进、可靠、准确的系统功能,成功入选北京市、河北省“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荐目录”。
记者:举例说明新技术、新产品在应用中的成效。
陈燕民:近年来,我司依托地源热泵多能互补技术和智慧能源管控平台的能源方案,实施了北京冬奥会、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用友产业园、同仁堂制药厂等区域重点项目,规模达千万平米,实现节能、节费30%以上,项目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60%以上,有效降低碳排放,助力地方政府和企业实现“双碳”目标,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进一步增长。比如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综合能源利用项目。项目位于北京市延庆区,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配套项目,赛事期间以冬奥会为中心,是奥运公交专线、奥运巴士以及奥运会其他相关车辆中转枢纽;赛后以游客和当地居民为中心,作为中心站和保养场,承接区域内的公交车驻车和保养维修功能。
项目本着“绿色办奥”理念,对周边的资源条件进行论证后,选定地源热泵结合水蓄能的复合式系统,考虑延庆地区冬夏气温普遍偏低,冬夏空调使用时间差异较大,特配置调峰冷源,保障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该系统以地源热泵机组为双工况,两台为蓄能使用,另一台为夜间基载机组使用。冬季夜间由基载地源热泵机组供热,电力低谷段蓄能地源热泵机组向蓄能水罐蓄热,白天由地源热泵机组和蓄能水罐共同供热;夏季夜间由基载地源热泵机组供冷,电力低谷段蓄能地源热泵机组向蓄能水罐蓄冷,白天由地源热泵机组、蓄能水罐共同供冷。同时,设置夜间谷电释能水泵,实现夜间边蓄边供,补充夜间基载热泵机组不足的冷、热负荷,使运行更灵活。
项目从设计施工到正式投运,融合采用了大温差输送技术、土壤热平衡技术、地埋管直供技术等多项绿色节能先进技术,通过“互联网+”智慧管理平台技术将地源井、能源中心、末端设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联动运行,在延庆冬天寒冷环境下,为工作人员和场站设备提供舒适、稳定的工作和运行环境。平均每年可以节省标准煤658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23吨,切实落实“绿色办奥”理念。
记者:我国地源热泵行业发展的趋势如何?
陈燕民:随着国家“双碳”目标的提出,未来我国地源热泵的发展趋势有三点:一是各种新型地源热泵系统将会不断被开发并使用;二是土壤源、地表水源热泵的数量增加,而相应的地下水源热泵数量减少;三是地源热泵与蓄能系统更加相互结合,针对系统配置、运行策略等进行更多更深入研究,以便提高系统性能、降低装机容量、降低投资及运行费用。
记者:请简单说明贵司目前在技术攻关、推广方面的着力点和措施。
陈燕民:由于绿色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不长,一些规程规范还不尽完善,使得全面推广应用地源热泵技术存在缺乏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宏观指导、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研发滞后、工程设计方法需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技术攻关与推广方面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引导鼓励专业技术力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短板问题,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二是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借助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探索产学研融合发展新模式;三是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产业创新联盟运行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标准创制、成果转化,探索联合攻关、利益共享、知识产权运营的有效模式,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一体化融合创新;四是鼓励员工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研发。内部建立科研基金,用核心技术团队带动全体员工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
记者:技术攻关、技术推广要资金、人力等资源的长时间支持,这既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又需要包括政府、大环境等的支持。对此,您有何建议?
陈燕民:主要有五点建议。一是要加大推广使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力度,切实提升大众对绿色低碳技术的认识,提升用户对节能低碳绿色技术的认可程度。二是从税收管理出发,鼓励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持续给与税收减免、优惠等政策。三是进一步加大金融平台支持力度,对入围的新技术新产品给与一定的支持资金,鼓励新技术、新产品及时转化,提升企业研发转化效率,改善研发后应用、推广环节脱钩问题。四是通过与高校、研究院等联合,给予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进行支持,吸引高科技人才进入企业,加大企业研发力量。五是紧密围绕应用需求,通过大科研投入,依托区域内骨干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人才队伍,组织推动热泵综合利用的技术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提升能源综合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华为数字能源是华为数字军团的核心团队之一,是全球领先的数字能源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能源清洁发展与利用、能源绿色转型、实现能源革命都离不开数字能源。华为数字能源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请结合实例阐明,贵司在清洁发电方面如何创新、融合数字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岳静:华为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协助发电、电网等企业,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将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新型电力系统拥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高度数字化、高度智能化四大特征。储能系统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发、输、配、用”各个环节无处不在,起到“蓄水池”和“调节器、稳定器”的作用,并且从原来的备用系统成为主用系统,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电化学储能是目前具备普适性的储能技术,但是电池不等于储能系统。储能系统是融合了电化学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技术、散热技术、甚至AI技术构成的整体系统,用电力电子和数字技术的可控性来解决电池的不一致和不确定性,保障储能系统的效率和安全。
华为数字能源将构建以风光储为主力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源-网-荷-储”以及多能互补真正结合起来,使新能源从增量主力发电走向整网存量主力发电,从而驱动化石能源走向清洁能源。如,宁夏宝丰集团对宁夏黄河东岸16万亩荒漠化土地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种植了10万亩优质有机枸杞。与此同时,采用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在10万亩枸杞地上建设了640兆瓦光伏电站,打造了全球单体最大的农光互补项目。该项目融合国际领先的平单轴自动跟踪技术,让太阳能板像向日葵一样逐光而动,较传统光伏电站发电量提高20%以上。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将节约标准煤55.7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9.5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1万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6万吨、减少粉尘排放46.2万吨,为自治区传统能源后续发展年增加环境容量约223万吨,从而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记者:结合实例阐明,贵司在构建以提升能源生产和使用效率为目的的数字世界与能源世界孪生系统时,做了哪些创新、创新融合?成效如何?
岳静:我们在六个领域采取了系统式创新融合。在智能光伏领域,华为助力黄河水电公司在青海共和县建设了全球最大的风光水可再生能源基地,其中2.2吉瓦光伏园区项目每年可生产近5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项目总占地面积达56平方千米,共700多万块光伏组件,通过一系列智能化和数字化手段,精准管理每一串组件,让电站发电量提升超过2%,运维效率提升50%以上,实现了更低的度电成本。同时,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光伏板上发电、光伏板下牧羊,让荒漠变绿洲。
在数据中心能源领域,华为部署了4000多个机柜的华为廊坊数据中心,利用基于AI算法的iCooling解决方案对数据中心的冷、热、电管理进行能效优化,PUE从1.42降至1.25,每年可节省电量2700多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3万吨。
在站点能源领域,华为携手浙江移动、移动设计院,对位于杭州的室外站点进行极简改造,采用“智慧超级站”解决方案收编现网电源柜、设备柜、射频柜、铅酸电池柜等,实现“一柜替六柜”,站点机柜占地面积从5平方米减少到1平方米,电源效率从89%提升到96%。同时,通过采用华为独有的iPV技术可多发电20%,单站每年减少碳排放8吨。
在智能电动领域,AITO首款车型问界M5搭载华为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百公里加速4.4秒,可实现0~100千米/时连续加速20次,并支持180千米/时高速巡航电机不过温。通过AI寻优算法以及高精仿真,NVH达到78分贝,领先行业水平(83分贝),为客户营造静谧舒适体验。同时,华为DriveONE AI BMS系统借助AI技术,支持热失控提前24小时预警,保障行车安全。
在智能充电领域,华为ChargeONE智能充电模块,助力上海玖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航空级安全可靠的虹桥T2充电场站,整站年充电量在700万千瓦时左右。该项目采用华为30千瓦直流快充模块,该模块是当前业界唯一获得了TÜV南德可靠性认证的产品,充电桩年失效率降低至0.2%(传统充电场站的充电桩年失效率约为2%),仅维修备件一年即可节省4万~5万元。且模块效率比业界高1%~2%,年度可节省电费8万~9万元;同时,采用宽恒功率范围的技术,35分钟即可快速充满,保证该场站强大车流的快速有序运转。
在综合智慧能源领域,在深圳福田区,正在建设中的华为数字能源安托山基地将被打造成“光储直柔”近零碳园区,预计将在2022年投入使用。建成后,每年可生产150万千瓦时光伏绿电,通过节能、综合能源管理等手段年耗电量将从约1192万千瓦时降到约589万千瓦时,年省电比例达51%;每年碳排放量由约5379吨降至约1984吨,降低比例达63%。
记者:信息产业、数字产业正快速发展。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低碳、智能将是数据中心的必然要求。请问,贵司运用哪些先进技术助力绿色、低碳、智能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效如何?
岳静:华为致力于打造低碳共生、融合极简、自动驾驶、安全可靠的新一代数据中心。
一是低碳共生。“全绿色、全高效、全回收”体现了数据中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旨在通过促进数据中心资源源头绿色化、利用高效化以及全生命周期可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未来数据中心将从唯PUE论走向包含PUE、CUE、GUE、WUE等多维评价体系。
二是融合极简。“架构极简、供电极简、温控极简”阐释了数据中心自身形态的演进形式。通过架构极简,孕育建筑与机房新形态,1000柜的数据中心建设周期从18个月以上减少至6~9个月,缩短50%;通过供电极简,部件重定义,链路重塑,交付时间从2个月缩短至2周;通过温控极简,最大化利用自然冷源,从多次热交换变成一次热交换,缩短制冷链路,提升制冷效率。
三是自动驾驶。“运维自动、能效自优、运营自治”重构数据中心运营和运维的管理模式。通过运维自动,5分钟完成2000机柜巡检;通过能效自优,1分钟内从140万个算法组合中推断出最佳冷却策略,实现从制冷到“智”冷;通过运营自治,最大化挖掘资源价值。
四是安全可靠。“主动安全、架构安全”保障数据中心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AI预测性维护,实现主动安全,从“治病”到“治未病”。通过系统自动化故障响应,实现“1分钟发现,3分钟分析,5分钟业务恢复”,故障快速闭环;通过架构安全,从器件到DC,全方位构筑安全防线,使系统可用性达到99.999%。
“京能集团紧密围绕服务首都发展、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目标,在‘十四五’规划中制定了‘双碳’战略,并实施‘党建+双碳’行动。京能科技作为集团科技创新的载体,按照集团要求将‘双碳’目标分解为多个技术领域具体的可实施的技术突破方向,实施‘碳索工程’。”李海滨对本刊说。据了解,京能科技成果丰硕:公司累计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03项,其中发明专利25项。主持和参与编写国家、行业、地方标准13项。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记者:近些年来,贵司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应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
李海滨:京能科技是世行/全球环境基金“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和第一批节能服务示范公司,北京第一批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余年来的发展一直秉承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理念。
“十二五”之前通过“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在节能领域执行了大量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获得了较高知名度。“十二五”期间,京能科技与世界银行合作启动了北京市百兆瓦阳光校园金色阳光工程项目。该项目是北京市“金色阳光工程”的重要组成内容。经过近10年的实施推广,目前已经完成300余所学校及教育类设施分布式光伏项目,惠及超过30万师生,为首都每年贡献绿色电力超过27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2.35万吨,
“十三五”期间,在“阳光校园”项目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拓展开发工商业屋顶光伏项目。目前在江浙地区为主的十多个地市建设了超过200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直接对数百家工商业企业提供绿色电力服务。通过分布式光伏业务的开发,京能科技探索了一批新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模式。实现了能源企业在降碳领域的突破,成为了该行业发展的排头兵,体现了首都国企的担当。
“十三五”期间,在工业余热综合利用、储能调频、压缩空气储能、绿色照明等方向开展了科技创新。至“十三五”末累计实现节约标准煤196万吨,分别减少二氧化碳 、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排放536万吨、14.5万吨、6.14万吨。
记者:在绿色低碳技术攻关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举例说明取得了哪些成果(突破)。
李海滨:技术攻关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在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燃气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方面。公司重点进行产业化应用推广,承担了多项科技课题,在此基础上2011年建设了石景山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是国内首个应用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大型电厂余热回收利用示范项目;2014年建设了未来城电厂燃气烟气余热利用项目,是全球首个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烟气余热深度利用项目。两个余热利用示范项目对电厂余热利用节能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6年与合作单位共同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二是在压缩空气储能方面。公司自2011年开始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双方共同承担多项科技部、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完成1.5兆瓦、1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机组研发任务。2014年与合作单位共同获得北京市科技技术奖一等奖。目前,正在开展100兆瓦压缩空气储技术研究,积极推动百兆瓦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三是在氢能方面。参与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专项“十万吨级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工程”“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及高可靠性电堆关键技术”两个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大功率风氢储系统高效集成及灵活控制关键技术”项目。
记者:先进技术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先进生产力的本质,贵司在攻关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海滨:京能科技定位于科技型公司,以科技创新带动主业发展,构建科技攻关,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开展科技示范项目,通过示范项目投资运营实践科技创新。10年来,公司与大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重大应用示范项目等20余项。课题研究内容集中在余热利用、储能、绿色照明节能、烟气治理等方向,这些科研课题的承担为公司在相关领域技术积累和业务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具体而言,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在了哪些场景?
李海滨:在既有办公楼、数据中心、园区等都有应用。这些地方是城市中能耗较高的区域。我们按照节能高效、绿色低碳、健康舒适为指导思想为建筑、园区提供能源综合服务。在由能耗双控转向碳双控的总体要求下,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能源+”模式。如结合可再生能源利用、电厂余热利用以及电厂CCUS碳捕集等新技术,为设施农业提供优质的“热、冷、电、碳”资源,并通过计算机精准控制将使农业区内农作物时刻保持在最佳的生长环境,实现“食品安全+能源安全”。
记者:请简单介绍贵司目前在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方面布局的重点着力点及措施。
李海滨:京能科技紧抓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主线趋势,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所急需的技术和项目,如分布式风电、光伏为主的用户侧综合能源系统、储能技术、氢能技术、能源智控系统技术、能源交易技术等主动作为。也就是说我们正在实施“碳索工程”,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一是综合能源服务。其一,面向高精尖技术,开展能源技术跟踪与创新应用推广;研究发展能源领域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面向用能场景的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计量检测技术。其二,面向中高端的终端用户开发通过先进能源技术与“云大物移智链”及5G技术应用耦合的能源服务;应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燃气冷热电三联供)、能效技术(热泵、节能)、储能(冷、热、电)技术、氢能技术,开拓商业楼宇、工业园区、高端写字楼、医院、学校、交通设施、大型耗能类工商业中高端用户等终端综合能源服务项目。其三,按照规划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思路,因地制宜,综合采用多种技术,实现“电热冷氢储”多能互补、“源网荷运售”互联互通,打造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综合智慧分布式能源服务体系。
二是氢能业务。京能科技以绿氢生产和供应为重点,实施“氢源计划”,与其它形式能源形成产业互补。着力构建“氢能基础设施、全产业链投资、示范工程”生态体系,率先打造专业化绿氢能源服务商,力争成为北京市氢能产业龙头企业,国内氢能产业排头兵。公司结合自身条件和整体业务规划布局,以资本为纽带建设制氢和用氢的多场景验证平台;实现规程规范创新、技术路线创新、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开发风光氢一体化项目,推动低碳转型,为冶金、农业、重载交通等提供绿氢;在氢能源供应关键环节抢占市场,推动氢能示范城市群区域市场形成规模。
三是能源交易。能源交易业务,主要包括碳资产管理服务、绿电交易、绿证交易。重点开展交易模式与交易技术研究。
记者:技术攻关、技术推广要资金、人力等资源的长时间支持,这既需要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又需要包括政府、大环境等的支持。在这方面,您有何建议?
李海滨:技术产业化在导入阶段,技术风险和经济成本偏高,这些现实的壁垒导致技术推广难以快速落地,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建立
未来北京市绿色技术创新相关工作将以《实施方案》《若干措施》和《管理细则》等文件为基本依据开展相应工作。
示范应用项目申报流程:
项目实施单位原则上应在项目竣工前向所在区发展改革委提出资金支持申请,由区发展改革委对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基本建设条件、申报条件、申报材料等进行初审后,及时向市发展改革委申报。市发展改革委对项目进行审核,组织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审,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批复资金申请报告并拨付补助资金。
补助资金分两批拨付,第一批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批复后,拨付补助资金总额的70%;第二批为项目交付使用,完成一个使用周期(非全生命周期)的第三方跟踪检测评价后,拨付剩余资金。
2021年10月,《关于开展北京市2021年创新型绿色技术及应有效的技术攻关和技术推广支持机制。一是针对新技术试点示范项目应及时给予审批备案,允许企业在方案可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先行先试;二是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进行初投资补贴,由政府承担部分实施成本;三是给予新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在能源产品价格和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用场景征集的通知》发布。截至目前,共收到创新型绿色技术申报132 项、应用场景申报20 项。为提高评审工作的专业性、精准性,北京市将组织清华大学、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等专家,将申报技术进行分领域梳理,以便后续组织不同领域专家开展技术评审。
近期中心组织对节能及能效提升领域中20项申报技术开展了评审。经书面材料评审、企业线上答辩、专家集体合议,推荐了6项技术进入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推荐目录。随后,经相关部门合议确定上述6项技术进入北京市创新型绿色技术(节能和能效提升领域)推荐目录(2022年版)。另有节能领域“一种基于面放电等离子体的空气消杀技术”已入选国家《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年)》,根据《若干措施》,该技术自动纳入本市“推荐目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