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对于大气的污染我深有体会。去年,我到瑞典出差,下了飞机,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地方怎么这么亮啊——特别亮!那时我才体会到,长期处在北京的空气环境下我们都体会不到天空有多么的明亮了。”魏玉瑞发出了如此的感慨。
记者:对于频发的雾霾天气,群众质疑之声、埋怨之声不断。对此,您了解的情况是怎样的?
魏玉瑞:的确,群众对于治理雾霾呼声很高,给官员的压力也特别大。因为大家都在质疑,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均GDP上去了,可我们生活环境、身体不行了,这样发展下去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听说,咱北京原来有一位健身爱好者,每天早晨绕二环路跑一圈,三年后看不见这个人跑了——人没了。那个地方汽车尾气含量最高,他成了尾气过滤器了。现在北京有很多人戴着口罩健身。在此,我奉劝健身爱好者,在雾霾天就不要在户外健身了,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健身得到的好处远小于恶劣空气给身体带来的害处。
记者:据说,政府对此倍感压力?
魏玉瑞:的却如此。群众质疑加上中央给北京的压力还有来自大使馆的压力、外国企业高管纷纷回国带来的压力,使我们的王安顺市长坐不下、睡不着、吃不香。真是这样的情况。
作为首都的北京,因为具有比周边省市更强大的吸纳人才的能力,使北京的人口逐年快速增长。然而快速增加的人口增量,使北京基础公共设施、环境、基本资源的承载力达到了极限。
记者:几年前就有专家说北京的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已达到了极限。但实际情况是人口仍然在较快增加。请根据您的了解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魏玉瑞:实事求是地讲,北京的承载力已经到了极限了。2011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019万,加上流动人口240万,已经达到2300多万。现在,据我看到的一些资料,北京市没有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在七八百万,现在常住人口2300万左右,实际人口在3000万左右。在这么大的一个小面积里,有3000万左右的人在活动,能不出现各种城市病吗?环境污染是肯定的。
记者:能否举个实例?
魏玉瑞:以机动车为例。北京注册车辆550万辆,加上外地来京车辆大约600万辆。这600万辆车即使一天只消耗1升油,那就是600万升。600万升油在北京烧掉,空气不被污染才怪——即便油被处理得很干净,也难免污染。这还不包括使用燃煤造成的排放污染。目前北京的城市病是前期没有很好地完成减排分解任务造成的。而这样的现实对我们的生态、生存环境构成严峻的考验。北京的城市病已经到了不治理不行的地步了。
记者:能不能再简单介绍一下京津冀人口的密度情况?
魏玉瑞:京津冀地区,尤其是京冀之间人口密度差异悬殊。根据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人口1.04亿,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7.79%,平均人口密度484人/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是全国平均数的4倍。而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密度分别是1195人/平方公里、1100人/平方公里。北京的人口密度是京津冀平均人口密度的2.5倍。而河北的人口密度只有383人/平方公里。北京是河北的3.12倍。以上数据源于2010年,这几年北京的人口仍然在较快增加,所以北京的人口密度也肯定在增加,与河北相比差距更悬殊。
记者:目前,北京方面提出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您觉得今后北京人口增长的态势会改变吗?
魏玉瑞:北京人口增长非常快,这是因为北京吸纳人的能力非常强。为什么能吸纳人?道理很简单,能在这里找到工作,能够挣到钱,可以在此养家糊口。反观河北——以与北京通州一河之隔的香河和燕郊为例,这些人为什么不到哪里就业呢?就是因为哪里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很难挣到与在北京相同的薪水。河北的城市之所以规模小、实力弱,是与河北依靠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发展分不开的。这种靠投资驱动的发展方式,导致产出效率低、财政收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与之直接对应的是企业效益不很理想,职工工资、福利不会那么高、那么好。也就是说,河北的城市对人的吸纳能力不强,北京吸纳人的能力仍然很强。因此,短时间内这种情况很难改变。
记者:水是支持城市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北京水资源的支撑力如何?
魏玉瑞:京津冀地区水资源匮乏、污染严重。京津冀地区多年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及全国的1.2%。从密云水库的存水量可以对北京的缺水情况有个直观的了解。密云水库设计的存水量是38亿~42亿立方,现在最多的时候也不足10亿立方——亏得太多了。由于缺水,国家实行了南水北调,现在大家正在讨论相关水价的问题。十年前,有人预测,水将比油贵,当时我不信,现在信了:小品牌的色拉油六元多一升,而500毫升品牌瓶装水三四块钱是常有的事。水污染在这个区域也非常严重。也就是说,水资源的承载力也真的已经难以承受了。
京津冀之间无论在治理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上,还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都互相需要支撑。否则,在大气治理、环境治理上,北京方面、天津方面会是功半事倍;在产业转型上,河北方面会感到巨大的转型成本压力,很可能导致力不从心。
治理空气污染只有齐动手才能根治
记者:京津冀必须联手治理空气污染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魏玉瑞:其一,京津冀是全国最严重的雾霾地区。去年,京津冀所在的城市,PM2.5、PM10浓度都超标,部分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全国重度污染天数的40%。其中,全国空气质量最差的前十个城市中,河北占7个;北京达标率仅为48%,重度及以上为16%。今年至今,京津冀空气质量有所好转,但总的情况没有根本好转。所以,京津冀三地每个地方都必须尽最大努力防治。
其二,治霾必须控制排放量,这一点对北京而言尤其重要。北京的空气污染之所以这么重,跟排放量直接相关。我们知道,形成雾霾,有三要素,一是排放量;二是平流层稳定;三是逆温层。平流层使空气不进行扰动,逆温层往下压,使之无法扩散。北京的地理位置不利于空气扩散:北京的北部、西部山区形成城市封闭空间。所以对于北京而言,如果不严格控制排放量的话,雾霾是没办法解决的。
其三,雾霾的主要成分可以随风漂移。北京的雾霾中约1/3是河北方面随风漂移过来的。北京的霾也可以漂移到河北。天津的情况也是这样。因此,京津冀治霾必须在努力做好本地区工作的同时,进行联防联控,否则治理成果肯定差强人意。
北京的发展离不开河北的支持
记者:请简单介绍一下河北对北京发展的支持情况。
魏玉瑞:我简单谈一谈。首先,北京需要河北的原料、原材料、劳动力和一些初级产品。北京建这么多高楼、修这么多路,是需要建筑材料的。北京严格禁止开山挖石、采砂,这就给政策相对宽松的河北“机会”了。像平谷与河北三河之间只隔一片树林,三河那边的山被挖得千疮百孔、破破烂烂,而平谷这边却是郁郁葱葱。还有,北京需要河北保护水源地,以保证北京的饮水安全。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的潮河、白河都在河北,北京需要河北保护潮河、白河水源地的生态环境。第三,在北京北部和西部的河北地区建成了环北京生态屏障,这条生态屏障为北京的生态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大家知道,前几年的北京,在四五月份风沙暴很严重,现在有了这道屏障风沙暴基本控制了。河北在这方面作出的牺牲相当大。
京津应与河北共担经济转型、治理成本
记者:相对于京津,河北治理大气、环境的担子更重,产业转型的压力也非常大。对此,作为近邻的京津该做点什么?
魏玉瑞:河北省到2017年要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吨标准箱平板玻璃,将损失几百亿的财政收入和几千亿的GDP。京津在享受环境质量改善效益的同时,要共担损失,帮河北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前些日子,唐山为压减产能推倒钢铁高炉,实际上这对当地人来说是特别大的冲击——他们到哪里去挣钱?靠什么养家糊口?京津的确应该与河北共担损失。
“京津冀经济圈人口1.04亿,面积12万平方公里。这个圈东边靠海,西边靠山,北连东北,南边与山东接壤。因为这个圈幅员面积较大,社会资源是其他两个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所不具备的:有两个直辖市,其中一个又是首都,众多的国内外一流院校、众多的外事机构都在这个圈里。这个圈,发展潜力比长三角、珠三角大。但是,这个圈也面临不少难题。”魏玉瑞认为,实现协同发展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协同发展就要打破传统的一亩三分地观念,实质是一场更难的改革。要把这项艰难的改革进行下去,首先必须直面困难。
记者:您觉得实现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必须直接面对的是哪些问题?
魏玉瑞:一是,京津冀各自为政现象特别严重,缺乏权威统筹部门,这是京津冀三地难于一体化的根本原因。各自为政很难打破,打破各自为政是更深刻的改革,改革就是利益的分割,就是把自己的权利让出去一部分。这个深刻的改革,需要一个权威部门来统筹,只靠京津冀三地政府沟通协调难以奏效。
记者:这种难于打破的各自为政在微观层面有体现吗?
魏玉瑞:有啊。我在党校学习期间,与天津方面的同志调研京津协同发展问题,天津方面的同志说,“我们看北京的同志就像看到老大哥似的,你们绝对不会把我们放到一个同等的位置上,你们就觉得我们是你们的小兄弟。”事实地位的不平等,使融合很困难。我们和天津之间乘高铁只有29分钟的路程,但我们互相来往并不是很多。另一个例证是北京最北边的延庆、怀柔、密云与河北接壤,但这些地方都不太愿意与河北通婚:原因有两个,河北过来的落户北京难,另一个原因就是在骨子里觉得河北是外人。其实,在山区,两个村都挨着,北京这边的比河北那边的也强不了多少,但从骨子里就认为他们是外地的。这其实是政府各自为政造成的后果。
二是区域一体化效率低,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物流体系、金融体系不能一体化。这方面远落后于长三角、珠三角。
三是地区经济发展差别明显,导致产业对接难度大,基本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链。
记者:请把三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展开一点说。
魏玉瑞:好。从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两方面说。先说GDP。2013年北京GDP为1.9万亿,比2012年增长7.7%,这个增速在全国是倒数的,人均9万多。天津GDP为1.4万亿,增长12.5%。天津的增长速度比北京快得多,因为它有一个滨海新区,滨海新区增长特别快。河北省GDP为2.8万亿,增速是8.2%,人均是3.8万。这就比北京、天津低得多。表现在可支配财政方面河北与北京、天津都差得更多。为什么北京的各项民生政策优于河北呢?就是因为北京可支配财力多得多。从产业结构看,河北与京津差别也非常明显。北京服务业、文化创意、高新技术占比较高,其中,三产占76.9%,在全国稳居第一,一产占0.8%;天津三产48.1%,一产1.3%;河北三产35.5%,一产12.4%。而全国三产占比是46.1%,一产均值是10%。这说明,河北三产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值,相对落后;而它的一产高于全国平均值,说明它以一产为主,在三产低于平均值的情况下,说明河北的经济发展仍然以农业、加工业为主。这显然与京津有很大的差距。
四是竞合关系不清,产业重叠现象严重,特别是京津两地产业结构自成体系,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现象特别严重。
五是生态环境状况严峻。如何确保企业在生产中实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对一体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是缺乏区域性的交通体系,道路网存在问题。京津冀现存路网中,河北与京津之间有18条断头路和24条瓶颈路。断头路就是没有接通的路,瓶颈路是指路虽然已接通,但河北境内的比京津境内的部分相比,路况差、路面窄、各种设施差。据我了解,河北省内各地断头路有1.13万公里。
记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断头路和瓶颈路?
魏玉瑞:关键还是在于财政的差别。道路建设资金通常来自政府公共财政,不同的政府有不同的财政情况:京津方面相对宽裕,而河北就显得捉襟见肘。断头路难修,就难在政府间难于达成共识,道路建设规划等政府间也都缺乏统筹。政府拿不出钱、拿不足钱,那就必定会出现断头路、瓶颈路。
记者: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问题吗?
魏玉瑞:其他的问题包括,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不强、各个次要区域也都相对独立,内部缺乏密切的经济联系。在这个区域中,市场调节力量也比较弱。
“要实现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就必须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7点要求,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城化、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融合。”魏玉瑞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提出了实现京津冀区域协同一体化的思路和推进方法。
着力构建区域一体化、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记者:您建议要着力构建区域一体化协作机制,目的何在?
魏玉瑞:为了使区域产业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区域产业布局、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空气环境治理的成效。有了区域一体化的整体产业布局,就可以从环境保护、产业化程度和效率3个维度分层次、分阶段实现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找到产业转型中的更好的平衡点。值得强调的是,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必须有顶层设计,有与之相称的机构抓落实,像目前这样光靠三地政府各部门来推动,效果难免会打折扣。
记者:在一体化中如何推进三地污染防治?
魏玉瑞:要建立污染防治一体化协作机制。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初衷是破解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建立污染防治一体化协作机制。
记者:防治三地治污要注意、避免哪些问题?
魏玉瑞:区域污染的防治工作不能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层面,要从外病内调达到标本兼治,避免出现污染大迁徙,着重要做好落实、实施工作。
区域内政策协调一致是当务之急
记者:您认为区域内政策协调一致是京津冀都市圈加强合作的当务之急。具体说,应该怎么做呢?
魏玉瑞:具体讲就是要淡化行政区划的关系,强化经济联系;根据发展需要对京津冀城镇空间布局制定出战略性规划方案,从而建立起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区域项目合作实施保障体制并制定相关制度。
记者:为什么要这样做?
魏玉瑞:任何一项方案、规划、战略要想实施,没有推动是不行的,推动依靠制度,有了制度后,像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这样的国家发展战略还需要有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实施推动,保证战略的具体项目往下落实。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实施主体、实施办法、实施条件,要确保战略框架下的项目落地。否则,大家都务虚,不能确保项目落地,那一切都等于白说。
记者: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魏玉瑞:就拿对河北省的补偿问题为例。河北省为治理大气,不惜牺牲几百亿的财政收入,为支持京津也做出了大的贡献。京津要共担、要补偿。如何共担、补偿?怎么评价?项目转移具体怎么做等等问题都需要有人来抓、有人来落实。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