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处置问题探析

时间:2024-04-24

广州市教育基建和装备中心

引言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数量庞大,且随着单位的运营与发展,固定资产也在更新换代,购进新资产后原有的旧资产就会被淘汰,如何处置这部分资产是当前事业单位面临的一项主要问题。要想杜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过程中的资产流失,现应当夯实理论基础,结合单位特点以及资产管理实际,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严格规范固定资产报废处置行为,以保障资产的使用效能与价值。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相关理论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为满足自身开展业务活动或其他活动需要而控制的,使用年限和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等,具有单位价值大、使用期限长的特点。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磨损程度、经营活动等发生转移。固定资产在单位运营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作用不尽相同,按照其作用与用途可进行分类,不同类别资产的价值计算方式、资产折旧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二)固定资产报废处置

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对象为丧失使用价值的资产。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些因破损严重或者性能落后而闲置的资产进行淘汰处理。为规范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工作,上级有关部门先后下达多项政策文件,对固定资产报废范围、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流程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单位必须遵循先报批后处置的原则,严格按照标准的规章制度执行,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最大限度实现物尽其用[1]。事业单位可与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合作,增强资产评估的准确性,强调所有与固定资产报废处理有关的经济活动。将评估结果视为资产处置的主要参考依据,按照标准流程,备案、上报,并根据相关的处置批复对资产进行处置、上缴处置收益后,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账务处理。

二、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意义

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有效推进的基础保障。如今的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目的更加偏向于提高资产利用率、调整固定资产结构,为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切实保障。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正在持续推进,转企热潮如火如荼,因单位本身固定资产数量多、类型多,优化升级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已是必然趋势。超出使用年限而老化、资产性能难以满足单位发展实际需求、资产破损严重无法投入使用等情形都需进行报废处理,而如何确定固定资产报废类型、选择适宜的处置手段是当前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难题。加强固定资产报废处理,要从前期环节抓起,即应当对资产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与监控,定期展开资产盘点工作,以确保资产的使用效能与合理分配。经专业评估分析之后,引入资产报废处置理念,如实记录资产使用,严格按照标准流程上报,经审批之后及时进行处置,一方面有利于单位盘活资产,另一方面以新资产替代旧资产后还可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与使用价值,有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现存问题分析

(一)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意识淡薄

事业单位大部分固定资产属于国家资产,由于这一特性单位严重缺乏增值保值的意识,具体的工作中并未及时将不能继续使用,或者淘汰的资产进行统一回收,而是放置不管,甚至存在随意处置资产、变卖资产等不良行为。资产管理实质上需要单位全体人员的参与或积极配合,但由于单位未针对固定资产管理展开宣传活动、学习课程,导致很多非财务人员资产管理意识极为淡薄,对产权保护等认知有偏差,持有资产管理与个人无关的思想,整日投身于岗位基本事务当中,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流失、资产闲置未处理等现象普遍存在。

(二)固定资产管理不完善

当前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不太完善,报废工作的开展也受到阻碍,主要有:第一,缺失专项的管理,由于从思想层面就没有重视资产的报废处置,根本未能有效处理已失去使用价值的资产,还有对报废资产的界定不明确,将一些还有价值的资产提前处理,不利于提升资产的使用效率,甚至还会影响后续工作的有序推进;第二,未能将资产处置过程透明化,在资产购置环节记录不到位、资产使用环节监控不到位,报废处置后净收益不知去向,账目极其混乱,且责任划分不明确,导致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2]。

(三)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分散

以往事业单位持有“重采购、轻管理”的片面思想,将工作重心放在前期,且通常情况下将资产的使用权与管理权相分离,往往由财务人员承担着固定资产价值管理的责任。实物管理由其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此时就易出现因信息传递不及时造成信息不对称、账实不相符、管理不同步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主要因素为事业单位组织结构链条长,各部门间沟通不顺畅,同时员工的沟通积极性不足,始终处于被动的工作状态。固定资产管理是一个对团队协作要求颇高的工作,应当在规定时间之内根据统一标准与流程进行,若是管理部门分散,则会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归为简单的数据统计,也会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带来更大难度。

(四)固定资产入账不规范

固定资产入账是否规范也关系着后期的报废处置工作。固定资产应根据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这一成本包括直接采购费、运杂费、包装费、安装费等,也要考虑间接成本,如借款利息、汇率等,但实务中确定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时往往会因认知不清或者资产管理流程混乱,导致入账不规范。有的事业单位只在账面上显示固定资产的原值,同时没有定期更新账目,不能将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与增减变化呈现出来,账实不相符,账目缺失实际意义。固定资产按用途、使用情况、归属等可进行分类,不同类别、不同内容的资产的折旧年限也不相同,如房屋及建筑物中砖木结构业务及管理用房不低于30年,简易房不低于8年,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处置提出新规定,若是界定不清,资产类别错误,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

(五)固定资产审批流程不全

固定资产报废处理需要经过层层审批,同样应提供相应的资料,然而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审批流程不全,甚至会出现越级审批的现象。实操中,有的事业单位直接无视了固定资产审批流程,加上因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在评估备案之前或者还未获得审批结果时,就对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导致审批流程流于形式,账实不符现象依然频发。

(六)固定资产流失情况严重

固定资产流失形式可分为无形与有形两大类。固定资产无形流失主要是指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无形的损耗,影响因素为未能定期维护保养资产[3]。固定资产有形流失为部分资产闲置但仍有使用价值,然而因违规行为低估资产价值,擅自进行报废处理以获得私利。在固定资产报废处置中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如未经审批随意转让、大量报废资产挤压处置不及时、产权交易不规范、处置后收益不上报等,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固定资产流失,不利于事业单位的稳定运营与长远发展。

四、事业单位加强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有效对策

(一)及时转变观念,提高资产报废意识

事业单位自上而下全体人员都应当对资产报废处置有正确的认知,将此项工作纳入日常管理当中,及时转变管理观念,提高个人的资产报废管理意识,逐渐在单位内部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应强化全体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为固定资产报废处理夯实基础,从源头上端正他们的思想态度、规范实际工作行为。对事业单位而言,固定资产大多属于国有资产,也是单位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从思想层面真正重视资产报废处置,才能付诸行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首先,事业单位管理者应做好表率,打破“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禁锢,更新管理观念,同时适当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树立起“资产管理,人人有责”的理念;其次,认真解读《会计法》、新会计准则等政策文件,对其中针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条例加以分析,以统一标准为指导,规范单位资产管理工作。

(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产处置效率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的开展同样需要规章制度的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才能实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提高资产报废处置效率[4]。由于固定资产报废以期初价值与使用情况来确定,故而应当从整体层面出发,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后期的报废处置工作也有了强力依据。一方面,单位必须在熟知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管理制度,确保制度的规范性、约束性以及严谨性,还要考虑单位实际情况,增强制度的可行性、适宜性;另一方面,从资产购置环节开始,展开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控,做好实时数据记录,及时处理无使用价值而报废的资产,对使用年限已到却还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及对使用年限已到却还有使用价值的资产,应在固定资产账上保留,待实际报废处置再进行清理。此外,还应当制定配套的管理细则,明文规定报废资产的处置,必须将所有已经报废处置的资产编码入库。

(三)优化管理框架,强化内部组织保障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处置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同合作,因此应当从实际出发,优化单位管理框架,以强化内部组织保障。以M事业单位为例,该单位在重新梳理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搭建了“三级管理框架”,将分类、分级以及归口管理相统一,注重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联结到一起。部门管理者、总会计师等组成一支管理小组,统一领导资产管理工作,主要负责规范资产报废处置流程、制定标准规章制度、审核资产购置方案、制定决策等;资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处置经审批报备后的报废资产、完成分析报表等,再根据资产的不同形式进行归口管理,包括固定资产验收安装、维护保养等;各职能部门设置资产管理岗位,主要负责部门固定资产的分类、登记、处置等,以避免在报废过程中出现资产流失。通过实行三级管理模式,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更加规范,报废资产处置更加清晰明了,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也很少出现。事业单位可积极借鉴成功事例,结合单位实际管理现状以及具体需求,搭建并优化管理框架,明确责任划分,实现职责分离,以为固定资产处置报废工作提供保障。

(四)管好固定资产账目,提供真实参考依据

财政拨款是事业单位主要资金来源,在固定资产账目管理方面不够严谨,资产报废处置也就缺少了真实的参考依据。因此,当前管好固定资产账目已经刻不容缓[5]。第一,做到出入有据、记录真实,准确记录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折旧方式等;第二,参考新会计准则,严格按照新准则提出的要求,及时记账,界定资产类别,正确分类;第三,账目处理切勿笼统,例如某单位按照需求所购置的计算机设备、桌椅等都为办公用品,但在账目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将计算机设备与桌椅分开记账,这是因资产净残值、购置价值等各不相同,应当实现细化分类,才能为之后的报废处理工作提供便利;第四,为了防止出现报废资产界定不明确、处置不及时的情况,还应加强盘点工作。以L单位为例,该单位主抓制度与时间,严格规章制度,规范资产盘点工作定期开展的时间,落实岗位责任制度,管理层不定期进行抽查,以此来端正相关人员的工作态度,同时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为资产报废处置提供参考依据。

(五)梳理审批流程,实现精细化的管理

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的流程,应当进行重新梳理以及严格规范,实现精细化的管理。首先,结合有关部门下达的政策文件健全并落实审批制度,由财务部门、技术部门协同,资产部门主导,统一进行报废资产处置审批,从根本上杜绝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其次,事业单位可与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委托专业人士展开固定资产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作为资产处置的依据,防止出现廉政问题;最后,单位可指定专人负责抽查工作、监督工作,进一步落实审批制度。例如某单位成立了专项工作组,设置适宜的选拔制度,从各职能部门挑选出水平高、能力强的人才,确定主要负责人,该工作小组按照新会计准则展开抽查与监督工作,共同商讨、分析,找出问题以及原因,及时上报,不拖延、不推脱,使得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从本质上实现升级。

(六)依托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大量涌现为加强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事业单位应当依托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办公自动化,确保信息资源高效且准确地传递,快速获取固定资产使用与变化情况,逐渐消除部门间的沟通壁垒,走出“信息孤岛”[6]。例如,某教育事业单位针对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搭建了相应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申请——审批——回收——销账——评估——拍卖——残值回收”的报废处置系统流程。公开整个处理过程,接受内外监督,单位内部相关人员登录个人账号后可填写处置申请单,系统自动获取资产的相关信息,再经层层递进审批,进行报废处置。应用信息化系统,一方面可实现资产报废处置的自动化与在线化,在系统中逐一履行岗位责任,另一方面可实现全过程可追溯,缩减不必要且烦琐的流程,大大提高了资产报废处置的效率。

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加强固定资产报废处置管理,打破“重采购、轻管理”的思想禁锢,已然是当前事业单位急需解决的一项问题。事业单位应正确认知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及其意义,充分把握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出发,持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加强策略,以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同步提高固定资产报废处置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