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赵 颖,于静辉,高彩婷,郭 园,于华荣,姚威港,李资文,孙浩楠,李志刚
(1.内蒙古民族大学 农学院,内蒙古 通辽 028043;2.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 通辽 028000)
大豆,通称黄豆,起源于中国,栽培历史已有5 000年,一年生草本植物,自花授粉,花为白色或紫色,花期在6—7月,结荚期在7—9月,籽粒除黄色外还有绿色、黑色、褐色、双色等颜色,籽粒中的蛋白质十分丰富,可直接榨成油使用,也可经过加工后制作成豆制品或直接提取大豆中的蛋白质等[1-2],营养价值极高。然而,我国大豆生产力水平较低,种植面积有限,单产相对较低,仅能达到美国单产的1/2左右,进口量大,每年需要进口数千万吨,2020年甚至超过1亿t[3],因此,培育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减少国外进口量的有效途径。良种选育的关键在种质,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丰富,但种质资源利用率不高,近几年所育成的品种亲本选材局限,优良亲本数目较少,以致遗传基础狭窄,难以突破种质创新[3-4]。为解决我国大豆育种难、有效提高大豆育种实效[5],研究者们利用基因分析技术,将常规的育种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探索功能基因,明确遗传位点,分析其遗传特性,为大豆培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3]。此外,多数研究者通常采用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形态学标记法来进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6],这种方法简单又直观。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密切而又复杂[5],多数研究通过对农艺、品质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索种质的变异程度、多样性程度和遗传变异规律[5-10]。王鹏等[5]对30个不同来源大豆的17个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30份大豆多样性程度较高;一些大豆产量构成指标变异程度较高,如结荚数量、籽粒质量、每荚粒数,并且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徐泽俊等[7]以303份黄淮海地区大豆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13个性状指标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个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最小为5.52%,最大为27.61%,变异幅度较小的性状是生育日数、每荚粒数、蛋白和脂肪含量。变异较丰富的性状分别是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13个性状多样性指数最大为1.990 6,最小为2.095 6。仲义等[11]借助DPS软件对大豆农艺和品质性状(蛋白质、脂肪)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表明株高、荚数、产量与蛋白质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分枝数、荚数、产量与脂肪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笔者以课题组2018年用15对亲本人工杂交获得的83个大豆群体为试验材料,分析后代的表型多样性和遗传变异规律,以期为通辽地区大豆优良品种的选育筛选出最优亲本,为大豆育种提供优质材料。
供试材料为课题组2018年用15对亲本人工杂交获得的83个大豆群体材料。
试验于2021年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丰田镇西伯营子村试验基地进行,5月13日播种,83个品种按编号1~83命名,并按小区种植,5行区,行长4 m、行距40 cm、株距12 cm,常规田间管理。
田间调查生育期、花色和叶形;成熟后,每小区随机选连续5株作为试验材料,调查表型性状(茎粗、株高、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底荚高度、荚皮重、百粒重、总粒重、有效分枝数、粒形、种皮色、脐色、茸毛色、荚形、荚熟色),并测定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6录入数据,用DPS 3.0软件进行分析。
借助公式计算群体遗传多样性,先利用公式将各个性状划分成10个等级(r=x±kσ,k取值从0逐步递加0.5至2.0,x为各性状平均数,σ是标准差),划分等级后用公式Pij=nij/n计算每一级的分布频率,Pij为第i个性状处于第j个变异的分布频率,nij表示第i个性状处于第j个变异的材料个数,n表示试验材料的总数;借助公式H=-∑PijlnPij计算出群体遗传多样性[12]。
对83份大豆杂交后代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分析(表1),12个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39%,平均值为25%;荚皮重变异系数最大,变异幅度为3.28~23.94 g,蛋白质变异系数最小,变异幅度为31.56%~45.61%;变异系数较低的性状有蛋白质、茎粗、主茎节数、百粒重,表明这4个性状遗传较稳定;变异较丰富的是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荚皮重等5个性状。12个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范围为0.99~2.05,平均为1.87,多样性指数小于1.00的性状为有效分枝数,是12个性状中多样性指数最低的性状;多样性指数大于1.00小于2.00的性状有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荚皮重等7个性状;多样性指数大于2.00的性状有株高、底荚高度、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4个性状,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性状为蛋白质含量。由此可见,12个性状的变异类型多样,变异较丰富,83个大豆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表1 83份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变异Tab. 1 Variation of phenotypic traits of 83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利用DP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欧式距离为15时,将83份大豆分为4类,4类大豆种质的表型性状平均值见表2。第Ⅰ类共有79份种质,有效分枝数多,百粒重大、荚皮重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是其主要特征;第Ⅱ类2份种质中株高、茎粗,主茎节数、底荚高度、单株荚粒数、蛋白质含量等较突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第Ⅲ类1份种质,主要特征是株高矮,但茎粗相对较粗,其他综合性状表现一般;第Ⅳ类1份种质,主要特征是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很低,其他性状表现都较差。
表2 不同类群大豆种质性状的平均值Tab. 2 Mean value of soybean germplasm traits in different groups
分析83份不同大豆材料12个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多数农艺性状间具有极显著或显著的相关关系。脂肪含量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大豆百粒重越高,脂肪含量随之越高;蛋白质含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底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在83份大豆杂交后代群体中,株高较高的植株,蛋白质含量也高,而主茎节数越多或底荚高度越高的植株,蛋白质含量越少;单株粒重与荚皮重、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粒数与茎粗、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荚皮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荚皮重之间的相关性可知,这5个性状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见表3。
表3 83份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Tab. 3 Correlation between phenotypic traits of 83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将83份大豆的12个目标性状数据进行标准化,遵循累计贡献率≥85%原则[13],可确定前6个主成分为主要成分。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31.78%,对应的特征向量中以单株粒数的值最大,其次是单株荚数,说明第1主成分与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关系密切;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8.84%,株高与底荚高度对第2主成分的贡献最大;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1.87%,对应的特征向量中以百粒重的值最大,说明第3主成分主要与籽粒大小密切相关,反映籽粒性状;第4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87%,对应的特征向量茎粗值最大,可能与抗倒伏性密切相关;第5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02%,对应的特征向量关系表明,其与脂肪含量密切相关;第6主成分的贡献率为6.80%,对应的特征向量中蛋白质含量的值最大,特征向量间关系表明,其与蛋白质含量密切相关。见表4。
表4 83份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Tab. 4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phenotypic traits of 83 soybean germplasm resources
笔者以课题组在2018年用15对亲本人工杂交获得的83个大豆群体为试验材料,以形态学标记法结合DPS软件对试验材料的12个目标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2个性状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7%~39%,遗传较稳定的性状是茎粗、百粒重、主茎节数、蛋白质,与之相反变异较丰富的性状是单株粒重、荚皮重、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这与徐泽俊等[7]的研究存在差异,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大豆品种不同,表现出的性状也不尽相同,由于种植环境存在差异,土壤、气候、种植模式等因素都会使研究结果出现差异。12个性状多样性指数最小值为0.99,最大值为2.05,与李艳花等[14]的研究结果相比较低,但与徐泽俊等[7]得出的结果相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3份大豆种质可分为4类,第Ⅰ类中脂肪含量较突出,脂肪含量大于等于21%,根据标准可视其为高油大豆品种;第Ⅱ类综合性状较突出,可作为大豆育种的优质亲本;第Ⅳ类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大于等于41.5%,根据标准可视其为高蛋白大豆。主成分分析确定了前6个性状包含了12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积贡献率为86.18%。第1主成分与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关系密切;株高与底荚高度对第2主成分的贡献最大;第3主成分与籽粒大小关系密切;第4主成分与抗倒伏有关;第5主成分与单脂肪含量关系密切;第6主成分与蛋白质含量关系密切,此分析结果与李强等[4]、徐泽俊等[7]、李炜等[8]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李强等[4]将151份大豆种质资源的14个性状简化为产量性状、生长发育、粒重脂肪和株型蛋白等4个因子。徐泽俊等[7]将黄淮海地区303份大豆的13个性状简化为生长势因子、品质因子、籽粒性状及产量因子。李炜等[8]将204份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简化为荚粒性状、产量性状和株型性状。产生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品种特点、性状选择的不同及生态环境的差异,这也说明对不同地区的大豆种质资源进行分析,有利于筛选出适合当地优质种质,可为当地培育优良大豆品种提供理论参考与数据支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