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研究

时间:2024-08-31

余 进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52)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研究

余进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52)

摘要:通过对徽州传统村落所涉及对到的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以及村落赖以生存的山水等周边环境系统等各类景观元素及其意义的分析,根据遗产保护原则,从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方法与路径。

关键词:徽州;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发展

0引言

徽州传统村落是江南山地地区汉族村落的典型代表,迄今大多保留着较为完好的各类明清时期古村落建筑群,其山川水脉与古村落交相辉映的秀丽景观,显示着独特的地域化风貌。其以突出的文化价值及厚重的传统意义,蕴藏的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成为承载徽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封建制农商文化留下的宝贵地域性民族遗产。徽州传统村落保护涉及村落的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传统民俗文化以及村落赖以生存的山体、植被、水系和农田等周边环境系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这是传统村落留给人们的思念与回忆。维护古村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前提是守住古村落自然景观生态系统以及生态文化系统活态传承的根基,因此,保护好徽州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即有利于当下传统村落保护的实践,更有利于对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1徽州传统村落景观要素

传统村落的景观风貌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风”是对社会人文取向的非物质特征概括,是反映社会风俗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貌”则是环境整体与景观构成元素的形态和空间等物质环境特征的综合表现。总的来说,传统村落的景观风貌是其所承载的乡村社会中自然景观与文化内涵的综合反映。

徽州传统村落的典型特征与景观要素十分显著,其包含了构成并串联村落的关键建筑与路网以及因势利导的水口景观等等。这显然由其所处自然与社会环境所决定。徽州地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其境内高山穿割围合形成山水环绕的山间谷地, 村落选址受到限制,地狭人稠,村落布局紧凑。除此之外,传统村落营造思想受如风水以及宗法礼制等多方因素影响,受自然条件与精神因素等共同印象,最终形成了徽州地区独有的村落景观特征。

1.1民居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特点所建设的各式布局。徽州民居是皖南地区现有传统村落中最为基本的景观元素之一,而粉墙黛瓦与封火马头墙则是建筑本身最为显著的外部形貌特征。徽州传统民居尺度较大,与外部高大山墙共同组成具有封闭性很强深深宅院,内部天井则是徽州民居的主要的采光、通风节点,此外,其所具备的排水功用,还体现了“四水归堂”、“财不外流”的居住理念[2]。 民居内部各类精美雕刻被誉为徽州三雕,除此之外,民居中所贴楹联不仅装点了居家环境,更为成亮丽的文化景观。

图1传统村落中的民居

1.2祠堂

祠堂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载体,是族权象征,[3]徽州传统村落聚族而居,村村建有宗族祠堂,建筑规模宏伟,建筑艺术精湛,形成徽州村落一道风景,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祠堂往往占据着显要位置并最为抢眼,在民居簇拥和牌坊映照下,衬托出庄严与肃穆。宗族祠堂体现了儒教文化的传统宗法精神,结合徽派建筑特色,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极强的文化特点,其艺术形式表征鲜明。作为传统村落内部重要的公共建筑,其规模较大,建筑依地形而筑,主体建筑置于殿后,从建筑平面图来看,在其中轴线上由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形式上有一定变化。

图2传统村落中的祠堂

1.3水口

徽州传统村落的水口布局依山势或山脉的走向而定,一般多落在山脉转折或清流左环右绕之处。徽州山地地区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多自西向东,故一村之水多在作为“龙脉”的山之东或东南方向流出。因此,徽州传统村落对水口的营造,乃是基于顺应自然、装点自然以及卜地测居的风水观,水口布置就水取势,用人工造景来加以调整,使景观趋于平衡与和谐,以满足世俗心理的需求。极为重视村头组景布置,以亭塔、桥廊和碑坊形成水口景观,其与村落内部建筑相依相伴。最终形成在徽州村落整体建筑格局中有“门户”和“灵魂”之誉的水口。

1.4街巷

传统徽州村落是以自然为依托的聚落,由街巷串联各个单体结构与空间形式。街巷空间是居民组织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主要分为街巷交通空间、水系空间和节点空间,[4]是徽州古村落最具魅力的空间体系。徽州传统村落街巷的自然结构反映了自然-人工-自然的拓扑关系,实现了村落内部物与物图景关系的层次串联。传统古村落街巷空间主要的社会活动功能主要有生活、交通、运输以及休憩功能,是保持私有与公共活动沟通的承载形式。因此,传统古村落街巷空间的实体环境满足了居民对村落的最基本需求,是人们建立社会关系的重要场所,透过街巷所建立起来的人与村落环境建立特殊关系,是促使人们感受社会文化历史的有效途径。

图4传统村落中的街巷

2徽州传统村落景观意向

徽州传统村落整体的环境形态体现出人对自然改造、利用、协调发展的结果。在村落的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村落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规划与布局进行了优化处理,使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紧密融合,达到与自然生态格局的融洽相处,这种有意使然的利用自然环境,创造人工环境的思想,使得徽州传统村落环境呈现出独特景观意向。

2.1自然意向

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大都处于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的环境中,客观条件决定了徽州村落的规划布局与建筑形式,呈现出背山面水的布局和结构,不但有利于阻挡冬季寒风,也有利于获得充沛的日照,也能利用水系进行出行货运以及灌溉养殖。山水相见,可以涵养水土调节气候,更为还能为村民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条件。这样的系统生态环境,还更成为景观多样性的表现特征。徽州人巧妙的借以利用优美秀丽的地理自然风貌,在村落、房屋与水口等人为构造物均从选址择基与建设上极为重视与山形水势的结合,将人、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表现出共生共存关系,使村落与房屋融入现实环境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

2.2文化意向

徽州古村落的形成以宗族组织为基础,择地建村时聚族而居,在同姓宗族中营造起一种强烈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因此,村落规划布局合乎礼仪,以宗祠为几何中心或展开布局,大小宗祠成为村落景观最为瞩目的焦点标志,祠堂的位置、规模、型制风格甚至直接影响村落形态,表现出浓郁的宗法氛围。此外,村落营建水口园林,既是风水的意识需求,又给往来者歇息提供了实际公用,而其本身又成为村落的景观标志。其次,徽州地区历来尊重文教,以文教人,以文建村,建立书院,利用建筑雕刻、楹联谚语等勉励、提醒莘莘学子读书进取、奋发向上,又从《诗经》名篇中擢取“澹淇”、“檀干”等为村名、园名。总之,能使村中民众耳濡目染中感受到人文气息。

3徽州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原则

徽州传统村落主要是明清时期皖南山地地区地域性文化的代表,是当时徽州地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繁荣昌盛时期的主要载体与标志。承载着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定信息,承载着社会生活进程演变的历史信息。而传统村落景观作为人为改造自然的最终物化成果,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对于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而言,由于其具有物质形态,因此,其实质在于维持原真性与整体性,保护好村落内部的原有建筑形式,原有规划格局以及整体环境,同时维持古村落文化生态面貌,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对传统对尊重,又是文明程度表现。

目前,一般而言,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原则遵循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即保护历史遗产的真实性;保护建筑风貌与空间格局的完整性;保持传统社会生活的延续性。特别对于保护构成古村落景观环境各要素而言,具体原则包括:

谨慎修复、整旧如故原则:《威尼斯宪章》提出了目前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威尼斯宪章》奠定了原真性对国际现代遗产保护的意义,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威尼斯宪章》本身正是对原真性的保护遗产最好的诠释。[5]

保护自然与历史环境原则:由于传统村落各景观要素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而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文化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涉及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水体及各种空间构造物特征均要加以保护。

动态保护的原则:传统村落是流传至今且仍以居住、生产为主要功能的村落,以古村落与周边空间为统一的实体环境,在规划保护物质实体环境等各种景观要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维持村落社会生产关系的稳定与居民生活秩序,在保持传统村落自然空间特征与其所代表的文化传统的同时,提高与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水平,在动态变化中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4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

4.1保护传统村落组成环境

传统村落的保护不能仅仅保护构成元素本身,其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和固有文化价值是配合以周边自然环境,因此,对考虑到整体协调性、统一性,对自然环境也应一并加以保护。这样才能防止大量历史信息以及其独特美感的损失。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及其周边环境,是延续融合了二者的空间尺度与空间特征,延续了空间场所与历史实物的关系,充分体现了环境、空间以及人这三者之间的整体共存关系。通过整体保护,不但有利于维护传统村落的自然景观特征,更有利于传统村落的人文景观特征,对于其所共同构成的历史、科学、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在保护好区域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

4.2保护与开发并重

保护是为了留下“乡愁”,而开发则生活需求。保护乡土文化,改善民众生活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对传统村落进行合理利用是实现传统村落再生,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传统村落利用一方面有助于实现其资源价值,为自身保护提供可靠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通过其自然与人文环境价值满足公众精神需求。具体做法则是保护与复原传统村落原有风貌,对构成景观元素的构筑物、自然环境及一切相关因素进行修缮与调整,使传统村落在历史环境保存与现代生活需求之间能够达到均衡状态,改善和提高传统村落的自然与人文价值。对传统村落而言,合理利用本身就是一种保护措施,对构成传统村落的民居、祠堂、水口以及周边环境等景观要素保护不但有利于保护即有风貌,维护传统,由有助于古村落的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村落保护与开发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辨证统一的关系,其共同作用于传统村落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4.3保护与管理制度

首先,由政府进行委托专业人士进行传统村落文化内涵的调查研究,分析保护利用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明确保护目标与原则,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其次由政府相关部门根据调查分析结果,通过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的配置,进行落实操作,保护好传统村落风貌和整体格局。再次,平衡传统村落中人们的经济需求与保护现状之间的矛盾,既要约束无序的建设冲动,防止破坏传统村落空间布局,自然环境与历史风貌等,同时也要分配相应的资金提高生活水平。将保护与管理密切结合,以提高村民保护传统村落,热爱文化遗产的意识。

5结语

总之,通过对徽州传统村落中景观要素分析,了解其对于传统村落价值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对其保护与发展而言,受传统村落历史风貌与现代需求矛盾的影响,在保护过程中求发展,在发展过程中求保护,将传统村落各方所需利益进行考虑,有条件实现均衡发展。对徽州传统村落而言,保持“原生态”风貌,才能使人们更加真实感受自然,感知历史,并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勘平.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N].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23日12版.

2孔祥锋. 论徽州乡土景观[J]. 现代园林, 2007(3):1~3.

3方春生. 徽州古祠堂的文化解读[J]. 黄山学院学报,2010(12):10-15.

4周振兴. 明清徽州民居街巷空间的保护与传承[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The Venice Chart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C]. Venice,1964.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Landscape Preservation

YU Jin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 230052)

Abstract: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analyzing th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village of Huizhou including landscape elements,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space form,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village,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Huizhou area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Landscape; Preservation;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余进(1958-),男,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创作。

DOI:10.11921/j.issn.2095-8382.20150617

中图分类号:TU41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382(2015)06-083-04

收稿日期:2015-06-01

基金项目:安徽建筑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K0266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