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吴运法, 杨 亚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合肥230601)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改革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稳步前进。不仅城市的主要功能在发生改变,而且由此带来了城市功能结构的深刻变化。城市功能重心的转移使得老城区的更新问题日益凸显。本文提到的空间再生理念旨在恢复旧有城区的空间活力,解决功能衰退问题。主要强调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改善旧城区功能空间,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品质,而非简单粗暴的推倒重建。其二,旨在重塑原有的物质空间环境,重视并传递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依托空间句法,使得空间再生理念得到更科学、更全方面的诠释。据此,空间再生理念在充分尊重已有城市物质空间的基础之上,有效的延续城市传统空间肌理,并对老旧城区进行科学合理的结构优化[1];通过利用空间句法软件,考量区域空间的可达性及与周围街区、道路等的关系,并整合其区域布局,进行深度且合理的分析,更加强调并赋予其符合时代的意义,让人们重新使用它,并通过适度地使用达到保存建筑、空间与历史记忆的效果[2]。
宁国河沥溪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宁国市东郊,素有“小小宁国县,大大河沥溪”的美誉。宁国自古交通发达,徽宁古道可直达徽州府,与徽泾、徽婺等八条古道相接,属通衢要塞之地。东汉建安13年宁国立县,取“邦宁国泰”之意;明嘉靖元年(1522),河沥溪桥建成,横跨东津河东西,为进入集市的咽喉,后被用做公路桥;自明代开始,河沥溪即为宁国商贸与文化重镇;明代中叶,河沥溪街市,清道光年间设河沥溪镇,民国时期先后称同善镇、东津镇、河沥溪镇。;民国年间,河沥溪老街大小商铺数量近百,业态种类一应俱全,街区发展达到顶峰,直至1997年3月宁国撤县设市,迎来新的机遇,也为河沥溪老街的带来新的生机。老街的繁华在历史上几经更迭,是宁国和历史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在宁国城市发展进程中,河沥溪老街虽为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街区,由于历史悠久,疏于修缮等诸多原因,街区状态进入低谷,曾一度成为城市的痼疾。故对东津河以东河沥溪老街的改造更新势在必行。河沥溪老街位于宁国市,东津河侧,老虎山一带,街区范围西跨东津河,北临S104公路和河沥溪路,东南依S215公路,西南接原S104公路,地势北低南高。历史街区保护概念规划面积为238公顷,老街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为34公顷,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河沥溪老街区与市区以东津河为界,东西两部分在空间肌理,用地性质以及建筑风貌方面有较大差异,河道以西以居住、商业、公共服务设施及道路广场用地性质为主,河道以东除此之外,还包括宗教服务设施用地、文物古迹用地、社会福利设施用地等,其中的文物古迹用地与其他区域相比,建筑质量明显较差,且在公共服务设施、供水供电、消防等诸多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对河沥溪街区核心保护区内空间改造的句法分析中轴线图的得出,是以街区的空间肌理与空间结构关系为基础(图1),以最简化和合理的形式,用线条概括街区空间。
(1)街区现状整合度
河沥溪历史街区的空间句法轴线图显示(图2)的结论为,以原S104道路为界线,道路以东的街区全局整合度不高,且数值分布范围小;道路以西的老街核心保护区范围内的街区全局整合度较高,与东津路以北区域的空间整合度接近。根据空间句法理论对城市空间的解析,城市空间不仅映射各类行为活动对人的运动轨迹及共同在场的需求[3],同时也塑造着人的运动轨迹及共同在场模式。故河沥溪历史街区在S104道路以东部分的低整合度和道路以西的高整合度与其东部的居住区功能和西部的商业功能要求一致,因此河沥溪街区核心区的在现有功能布局较合理。
(2)街区现状深度值
通过河沥溪历史街区的空间句法轴线图,得出街区的全局深度值(图4)和平均深度值以及参与计算的街道数目,计算后结果显示,河沥溪街区的平均深度值(mean depth)为9.6402高于平均值9.5854,因此说明河沥溪历史街区内部的便捷度不高。由数据反馈到笔者现场调研的情况看,致使街区内部便捷度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路网设置、道路宽度与道路接驳不合理之余,街区内部居民的行为活动是另一重要影响因素。由于街区历史久远,现行的建筑规范很难有效规范,违法搭建现象普遍存在,致使沿路界面凹凸曲折,参差不齐,使原本就狭窄街巷的通行效率更加低下。
(3)街区现状智能度
空间句法中对智能度的评价是通过局部和整体的相关性计算而来。通过河沥溪历史街区的空间句法散点图(图3),对街区的全局集成度(integration[HH])和局部集成度(integration[HH]R3)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拟合度为0.46(0.46<0.5),相关系数0.68。空间句法理论中,两个变量通过线性关系得到的一元一次函数(y=kx+b),如图的直线用来预测散步点的关系,R平方表示散点与直线之间的拟合关系,R平方值越高越准确[4],其中:R平方值<0.5为两变量不相关,R平方>0.5为两变量相关,当R平方>0.7时,认为两变量之间显著相关[5-6]。故河沥溪历史街区现状智能度较低,说明街区局部空间与周边街区空间不统一。这点反应在现场调研中的现象为街区内部空间与外围空间连续性较弱,联系不紧密,空间断层现象感受明显。
通过对河沥溪历史街区的调研以及Depthmap软件和空间句法原理对街区空间分析,发现在街区空间功能结构方面存在问题,笔者拟从功能结构提升、社区活力营造和居住环境改善三个方面体现河沥溪历史街区的空间再生策略,在此三方面对街区进行调整之时,更应该充分利用河沥溪现有物质空间资源。
(1)功能结构提升
反观宁国市对河沥溪街区的改造,不仅保护了宁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根基,更是有效的保存了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与文化脉络。在尊重传统的历史空间的基础之上,维护现有的城市肌理,深入了解历史街区传统的历史特色,针对传统文化,挖掘内在发展潜力,而非盲目的推倒重建,此举具有相当深远而积极的意义[5]。
目前在原S104道路东西两侧的河沥溪历史街区整体功能空间布局基本理,但街区功能特色稍弱,在对街区空间进行再生改造设计之时,应建立在原有街区物质空间资源的基础之上,还需对街区内的产业和设施进行合理配置,以此来提升河沥溪街区整体产业服务功能,河沥溪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内散布较多处文物古迹,在现状看来,去除因年久失修导致古迹衰落的原因之外,散布的古建与道路系统缺少联系,古建空间点在街区内部的位置深度值较大,可达性低也是很大的原因。通过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对河沥溪历史街区外部道路空间的整合度分析,提出对街区的功能结构提升主要表现在对街区道路结构的调整,旨在降低原S104道路以东街区道路整合度,增加道路以西历史街区核心保护区范围的街道整合度,具体为增加河沿街、正街、保家巷、滨水街、小溪口和卫国巷整合度值,降低路东的道路整合度值,在此基础上也着重考虑古建单体与道路系统的关系,在提升街区的功能结构的同时也增强街区的观光游览性。
(2)居住环境改善
通过分析河沥溪街区,笔者认为,城市在其建设发展当中会逐渐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肌理与脉络,如城市中建筑的组合关系与体型对比,以及传统街巷空间尺度的独特性,这些要素在城市再生理念所指导的规划设计中应着重深入与充分保留[7],尤其是在河沥溪核心保护区,在分析街区现状街道空间整合度发现,聚集和整合度最高的街道与现状街区的几条骨架街道相符合,功能定位准确,故在居住环境改善中着重彰显街区的文化内涵、环境品质和休闲空间的增加。
在对延续街区空间尺度的方面,空间句法是通过调整轴线模型的线性密度,具体为轴线图的路网密度的加大。故沿东津河东岸增设河沿街,以体现街区的水运文化,并沿河岸设置滨水步道,点缀主题景观雕塑,重现水运码头的繁华;滨水街沿东津河支流布局,具有较强的亲水性,宜设置休闲或观景的滨水空间;其他主要干道予以保留。正街的主题为古邑商道,恢复明清时期的商业格局,唤醒人们对正街的记忆;保家巷以传承徽文化为主要理念;小溪口以茶文化为依托;卫国巷和保家巷是以卫国巷为基础,再现老街居民生活场景,重拾昔日记忆,并依托该区域内的胡家大屋、朱家大屋、凤家大院、任新民故居等,打造原生态的生活体验。
(3)街区活力营造
河沥溪街区核心保护区是保护工作开展的核心范围,通过一段时间对核心街区的走访入户调查,除少数为文物保护建筑外,街区内房屋性质多为居住性质,且弱势群体人数较多,在老街的街区活力营造中,在注重再生空间的同时也要注重原有空间氛围与人气的维护。
打造街区的活力在利用空间句法原理并反应在轴线模型上表现为,对轴线模型深度值的调整,将深度值降低,提高内部空间的便捷度与可达性,可以通过改善原有街区支路密度大、尽端路多、搭建违章建筑侵占道路等情况所引起街区内部空间便捷度低的状况[8]。同时,反应在整合度值上,则是对街区路网的调整从而影响路网原本的各条道路聚合度分布情况,能够引导人们在街区内部的交往活动,提供较好的活力空间营造方向的引导。此外,提高街区的智能度,增加街区整体出入人流,增加街区居民内部流动。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街区活力。
根据已有方案,为延续河沥溪街区肌理和空间尺度、提升河街区功能、营造空间活力,提出关于保护性开发河沥溪街区的建议,在恢复古镇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开发古镇的商业功能和旅游价值,从而实现古镇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修复改造后的保护区,应该达到古镇风貌强化,环境景观美化、居住功能优化的效果。首先,应恢复河沥溪街区格局,疏通路网结构,譬如对住户擅自搭建的附属物、街巷道路上的障碍物等与整体风貌不协调的构建物进行清理拆除,基于原本空间物质资源是创造再生空间的立足之本。其次,从规划的角度,对街区的功能和交通组织结合公共设施做出适当调整,限制建筑高度、容积率和密度,为节约用地资源,在满足居民居住功能的前提下鼓励土地功能混合,满足商业需求。再次,根据城市功能和居家生活的需要,改善提高街区外部空间环境,规划小型公共休闲场地生活绿地,统筹规划和建设风格协调的周边环境,重点打造东津河两岸古朴优美的滨水景观、整修保护区南面界线小河的堤岸及河道。另外,需对街区内部交通进行疏导,拆除搭建侵占道路的建筑,满足消防需求,控制过境交通。最后,在公共设施方面,保护区内水、电、通讯、排污等管线,统筹规划设计和施工,做到一步到位,防止造成二次破坏。规划提出两个方案:
(1)方案一
具体做法是(图5~8):①沿东津河东岸打造滨水休闲街;② 在核心保护区南部边界小水系沿岸设滨水街;③拓宽保家巷并继续向北打通与东津路相接驳;④连接街区南部新设滨水街和卫国巷平行街道;⑤在核心街区北部东津路与S104道路交接处设步行入口并与正街Z字型连通。在这个方案中,滨水街—保家巷—正街形成的“工”字形道路是老街核心区主要消防及疏散通道。
(2)方案二
具体做法是(图9~12):①疏通沿东津河沿岸道路;②疏通核心保护区南部边界沿岸道路;③新开道路穿越卫国巷和与卫国巷平行街巷与正街相交,形成“田”字形格局;④开通新道连接小溪口与东津河沿岸新道;⑤疏通新道连接正街与保家巷。
两方案都疏通了东津河沿岸道路和保护区南部边界道路,增大了核心街区路网覆盖面。扩大的好处有:一是发生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为主要的消防通道和避难场所。二是增加滨水沿岸景观和休闲场所,提高了老街区的居民生活品质。
模拟修改后方案得出句法分析结果,通过对比改造前后的数据(表1),河沥溪街区改造后的全局深度值明显降低,与平均深度值均低于平均值,街区便捷度与可达性显著提高。在智能度数据上,改造后的方案街区拟合度与相关系数均比原街区有大幅度提高,改造后的街区空间结构对于提高街区的流通性是更有利的[9]。另外,两个方案的共同之处都是不同程度对滨水空间的挖掘打造,而滨水空间对提升河沥溪老街区的城市功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再生空间的角度出发,河沥溪滨水空间的恢复有三方面的作用:(1)滨水道路的设置不论在提高街区道路网覆盖率从而提高街区空间可达性还是增强消防作用都有较大效果;(2)利用街区原本的物质空间资源,打造滨水休闲空间,对打造街区形象,提升河沥溪居民生活品质都有重要作用;(3)滨水空间与横跨东津河河沥溪古桥相呼应,重塑河沥溪的水运码头文化,唤起了宁国人的记忆,同样也是宁国文化宣传的窗口。
表1 方案前后各街巷空间句法参量值对比
对比河沥溪街区改造前后路网轴线模型句法分析的参量结果发现,方案一与方案二均提高了街区全局整合度,降低了平均深度值,在智能度方面页有明显的提高(表一)。这表明,方案一与方案二所给出的街道再生街巷空间比河沥溪街区现状的结构功能更加合理,提高了街区内部的可达性和便捷度,街区内部与边缘处空间更加均衡统一。故两个改造方案均可行,对改善河沥溪街区目前的现状空间在结构功能方面的问题都是极为有利的。
如果进一步对比方案一与方案二街道的各项数据,发现方案一的各项参量值均优于方案二。在全局整合度值和智能度上提升的幅度大于方案二,在街区平均深度值的降低幅度也大于方案二,因此,方案一对街区再生空间的设计优于方案二。
本文将空间句法理论运用在对河沥溪历史街区再生空间方案设计和评价中,结果证明,通过depthmap软件对街区轴线模型模拟出来的几个参量结果能形象地表征和考察河沥溪街区的再生空间。同时,如果将空间句法理论作为评价空间改造方案的工具,所呈现出来的结果较为直观,为方案的评价和比较提供了较客观的方式。空间句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形态分析方法在多领域都取得了成功,国外在建筑规划行业也有较多应用,例如建筑设计、开放式公共空间设计、商业零售业设施规划、住区规划和交通规划,甚至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评估等多个方面都取得较为成功的实践,但在国内将空间句法理论应用与实践的案例却很少见。本文将此理论与历史街区的再生空间设计相结合,在定量化评价历史街区再生空间方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和思路[10]。但是空间句法的局限性也很大,不能评价再生空间模式的经济效应,当然,城市建设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存在于方方面面,不可能也没办法通过一种技术手段彻底解决,但是,就空间句法在分析解决空间结构与功能方面的问题上,还是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1 刘英姿,宗跃光.基于空间句法视角的南京城市广场空间探讨[J].规划师,2010(2);22-27.
2 戴林琳,盖士杰.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再生[J].华中建筑,2009(5);173-177.
3 王洁晶,汪芳,刘锐.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形态对比研究[J].规划师,2012(6);96-101.
4 佘高红,吕斌.转型期小城市旧城可持续再生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8(2);16-21.
5 吕斌.南锣鼓巷基于社区的可持续再生实践——种旧城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的模式[J].北京规划建设,2012(6);16-22.
6 段进,比尔.希列尔.空间句法与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7 杨滔,数字城市与空间句法;一种数字化规划设计途径[J].规划师,2012(4);24-29.
8 李江,郭庆胜.基于句法分析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3(2);69-73.
9 王涛.基于空间句法的青岛老城区空间结构研究[J].浙江建筑,2011(6);13-16.
10 吕斌.转型期中国城市空间可持续再生的课题与途径[J].资源产业,2005(6);62-6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