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90后大学生对法国人刻板印象实证研究

时间:2024-08-31

王一安,麻晓淼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90后大学生对法国人刻板印象实证研究

王一安,麻晓淼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国内外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传播学等方向。在国内,针对某一具体国家或国民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仍留有大量的空白。文章通过实证调查中国90后大学生,考察他们对法国人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全球化传播背景下,中国年轻人对西方世界的印象更全面客观,而性别和学科差异似是影响大学生刻板印象的重要个体因素。

关键词:刻板印象;跨文化传播学;90后大学生;法国人

“刻板印象(stereotype)”一词是由Lippmann在其1922年所著的《公众舆论》中首次明确提出的概念[1]16。一般来说,刻板印象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类似特征概括地反映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并被不断类型化、模式化,最终成为人们心理的文化图式,这种信息认知的图式化也就产生了刻板印象。在现实生活中,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它正影响着人们认知的方方面面,尤其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下,如何避免负面刻板印象的影响,对实现成功的交际意义重大。近代以来,中国人对法国及其国民存在着正面的刻板印象认知,并将其贴上了“浪漫”与“时尚”的标签。那么,在跨文化传播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90后大学生这个高度活跃的群体,是否对法国人也存在着“浪漫与时尚”的刻板印象认知?如果不是,他们对法国人究竟持有什么样的刻板印象?这是本文需要讨论和验证的内容。

一、国内外刻板印象研究现状

刻板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现象,不同学科的学者做出不同的解读。目前,国内外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传播等领域。

在国外,社会心理学奠定了刻板印象的研究基础。社会心理学对刻板印象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大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社会文化学派、社会冲突学派和社会认知学派,主要从人际和群际两个水平解释了刻板印象的来源及成因。社会心理学对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起始于1933年Katz和Bra1y所做的种族刻板印象与文化图式研究[2],到目前为止已有8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心理学的刻板印象研究才真正步入高潮,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刻板印象的内容、来源及其改变,如Fishman的研究提出,个体内因素(如兴趣、爱好)和外因素(如事件的发展、新信息的出现、交际方式的改变)均能够引起刻板印象的转变[3]。在随后的七十年代,社会心理学的刻板印象研究又陷入了低潮时期。自八十年代起,社会心理学对刻板印象研究的焦点开始转至“身份认同”,其研究范畴也开始拓宽到性别刻板印象与职业刻板印象等方面上。1995年Greenwa1d和Banaji提出“内隐刻板印象”[4]的概念后,刻板印象开始明确地被当作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现象,而对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也日渐增多。Vorauer、Main和O'Conne11以加拿大人为被试,比较了元刻板印象(个体认为加拿大土著人对白人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他人刻板印象(个体对加拿大土著人所持有的刻板印象)和自我刻板印象(个体对加拿大白人所持有的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元刻板印象与他人刻板印象之间并无多大的关联;元刻板印象较自我刻板印象更加消极[5]。Rut1and的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年龄大于10岁的孩子才会产生自我刻板印象认知和组内支持意识[6]。

刻板印象研究在社会心理学方向得到一定发展后,开始迅速转向其他学科,特别是在九十年代后。与社会心理学方向不同,跨文化传播方向的学者们更多从社会文化和传播的角度,对刻板印象的获得模型及传递类型做了大量的研究。Sco11on夫妇指出,一个人实际上从婴儿时期便开启了文化学习过程,即社会化[7],社会化的一大特征是人们学会区别对待内群体和外群体,于是,内群体的差异被忽略,而外群体的差异被定型化、刻板化。Lustig和Cassotta的研究反映,在群体一致性程度高的文化群体里,从众心理是形成刻板印象的重要原因;在群体一致性程度较低的文化群体里,从众心理与刻板印象的关系相对松弛些[8]。Lippmann强调,大众传播对于一个社会刻板印象的形成、维持和改变上具有明显效应[1]153-163。Gerbner的“培养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对于社会主流观点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的作用[9]。Gumpert和Cathcart也认为,媒体对于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0]。Gudykunst和Kim曾提到,媒体中有关非欧洲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形象的描述都是消极、否定的,与事实不相符合[11],然而它们却以娱乐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深入人心的群体刻板印象。

另外,刻板印象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也是该方向的研究重点,学者们普遍认为刻板印象具有双重影响。在消极方面,Ga11ois和Ca11an特别指出,我们是在与“头脑中有关群体的刻板印象”进行交际,而不是真正的个人[12]。Samovar、Porter和Jain也表明,种族偏见是指向某一概念化或类型化群体的态度,而并非指向某一具体的个人[13]。所以,在与外群体的跨文化交际中,存在刻板印象的交际一方,就会选择性地认识对方,静止地将他们视为某个群体成员,而非具体、有差别的个人。而在积极方面,Dodd谈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操作因素、认知因素[14]。作为认知因素之一的刻板印象,能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心理预期与行为导向作用。唐日静在其研究中提到:Berger认为,由于交际情境中存在着模糊性,就容易导致交际者因无法预期对方心理和行为继而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而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交际者减少交际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升他们交际的自信心,实现成功交际之目的[15]。

相比国外,国内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起步较晚,起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但进入本世纪后才有了较好的发展,且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心理学方向。2000年,王沛的博士论文《刻板印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出版,成为大陆第一部系统论述刻板印象的文献[16]。之后,随着刻板印象理论的不断介绍,国内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也逐渐丰富起来,许多有关性别刻板印象和媒介刻板印象的文献开始出现,诸如姜晓琳等就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做了探讨[17];姚福以“儿子闯祸父受过”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大众媒体时代的媒介刻板印象[18];张恒军对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进行了分类与特点分析,并对其形成的深层原因做了解释[19]。此外,国内亦有少量跨文化传播方向的刻板印象研究学术论文,比如孙利对武汉青少年对十个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20];吴佳从认知、渠道、社会情境三方面对上海大学生的法国刻板印象内容、来源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总结[21]。

国外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有着扎实的基础,并在研究对象、层次、角度和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尽管如此,仍存在着许多有待发展的空间:第一,传播学方向过分关注媒介的作用,偏离了对受众主体的研究;第二,对于刻板印象的跨学科研究还不够全面,仍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第三,国外的研究往往集中反映西方国家主流文化对少数裔的刻板印象,而缺乏东方文化对西方主流族群的相关研究,这在全球化中国崛起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国内,刻板印象的研究基础较薄弱:第一,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文献分析法,少数采用结合实地调查法;第二,研究层次较少,现存文献大多停留在刻板印象内容及其一致性的研究上,缺乏对刻板印象方向、强度等研究;第三,研究角度不够宽泛,大量的研究主要是从性别刻板印象和媒介刻板印象的角度,而关于国家或国民刻板印象的研究却很少[22]。

因此,本文以中国90后大学生为研究本位,通过实证调查其对法国人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探寻、总结出其中的刻板印象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二、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问题

近代以来,中国人对法国及其国民形成的刻板印象,主要包括了“浪漫”与“时尚”,甚至多了一些“乌托邦”式的追崇,那么大学生是否也同样地保留了这些刻板印象,或者他们又有哪些其他不一样的刻板印象;其次,考虑到以往的研究对受众主体研究的不足,本次调查设置问题如下:

1.大学生对法国人持有什么样的刻板印象?

2.个体因素是否能够引起大学生对法国人刻板印象的变化?

(二)调查对象

为控制年龄变量,所有的调查对象均是中国高校在读90后大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在对107个大学生进行预调查后,正式调查了来自全国23个地区的514个大学生,不同性别和学科的大学生个数比例近似1∶1,其中有效问卷为470份,占91.4%。样本的具体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刻板印象主要由几个要素构成,即方向、强度、一致性和内容等[23]。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很多,但最直接的测量方法主要有:自由反应法、典型特质指定法和简单百分比法。因此,本次调查也从这些方面入手,并结合预调查与正式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

1.预调查

预调查采用“自由反应法”,让调查对象写出1-3个关于法国人人格特质的形容词。

通过预调查,收集到了143个用来描述法国人的形容词,包括褒义词和贬义词,但总体

上褒义词远多于贬义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形容词不仅包括了“浪漫的”和“时尚的”,还包括了诸如“有品位的”、“优雅的”、“想象力丰富的”等词。经同义词合并后,共得到47个,结果发现这些词基本与Aaker品牌个性维度量表“五维度”中的“纯真”、“刺激”、“称职”和“教养”四个维度内容相关[24]。该量表是根据西方人格理论的“大五”模型发展而来的,并以个性心理学维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可以用来测量调查对象的人格特质。

2.正式调查

借鉴Aaker四个维度内容分组,将预调查得到的词的内容进行维度分组,并分别命名为“纯真”、“前卫”、“称职”和“教养”。最终,此次正式问卷调查的每个维度下分别选取了5个描述频数相对较大的褒义形容词和5个描述频数相对较大的贬义形容词(表3),最后将这些词混合分布,以防先入为主的现象发生。正式调查问卷借鉴“简单百分比法”,采用七级李克特量表的形式,由数字-3至+3组成,-3表示反对程度最高,+3表示赞同程度最高,0表示中立或印象模糊,让调查对象对每一个词进行评价。

三、结果与讨论

(一)大学生对法国人的刻板印象

1.“四维度”的信度分析

表2 “四维度”的信度分析

信度的高低反映了测量相关变量上是否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本调查采用Cronbach'sα来检验问卷各维度的信度。α越大,表示该维度的各个题项的相关性越大,即内部一致性程度越高。一般来说,α值大于0.7为高信度,经计算,四个维度的α值均大于0.8(表2),说明问卷各维度的可靠性非常好。

2.大学生对法国人的刻板印象

在预调查收集到的大学生对法国人的143个描述性形容词中,褒义词远远多于贬义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到正式调查中,大学生总体对法国人的评价。对正式调查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各维度变量均呈现出非正态性分布。因此,通过计算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达方式为中位数(第一四分位数,第三四分位数),来判断大学生对四维度的评价情况。在正式调查中,“纯真”、“刺激”、“称职”、“教养”四个维度下共包含了20个褒义形容词和20个贬义形容词。大学生对这20个褒义词评价的中位值均大于或等于0,而对20个贬义词评价的中位值均小于或等于0(表3),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对法国人存在着正面的刻板印象。此外,大学生对20个褒义词的赞同率和对20个贬义词的反对率之和为0.54,远大于他们20个褒义词的反对率和个贬义词的赞同率之和,即0.08。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对法国人存在某些消极、负面的印象,但这并不能影响到他们整体对法国人的评价,也就是说,大学生总体上对法国人不存在负面的刻板印象。

表3 “四维度”变量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

A11port指出,刻板印象合理化和合法化的功能要超过它反映群体特质的功能[25],即刻板印象从来都不是中立的。那么,大学生对于法国人刻板印象词汇的中位值也不应该是数值0(代表中立)。由表3可知,大学生对法国人的正面刻板印象主要集中在“教养”和“前卫”两个维度上,其中评价强度最高的三个形容词是“浪漫的(+2)”、“时尚的(+2)”与“有品位的(+2)”,这一结果与预调查中所取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大学生对于法国人的描述集中在一系列固定的形容词上,这些词按描述频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浪漫的”、“时尚的”、“有品位的”、“优雅的”、“想象丰富的”、“开放的”、“自信独立的”等。另外,在“称职”维度上,大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词是“无知的(-1)”、“智慧的(+1)”、“有技术的(+1)”。在“纯真”维度上,大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词是“正直的(+1)”。由此看来,在预调查得到的四维度在正式调查中,只有“教养”和“前卫”两个维度上得到了较好的验证,而其他两个维度则没有,这是因为这些维度印象在大学生总体中的认知一致性较差。所以,在大学生对法国人的印象中,那些较为一致性的内容成为了他们共有的刻板印象。但国内也有研究,诸如魏一平的硕士论文认为,中立印象或模糊印象亦是一种特殊的刻板印象[26]。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总体对于“纯真”和“称职”维度存在着中立的或模糊的刻板印象,也就是说,他们对于这些印象内容较为一致的态度是中立的。

再从四分位数间距来看,在大学生对法国人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内容(不考虑中立的或模糊的刻板印象)中,“时尚的”、“优雅的”、“有品位的”这三个词汇的间距值最小,说明它们的离散程度最小,即内部一致性程度最高。结合以上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对法国人的刻板印象中,最为深刻,又最为一致的内容应是“品位”与“时尚”。综上,大学生对法国人所形刻板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多元的,并非仅有“浪漫”与“时尚”,法国人基本上可以被他们描述成一个“极富教养,颇为前卫,比较机智、能干”的群体。

(二)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分析

Schoo1er对美国消费者进行调研后发现,消费者对原产地的刻板印象受个体性别、年龄、肤色、种族等人类统计学因素的影响[27]。因此,大学生对法国人的刻板印象也有可能受到这些个体因素的影响,因为不同性别、学科和性格的大学生可能存在着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和认知加工模式等差异。那么,这就需要对样本的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我们首先选取了刻板印象词汇“浪漫”的样本数据,根据不同的性别、学科和性格,对其进行差异性检测。

表4 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

因样本数据不呈现正态分布,因此,对其进行了非参数检验。通过Mann-Whitney U检验(表4),性别因素对于这一刻板印象影响的p值为0.000,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拒绝零假设,故大学生的刻板印象词汇“浪漫”在性别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学科因素对于这一刻板印象强度影响的p值为0.002,也远小于显著性水平0.01,拒绝零假设,故大学生的刻板印象词汇“浪漫”在学科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

为了考证性格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到大学生对法国人刻板印象的认知,对样本数据进行了Kruska1 Wa11is检验(表5)后,得到p值为0.177,没有达到最小值0.01,所以是不显著的,接受零假设。因此,大学生的刻板印象词汇“浪漫”在性格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5 Kruska1Wa11is非参数检验

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其他刻板印象词汇一一进行检验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刻板印象词汇在性格水平上均不产生显著差异,而几乎所有的刻板印象词汇在性别与学科水平上均能够产生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在多维度、多元化认知下,性格不是影响大学生对于法国人刻板印象的因素,性别和学科是影响刻大学生对于法国人刻板印象的因素,因而验证了个体因素比较能够引起大学生对法国人刻板印象的变化。

四、结语

研究发现,就法国人而言,大学生普遍对他们存在着类似于“乌托邦”式的正面刻板印象,在这些正面的刻板印象中,仍然主要包括了“浪漫”与“时尚”,这一现象表明,中国人对法国及其国民所形成的刻板印象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没有因时代与受众的不同而发生质的改变。

大学生对法国人所形成的正面刻板印象是多维度、多元化的,而并非像“浪漫”与“时尚”这样简单,而是由一系列的特点组成,这些特点组成了他们对法国人的总体印象,这说明随着时代和受众的变化,中国年轻人对法国人的看法更加具体全面,从点到面进行延展。

在以往的研究中,传播学方向过分关注大众传播对于刻板印象的塑造作用,容易忽视受众主体在刻板印象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不论刻板印象的形成受多少外在因素的影响,其最终归宿点和落脚点依然是认知主体。本调查研究得出,在多维度、多元化刻板印象内容下,受众个体的差异能够引起刻板印象的改变。因此,本文认为,刻板印象的研究不能离开针对受众的研究,两者之间几乎存在着相生相伴的关系。

刻板印象的研究是一个极其庞杂的过程,因其涉及到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传播学等诸多学科。在跨文化传播的驱动下,刻板印象的跨学科性研究随之应运而生。在跨学科下研究刻板印象,是刻板印象领域学术研究的重要推进,也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本文仅仅是对刻板印象研究的一次初次尝试,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探索大学生对法国人刻板印象的来源以及这些刻板印象对大学生中法跨文化交际的影响等问题。

参考文献

[1]Lippmann W.Pub1ic Opinion[M].NY:Harcourt Brace,1922.

[2]Katz D,K W Bra1y.Racia1 stereotypes in one hundred co11ege students[J].Journa1of Abnorma1and Socia1Psycho1ogy,1933(28):280-290.

[3]Fishman J.An examination of the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socia1 stereotyping[J].Journa1of Socia1Psycho1ogy,1956(43):27-64.

[4]Greenwa1d A G,M R Banaji.Imp1icit socia1 cognition:Attitudes,se1f-esteem,and stereotypes[J].Psycho1ogica1Review,1995(102):4-27.

[5]Vorauer JD,K JMain,G B O'Conne11.How do individua1s expect to be viewed by members of 1ower status groups?Content and imp1ications ofmeta-stereotypes[J].Journa1of Persona1ity and Socia1Psycho1ogy,1998(75):917-937.

[6]Rut1and A.The deve1opment of nationa1prejudice,in-group favoritism,and se1f-stereotypes in British chi1dren[J].British Journa1of Socia1Psycho1ogy,1999(38):55-70.

[7]Sco11on R,S W Sco11on.Intercu1tura1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61.

[8]Lustig M W,L L Cassotta.Comparing group communication across cu1tures:Leadership,conformity,and discussion processes[C]//R S Cathcart,L A Samovar.Sma11 Group Communication.IA:Wm C Brown Pub1ishers,1992:205-213.

[9]Gerbner G.Toward“cu1tura1 indicators”:The ana1ysis ofmassmediated pub1ic message systems[J].AV Communication Review,1969(17):137-148.

[10]Gumpert G,R Cathcart.Media stereotyping:Images of the foreigner[C]//L A Samovar,R E Porter.Intercu1tura1Communication:A Reader.CA:Wadsworth Pub1ishing Company,1982:248-253.

[11]GudykunstW B,Y Y Kim.Communicatingwith Strangers:An Approach to Intercu1tura1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2007:127-135.

[12]Ga11ois C,V JCa11an.Communication and Cu1ture:A Guide for Practice[M].NY:John Wi1ey&Sons Inc,1997:90-100.

[13]Samovar L A,P E Porter,N C Jain.Understanding Intercu1tura1Communication[M].CA:Wadsworth Pub1ishing Company,1981:160-175.

[14]Dodd C H.Dynamics of Intercu1tura1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6:96-99.

[15]唐日静.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积极影响[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4):154-156.

[16]王沛.刻板印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0.

[17]姜晓琳,王鹏,王美芳.大学生性别、性别角色与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66-368.

[18]姚福.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刻板印象”分析——从“儿子闯祸父受过”说起[J].人民论坛,2011(34):110-111.

[19]张恒军.当代传媒中女性刻板印象批评[J].新闻界,2012(1):50-53.

[20]孙利.青少年对若干国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21]吴佳.上海大学生对法国的刻板印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22]麻晓淼,王一安.多学科视阈下的刻板印象研究[J].语文学刊,2014(21):71-73.

[23]连淑芳.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4]Aaker J.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1ity[J].Journa1of Marketing Research,1997(34):347-362.

[25]A11port GW.The Nature of Prejudice[M].MA:Addison-Wes1ey,1954:39.

[26]魏一平.中国大学生及其父辈对日刻板印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7]Schoo1er R D.Bias phenomena attendant to themarketing of foreign foods in the US[J].Journa1of Internationa1Business Studies,1971(1):77-81.

An Em pirical Study on Chinese Post-90s’College Students’Stereotypes toward the French

WANG Yi-an,MA Xiao-mia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 310018,China)

Abstract:Most of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studies on the stereotype main1y focus on the fie1d of socia1 psycho1ogy,the intercu1tura1 communication,etc.In China,there are very few researches of stereotype on a certain kind of nation and its peop1e.This paper is designed through an empirica1 investigation to exp1ore those stereotyped images of the French he1d by post-90s'co11ege students in China,and their possib1e affecting factors.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young Chinese generations have mor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western wor1d with the inf1uence of g1oba1ages,whi1e some persona1 factors such as gender and discip1ine backgroundsmay affect their stereotypes.

K ey w ords:stereotype;intercu1tura1 communication;post-90s'co11ege students;the French

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46(2016)02-0047-07

DOI:10.13954/j.cnki.hduss.2016.02.010

收稿日期:2015-06-23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KG2013130);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基金项目(yx-1w2015026)

作者简介:王一安(1974-),男,浙江杭州人,副教授,跨文化交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