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选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

时间:2024-08-31

陈艳飞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选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

陈艳飞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有助于深化理论认知,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提升思维深度,增强政治辨别力;强化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大学生政治认同视域下经典文本的选取应着力于展现文本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呈现文本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凸显文本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前景;体现文本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理论性和思辨性较强,因此要注重经典文本的本真阐释、凸显经典文本的现实视域、做好经典文本的创造转换、拓展经典文本的传播渠道,不断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大学生;政治认同

任何政治系统要想延续和巩固自身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都必须关注社会公众的政治认同问题。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独特的地位决定了该群体的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直至人文共识的形成,都是社会生活中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强化,同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文化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本文主要指马、恩、列)获得的认同,是一种基于思想力量和理论魅力产生的认同,在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宝贵资源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2],涉及到认知、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诸多环节,但它首先必须以科学的理论认知和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基础。经典文本是一个民族思想的象征符号系统,本身就具有认知、情感、劝说、对话、元语言、审美等功能[3]。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奠基性、原创性的著作,它们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能够以其深刻的真理性和有效的实践性赢得大学生的信服和认同。

(一)经典文本是提升政治理论素养的理论资源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也是强化政治认同之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5]那些仅停留在以系统归纳和条理化表达的基本原理为内容的教科书和其它材料层面,而疏远作为科学理论本源的经典文本是不能获得大学生的认同。经典文本之所以能够深化理论认知,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最根本上是由于它承载着经典作家的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体现和浓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了经典文本不是对事物表层的描述,而是深入事物内部,对其本质和规律进行揭示。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深入透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必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取代的发展趋势,为大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最有力的理论武器。

(二)经典文本是增强政治辨别力的方法资源

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巩固有赖于较高的政治辨别力,它是一种在政治上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是透过政治现象分析、思考本质的能力。特别是面对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大学生极易为这些有着绚丽外表的言论主张所迷惑,从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丧失信心。因此,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就需要增强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涉及到多个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方法的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蕴含着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够为大学生有效辨别和正确看待各种社会思潮、政治现象等提供方法指导。具体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根本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之中蕴含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它能指导人们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二是原则方法,它是根本方法的展开和运用,如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等。三是具体方法,它是原则方法指导下更为具体的方法,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等。这些科学的分析方法为大学生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认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种种误读、辨别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伪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言论提供了最具批判性的工具,坚定大学生毫不动摇、旗帜鲜明、理直气壮的坚定维护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三)经典文本是坚定政治信仰的动力资源

政治认同的形成最终体现在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它是人们发自内心深处地对政治理想的笃信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政治认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它是形成和增强人们的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的不竭动力。毛泽东早年曾提到他之所以信仰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影响密不可分,“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6]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也是中共较早受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影响而踏上革命道路的领袖。邓小平晚年说过,《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是他的入门老师。动力是事物力量的来源和发展的支柱,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作为强化理论信念、坚定政治信仰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塑造的经典作家形象产生的动力,即人格魅力引发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生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奉献精神、为共产主义事业矢志不渝的追求使其散发着强大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大学生获得心理上的亲近感和依附感。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所描绘的美好蓝图产生的动力,即发展前景产生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展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消灭阶级对立和剥削压迫,每一个人都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从而激起大学生对之的向往和憧憬。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选取图景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但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卷帙浩繁,超出大学生承受能力范围的阅读要求只能令人望而却步。因此,经典文本的选取总体上应符合“精”和“实”两个原则,既要强化受众分析,结合青年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心理,选择那些短小精悍的经典文本,又要立足于政治认同的视角,凸显经典文本的现实指导意义,解决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突出问题。在政治认同的形成过程中,情感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动力、理论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鉴于此,经典文本的选取着力于以下几个维度:

(一)展现文本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

政治情感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以及政治人物等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感受,主要表现为对政治客体的好恶、爱憎、美丑、亲疏、信疑等心理反应[7]。它是激发政治认同的情感基础,也是维系政治认同的情感纽带。亲其师而信其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情感迁移机制的作用下,进而把对经典作家的热爱转化为对其它政治对象的认同。因此,在选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时,首先要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可引导学生阅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卡尔·马克思》(节选)等,领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轨迹和人格高度。需要指出的是,在展现马恩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时,不能一味的将经典作家塑造成“高大全”的“完人”,应适当地展示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如何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如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起点都是当时占主导地位的黑格尔哲学,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就表明当时他还是一个坚定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一步转变,直到《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等文章,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8]。

(二)呈现文本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最根本上是要帮助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筑牢理论根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伟大发明,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就唯物史观而言,被誉为“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宣告着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对《提纲》中的观点进行了系统阐发。1859年马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经典表述。就剩余价值理论而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取得的奠基性成果,为《资本论》的创作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在了解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基石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完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推荐学生阅读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和《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等,阐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三)凸显文本中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前景

制度认同是构成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人对所属社会中制度持有的高度信任和坚定信仰。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对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诸多困惑,例如如何看待共产主义,是遥不可及的梦还是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如何看待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问题,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曲折等,影响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因此,经典文本的选取要有针对性的激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向往,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坚定政治信仰。如《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具体论证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趋势及其实现路径,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暂时低落。《共产党宣言》是第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它为人们呈现了一个消灭私有制、消灭城乡对立、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的共产主义图景,“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则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并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一切阶级对立和商品生产都被消灭、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每个人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向人们许诺的不是一张“空头支票”,而是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科学预测基础上的美好愿景。

(四)体现文本中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

政治认同是建立在共同政治价值的基础之上的,而意识形态是政治价值的核心内容。坚定大学生政治认同需要强化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度。当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极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而削弱党执政的政治合法性。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课题组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就何种思想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发展这一问题上,选择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比例竟高达32.1%;8.9%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应采用多党轮流执政;33.9%的大学生选择“不管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只要民富国强就行”。一方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指出马克思主义汲取了空想社会主义等人类文明成果,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另一方面,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性,要针对性的选取马克思论战性的著作,如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中怎样揭露修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

三、引导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实现路径

经典文本是经过历史的积淀而成,其价值与意义的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会自发的喜爱经典文本,而是需要一定的环境或条件,其中存在着一个“灌输——诠释——接受”的环节。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思辨性,在明确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为什么要学习经典文本、学习哪些经典文本之后,还要进一步解决在“浅阅读”、“快餐文化”盛行的环境下如何增强经典文本的吸引力、怎样有效引导大学生学习经典文本。

(一)注重经典文本的本真阐释

大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背景知识缺乏,无法深入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深入体会经典文本的价值意蕴,甚至出现断章取义;二是知识储备相对有限,难以适应经典文本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容量;三是思维方式处于形成时期,亟需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知。因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经典文本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原汁原味的读经典,注重文本的本真阐释。首先,要注重经典文本的背景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创作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学生在阅读经典文本的时,首先会碰到一个“时空差”[10]。对此,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传记和导读性文章,在感受伟人人格魅力和历史背景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做出客观的理解和接受。其次,注重经典文本的内容解读。马克主义经典文本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内容庞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常有繁多的历史事件、典故、寓言等和较为抽象的理论表达方式、论战性的篇章结构等,这在增加理论的科学性和逻辑理论的同时也带来了理解和认同上的困难。教育者要通过观点剖析,帮助学生总体把握文本的篇章结构和基本原理。再次,要注重经典文本的思维方式阐释。“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1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呈现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体系,其中也蕴藏着科学的论证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是大学生提高政治辨别力不可或缺的批判武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处处闪耀着唯物史观、经济分析、历史考察等科学的分析方法。以《资本论》为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揭示是基于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深入地历史考察基础之上,进而才推导出资本主义必然为新的更高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命运。在阅读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此方法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出它们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将政治认同建立在无可辩驳的基础之上。

(二)凸显经典文本的现实视域

正如毛泽东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教育中尤其要注意与问题对接,凸显经典的文本的现实视域。从经典文本创制动机来看,大都有着明确的现实指向;从经典文本的接受过程来看,它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解释学认为文本的形成是在一定的视域中完成的,它是对当下所在的环境和问题的某种回应,不存在一个无历史的纯粹视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教育同样要遵循解释学的规律,做到文本视域与现实视域的融合。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教育中,要通过经典文本的学习解决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等途径,发现、搜集和整理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问题;以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的推荐相关经典文本。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超出学生认识能力范围的问题,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热点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以经典文本中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进行科学分析,在“用经典”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一般性的结论并未过时。对于那些大学生现有能力水平能够进行自我解答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研究,如基于同质性问题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学习或研究小组,引导学生就某个共同的问题展开研讨学习甚至社会调研。学期末要求小组成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班级交流、成果汇编等形式展示,并挑选部分学生将研究成果以课件制作和演示的方式回馈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朋辈的引领性。

(三)做好经典文本的创造转换

为了能够让大学生完全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意义,还需要对经典文本的话语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转换。具体来说,应结合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接受心理,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重经典文本的话语体系转换。文本是通过语言得以表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同样需要通过一定的话语体系加以呈现。对于青年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有着自身特有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青年作为时代的先锋,其话语方式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重大变迁并强烈地向外展示着其独特的话语镜像。”[12]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教育应与大学生独特的话语体系相适应,用大学生的语言进行表述。对此,应当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和常用的话语修辞手法,熟悉该群体常用的“网络语”和“流行语”等,并把它们加工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素材。第二,注重文本呈现方式的转换。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像大有代替文字之势。成长于网络社会中的大学生更偏爱那些感性直观的符号,更容易接受以图像为主构成的视觉文本。因此,要注重挖掘视觉文本的价值,将经典文本以大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呈现。例如,《马克思画传》《恩格斯画传》《列宁画传》《漫画资本论》等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经典作家的生平事迹,契合了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大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之旅中增进政治认同。

(四)拓展经典文本的传播渠道

伴随新媒体的盛行,大学生的阅读逐渐从“纸媒时代”的线性阅读转向以“新媒体”阅读为主流的超文本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阅读模式更易激起大学生的阅读兴趣。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传播不应拘泥于传统的纸质书籍的单向性传播,而应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拓展传播渠道,实现向网络世界的延伸。一是建立“口袋图书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移动终端上的阅读习惯正在形成,“口袋图书馆”就是基于这些移动终端设备建立的。它既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的在线阅读,也能根据自己的喜爱轻松下载经典文本的电子书,还能在基于充分了解和推测大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主动推送相关经典阅读篇目,实现个性化定制。二是建立主题网站。建立经典名著阅读板块,按照“基础阅读篇目”和“拓展阅读篇目”分门别类地呈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文本;设立讨论专区,组织学生分析阅读经典体会,交流阅读经验;设置热点书评、购买图书的网站链接等,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超文本传播。三是建立微信平台。微信以其去中心化、草根化吸引着庞大的学生用户群,强大的转发功能能够使某一信息瞬间受到关注。对此,可以建立公共微信平台,除了专家、思政课教师、技术人员等,还可邀请部分学生加入微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中,从学生的视角看学生;平台由“订阅号”“微信账号”“聊天群”三个部分构成,设置“伟人魅力”“新书推荐”“书摘书评”“经典悦读”“感悟分享”等五大模块,定期进行内容更新,并在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和建议、把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提供个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邓红蕾.经典在解读与涵咏中“鲜活”——论共识的经典效应及其认识论意义[J].江汉论坛,2011(11):59 -62.

[2]吕元礼.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克服[J].社会主义研究,1996(3):44 -48.

[3]佛克马,蚁布思.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M].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194 -20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5]***.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 -05 -14(1).

[6]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131.

[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254.

[8]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10]林怀艺.“原理”课教学中的经典著作学习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83 -87.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

[12]王明春.青年话语变迁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冲突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11(4):94 -97.

On Selection of M arxist c lassical Texts and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CHEN Yan-fei
(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Marxist c1assica1 texts willcontribute to the thorough theory cognition,the Po1itica1 theoretica1qua1-ity and the thinking imProved,the Po1itica1 discriminabi1ity reinforced,the idea1and faith strengthened and the Po1itica1be1ief confirmed.From the co11ege students,Po1itica1 identification perspective,the se1ection of c1assica1 texts shou1d focus on showing the Persona1 charm of Marxist c1assica1 writers,Presenting Marxist basic stand-Points,viewPoints and methods,high1ighting the deve1oPment ProsPect of the socia1ist system,ref1ecting the va-1idity of the mainstream ideo1ogy of Marxism.Marxist c1assica1 texts have both Powerfu1 theoretica1ProPerty and critica1 thinking;therefore,the candid interPretation of them shou1d be attached imPortance to and the rea1istic ken of the c1assic text high1ighted.The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1assica1 texts shou1d be we11done so as to exPand their channe1s of communication,and imProve co11ege students,Po1itica1 identification.

key words:Marxist c1assica1 texts;co11ege students;Po1itica1 identification

作者简介:陈艳飞(1988 -),女,河南沁阳人,博士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13JD710057)

收稿日期:2015 -06 -29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 -9146(2016)01 -0029 -05

DOI:10.13954 /j.cnki.hduss.2016.01.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