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林新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传统审美价值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
林新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网络文学创作虽然利用了新的传播媒介,但它毕竟是文学。传统的审美价值从文学本质的规定性,文学创作的自由性和审美理想三个方面对网络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使网络文学的存在形态,意义的开放性等方面仍然带着传统文学的印记。
传统审美价值;网络文学创作;文学自由特性;传统审美理想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电脑写作、上网写作成为互联网时代新的写作方式,网络文学就是伴随着这种新的写作方式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学样式。由于使用了新的传播媒介,使得网络文学在创作方式、文本形态等方面与传统文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学者们也对此做了不少深入的研究。然而,“网络文学也是文学,与传统文学并无不同。这种非媒体化甚至去媒体化的‘文学’观念使得网络文学从诞生伊始就与传统印刷文学有着无法割离的血肉联系。”[1]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学观念所确立起来的审美价值对网络文学创作,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具体的实践过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是语言艺术,是通过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由于网络文学的写作最初来自于个体情感的抒发,给人造成了一种只关乎个体,而与整个社会无关的印象。有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总结:他们之中“虽不泛沽名钓誉者,但更多的人的创作是一种‘力比多’的释放,是一种‘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率性而为,一种和自我实现相联系的成就感和表现欲”[2]。网络文学也好,传统文学也罢,其核心是创作主体,一种新的文学形成必然依赖于创作主体的文学观念的变化。从网络创作者的角度来说,他们将人的生命、生活和精神为主要描述对象,把现实生活当中真实的东西按照它在精神里的样子将其展示出来,实现了黑格尔所说的“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虽然网络文学在初始时并不单纯为了文学,倒更像是为了完成诉说,为了寻找认同、自我情感渲泄的同时确认青春尚未远去及生存的体验与价值,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语言、结构、情节等方面有些粗糙,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些个体化,即便如此,“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3]网络文学的创作者通过自身性灵的直接抒写,从个体对外在事物关照的态度,情感倾向等具体事项的展现中达到了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并且,随着《宦海沉浮》《大江东去》等一批现实题材的小说走红、获奖,网络小说从最初的言情类,经过幻想类,迎来了“网络文学的现实题材时期”。这意味着,网络文学在完成了它的起源、积累和繁荣之后,最终回归到了它的本质上来——关注“现实”。只是这一“现实”与社会的现实还有着一定的区别。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依存于现实社会;延伸意味着它对现实社会进行重塑或再造,依存则表明它还得通过现实社会的检验。因此,网络社会既是虚拟的也是真实的。然而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们也是像黑格尔在谈论艺术时那样认为:“艺术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把真实的东西按照它在精神里的样子,按照它的整体拿来和感性事物调和统一起来,以供感性观照。”[4]他们通过艺术来表达,通过精神浸润而后对现实进行感性的直观,用理智透过现象获得对本质的认识。当然,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它的虚拟性而忽视它的真实性,那么创作主体就会进入一个更大的误区。因此有学者指出:“网络文学要获得新的发展,首先应重视和强调它的主体性,在没有控制系统的全开放的情况下写作,如果只停留于主观渲泄、自说自话,或把电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割裂、对立起来,是不利于网络文学发展的,…网络文学要成为文学,还必须充分重视诗性和加强诗性自律。”[5]这些从既有文学传统对于文学本质的规定性延伸出来的文学的自律性必定会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产生深层次的影响。
从网络文学介质上来看,一些成功的网络文学作品付梓纸质出版,还得讲求语言、形象、情感,同样要坚守观照现实生活、激发人类情感、抵达人性深处这些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传统文学也在亲近网络,创作上频繁交流,两种写作方式正在积极展开各种对话。因此,网络文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文坛的分裂,传统文学所形成的关于文学的本质属性将它们捆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网络文学就是新科学技术对文学传播方式的一场革命,而在内在实质上还仍然坚守着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本质属性。由此,网络文学在文化艺术空间的定位,对于认识网络文学的本质,指导网络文学的创作十分重要。曾经担任首届“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大赛评委的余华也曾经这样断言:“对于文学来说,无论是网上传播还是平面出版传播,只是传播的方式不同,而不会是文学本质的不同。”[6]网络文学虽然运用了网络这个新媒介来进行创作、传播、存储和阅读,但仍然要追寻审美的功能。因此,网络文学应该具有文学的特征,文学的本质特征也像基因那样植入到了网络文学的机体之中,不仅成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通点,也成了网络文学今后发展中一个内在要求。
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与非文学的主要区别除了篇章结构的独特表现外,就是其突出的虚构性、创造性、想象性等[7]。文学应该是想象性的创造,是自由奔放的,即兴发挥的,有感而发的。而从网络文学研究的批评文章中,我们却看到许多批评家对网络文学进行了一种“陌生化”评价,即有些原本在传统文学审美价值当中司空见惯的东西,评论者将其当作是网络文学的特质来加以夸示,创作中的自由就是谈论得较多的一个话题了。
自由是网络的本性,也是文学的本质。文学之需要网络或曰网络之接纳文学.其根本的原因是它们都有着“自由”这一特质。“自由”是网络与文学之间最根本的粘合点,而网络的出现,为传统的审美价值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广阔的虚拟空间,网络的虚拟与艺术的虚构和想象有重合的一面,这对文艺创作是有利的。网络创作者在虚拟的世界里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这一点上讲,网络文学本身更切近文学创作的内在本质——无功利性和心灵的自由发送。
在创作理念上,有批评家认为网络文学的创作是一种自由的创作,体现的是一种游戏的性质。网络文学作家李寻欢也认为:“如果从内在的特质研究,我觉得网络文学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它来自‘网络父亲’的精神内涵:自由,不仅是写作的自由,而且是自由的写作;平等,网络不相信权威,也没有权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表达自己的权利;非功利,写作的目的是纯粹表达而没有经济或名利的目的;真实,没有特点和目的的自由写作会更接近生活的情感的真实。”[8]李寻欢的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了网络写作已经像王蒙所说的“不用再看编辑的脸色行事”,可以进行自由的发表了,但他更重视的应该是精神的自由表达,可以没有特点和目的,网络上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极具隐蔽性的,可以随意变更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和相貌。其实这样的创作状态和追求在传统文学当中早已存在。其实只要你漠视你的版权和知识成果,你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些伪托诸子写的文章。
从创作心态的角度上看,这种自由的心态与席勒的“游戏说”中所主张的作家的创作心态相差无几。然而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创作中的自由都是相对的:传统文学创作中的把关人一个是编辑和读者共同掌握;在网络文学创作中,由于网络出版越过编辑直接发表的新特点,其把关人现在已经变成了读者和网络监管者。而这些把关者所共同关注的就是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意识上的要求等。在传统文学创作中,如果没有达到把关人的要求,就不能出版;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即使这些作品能够出笼,但其生命力也不会久长。
从创作方式上看,网络文学创作的互动性、延续性,像接龙式、超文本的写作等也成了评论家关注的对象。网络上的集体创作是通过多种故事情节来展现多个主题。如 2000年当当网推出了首部中文“网络交互小说”《 E情战事》,网民们只需在“当当网站”阅读当日的《 E情战事》龙尾,再续上每人所创作的情节即可。在超文本网络文学作品中,作者在情节发展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为读者提供了多种阅读选择,读者可以沿着作者已经准备好的许多路径向任意方向移动。2002年第一期《大家》杂志上发表了林焱的传媒链接小说——《白毛女在 1971》。这篇小说可能呈现的形态,是印刷杂志上难以表达的,那些有链接符号的地方,需要在各种网站上链接之后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如果网站发生变化,或其中的某些内容发生变化,那每个人所读到的“白毛女”就将是各种各样的。应该说,这篇小说充分利用了网络的特性,虽然我们在文本中仍可读到故事的大概情况,但因网络链接多种可能性的存在,我们对这篇小说的完整性可能是永远难以把握的。为此,美国路易斯·罗塞托认为:“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因为互动性创造了社区并且联合全社区内的使用者。互动性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有生命,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9]也正因为如此,有些学者就从意义关联的形式层面上匆忙地下了这样的断语:“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无法调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10]如果我们在对传统文学创作进行怀旧和追溯,我们可以看到从口头文学的时代一直到后来的民间文学作品均能找到这样的影子,只是在技术形态上存在差异。像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西游记》是通过几代人,许多作家的共同修订,最后形成目前我们所看到的版本。在传统文学创作中,最早的超文本小说美国作家米歇尔·乔伊斯创作于 1990年的《发生在下午的故事》和斯都尔特·墨斯罗普创作于 1991年的《胜利花园》,这些都可以称作是超文本写作的典范。并且,传统文学理论家也很早就对传统文学创作中出现的,通过联想而形成的文本自由开放特性做了深刻而全面的概括。罗兰·巴特就将文本分为“能引人阅读者”和“能引人写作者”两类。“能引人阅读者”的文本是一种“只读型”文本,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能简单地对文本接受或拒绝,而不能参与文本意义的创造;“能引人写作者”的文本指的是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同时,不再单纯是文本的消费者,读者也可以参与文本的写作和意义的生成。罗兰巴特认为“能引人写作者”的文本才是真正的“理想文本”[11]。伊瑟尔对传统文学作品意义生成的过程做了概括,他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可将它们称为艺术的和审美的;艺术的一极是作者的本文,审美的一极是有读者完成的实现,作品本身既不等于本文,也不同于本文的实现,它必须被确定为两者之间的中途点上。在这里,伊瑟尔将作品确定在了读者与本文的中间点上,作品意义的开放特性通过不同读者的阅读而展示出来,作品的意义是众多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智慧的集合体。而上述的网络文学创作形式,无论是交互小说还是接龙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读者与作者的界线变得不甚分明,作者与读者共同参与了文本的创作,也参与了意义的形成。当读者参与到超级链接的建立和故事的接龙时,读者实际上是将自己对作品的反馈以一种直接可感的形式展现出来。可见,网络文学的意义开放性一方面来源于网络自由的本性,另一方面,从理念上来说,是来源于传统文学和文论对于意义生成的概括。与传统文学比,网络文学除了其在技术上跨媒体的综合运用之外,接龙、交互式等作品呈现形态成了传统文学创作中所谈的自由想象、意义开放等特性的直接的、感性化的展示。
审美理想是指某种较高的美的标准范式及其具体形象的体现,是审美价值的集中化表达。审美理想渗透于审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个民族、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也有助于个人美的观念的形成。从网络文学创作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学的审美价值始终没有放弃对网络文学在审美理想上的诱导和影响。
从网络文学评判标准的掌握上来看,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控制着整个活动。如在 1999年网易公司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光明日报文艺部、作家出版社等联合举办的网络文学大赛中,王蒙、刘心武、从维熙、刘震云等知名作家一起坐上了首届“网易中国网络文学奖”的评委席。当时的媒体对此举做了这样的评价:“他们要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网络不仅是技术的、经济的,也是文学的。”[12]这一方面说明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性质,即都是文学,同时也暗示着评价的标准理所当然地是传统文学的评价标准。也正是运用这一评判标准删选出来的第一拨网络写手群,如邢育森、宁财神、李寻欢、俞白眉、安妮宝贝等最初网络文学获奖者,在之后的大奖赛中又迅速成为评委。这些网络写手多为 70年代出生,他们受传统文学的影响颇深,讲究文字,重视对生活、人性的思考和挖掘,这对传统文学审美价值的传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传统文学的审美价值观念在此后一些代表性评奖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中国作家协会指导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中优秀作品奖的评审标准 4条中就有:“文本价值。是否在叙事语言上有创新和突破?”和“边际学术价值。是否在人性探索上有创新和突破?”2009年 7月,由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宣传部的共同指导下,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北京文联共同启动的“首届网络文学艺术大赛”活动对作品的要求中的第一条就是“作品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情节完整,真挚感人,可读性强”[13]。传统文学的审美理想成了网络文学评价的重要尺度。无论网络文学中有多少人在进行自我情感的宣泄,诉说自身生存的体验,无论哪位作家,无论其如何的私人化,如何的洒脱,这样一种美的标准范式肯定会对网络文学写手们以后的创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网络文学的作者意识到,无论创作形式如何多样,一部作品要想作为一个能够流传下来,作为这个时代印记,作为时代精神的标榜这一传统标准是不会被改变的。网络文学作为文学之一种,也应该具有这样的价值追求。鲁迅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今年首次规定网络文学可以参评。晋江文学城、新浪网、小说阅读网、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等多家网络文学网站参加了评选。今年 9月 8日,中国作协官网公布《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备选作品篇目》,在 130部入围作品中,引人瞩目的是,文雨的网络文学作品《网逝》唯一一篇入围的网络文学作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文学所规定的美的范式已经认可了网络文学这种新的文学样式,中国作协新闻发言人陈崎嵘认为:“把网络文学作品首次纳入主流文学奖评奖范围,象征中国作协对网络文学的认可和欢迎。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带有试验性、标志性意义。”[14]另一方面,众多网站的参与也意味着网络文学已经认同了传统文学评奖中既定的审美范式。晋江文学城网站副总刘旭东谈及此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网逝》作为首部也是唯一一部入围本届鲁迅文学奖的备选作品篇目,这是中国作协对网络文学的肯定,也是对晋江文学城网站的肯定,必将促进网络文学和文学网站的进一步发展。”[15]在 2008年 11月中国作协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中,他们在审读网络文学作品时并没有将作品的点击率和市场销售数据作为评价作品好坏的主要依据,而主要按照传统文学审美标准来进行删选。这一举措使网络文学的作者意识到,无论创作形式如何多样,一部作品要想作为一个能够流传下来,作为这个时代印记,作为时代精神的标榜这一传统标准是不会被改变的。网络文学作为文学之一种,也应该具有这样的价值追求。
如果将上述的评奖作为传统审美理想的一种无意识渗透,那么吸收网络写手成为传统文学创作协会、对网络写手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等就是有意识地向网络作家传播传统的审美理想了。从 2006年,长沙市作协一次吸收 18名网络写手入会,到 2008年 11月中国作协的获得十年盘点优秀作品和年度点评的前十名网络作者将由《长篇小说选刊》推荐并申请,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有 2009年 3月,湖北省作协开门迎接网络写手。网络文学作家进入了传统文学协会,就说明他们已经认可了传统文学协会的宗旨,审美理想,并且会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进行贯彻。网络作家血红就曾经谈到:“对中国作协和鲁迅文学院,网络作家还是相当认可的,如果能获奖,我个人非常愿意加入中国作协。因为这同时也代表了传统文学界对优秀网络文学的认识和肯定。”[16]这说明,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网络文学作家还是希望能够符合传统的审美范式,得到传统审美范式的肯定。
而在培训方面最为典型的就是素有“作家摇篮”之称的鲁迅文学院“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2009年7月 15在北京开班。这次培训主要是针对网络文学面临的现实题材缺失、语言缺乏锤炼等问题而制定了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由知名作家、评论家教授文学创作潮流和掌握文学创作基本理论知识。作协希望借助此次机会弘扬中国文学深厚传统,提高网络作家写作水平,共同繁荣当代文学创作。这就实际上是用传统文学审美理想从正面直接对网络作家进行教育,从而对网络文学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
文学作为人类观照自我的方式之一,源于一种人类对自我存在状态的体验及呈现的冲动——希望重现或者创造自身。一个时代的人们选择什么样的文学方式来言说,决定于这个时代人的存在状态和生存方式。网络文学有其独特的技术介质和文本形态,但如果完全从技术延伸到文学,就容易无视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独特性与新颖性。网络文学作为“文学”,它还是在多个层面受到了传统审美价值的影响——对于网络文学而言,文学的眼光无法消解。
[1] 陈静.作为一种“新”文学的传统回归——关于网络文学当代困境的文化解读[J].艺术百家,2009(2):166-170.
[2] 刘莉.质疑网络文学[J].艺术广角,2001(4):17-21.
[3] 卡·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123.
[4] (德)黑格尔.美学 (第三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
[5] 陈果安.网络文学的电子主体性、文学新样式与诗性自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9):94-97.
[6] 余华﹒网络和文学[J].作家,2000(5):9-10.
[7]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M].刘象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4.
[8] 李寻欢.新的春天就要来临[N].文学报,2000-02-17(3).
[9] (美)约翰·布洛克曼.未来英雄[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243.
[10] 金振邦.网络文学:新世纪文学的裂变[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70-76.
[11] (法)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6-57.
[12] 杨健.网络文学大奖赛举办[EB/OL].[1999-10-20].http://www.people.com.cn.
[13] 朴素.首届网络文学艺术大赛之网络小说创作大赛活动[EB/OL].[2009-07-17].http://www.tianya.cn.
[14] 应妮.网络文学无缘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类首次空缺[EB/OL].[2010-10-21].http://www.chinanews.com.
[15] 王动.中国作协首肯网络文学《网逝》入围鲁迅文学奖[EB/OL].[2010-09-13].http://www.chinanpn.com.
[16] 帅彦.中国作协盘点网络文学十年[EB/OL].[2008-10-30].http://epaper.oeeee.com.
The I nfluence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 Value on Network L iteraryWorks
L IN Xin-hua
(School of Humanities,Hangzhou Dianzi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Although network literaryworks uses a new communicationmedia,it still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literature.Traditional aesthetic value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network literaryworks from three aspects,namely,literature definition,fre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and the aesthetic ideals.Traditional aesthetic value puts its own stamp on the network literaryworks,either on its for ms or on its open connotation.
traditional aesthetic value;network literary works;free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traditional aesthetic ideals
I04
B
1001-9146(2011)01-0062-05
2011-02-21
浙江省社科联专项研究课题(2010B154)
林新华 (1975-),男,浙江临海人,讲师,文艺美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