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时间:2024-08-31

马尚平,宋 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马尚平,宋 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文章揭示了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出现的供求失衡、金融机构网点发展滞后、资金流失等问题。从金融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观念出发,针对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系统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原因、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的体制原因和政府市场弥补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管理原因,最后提出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原因

“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业三要素长期净流出,这种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尚未根本改变。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对其他资源的配置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府已在农村金融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强化“三农”金融服务的改革与发展政策,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仍然十分短缺。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研究,何广文[1](2001)认为我国农村金融供求失衡根源在于严厉的金融管制和半封闭的金融环境的存在;张红宇[2](2004)讨论了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不同分工与功能绩效,指出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功能缺陷;张杰[3](2006)认为检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有效性的主要尺度是看其能否满足农村社会现实的金融需求。总的看来,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服务的供求与金融组织体系方面,关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短缺的原因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经济发展的阶段客观原因和政府政策手段运用的管理原因尚未看到比较满意的分析。因此,本文在全面考察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短缺问题后,系统分析我国农村金融资源短缺的客观原因、体制原因和管理方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资源供求缺口呈日益扩大趋势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日益扩大的资金缺口。曹冰玉[4](2008)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存在巨大的结构性缺口,主要形成原因是金融制度的供给偏差,政府对满足小规模经济需求的民间金融制度供给不足。田力、胡改导、王东方[5](2004)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融量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运用戈德史密斯理论描述和测算了中国农村金融的理论融量和实际融量,认为在中国农村存在巨大的金融缺口,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武翠芳、赵其有、王向东[6](2007)认为用戈德史密斯理论计算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金融量时,所使用的农村 GDP应考虑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姜俊臣、杜英娜、王斌[7](2009)通过以费雪方程式为理论基础测算货币需求,以农林牧渔产值代替农村 GDP测算供求缺口大小。在这里,我们基于最新统计年鉴的数据,分别采用田力等[5](2004)、武翠芳等[6](2008)、姜俊臣等[7](2009)测量农村资金需求量方法,计算出近些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资金缺口大小 (见图 1)。通过上述三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都显示出农村金融资金的缺口日益扩大趋势。

图 1 我国农村金融资金缺口 (亿元)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发展滞后,为农户提供的金融服务规模太小

根据 2008年更新后《中国银行业农村金融服务分布图集》显示,农民人均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和金融服务人员有所提高,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 1.54个;平均每万名农民拥有银行业金融服务人员 15.89人,零金融机构乡镇数虽进一步减少 (比上年减少 434个),但 2007年末仍有2 868个;有 8 901个乡镇只有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东中西部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差距较大。在 2 868个“零金融机构乡镇”中有 2 645个在西部地区,占全国总数的 80%。而且在这些机构中,农户获得贷款数只占贷款总数较少部分,2008年全国县及县以下获得银行业机构贷款农户占比情况如图 2所示。

图 2 2008年全国县及县以下获得银行业机构贷款农户占比情况统计

(三)农村金融资源大量流失

农村金融资源的大量流失是我国农村金融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难题。这种流失主要表现为“逆向流出”,即是指农村金融资源的反方向流出。它主要包括制度性流失、体制性流失、经营性流失、逐利性流失、渠道性流失五种类型[8]。李敬,冉光和[9](2007)认为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主要表现于金融机构的存贷差。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外流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农村信用社的资金非农化;二是邮政储蓄只存不贷的吸储方式;三是商业银行存多贷少转移大量农村资金。从基于统计资料编制农村年末存款与贷款余额曲线 (见图 3)可见农村金融资源逆向流出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图 3 农村金融资源 (资金)流失情况 (亿元)

二、我国农村金融配置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客观原因

美国经济学家格利和爱德华·肖 (Edward S.Shaw)认为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二元结构”,它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部门方面,也体现在这些国家的金融方面。现阶段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没有根本改变,资本的趋利性必然导致落后的农业和农村相对于技术先进的非农业部门和城市而言更难获取银行信贷的支持,这样就形成了金融的二元结构。金融资源向农村配置的实现需要满足必要的条件,但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制约了金融资源向农村的配置:第一,由于国力所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农业尚属弱质产业,生产主要以小农户经济为主,农业生产风险高,抗风险能力低,从而增加农村金融的经营风险;第二,农业金融短期信用对象是众多小农户或农作物,贷款额度小、种类多,而且业务对象分散,地域分布广,这样资金运用缺乏规模效应,放贷成本高,融资收益率低,从而形成了农村金融的低预期收益;第三,农村居民可供有效抵押的财产不多,缺乏信用支撑体系;第四,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局限,我国农村居民本身素质相对较低,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经常出现逃债、赖债等现象。

(二)金融体系及其功能发展滞后是制约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体制原因

经过近 30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在内的,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系。然而,事实上,现阶段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形成的金融体系,缺少有效地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主体,这导致农村金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1.国有商业银行营业范围脱离农业部门,邮政储蓄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动”。1997年以后,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的业务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担待。而中国农业银行初期的业务兼具商业性和政策性,1997年后农行政策性业务剥离速度加快,农行的经营也日益强调以利润为核心,其业务经营范围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无异。改革后成立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储,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这反而成为农村金融资源流出一个渠道。

2.农村信用合作社支农功能逐渐弱化。农村信用社是我国当前农村地区唯一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逐步走向了市场化,其经营目标、业务范围都进行相应调整,已逐步改变了政策支农的主要性质。同时,农村信用社每年通过缴纳存款准备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向城市发放贷款等方式,也导致大量资金流出农村。在某些地区,由于行政干预或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环境恶化,甚至出现严重亏损,资本金短缺,直接削弱了其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3.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远未到位。按照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改革思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为我国仅有的涉农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政府的政策与计划从事信贷活动,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目前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尚缺乏合理的组织体系及准确的功能定位,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服务缺乏融资主体,直接影响了政策性金融所特有的职能、功能的发挥。

4.对非正规金融缺乏规范和引导,不利于民间金融组织及业务的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更多地表现为农村居民个人之间、个人含私营企业主与民间金融组织之间的货币性借款融资。农村非正规金融既是对金融系统行为的模仿和学习,又是对正规金融的职能替代,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难题。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缺乏政府的规范和引导,操作中存在利率过高、履约率低、签约方式不合理等问题。这样加大了民间借贷的交易成本和风险,衍生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剧了农村金融环境的恶化,不利于民间金融组织及业务的发展。

(三)政府没有充分发挥其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方面的补充作用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金融二元结构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足的主要原因,而城乡二元结构又是金融二元结构的根源。虽然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特征,它的根本解决依赖于经济发展和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但是在经济发展中期,市场机制尚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时,农村发挥政府职能的作用,对缓解二元经济结构,为农村金融配置提供良好地客观环境,避免农村金融配置和农村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是非常必要的。在现阶段农村、农业、农民弱质性特征尚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通过对市场的“反向调节”,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给与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农村金融功能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金融的中心地小城镇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居民素质的提高和信息传递、对农村信贷投放的政策鼓励方面是其发挥职能作用的理想领域。

三、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足,既有国家金融体系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也有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的客观性问题,农民融资难是个世界性的普遍问题。因此,我们在对待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足问题时,既不能急于求解,也不能无所作为。既要通过一定的政策手段来鼓励和推动向农村的信贷投放,更需要通过促进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融资环境改善等手段来促进金融资源向农村的合理配置。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涉农金融体系及其功能

信用社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力军,金融监管机构要强化对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绩效考评,严格限制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基层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积极作用。疏通农业发展银行向农村信用社提供低成本资金的渠道,壮大农村信用社的经济实力。通过金融立法加强对非正规金融业务的引导,促进农村民间金融业务和组织的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充分吸收民间资金投资金融业的积极性,促进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转变。国有商业银行应该切实建立恰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对农村工商企业的信息掌握,增强对农村工商企业的贷款力度。邮政储蓄是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力量,积极开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试点工作,积极为农村提供服务,可探索邮政储蓄向农村信用社融资的机制。

(二)优化金融财政政策组合,提高金融机构对农村各类经济实体贷款的积极性

中央政府可根据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实体开展信贷业务的规模和比例,制定补贴和奖励政策,地方政府根据各类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实体开展信贷业务的规模制定财政补贴政策,直接提高农村信贷的预期收益以抵偿农村信贷的高风险。另一方面,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和省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科学化、安全化”农业生产的鼓励和支持、农业“市场化、规模、信息化”的组织和引导方面的投入,逐步消除“三农”弱质性特征,破解“二元经济结构”,从而使农村、农业和农民经营的收益提高,风险降低,从根本上提高金融机构在农村发展金融业务和服务的积极性。

(三)加强小城镇和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增强小城镇的融资功能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是农村金融机构、农村工商企业和其他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载体。所以无论是完善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还是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村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调整产业经济结构,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城镇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小城镇建设既要重视城镇的布局与建筑物的有形建设,更要重视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融资功能。

(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治本之策

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是发展农村金融和改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要促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就有必要从当前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入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在快速推进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中,曾经采取了产业体系、要素配置和国民收入等多方面城市偏向政策,形成了城市与乡村割裂的格局。这种城乡割裂的格局产生了工农业产品价格指数剪刀差,使得城市一直在剥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果,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水平相对于城市地区更加落后。新世纪以来,自从将解决“三农”问题提上党中央工作日程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免除“农业税”、政策性补贴以及对农村医疗、社保的投入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免农村负担,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还得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由市场决定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形式,调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大农村地区公共财政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水平,增加农村地区的负债能力、资信水平,促使农村自身“造血”机制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1] 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1(10):40-45.

[2] 张红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绩效、缺陷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观察,2004(2):2-11.

[3] 张杰.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J].西安金融,2006(3):20-26.

[4] 曹冰玉.我国农村金融供求缺口分析——基于制度因素的考察[J].经济地理,2008(1):136-141.

[5] 田力,胡改导,王东方.中国农村金融融量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4(3):125-135.

[6] 武翠芳,赵其有,王向东.我国农村资金供求缺口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5):65-66.

[7] 姜俊臣,杜英娜,王斌.流动性过剩压力下农村地区货币供给严重滞后的实证分析——基于河北省的农村金融供求缺口分析[J].乡镇经济,2009(2):115-118.

[8] 王永龙.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缺陷及其制度解释[J].经济问题,2007(2):99-101.

[9] 李敬,冉光和.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统计与决策,2007(5):87-89.

[10] 周立,周向阳.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J].经济学家,2009(8):22-30.

[11] 张红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农业政策的创新[J].管理世界,2009(11):74-83.

[12] 陈晓华.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4-7.

[13] 朱守银,张照新,张海阳,等.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求——以传统农区为例[J].管理世界,2003(3):88-95.

[14] 苏士儒,段成东,李文靖,等.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与金融体系建设[J].金融研究,2006(5):167-180.

Analysis on Problems of Rural Financ ial Resource Allocation

MA Shang-ping,SONG Yang
(School ofManagement,Hangzhou Dianzi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about China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 allocation,which involves with its unbalance in supply and demand,the backwardnessof its financial networks and the outflow of its capita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that the finance relies on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paper,a iming at the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analyzes the objective cause of the different steps in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system cause of the backwardness of our financial networks,and the management cause of the government’s insufficientmake-up role in the market.Then,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 ward for the improvementof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financial resource.

rural finance;resource allocation;problem;cause

F061.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9146(2010)04-0017-05

2010-07-0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JL023)

马尚平 (1965-),女,湖北巴东人,副教授,区域经济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