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和谐教育实践探微

时间:2024-08-31

杨小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和谐教育实践探微

杨小芳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和谐教育是一种具体的实践活动,构建和谐教育应从教育的点滴行为做起。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活、营造和谐的“大教育”环境、排解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矛盾以及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教学活动,这些都是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和谐教育实践化的具体表现。

和谐教育;教育生态环境;教育教学活动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了党章。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来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步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进军号、以顺应构建和谐社会为导向的新时代。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和谐社会以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这就离不开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教育理念与实践。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教育价值观念,也是一种方法论,更是具体而细微的实践活动。落实和谐教育应从教育的点点滴滴行为做起。

一、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让教育场所成为和谐的家园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生活的环境是特定的,这一特殊性的环境应该首先以“和谐”为基本的取向。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谐的教育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换言之,是一种重要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习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1]。隐性课程的影响具有弥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和雏形,构建和谐社会自然离不开构建和谐校园,它是和谐教育理念下的一个重要方面。校舍建筑、场馆亭台、花草树木以及校园精神文化、校风学风等等都应融入“和谐”的内涵。和谐的校园环境要给人以一种宁静、祥和、健康、进取的氛围。和谐的校园环境要在美化、净化、人文化、人性化等方面做文章。

其二,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重要保证,和谐校园需要健康的人际关系作基础,建设和培养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和谐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坚实基础。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校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和谐这几个方面。在一个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学生思想异常复杂多变,在个性主义、自由主义等各式思想冲击下,当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出现了新的紧张,独生子女的一些缺陷也带来了人际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校园内人际关系紧张的现状正像蛰伏中的火山一样危险。以 2008年频发的突发性事件为例,先后发生了“杨帆门事件”、“博导虐待学生事件”、“山西朔州学生杀班主任”、“浙江丽水学生杀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课堂被杀”恶劣事件,举国震惊,社会一片哗然。关注、调查与研究师生关系紧张的现状并建立师生冲突的防范机制是一个紧迫课题。

其三,和谐的课堂生活。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是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不再是权威,不再是中心,师生关系是基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心理相容、和谐相通的双主体关系。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课堂教学要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为主,注重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注重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教师要让每一名学生都在自信、自尊、自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学习,要让课堂教学成为每一名学生快乐追求、尽情体验的过程,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保持求知的欲望,感受独立的人格尊严。在课堂气氛上,教师要致力于改善人际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把智慧和快乐带进课堂,把快乐和微笑浸透于课堂,把希望和幸福注入学生的心田。

总之,学校应该是一方宁静、祥和的净土,一个充满温馨和快乐的家园。学校应该积极创造和谐的人际工作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生发展环境;应该让孩子幸福地生活于校园,让教师幸福地工作于校园。而一旦过分追求功利性教育动机和强调教育竞争就会导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紊乱、失序,也会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带来焦虑。

(二)创建和谐的“大教育”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落实的基本途径是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和谐教育要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自我发展会体现出空间扩张的需要,学校自身的发展也需要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需要将其扩展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组织机构教育四位一体的“大教育”。我们应在和谐的“大教育”理念下形成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有机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等社会教育资源的工作,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校园,统筹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社会是教育的大生态,社区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学校仅仅是这个生态中的一个小小的“群落”。社区、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合作正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部的影响和联系会激活学校教育活动本身的各种潜在功能和价值,给教育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动力,也给教育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内涵。学生的人格、情感、智力、经验、知识、意志、理想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交互作用和共同培养来完成。为此,和谐的“大教育”必须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和政府四者和谐推进的长效机制,需要切实协调、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作为家长,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切实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作为社区、社会,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主动提供相关资源,完善自身的教育功能。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并不仅仅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层面的问题,“以人为本”具体到各行各业、各个行为领域就是要将尊重个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发展性等行动具体化、“可视化”。在教育中,“以人为本”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最起码就是要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存在与独立人格。

(一)促进学生“身”与“心”的和谐发展

身心发展是教育实施的依据。人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的精神和身体息息相关,人之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元素和主体。“社会和谐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不断发展所形成和表现出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所以和谐社会的建立要求和谐教育应和谐育人。”[2]人之身心的和谐发展要落实到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去。

身心和谐发展牵涉的面很广泛,既可表示“五育”并举,也可指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涵。“和谐教育,从心开始”,每一个人都应当追求内在自我的和谐培养。“从心开始”既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途径、方法,这是从心理学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的。教育应该使学生的智力、道德、情操等都得到和谐发展,造就良好的身心素质。以往的教育过于通过“智”的教育来追求知识一维的教育,学生是一个无需考虑其生理、心理、情感、精神等因素而有待灌输的容器,学生的情感发展、精神空间正日益萎缩。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见,即便我们身处教育更为开放、发达的21世纪,但疾声呼吁身心和谐的教育却并非是空穴来风。

概括来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在规定性,也是众多教育家、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教育目标。和谐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等都是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建构。从脑科学角度来看,应注意学生的左右脑、大小脑等的协调发展;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应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等的整体、全面、均衡发展;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则可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四大支柱”来衡量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确保“成人”与“成才”的协调发展

相对而言,成才的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教育上;而成人的教育则主要体现包括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等在内的通识教育上。如果说专业教育是“成才”、是深度的知识结构发掘的话,那么人文通识教育则是“成人”、是广度的知识结构拓展。当代青少年学生应该做到既精通专业又学识广博,既个性丰满又品行高尚。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然而,由于片面化应试升学的同质文化认同始终左右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这使得我国教育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形成了重知识、重分科的“成才”教育倾向。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等目标追求很难实现。不管是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期望教育能够带来好职业、地位和竞争能力,而良好的人格、科学的世界观以及健全的生活形式却被忽略了。随着不断专业化,绝大多数人的视野及思维与活动空间越来越被局限在某一领域,教育逐渐变成了职业训练,甚至蜕变成以低层次的职业训练为主要目的。“当教育被简化为训练之后,教育过程就变成了教学过程,而教学过程又被进一步简化为纯粹的知识授受过程,其养成精神、陶冶情感和提升境界的使命,实际上被淡化了。”[3]这种“职业至上论”的偏颇在马克思看来是严重束缚人的发展的,“一切有教养的等级都为各式各样的地方局限性和片面性所奴役,为他们由于受过专门教育和终身束缚这一专门技能本身而造成的畸形发展所奴役,甚至当这种专门技能纯粹是无所事事的时候,情况也是这样”[4]。所以,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他却不拥有健全的人格。因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引用爱因斯坦振聋发聩的告诫:“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的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5]

三、切实以推进素质教育为行动指南,力除不和谐教育之流弊

进入新世纪,随“新课改”浪潮之主导,我国教育近年来在理念更新、教育新思想传播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观,但不可否认的是,素质教育推行这么多年来,仍然不尽人意。即便是在“新课改”运动风行以来的近些年,素质教育建设并不理想,应试教育的局面仍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局部地方反而呈变本加厉之态。素质教育在现实中的失真、异化是不争的事实。素质教育的失真表现为教育理解的失真、教育政策的失真等方面,在实践过程中落入肤浅化、庸俗化,如把素质教育蜕变成了一个无所不能装的“筐”、把素质教育缩减为某些具体的能力培养“点”,等等。现行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停留在表层,素质教育仍一味强调操作层面的机械、简单运作,强调素质教育成果的短期效应与即刻获得。

伴随素质教育的艰难推行是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从 3岁左右选择上哪一所幼儿园的争夺就开始了。学校在以办学成绩赢得声誉、生源、资金的博弈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抄起了应试教育的升学宝刀,常见的做法就是大量的课堂知识灌输,大量的在校时间学习,大量的考试作业,大量的统考排名。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考试成绩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向,很容易迎合学校、家长的需要。出于自身功利性目的、片面发展的需要,学校会通过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出炉”“好成绩”、“好学生”来证明自己学校办得好,以便获得社会认可,从而吸引更多的办学资本和生源。学校教育要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等本真功能由于在功利性办学竞争中很难体现出来或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办学者和教育者就会绕道规避之,所谓“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真实现状也就顺理成章了。

毋庸置疑,我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仍处于此消彼长的斗争局面,教育的功利性、工具化色彩却依旧浓重。这可以说是贯穿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是“母矛盾”,是和谐教育难以落实的“万恶之源”。而作为和谐教育,就应该切实以素质教育为行动指南,去功利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自身成长为本,让学生顺心顺性成长。

和谐教育是古今中外人们孜孜追求的普遍性教育理想之一。从洛克的绅士教育到蒙台梭利等新兴资产阶级的培养自由人的教育,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到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从第斯多惠的全人类教育思想到朗格朗的终生教育思想,等等,古今中外一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和谐教育以及和谐教育的实施进行了不懈的设计构想和实践探索。和谐教育又好比一组交响乐,需要不同乐器音符之间的有机合成,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当然,教育理想是一个不断改进的动态过程,没有绝对的标准与答案。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对待和谐教育,一方面不期望一蹴而就,从方法论上放弃对“绝对教育”的功利性找寻;另一方面,抱定美好的教育理想,坚定对应然状态和谐教育的目标追求,在实践中从点滴做起,切实从夯实和谐的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及实施和谐的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做起,将和谐教育的理想大力向日常实践推进。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0.

[2] 刘永吉,张勇志.和谐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求实,2006(S1):212.

[3] 贾永堂.我国大学通识教育难以深化的根本因素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5(2):34-38.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31.

[5]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爱因斯坦文集:第 3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0.

On Harmonious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YANG Xiao-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Hangzhou Dianzi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To pursuit the har monious education is a concrete practical activity,therefore,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education,we should take our action from our behaviors in the regular education.In order to put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 into practice,we commit ourselves to construct a harmonious campus life,to build a harmonious education environment,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course of carrying out the quality education and to implement harmoniou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ctivities.These are the concrete practices of harmonious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n China.

har monious educ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education;educat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G41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9146(2010)04-0040-04

2010-05-18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9CGJY014YBX)

杨小芳 (1979-),女,广西桂林人,讲师,思想政治教育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