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超文本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4-08-31

韦琴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超文本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韦琴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超文本化是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体现出来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本文认为超文本化教学理念和多元识读以及两者间的关系都是当今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产物,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十分重要。本文重点对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该模式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其应对当今全球一体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给读写能力带来的严峻挑战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超文本化教学;多元识读;大学英语;培养模式

一、超文本化教学理念

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①《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国家高教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融合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等方面[1]。超文本化指在教学模式上大量使用先进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

超文本化教学理念的提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因为,超文本“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感觉和社会结构”,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性变化”[2]。除此,超文本文明还带来一种新的识读形式——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胡壮麟教授提出“传统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在当今全球趋于一体化、多元化和技术化的今天,对学生不仅要进行读写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进行“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3]7。

二、多元识读与超文本化教学理念的关系

(一)多元识读的含义

多元识读是由西方一些著名学者组成的新伦敦小组(The New London Group)对当今教学的使命和识读教学的未来进行学术探讨的结果[4]5。新伦敦小组认为多元识读的提出有两个重要理由:一是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通讯和交流渠道呈现多样化趋势;二是社会文化相互渗透使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日益突出。对多元识读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假设:人们通过一系列不同符号进行交流;每一种符号在表达意义时表现出与语言相近似的规律,虽然这种规律与口头和书面语绝不相同[5]199。新伦敦小组以“多元识读教育学:设计社会未来”为题的文章 1996年在哈佛教育评论上发表,主要内容如下:

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日常交流日益多模态化。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识读”(literacy)的本质发生了极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将会带来“权力”关系的变化[6]。鉴于学校在决定人生机会时起关键作用,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又是为了社会未来的一种“设计”,因此,新伦敦小组提出了基于“design”(设计)这个概念的元语言——Multiliteracies(多元识读),并指出这种元语言包含语言、视觉、听觉、姿态、空间以及把这五者联系在一起的多模态等六方面的“设计”,认为这些“设计”能解释语言、图像、文本等所有模态的意义构建,是一种能描述媒体文本和电子多媒体文本中多模态关系的“功能语法”[7]。除此,多元识读对意义的生成进行了重新思考,强调意义构建是一种主动和动态的设计过程,并包含三个元素:可用的设计 (available design)、设计 (designing)和重新设计 (the redesigned)。可用的设计指构建意义的资源,如采用的话语形式和内容;设计指利用可用的设计在符号过程中进行的工作。如听、说、读、写等活动都是设计的具体例子;设计的结果会产生一种新意义,这就是重新设计。由于在构建意义过程中,意义构建者根据自己的“兴趣”(interest)来表达意义,因此符号是意义制造者的兴趣表现[5]156。多元识读理论的这种符号“目的明确性”观点是对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8]的一个极大挑战。多元识读理论认为传统的意义构建理论只是基于语言这种单一模态之上,而这种理解一直“错误地”阐释了人类符号过程的根本特征[5]183。因此,多元识读理论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全新符号学理论。

该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多元识读研究的极大关注。Gamble和 Easingwood认为当今的识读不再只是功能水平上的读和写,而是指能通过电子网络获取资源、创造资源并利用资源与他人交流的能力[9]。Anderson等提出了多元识读能力的多种层次 (参见胡壮麟 2007)。另外,W illiamson认为多元识读能力指阅读各种媒体和模态所提供的信息的能力;Gentle等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包括语言、视觉、听觉、姿势和空间等成分 (参见朱永生 2008[10])。我国著名语言学教授胡壮麟认为“multiliteracies”指“多元识读能力”,包含“文化”识读和“技术”识读,在全球化的今天用来描写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对变异的尊重[3]8。胡壮麟还认为对新类型的多模态电子技术是否熟悉是衡量多元读写能力的一个方面[11]8。除此,朱永生认为多元识读与“新信息技术的掌握”和“人与人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并提出对多元识读能力的重视应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10]11。

综述以上观点,可以这样理解,多元识读既是一种新的理论,也指一种新的识读能力。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括传统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括文化、视觉、听觉、空间、姿态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时代的技术识读 (technology literacy)和信息识读 (infor mation literacy)等多种识读能力。在所这些识读能力中,信息识读最为重要,是每个现代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信息识读不仅包括了解信息资源,还包括批判性地选择并利用信息资源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二)多元识读与超文本化教学理念的关系

从对多元识读的界定可以看出,多元识读十分强调信息识读。超文本化教学理念的核心也是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胡壮麟分析了以超文本思想为主导的网络课程学习特征,并将其与传统语言学习作比较,认为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传统语言学习是线性表达,学生利用书本的有限资源进行接受性学习,教师控制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一个老师对多个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缺乏动因;而网络课程学习是超文本和多媒体表达,学生利用网络的无限资源进行主动性学习,学生自己掌握和控制学习内容和进度,信息不时更新,在学习过程中可个体化学习,也可多人对多人学习,还可和操本族语人士及专业人士互动,学生有高度动因[1]349。由此可见,多元识读与超文本化教学理念都强调的是“识读”与“网络”和“信息”联系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多元识读与超文本化教学理念都是当今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产物,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三、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伦敦小组在论述如何进行多元识读教学时提出了四种方法:实地操练 (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 (overt instruction)、批评性构架 (critical framing)和转变性操练 (transfor med practice)[7]35。根据这四种方法,笔者认为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都要实现角色的转变。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到注重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其次,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建立话语多元化学习模式。

(一)基于精读课文的多层次阅读能力培养模式

现有大学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含一篇精读和两篇课外阅读课文。如首先对精读课文进行文本识读,然后语境解读,最后以课文话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或辩论,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发表批评性的观点,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解释、归纳和阐述问题的思辨性学习能力。

(二)基于课文主题的 PPT作品展示培养模式

主题式教学是大学英语目前流行的教学模式之一,因此,教师可布置学生制作与主题相关的 PPT作品,并在课堂展示。当然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进行“明确指导”,让学生明白每一种符号,不管是文字、图像、声音都是意义资源,在意义表达过程中有时一种符号模态需要依赖其它符号模态才能完成或更好地完成信息和意义传递。

(三)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写作设计培养模式

该模式旨在尝试一种新的写作能力。如可布置学生设计电子小报。使写作成为图文和声形并茂的多媒体作品,为学生写作内容的扩展提供广阔空间,同时还能综合培养学生的科技识读、媒体识读、文化识读、政治识读以及批评性识读等能力。

(四)基于真实语境的多元文化交流意识培养模式

由于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成了教学话语形式的开发者,因此无论是教学过程还是课件制作都尽量使用原版音像和文字资料,营造相对真实的语言氛围。除此,给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学习网站,让学生接触到多元文化的识读世界,使学生提升自身的多元文化交流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五)基于各种艺术形式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

朱永生认为“演戏”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10]12。因此,教学中可尝试英语剧本改编或表演,通过表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语言和行为动机,也可以使学生理解到色彩、声音、表情、服装、道具和布景等其它符号表达的意义,使学生从“实地操练”走向“转变性操练”。

根据上述思考,现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模式图示如下:

图 1 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

上述培养模式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使“识读”过程转变成“设计”过程,并在这些“设计”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除了教师方面的努力外,要使这些模式真正发挥作用,学生也要树立多元识读意识,在学习中实现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的转变。比如从考试性学习转入“任务 +合作性”学习,由纯基本语言技能性学习转入高级以“设计”为中心的学习,最后加强专业文献的阅读、写作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使英语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这样使英语学习目标性更强、成效更明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超文本化教学理念与多元识读都是现代科技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相互渗透的产物,两者之间有着内在必然联系。超文本化教学是为了满足学生为实现自身理想所要求的技能和知识需求;同样,多元识读关注的是网络社会中的信息资源寻求技能和比语言更为宽泛的意义表达,是知识型社会对学习者读写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对超文本化教学理念与多元识读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在教学中明确教学方向;同时对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肯定地预测,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不仅具有读写识读能力,而且具有技术识读和信息识读等多方面识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只有这样通过师生双方的不懈努力,才能使学生在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生活,使高校培养的学生能从容应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多样化和语言文化多元化给识读能力带来的严峻挑战。

[1] 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345-350.

[2] 胡壮麟.外语教学理念的发展[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1):21-25.

[3]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1-10.

[4] Cope B,Kalantzis M.Multiliteracies:Literacy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of Social Futures[M].London:Routledge,2000:5.

[5] Kress G.Multimodality[C]//Cope B,KalantzisM.Multiliteracies.London:Routledge,2000.

[6] Kress G.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London:Rouledge,2003:1.

[7] The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ofMultiliterac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C]//CopeB,KalantzisM.Multiliteracies.London:Routledge,2000.

[8] Saussure F de.Course in GeneralLinguistics[M].New York:McGraw-Hill,1959.

[9] Gamble N,Easingwood N.I CT and Literacy[M].London:Continuum,2000:16.

[10] 朱永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11] 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6(6):3-12.

A Study on Improv ing College Students'Multiliteracies with Hypertextualization and its TrainingModels

WEIQin-ho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Hypertextualiz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aching notions embodied in the newly issued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and it has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in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hypertextualized teaching notion,the multiliteracies,and their relationships are the products of the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echnological multiplicity of communications,thus it is important to develop college students'multiliteracies.The focusof thispaper is to explore the trainingmodelsof how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multiliteracies.The models provided have an important academ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 helping students meet the severe challenges brought about by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integration,ne twork and cultural diversity.

hypertextualized teaching;multiliteracies;college English;trainingmodel

H0-06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9146(2010)04-0044-04

2010-09-07

浙江省教育规划项目 (SCG51)

韦琴红 (1965-),女,浙江东阳人,教授,语言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