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口译听辩危机下的传播策略及教学启示

时间:2024-08-31

张 园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口译听辩危机下的传播策略及教学启示

张 园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英汉口译听辨是口译成功与否的“前沿化”技能,也是口译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但口译学术研究对此鲜有关照。本文基于近年来对口译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以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英汉口译听辨这一瓶颈环节,并采用现场观察法、归纳思辨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讨论口译听辨的认知原理、常见危机表现,并借鉴传播学的视角,提出了应对听辨危机的传播策略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口译听辨;危机;传播策略;教学启示

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指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即时准确地用口头表达出来[1]4。本文重点分析了理工科大学学生在英汉口译中时常遭遇的听辩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及教学启示①本文所涉口译听辨,如无特殊说明,均指英译汉中的口译听辨。。

一、口译听辨危机的严重性

口译过程可分为信息输人、信息存储与信息输出三大块。口译听辨从信息输入开始,指译员运用各种认知微技能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2]。成功的口译取决于能否快速准确地获取原语讲话的信息,听辨质量直接决定口译交际质量。

在对口译学生的调查中②2010年 6月,笔者在口译期末考试录音结束后,立即对 146位参加考试的2007级学生进行调查,请学生在白纸上写出英汉口译中最难处理的危机时刻,回收 146份答卷,回收率为 100%。,我们发现,60.9%的同学认为口译听辨危机最严重 (其次是口译记忆与笔记),具体包括语速过快 (23.8%)、句子结构复杂听不懂 (19%)、只能听一些词汇但无法辨明整个篇章的语义 (17.7%)、无法用逻辑推理实现听辨 (15.6%)、由于某些单词听不懂而影响了听辨下文 (12.3%)、关键词听不懂而无法理解全句意思(11.5%)等。较弱的英汉口译听辨能力已成为英汉口译的主要掣肘之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音流听辨危机

该危机包括物理和非物理两方面。物理原因包括机器设备故障带来的噪音、讲话者音量过高或过低、工作现场其他声音干扰等。非物理原因则为语音语调不熟、语速过快等引发的听辨障碍。理工科大学的学生们一般比较习惯各类英语教材的配套英语录音材料,而这些材料通常是编纂者为了循序渐进的外语语言教学而精心选择、组织到一起的较纯净、较准确的语音系列[3]75,与口译实战中的音流存在不少区别。习惯了“如同播音员一样清晰”(鲍刚,2005)的语料的学生们,一旦听到真实环境中的英语语料,就会碰到音流听辨危机。笔者曾在口译课中选取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致辞、气候峰会发言稿、国际展览局主席世博开幕致辞、奥巴马就职演说、希拉里竞选演说、布什离职演说等语料,给学生进行口译练习。这些语篇都是常速英语,但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语速过快或语音语调难懂,每个意群都要播放五六遍才能被较完整地译出。

(二)语音解码和意义构建危机

语音解码和意义构建危机表现在许多学生在英汉口译练习时往往缺乏“源语言语言符号的语境化意义解码能力”[4]87。根据巴黎释意理论,口译过程中的智力操作活动比较少地牵涉到代码转换和词的语言含义,却更多地牵涉到了对语篇整体意义的即席传递,零散的代码很难被储存和再次提取,而意义却容易存储、提取和转换。由于许多学生还是停留在语言本身的听取和解码上,忽略了意义的集成和摄取,因此常导致听不懂的危机发生。

(三)逻辑性加工危机

逻辑性加工危机是由逻辑初加工危机、逻辑再加工危机和逻辑深加工危机所构成。逻辑初加工包括意群切分、关键信息识别与浓缩;逻辑再加工包括演绎性和归纳性再加工;逻辑深加工即从语篇层面提炼逻辑联系。在这方面,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无法整体把握语篇结构。例如,笔者曾选取过一篇名为“Why girls are not as good as boys in science and math?”的语料给学生进行口译练习。该文结构明晰,前三段分析了女生数理成绩不如男生的三大原因,最后一段对全文进行总结,再次提及 in the home,in schools,and in society at large分别指代上文分析的三方面因素。由于大多数同学在听辨时仍停留在语音解码和语义对应上,专注于记下这三个状语,一旦忘了其中一个便抓耳挠腮。其实如果掌握逻辑加工的技巧,便应很快发现这一段与上文的逻辑联系,即便不记或漏记笔记,也可依据上文的意思补充完整。

二、口译听辨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未突出口译听辨与外语听力的区别

口译听辨危机形成的一大主要原因是对口译听辨特性的认识不清,无法区别口译听辨练习和普通外语听力练习的区别。口译听辨是具有典型的职业化信息摄取性质的听辨,与外语听力这一典型的语言学习性质的听辨有着诸多明显差异。许多综合类、理工科大学仅把开设口译课程视为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一种手段,因此,在课堂上更强调对语言现象的分析学习,从而导致译语复述、摄取源语要点、整理原语逻辑线索等口译听辨的职业化技能训练严重不足。下表从听辨材料、听辨要求、听辨内容、听辨重点和听辨环境五个方面对外语听力与口译听辨进行了对比,其结果可为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提供参考。

表 1 口译听辨与外语听力的区别

(二)听力基本功不扎实

在许多综合类、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都只在本科前两年开设听力课,且每周仅 2课时,很多同学无法保证在没有听力课的情况下自觉练习听力。笔者曾在所教的五个班级中以口头提问的方式进行了解,发现每个班级都只有不到 5%的学生表示自己每天坚持半小时左右的听力训练。这种听力训练的“真空”状态严重影响了口译教学的高效开展,使得教师不得不在让学生听懂这个基础环节上花费大量时间,而没有足够的时间训练“译”。

三、口译听辨危机的传播策略

由于口译工作有很强的“现场性”和“当下性”[4]63,即使是职业译员,仍可能由于讲话人的语速太快、口音太重、信息太密集等原因而出现困难[1]74。因此有人将口译过程比作是一个危机处理的过程,危机处理是译员的重要职业技能之一。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危机的发生机率或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其核心手段是进行有效传播[5]。口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传播行为[4]43,传播学中的许多策略对应对口译听辨危机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 )降噪传播

在传播学理论中,噪音指“任何阻碍成功传播的东西”[6],应对传播噪音的方法一是切断噪音源 (适用于应对机械噪音和环境噪音),二是适度使用冗余 (适用于应对语义噪音),也即适度解释。信息论鼻祖香农 (ClaudeShannon)和韦弗 (WarrenWeaver)认为,信息由熵 (entropy)和冗余 (redundancy)组成。熵是德国物理学家研究热力学时提出的概念,借用到传播学中指情境的不确定性或无组织性。信息的“熵”越高,不确定性、随机性就越大,包含的信息量就越多,受众接收信息的难度越大。这时,就需要用适度冗余来克服高熵值带来的噪音干扰。信息传播过程中为克服躁音而必须重复的信息称作“冗余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越多,就越需要加入“冗余信息”,即传播者有意加进的“已知”或“可预计”内容[7]。

例一

在一篇关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的介绍性讲话中,开场白为:APEC was established in 1989 in response to the growing interdependence among Asia-Pacific economies.很多学生在听了一遍录音之后,没能听懂“in response to”的语义,更严重的是,大多数同学错把 interdependence听成了 dependence,于是错译为“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 1989年,是为了促进亚太地区经济独立。”意思与原文完全相反。

但是当听到后面的一句话“Its goal is to advance Asia-Pacific economic dynamism and sense of community.”之后,多数同学能够发现之前的翻译错了。为了应对这种语义噪音带来的传播危机,此时,可使用正熵或冗余的方法,重新整体阐释为“事实上,近年来亚太地区各个国家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高,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这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凝聚力。”

(二 )整合传播

在传播学中,整合传播指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和策略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口译传播中,当遇到听辨危机时,可以整合言内和言外知识化解危机,其中包括:基于原语话语主题和语境的判断、译员的个人经历、社会经验、常识或百科知识、专业知识等。

例二

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中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其中有一语篇如下:My biologicalmotherwas a young,unwed college graduate student,and she decided to putme up for adoption.She felt very strongly that I should be adopted by college graduates,so everythingwas all set forme to be adopted at birth by a lawyer and hiswife.Except thatwhen Ipopped out they decided at the lastminute that they reallywanted a girl.So my parents,who were on a waiting list,got a c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asking:“We have an unexpected baby boy;do you want him?”They said:“Of course.”

从对课堂教学的观察来看,该语篇翻译的难点集中在最后几句。很多学生没有用逻辑推断能力判断此处的 parents究竟是生父母还是养父母,也没有从 waiting list一说推测出暗含的养父母之意,而只是直接机械地口译为“我的父母半夜打电话问:‘我们有个意想不到的男孩,你们要吗?’”这一译文与原意南辕北辙。如果能较好地运用逻辑推断,就应从 waiting list及 got a call这些说法判断出此处的 parents指的是排在领养名单上的一对夫妻,由于前面的一对夫妻最后关头放弃收养这个新生男孩,而在半夜接到医院的电话,问其是否愿意收养一个男孩。也就是说,此处的 parents指的是乔布斯的养父母。

例三

乔布斯演讲中的另一处口译听辨危机为:I returned coke bottles for the 5C/deposits to buy food with…由于无法听辨 coke(由于 /k/被弱读)和 deposits两个词,大多数同学出现了语塞。事实上,由于口译有当下性和即席性特点,可以适当扩大对应幅度和容限 (tolerance)[4]71,将 coke bottles译为瓶子。至于 deposits,大可根据生活中退啤酒瓶拿回押瓶费的常识判断出“押瓶费”的意思,从而将全句译为“我把 (可乐)空瓶还回去,拿退回的 5美分押瓶费买吃的。”

(三 )选择性传播

在传播理论中,选择性传播指人们会选择跟自己意见接近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来接触和接受。译员是双方沟通的重要桥梁,不能以牺牲准确性和忠实性为代价来进行选择接触和接受。但在忠实于原语意义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有选择地传播来应对口译听辨危机。选择性传播包括对听辨危机导致的原语输入缺失或模糊进行省略、合并或简化,还包括对听辨不清的语篇逻辑进行模糊处理等。

例四

2005年 3月,《华盛顿邮报》总编辑贝内特接受中国记者独家专访,在谈到对中国的态度时表示“On the contrary,we are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China.We spent last year in China writing many long stories about the civil society in China,about the Internet,aboutworkers,about disputes between the state and individuals over certain matters.”[1]89

在口译该语篇时,由于平时听力训练太少,许多同学连 complexity这样的常用词也无法立即听辨出来,对 civil society公民社会 /民权社会这种说法更是陌生,再加上缺乏临场应变的能力,便无法流畅地口译。事实上,当听辨危机导致原语输入缺失时,可以通过省略或简化的方法进行选择性传播。此处的complexity和 civil可以略去不译,将全句简化传播为“相反,我们正在试图更多地了解中国。我们去年在中国写了许多长篇报道,有的是关于中国社会的,有的是关于英特网、工人,有的是关于中国政府与民众在某些问题上的分歧等等。”

四、口译听辨危机的教学应对

对口译来说,所谓的“听力好”应当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能力优势”:前沿听觉能力,特别是准确接收、甄别源语言的语音信息的能力;源语言语言符号的语境化意义解码能力;译入语和译出语词语意义的对应配伍能力;作为听觉过程终端的句法—语义推断、完形能力[4]87。针对这一目标,结合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口译听辨认知理论,本文认为在教学中应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注重口译职业听辨能力的培养

许多综合类、理工类院校开设口译课的目的并非培养专业的口译人才,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从而导致将口译课上成听力课或者口语课。但事实上口译技能应该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基本功底之一,也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力砝码,应当按照译员培养模式进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口译实践能力。提高综合语言能力应当是口译课的副产品,而不应当成为首要目标。在教学中应逐步培养学生口译听辨的职业能力,包括:抗干扰能力、准确接收和甄别源语言语音信息的能力[4]87;同时做到不苛求发音,以“听懂”为第一目标,可在原语存在一定噪音干扰、语音部分畸变等较差条件下,为完成传递原语信息的任务而以相对比较高的效率进行听辨;可以在听辨时同时完成词义摄取和理解、句层意义理解乃至语段或语篇意义理解等;不以“抓词汇”为己任,而对语音在上下文、语篇逻辑、话语内容等层次上的作用感兴趣[3]92。

(二)扩大言外知识,改善训练方法

应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选修各种跨学科的课程,拓展言外知识和视野;加大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知识类课程量;使阅读外报外刊吸纳最新信息成为自觉行为。教学时,不应过早地强调记笔记,因为记笔记会分散听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只记下几个关键词,而没有捕捉到语义联系和篇章结构。可以多用一些课时练习学生听和复述的能力,并尝试增加噪音干扰,训练学生抗干扰并对语义进行填补的能力。

五、结语

本文重点讨论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的口译听辨环节的常见危机,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呼唤学界和教育界对口译课程实际现状予以关注,对英汉口译听辨这一环节给予更充分的研究。由于篇幅和时间所限,本文尚未对更大范围内的口译授课对象的听辨能力现状进行更细致的调查,也没有全面考察应用听辨危机传播策略的效果,这些都有待今后做进一步的研究。

[1] 雷天放.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卢信朝.英汉口译听辩:认知心理模式、技能及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9(5):53-59.

[3]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4] 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4.

[5] 廖为建,李莉.美国现代危机传播研究及其借鉴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4,3(8):18-23.

[6]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运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

[7] 赵莹莹.广告传播中的适度冗余[J].青年记者,2010(14):19-21.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under I nterpreting L istening Crisis

ZHANG Yu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DianziUniversity,Hangzhou Zhejiang310018,China)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English into Chinese interpreting is an advanced skill critical to the success of interpreting practice.Besides,it has prov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severe bottlenecks of interpreting training.However,very limited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academic research,resulting in a weak theoretical guidance in the school training.Based on the classroom observation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apability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non-language centered universities.A series of issues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thesis,namely,the recognition mechanis m,frequently seen listening crisis and their severity,crisis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and enlightenments on teaching.Research methods of observation,induction,and questionnaire have been applied.

interpreting listening;crisis;communication strategy;teaching enlightenment

H059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1-9146(2010)04-0052-05

2010-09-14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教研究课题 (YB0927)

张园 (1981-),女,浙江杭州人,讲师,口译与跨文化传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