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甘肃省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途径分析*

时间:2024-08-31

杨如萍,韦 瑛,张国宏,陈光荣,张晓艳,王立明**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兰州 730070;2.甘肃省武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甘肃 武威 733000)

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蒙新高原和西秦岭山地的交汇地带,东西长1 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总面积4.537×106平方公里,耕地4.62×106公顷,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全省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小时,太阳总辐射达4800~6 400兆焦耳/平方米,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复杂,全省各地农业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1-3]。

大豆在甘肃省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解放前大豆面积曾达到13.33×104公顷以上。1953年,大豆面积约为11.8×104公顷,此后面积持续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大豆种植面积仅3.13×104公顷左右。后来甘肃省大豆播种面积逐步增加,1993年播种面积回升至8.47×104公顷[4],到2010年仅春播单作大豆播种面积就达7.9×104公顷。但由于大豆市场价格低靡,机械化水平不足等原因,2018年春播单作大豆面积仅为4.5×104公顷,结合间作套种及夏播复种,总种植面积约为11.5×104公顷。

1 甘肃省大豆生产区域分布

甘肃省从东经32°~42°,东西跨度1 450公里,从干旱区到湿润区(降雨量40~950毫米)均有大豆种植,主要分布在陇东旱塬区、天水陇南半湿润半干旱区、中部沿黄与河西内陆河流域灌区。

陇东旱塬区为甘肃省大豆主产区,该区域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总体南湿北干,东暖西凉。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年降水量383~602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至9月份。年平均气温9.5~10.7℃,无霜期140~180天,年日照2 213.4~2 540.4小时。主要栽培模式为冬油菜茬后复种、幼龄果园等间套种和春播清种。

天水陇南地区是半湿润半干旱区,该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山脉走向的影响,区内气候复杂多样、分布独特,水平分带和垂直分带均十分明显。该区年平均气温5~15℃,活动积温2 600~4 600℃,年降水量450~1 000毫米,无霜期166~285天。该区域大豆主要种植方式为冬小麦、冬油菜茬后复种,并有一部分玉米等作物间套种大豆等。

河西走廊气候属大陆中温带干旱气候,自东而西年降水量渐少,干燥度渐大,该区海拔1 100~4 300米,年平均气温4~10℃,年降水量39.9~407.1毫米,活动积温1 900~3 900℃,日照时数2 608~3 329 小时,无霜期100~186 天[5-6]。中部沿黄灌区是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黄土层深厚,该区海拔1 270~1 800米,年平均气温6~9℃,年降水量110~430毫米,活动积温2 500~3 300℃,日照时数2 688~2 725小时,无霜期140~175天[7]。该区域大豆主要以春播间套种为主,主要有早熟马铃薯、小麦、玉米套种,幼龄果园间作以及瓜类、孜然等经济作物套种大豆。

2 大豆品种、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陇东旱塬区年大豆种植面积约占全省大豆播种总面积的64.5%,其中夏播约占该区种植面积的48.2%[8],春播大豆单产约为900~2 100公斤/公顷,夏播大豆单产约为825~1 950公斤/公顷。春播大豆主要种植品种有晋豆23、晋豆24,东大1号、东大2号、东大3号、冀豆17等,夏播大豆主要种植品种有绵豆2号、汾豆17、晋豆19、中黄30、吉林20等。引种试验表明,褐小豆、吉育101、吉林小粒8号、东农690高产且适宜特色芽用大豆[9],中黄39、中黄42、承豆8号、齐黄34、汾豆78、汾豆93、铁豆53等抗性优良丰产性好,在陇东地区有较大的推广潜力。该区域主要推广的大豆栽培技术有全膜微垄沟播种植技术、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秋覆膜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一膜两年用免耕三茬大豆栽培技术和幼龄果园套种大豆栽培技术。

天水陇南地区大豆种植面积约占甘肃省大豆播种总面积的28.1%,其中复种面积占该区大豆总种植面积的80.9%,复种大豆单产800~1 734公斤/公顷。该区夏播品种主要是中黄39、中黄42、陕豆125、铁丰18等。已报导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豫豆10、豫豆22、豫豆25、豫豆26、承豆7号、承豆9号、吉育49、中黄13、中黄35、滨豆95-20、丰豆5号、中黄41、华疆1号、黑河49等品种丰产抗病,适宜在天水陇南地区推广种植[10-11]。主要采用的播种方式有,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或油菜留膜免耕复种大豆、粮油作物全膜多茬(两年两茬、两年三茬、三年三茬)轮作轻简化栽培技术、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技术和全膜微垄沟播栽培技术等[11]。

中部沿黄与河西内陆河流域灌区以春播为主,年大豆种植面积约占甘肃省大豆播种面积7.4%,主要以春播间套种为主,单产900~1650公斤/公顷。目前中部黄灌区种植的主要品种有铁丰8号、冀豆17、中黄30、中黄35、承豆6号、陇黄2号、银豆2号等;河西灌区主要种植品种有晋豆19、中黄30、陇黄1号、陇黄2号等。引种试验表明,铁豆82、晋豆23、垦鉴14、永丰3号、垦丰5号、垦丰6号、早熟18等[12]品种丰产抗倒伏,适宜在沿黄灌区推广。齐黄36、张豆1号、邯14-34、陇黄3号、晋科6号、中作J13162和石788等品种生育期适中且丰产性好,适宜在河西灌区种植[13];沿黄与河西灌区主要采用小麦-大豆、豌豆-大豆、玉米-大豆、早熟马铃薯-大豆、孜然-大豆、籽瓜-大豆等套作栽培技术、幼龄果树行间覆膜间作大豆技术、早熟马铃薯大豆白菜间套作栽培技术、孜然套种糯玉米间毛豆栽培技术等。

3 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

大豆在甘肃省生产受气候条件、作物布局、栽培方式等诸多因素限制。长期以来,由于技术、生产部门对大豆生产及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从技术、资金、科研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缺乏应有的科技支撑能力。

近年来,受市场价格因素制约,玉米产值约17 000元/公顷,而大豆产值仅在9 000元/公顷左右,种植效益低下;大豆种植相应的人工投入成本高,技术措施不够到位,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间套种模式,虽然发展潜力巨大,但由于配套机械缺乏,农业机械应用程度低,推广受限;油菜、冬小麦收后的复种,存在播种质量差、管理粗放等现象,缺苗断垄、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等问题时常发生,以上导致甘肃省大豆产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14-15]。

目前甘肃省大豆生产仍为自由无序的状态,农民信息闭塞,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大豆种植规模小,从购种、播种、田间管理到收获、销售均以户为单位进行,生产成本高。高产优质品种较少,种植的多为自留种,纯度低,抗性差。加工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以制作豆腐、豆浆和鲜食为主,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方面仍未注重大豆,以此很难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开发、购销方面缺乏比较规范的购销加工龙头企业,缺乏名、优、特产品,商品率和市场占有率都很低[16]。

4 生产建议与对策

完善甘肃省大豆种植区划,为品种合理布局和育种方案设计提供支撑。根据目前各主产区的具体生产情况,从生育期、主要生产目标、关键技术等方面入手,研制一套针对性强,且具有操作性的甘肃地区大豆种植区划,为保障甘肃省大豆生产,防灾减灾,优化种植结构,合理品种布局提供支撑。

利用地理优势,建立大豆繁种基地。甘肃省河西灌区、沿黄灌区和陇东旱塬区蒸发量大且地理条件特殊,极大地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和传播范围,是天然且优良的繁种基地,在优良机械化手段的推广和辅助下,可为受气候影响而无法保证种子质量的黄淮海南部及南方大豆地区提供优质的大豆种子[17]。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因此在生产中如何控制劳动力成本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农机农艺结合降本增效已成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项。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模式的作业强度和操作难易程度已成为影响农民种植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技、农艺作业的轻简化,以及与栽培技术模式相配套的小型农机研发和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议继续加强与高产农艺栽培模式相配套的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方面的支持。

《甘肃省关于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工作方案》中提出,将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特色农业和附加值高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大豆优良的饲用价值,以及在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方面的优势,使大豆产业与甘肃省产业发展导向紧密结合。各级行政、技术推广部门都应正确认识到大豆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扩大大豆种植范围和规模。通过培育饲用大豆、耐寒耐旱优良大豆品种,推广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研发适用于特色种植技术的轻简机械,进一步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同时,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创建大豆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和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从整体上提升甘肃省大豆产业的水平和效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