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刘 燕 ,刘 伟,2,姜 妍 ,2,李远明 ,2**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28;2.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 150030)
大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的粮饲兼用作物,大豆产业同时具有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重属性,对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大豆产业链很长、很宽,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优质的植物油,成为中国消费的第一大植物油品种,而且大豆加工还衍生出了大豆饲料业、畜牧水产养殖行业等。新兴大豆深加工与化工、环保、医药卫生保健、纺织服装等相衔接,使得大豆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大豆种植者的收入水平,还影响到整个大豆产业链条上相关主体的利益。“十四五”时期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意义十分重大。全面分析黑龙江省“十三五”大豆生产发展现状和问题,探讨“十四五”时期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的思路,对促进大豆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优质大豆生产区,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在国产大豆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依托优越的生产条件,黑龙江大豆以高蛋白和非转基因为特色,在食品和蛋白饲料消费领域广受欢迎[2]。近年来在一系列产业政策支持下,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2015年大豆种植面积266.1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39.0%;大豆总产量498.8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40.7%。2016年大豆种植面积322.3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42.4%;大豆总产量562.8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41.7%。2017年大豆种植面积373.5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45.3%;大豆总产量689.4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45.6%。2018年大豆种植面积356.8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42.4%;大豆总产量657.8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41.5%。2019年大豆种植面积427.9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45.9%;大豆产量780.8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43.5%。2020年大豆种植面积约483.2万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48.9%;大豆总产量约920.3万吨,占全国大豆总产的47.0%。“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大豆总种植面积为1 963.7万公顷,中国大豆总种植面积为4 347.9万公顷,黑龙江省大豆总种植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5.2%;黑龙江省大豆总产量为3 611.1万吨,中国大豆总产量为8 205.1万吨,黑龙江省大豆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4.0%。可见,黑龙江省“十三五”期间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45%左右[3,4](见图1、2)。
图1 2016—2020年全国及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万公顷)
图2 2016—2020年全国及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万吨)
黑龙江省“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共育成大豆品种280个,其中普通型品种142个,占总育成品种的50.7%;高蛋白品种17个,占总育成品种的6.1%;高油品种50个,占总育成品种的17.8%;特用大豆品种71个,占总育成品种的25.4%;特用大豆包括大粒品种11个,小粒品种22个,鲜食品种10个,黑色品种5个,绿色品种3个,无腥味品种3个,杂交品种3个,耐密植品种5个,宜稀植品种1个,抗病品种8个。适宜第一积温带种植的品种25个,适宜第二积温带种植的品种95个,适宜第三积温带种植的品种60个,适宜第四积温带种植的品种39个,适宜第五积温带种植的品种27个,适宜第六积温带种植的品种34个[5-13]。可以看出“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育成的大豆品种数按从多到少排序为普通型、特用型、高油型和高蛋白型,高蛋白品种只占6.1%;育成的品种按照积温带划分,从高到低排序为第二积温带、第三积温带、第四积温带、第六积温带、第五积温带和第一积温带,适宜第二积温带、第三积温带、第四积温带种植的品种最多。
1.3.1 黑龙江省“十三五”大豆单产情况分析 黑龙江省“十三五”期间大豆平均产量122.2公斤/亩,中国“十三五”期间大豆平均产量125.3公斤/亩,美国“十三五”期间大豆平均产量220公斤/亩左右,巴西“十三五”期间大豆平均产量220公斤/亩左右,阿根廷“十三五”期间大豆平均产量202公斤/亩左右,可见黑龙江省大豆单产处于较低的水平。
1.3.2 黑龙江省“十三五”大豆高产典型分析 尽管黑龙江省大豆平均单产水平相对较低,但在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也创造出了许多高产典型。例如2020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创新团队利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选育的品种合农71,在黑龙江省和平牧场科技示范园区采用粮豆轮作、滴灌补水、优化与平衡施肥、化学调控等技术,在5.2亩攻关田上取得了产量336.2公斤/亩;黑龙江省农科院绥化分院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绥农53在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实现产量272.49公斤/亩;2016年东北农业大学选育的东农豆252在宾县民和乡平均产量达到259.8公斤/亩;2018年黑龙江省农科院大豆所育成的黑农84在友谊农场示范面积600亩,平均产量达到了250.2公斤/亩;黑农87示范面积300亩,产量达到了246.7公斤/亩。以上产量的取得,充分说明黑龙江省大豆单产具有很多的提升空间,只要运用科技手段,深入挖掘品种潜力,提高大豆单产是完全可能的。
“十三五”期间,大豆栽培科技工作者们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修订或制定了东北地区绿色食品大豆生产操作规程;东北地区有机食品大豆生产操作规程;大豆玉米轮作少免耕技术规程;黑龙江省北部大豆小麦轮作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规程;大豆大垄栽培技术规程等,为大豆生产提供了标准化操作规程,有利于大豆生产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当前,国外大多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蛋白组学等新技术开展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生理基础等方面的研究,中国在研究方法上仍多以传统的基于现象的观察和相关的经典分析方法为主,基础理论研究明显落后,制约了大豆研究整体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国外大豆性状遗传改良和品种研发呈现以产量为核心向优质专用、绿色环保、抗病抗逆、资源高效、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的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培育具有优良食味、营养、加工、商品和功能型品质性状的大豆新品种备受重视。为满足农业生产方式变革需求,培育适应机械化和轻简化、适于特定种养与加工方式的新品种成为重要方向。
黑龙江省大豆竞争优势在食用上,要求高蛋白,非转基因,而“十三五”以来,黑龙江省育成大豆品种280个,高蛋白品种仅有17个,很难满足市场对高蛋白品种的需求。
以机械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精准农业技术已在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应用。通过农田信息采集与监测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业装备等系统的有机集成,实现了发达国家大豆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和大数据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大豆大面积生产力水平,在成本控制和产量收益方面极具竞争力。黑龙江省农业智能化机械装备的关键技术仍依赖从国外引进,而且国内设计的信息设备、装置等仍难以配套,开发的机械设备实用性、应用性不高,智能化、精准性和稳定性较差,在大豆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及配置系统等领域面临“卡脖子”问题。
黑龙江省大豆平均产量122公斤/亩左右,较全国低3公斤/亩左右,较美国、巴西低100公斤/亩左右,较阿根廷低80公斤/亩左右;由于黑龙江省大豆单产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大豆主产国,造成黑龙江省大豆国际竞争力弱。
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引领,以政府主导、政策扶持、规模发展为途径,提高黑龙江省大豆产量,保证基本需求实现自给。深入推进大豆企业品牌化,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从而推动黑龙江大豆种植业高质量发展。
3.1.1 发展目标 立足黑龙江大豆种植优势,推进大豆生产与相关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将黑龙江打造成全国范围内大豆产业的育种示范基地、优质原料基地,品种创新中心、模式创新中心。
3.1.2 重点方向 育种示范基地:依托现有大豆良繁基地的科研成果、行业影响力和销售渠道等优势,打造出一批高蛋白、高品质、高产量的系列大豆种子,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把黑龙江打造成大豆育种示范基地。
优质原料基地:坚持轮作制度和保护性耕作制度,优化大豆生产环境;执行产地环境条件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标准、投入品使用标准,提高大豆产品质量;实施品种专用化、产品优质化、产业品牌化战略,打造食品原料基地。
品种创新中心:坚持“品种创新”能够突破“卡脖子”问题的理念,利用特色基因资源,加快培育突破性大豆新品种,为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基地提供科技支撑,打造大豆品种创新中心。
模式创新中心:发展“龙头企业+农户”、“保险+期货+订单农业”等模式,创新组织模式;打造智慧农业,创新生产模式;引进苏宁易购、京东、阿里等建设“产地直供”、“产地直发”电商基地,创新销售模式;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发展,创新业态模式。
3.2.1 创新大豆育种技术,加快培育重大新品种 针对黑龙江省缺乏高蛋白等食用型大豆品种,应该创新并集成分子标记、转基因、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建立高效的育种技术体系。创制骨干育种新材料,培育环境友好(抗病虫、抗除草剂等)、资源高效(水、养分、光等)、优质和高附加值专用,以及适宜机械化生产方式大豆新品种,重点培育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
3.2.2 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提高大豆的单产水平 目前环境因素仍然是影响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但是大豆高产、优质与环境因子间的互作关系仍不清晰。因此,系统深入地解析大豆优质、高产与环境互作的生物学基础,明确大豆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机制及关键参数指标,进而研究大豆产量性状、品质性状与主要环境因子间的协调机制,最终构建大豆优质丰产关键栽培和调控措施,达到提高大豆单产水平的目的。
3.2.3 实行农业生产托管,扩大大豆种植的规模 随着现代农业深入推进,多元化服务组织蓬勃兴起,农业生产托管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可以为农户提供从种到管、从技术服务到农资供应等全程“保姆式”服务,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粗放经营等问题。大豆的生产属于土地密集型的,大豆的种植面积达到一定的规模才可以节约管理成本和生产成本,才有利于促进大豆产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农村部表示,2020年中央财政投入45亿元,在29个省区市开展农业生产托管项目,推动农业生产托管加速发展。
3.2.4 发展智慧农业,加快大豆机械化智能化栽培技术研究步伐 中国农业生产方式正在向“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机械化、标准化”转变。这种转变要求将传统作物栽培理论技术与全程机械化、精确化技术进行融合,建立高度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下的精确生产技术体系。要针对大豆关键生产环节(耕作、播种、中耕、收获等)的工程技术和实用高效成套技术装备进行智能组装,应用信息感知、智能检测、大数据、智能设计等理论和方法,以适应中国农业生产复杂开放工况环境的智能化农业装备为研究对象,形成土壤、作物、环境及机器参数大数据,着力推进“互联网+农机”发展和“互联网+农机管理服务”应用,打造一体式“智慧农机”大平台,加快推进大豆栽培的“机器换人”步伐。
3.2.5 加强品牌战略,推进大豆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调优农产品结构、调精品质结构、调强产业结构,跟上消费需求升级的节拍,促进农产品供给侧走向高端化、品牌化、差异化,引领我省大豆生产高质量发展。
根据大豆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以及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需求,须围绕中高端品牌产品的生产,研究构建大豆生产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从生产基地条件、新品种布局,到秸秆还田、精细耕整地、精量播种、肥水管理、绿色防控、机械收获、烘干、储藏、精深加工与转化等环节形成一系列的生产标准,延伸大豆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建成覆盖全产业的技术体系。同时,各地应发挥自身优势,探索本地大豆优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体系,制定品(名)牌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