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DCE-MRI联合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时间:2024-08-31

徐文杰

(河南科技大学临床医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 洛阳 471000)

临床中,肝脏占位性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它在临床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对患者的健康危害十分突出。临床对肝脏占位性疾病的准确诊断,以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制定和应用,在促进患者预后改善方面具有十分积极作用和意义。其中,DWI作为一种功能学检查常用技术,它在临床检查中应用能够实现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能力的检测[1],从而起到较好的疾病诊断价值作用,而DCE-MRI则是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检查,以对患者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进行较好呈现,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支持。下文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例,对DCE-MRI联合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为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2.4±4.6)岁。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病理学检查显示:肝血管瘤患者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29例,肝脏转移瘤患者39例。所选取患者均同意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存在造影剂过敏以及具有其他肿瘤疾病的患者;排除既往接受介入治疗或化疗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临床中对所有患者均进行DCE-MRI与DWI扫描检查,检查前指导患者进行禁食准备6h以上,并且所有检查操作均由两名具有丰富临床检验的副主任级别以上的专业医师进行操作,以确保对患者检查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首先,在对患者的DCE-MRI检查中,检查使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的1.5T超导型MR扫描仪,检查采用8通道相控阵体部线圈,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实施扫描检查过程中,嘱咐患者采用胸式呼吸,然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T1W、T2W轴位扫描检查,其中,T1W扫描检查的参数设置为TR 150ms,TE为2.0ms;T2W扫描检查的参数设置则为TR8000ms,TE为90ms。完成上述扫描检查后,采用高压注射器对患者的肘前静脉进行浓度为0.5mol/L的GD-DTPA对比剂注射,注入剂量控制为0.2mmol/kg,注射流速为3~4ml/s,同时进行20ml的生理盐水注入,然后采用AVA技术对患者进行MCE-MR扫描检查,扫描检查的参数设置为:TR 2.52ms,扫描层厚为7mm,TE1.16ms,扫描层间距设置为3.5mm,按照上述参数标准进行连续扫描检查10次,扫描时间约为2min,以确保对患者扫描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其次,在对患者的DWI扫描检查中,检查使用仪器为美国GE公司的1.5T型核磁共振扫描仪,扫描检查方法为按照T1WI、T2WI轴位扫描与冠状位FIESTA、轴位DWI-EPI的扫描检查顺序进行依次操作;此外,对患者的扫描检查过程中,对FSE T1加权成像扫描检查的具体参数设置为:扫描检查视野控制为380×380mm,TR 500ms,TE 13ms;T2加权成像扫描检查的参数设置为:TR 600ms,TE 110ms;T2加权成像+脂肪抑制技术扫描检查中采用多方位成像扫描检查方法,其中,对扫描检查的层间距设置为0.3mm,扫描视野设定为380×380mm,扫描层厚设置为3mm,扫描矩阵采用256×256。

对患者进行上述扫描检查过程中,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值测量,以患者病变范围内的最大感兴趣区为主要测量范围,测量过程中注意对病变周围以及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和辨别的血管影、囊变、肝管等部位进行有效避开,通过将病变范围内最大感兴趣设定于患者病变的实质部位进行测量分析,并注意对相同层面的同一位置进行有效测量后实现不同的b值图像处理,以获取多次测量平均值,将其作为最终测量值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

1.3 观察分析指标

对上述患者中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类型的患者表观弥散程度值进行测量对比,同时对DCE-MRI与DWI联合诊断与各方法单独诊断的准确率进行有效对比,以评价其在患者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作用。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病变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对比

对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表观弥散系数值进行观测对比显示,肝血管瘤患者的ADC值为(1.89±0.42)×10-3mm2·s-1,肝转移瘤患者的ADC值为(0.95±0.36)×10-3mm2·s-1,原发性肝癌患者的ADC值为(0.74±0.37)×10-3mm2·s-1,各组患者的ADC值行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肝血管瘤患者的ADC值明显高于肝转移瘤与原发性肝癌患者(t=14.096,P<0.05)。

2.2 DCE-MRI联合DWI的诊断结果分析

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对DCE-MRI与DWI联合检查以及各方法单一检查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准确率进行观察对比显示,其中,DCE-MRI与DWI联合进行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为88.0%,而DCE-MRI检查的准确率为64.0%,DWI单纯检查的准确率为68.0%。不同检查方法的检查诊断准确率对比,联合检查明显高于单一检查诊断的准确率(χ2=12.486,P<0.05)。

3 讨论

临床中,肝脏占位性病变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其恶性病症比率相对较高,且由于患者发病隐匿性较高,容易出现病灶转移等[2],导致患者的临床死亡率也比较高,危害十分突出。因此,临床中采用合理的方法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及早检查与准确判断,以通过临床具有针对性的合理干预方案制定和治疗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预后效果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超声与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已经逐渐不能适应现阶段的临床检查与诊断需求[3],在这种情况下,随着MRI检查在临床中越来越应用,由于其进行机体软组织病变检查与诊断的分辨率较高,且临床检查与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因此十分受欢迎。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0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采用DCE-MRI与DWI联合检查方法进行诊断,结果显示采用DCE-MRI联合DWI进行患者疾病诊断准确率为88.0%,明显高于单一方法检查的诊断准确率(P<0.05);此外,对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ADC(表观弥散系数值)进行对比显示,肝血管瘤明显高于肝转移瘤与原发性肝癌(P<0.05)。由此可见,DCE-MRI联合DWI进行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而且能够对不同情况的肝脏占位性病变弥散程度进行明确。这是由于DCE-MRI技术是临床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以及肿瘤检查具有突出优势的一种方法,在临床检查应用中十分受临床医师与患者的认可,而DWI检查在临床应用中能够通过对水分子微观运动的观察和分析,对机体组织结构的病理与生理特点进行判断,从而实现机体组织细胞形态的有效区分[4],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和支持。为此,临床在进行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检查与诊断中,采用DCE-MRI联合DWI进行检查和判断,能够促进患者疾病的临床检查诊断准确率提升。

总之,DCE-MRI联合DWI进行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