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时间:2024-08-31

李进锋 黄 国 张伟波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急诊科 佛山 528000)

上消化道出血,以面色苍白、血压降低、头晕、黑便、呕血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急诊科常见急重症。作为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极高[1]。传统液体复苏方法,容易引起酸中毒等情况,使得抢救成功率降低。限制性液体复苏以控制液体输注速度为前提,将血压控制在较低水平,寻找复苏平衡点以快速止血,在血流灌注恢复的同时,避免机体环境受到过量输注液体的感扰[2]。研究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特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1例。对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54.13±7.56)岁;出血量1100~1600mL,平均出血量(1325.35±107.57)mL。试验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5.79±6.45)岁;出血量1180~1670mL,平均出血量(1394.27±103.47)mL。确保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给予禁食、吸氧、止血,同时静脉泵注生长抑素、兰索拉唑。给予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性液体复苏:早期行足量、快速的补液,尽可能使患者收缩压>85mmHg。给予试验组患者行限制性液体复苏:控制静脉泵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尽可能使患者平均动脉压保持在65mmHg左右,待彻底止血后,加快输液速度,恢复血压至正常水平。

1.3 观察指标[3]

(1)临床疗效:治疗1d内血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黑便等症状消失,出血停止无复发为显效;治疗3d内血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黑便等症状基本消失,出血停止无复发为有效;治疗3d后症状无改善,出血未停止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的血压、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3)不良反应: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显著,且试验组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疗效比较[n(%)]

2.2 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血压、凝血酶原时间、输液量、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显著,且试验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相关指标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且试验组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具有高达10%的死亡率,作为其急重并发症,失血性休克具有转移迅速、病情危急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4]。及时补液,使患者机体液体容积得以维持,是临床上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以尽早、大量补液为主张的常规液体复苏,短时间内输注大量液体,使血管扩张,血压升高,凝血因子稀释,从而增加出血量,血氧水平降低,对治疗产生影响[5~6]。而限制性液体复苏是在活动性出血未得到控制时,对液体输注速度及输注量进行控制,降血压维持在较低水平,直至彻底止血的复苏方法。既对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进行维持,又使对机体自身凝血机制的干扰减少,使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有效升高,出血量减少。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疗效明确,可平稳降低血压,减少输液量,住院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所致的失血性休克,疗效明确,可平稳降低血压,可使输液量减少,缩短凝血酶原时间及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