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应激激素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时间:2024-08-31

翟 润 晓

(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妇产科 郑州 450000)

子宫肌瘤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是一种主要由结缔组织与平滑肌组成的良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发于育龄女性群体[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因其创伤性小、精准度高等优点逐渐在子宫肌瘤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正确评估腹腔镜治疗子宫肌瘤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4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的56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开腹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5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7.43±6.28)岁;病灶直径3.2~8.7cm,平均直径(5.40±0.83)cm。对照组年龄24~52岁,平均年龄(38.71±6.46)岁;病灶直径为3.1~9.0cm,平均直径(5.51±0.87)cm。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下一步分析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取仰卧位全麻后,常规铺巾消毒于腹部正中线做入路口,充分暴露盆腔,仔细探查腹腔情况。根据患者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与数量,切除病灶后,常规缝合关腹,术后进行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取膀胱结石位全麻后,于患者脐两端以三孔法置入腹腔镜与套管仔细探查盆腔与子宫肌瘤情况,并建立12 mmHg的二氧化碳气腹。首先于子宫肌瘤周围注射垂体后叶素,而后分离包膜剔除瘤体,采用电凝刀止血至病灶完全剔除,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后缝合包扎等处理,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手术前后取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后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清的CRP(C-反应蛋白)、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IL-8(白细胞介素-8)等炎症因子水平以及SP(P物质)、COR(皮质醇)、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等应激指标水平。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操作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8与CR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IL-6、IL-8与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SP、COR、NE与DA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P、COR、NE与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应激指标比较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于30~50岁女性,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趋势,且趋于年轻化发展[2]。开腹手术虽操作简便,但切口过大、疼痛明显、术后并发症较多。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逐渐引起重视,手术视野清晰,创口较小,出血量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有生育需求患者的最佳选择。研究发现,患者血清中的炎症因子水平可影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释放,调节各组织代谢活性,同时参加免疫应答过程,因此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影响着机体的损伤程度[3]。COR、DA、NE等均是十分常见的应激激素指标,SP是传递疼痛的信号,其水平可以反映患者的应激程度,对于评价患者的整体康复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TNF-α、IL-6、IL-8与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SP、COR、NE与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能明显缓解术后的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有利于患者恢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