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探讨

时间:2024-08-31

张 国 伟

(许昌仁和骨伤医院 许昌 461000)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极其常见的一种腰椎疾病[1],主要症状表现包括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腰痛及下肢一侧放射性疼痛等,给患者带来巨大疾病痛苦,致使生活质量降低。目前,临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主要是采取手术治疗方案。本次研究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间我院所收治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拟采用分组的方式探讨脊柱微创手术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38~72岁,平均年龄(52.81±6.13)岁。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标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痛、腰痛,部分患者有一侧下肢放射疼痛。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活动明显受限,表现为在进行腰部活动时有疼痛加剧现象,而在休息时疼痛现象明显减轻。患者对本次研究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取俯卧位,实施硬膜外麻醉,微微垫高双侧髂嵴使腹部状态保持悬空,例行常规消毒、铺巾等,在后正中部位沿着骨膜向下作切口处理,向外牵引并剥离骶棘肌,使其病变椎间隙充分暴露,切除上位椎板及下位椎板的上下缘部分,扩大黄韧带开窗,用生理盐水进行常规伤口消毒,未伴有出血情况则可放置引流管,最后进行伤口缝合,于术后48h拆除引流管。研究组患者实施腰椎间盘镜下切除术,患者体位及麻醉方式与以上趋同,取患者病变间隙棘突0.5~1.0cm处进行穿刺定位,铺巾并进行常规消毒,采用导针刺入穿刺点椎板下缘[2]。按照手术规程安装椎间盘镜及摄像系统,充分暴露患者椎板下缘、关节突内缘、黄韧带、神经根以及硬膜囊[3]。术中需保护好患者的神经根,将后纵韧带与纤维环同时切除,清洗与消毒伤口,并在伤口完全止血后进行缝合。术后24h拆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进行观察记录,术后并发症观察指标主要为:伤口出血、创口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依据国家医学会制定的手术疗效标准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更短,且术中出血量明显更低(P<0.05),见表1。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住院时间(d)对照组4058.71±9.6292.16±17.5014.19±2.55研究组4037.34±7.1149.33±14.826.5±1.16t8.179.1816.25P0.010.020.01

2.2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创口出血、创口感染、静脉血栓形成等不良并发症发生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创口出血创口感染静脉血栓形成总发生率对照组(n=40)5(12.50)2(5.00)1(2.00)8(20.00)研究组(n=40)3(7.50)1(2.50)0(0.00)4(10.00)χ210.25P0.0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医学的一项常见疾病[4]。腰椎间体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是连接椎间盘及周围韧带组织,在外力等因素的影响极易突发腰椎间盘突出疾病。在传统的治疗过程中,临床通常会采用全切开暴露术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治疗,该项手术的成功率比较高,但创伤也较大,出血量多,容易破坏脊柱的稳定性,且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给患者疾病恢复带来不利影响。随着医疗技术、光纤技术及显微摄像系统的快速发展,椎间盘镜下切除术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技术在临床得到了推广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5]。椎间盘镜下切除术在患者皮肤所做的切口只有1.6cm左右,直接插入工作通道穿越肌肉及筋膜,直至韧带与椎板,从而彻底避开了神经根及血管,并在摄像系统的支持下,能够通过监视器更为清晰的显示手术位置,相较于传统的开放式手术,可更加有效地对神经根及硬膜囊进行识别与保护,切除病变髓核等各项操作的精准性也更高,使得患者的手术时间与恢复时间大大缩短。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更优(P<0.05),表明脊椎微创手术用于治疗腰间盘突出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脊椎微创手术用于治疗腰间盘突出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可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加快患者疾病恢复,临床可积极推广使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