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卡泊芬净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

时间:2024-08-31

段 杏 华

(广东省惠阳三和医院重症医学科 惠州 516211)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性感染近几年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对患者的治疗造成障碍,也是引发死亡的危险因素。近几年临床治疗中光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加之重症患者需要进行静脉营养支持等侵入性操作,使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发率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临床对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主要采用咪唑类、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其临床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同时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但是由于重症患者身体状况较差,耐受性较差,所以治疗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临床对药物的深入研究,卡泊芬净在抗真菌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卡泊芬净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将2015年~2017年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48例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现将研究资料整理并作如下的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2015年~2017年收治的侵袭性真菌感染48例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每组24例。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9.18±5.02)岁;重症肺炎11例,重度脑损伤4例,大面积脑梗死7例,其他2例。对照组患者男14例,女10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9.18±5.02)岁;重症肺炎10例,重度脑损伤5例,大面积脑梗死8例,其他1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病例基本情况进行比较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筛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为重症患者;患者均经相关检查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及家属知情且同意。

排除标准:患者治疗前有严重真菌感染。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伊曲康进行治疗,药物使用剂量:第1天和第2天,200mg伊曲康唑注射液,每天2次;第3天,200mg伊曲康唑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用药2周后停止静脉滴注,采用口服伊曲康胶囊,使用剂量:200mg伊曲康唑,每天2次;当患者症状、血液、体液等真菌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停止用药。

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卡泊芬净治疗,使用剂量:第1天70mg卡泊芬净静脉滴注,每天1次;第2天起50mg卡泊芬净静脉滴注,每天1次;当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后改为伏立康口服,第1d口服800 mg,1 次/d,第2d起口服400 mg,当患者症状、血液、体液等真菌培养及影像学检查显示正常,停止用药。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1.5 判定标准

患者经治疗后,真菌感染实验检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体征恢复正常,判定为痊愈;患者经治疗后,患者真菌感染实验检测基本正常,无需进一步巩固治疗,判定为显效;患者经治疗后,实验室监测、体征等有改善但不显著,判定为进步;患者经治疗后无改善甚至加重,判定为无效。

1.6 统计学方法

本次数据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又总有效率为83.33%(40/24),较比对照组62.5%(15/24)的治疗有效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组别例数痊愈显效进步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241064420(83.33%)对照组24465915(62.5%)P值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4/24),较比对照组29.17%(7/24)的发生率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低钾血症发热头痛肝酶指标升高总发生率(%)观察组2411114(16.67%)对照组2412227(29.17%)P值P<0.05

3 讨论

侵袭性真菌病会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低下,若不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由于我国抗生素药物广泛应用,使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呈自增模式,由于初期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症状不明显,且重症患者基础疾病较严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身体的免疫力较低,同时治疗过程中会进行创伤性、侵入性治疗,大大增加了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机率。

目前临床侵袭性真菌重症临床的死亡率较高,这主要是重症患者常合并多器官发生功能障碍,所以临床治疗的难度较高。目前临床对于侵袭性真菌感染主要采用棘白菌素类、抗菌三唑类、多烯类。其中三唑类药物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种类,主要由于耐药率比较高;而多烯类药物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两性霉素B 与脂质体对患者也会造成较大的不良反应,而重症患者需要考虑耐受性。本次研究中使用的氟康唑是通过对真菌细胞膜麦角醇的生物合成以及细胞色素P450催化的羟化反应进行有效的抑制作用,从而破坏真菌细胞的完整性而起到抗真菌作用不同;而观察组患者使用的卡泊芬净属于非竞争性的β-(1,3)-D-葡聚糖合酶抑制剂,葡聚糖合酶是由FKS1和FKS2基因共同编码而成,卡泊芬净通过对这2 种基因的作用发挥其对葡聚糖合酶的抑制作用,使真菌细胞壁合成受阻而产生独特的抗菌作用。同时相关研究也指出,卡泊芬净在临床针对侵袭性真菌的治疗与两性霉素B的效果基本差不多,但是不良反应少;卡泊芬净属棘白菌素类的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对真菌细胞壁的葡聚糖合成产生抑制,而达到抗真菌的活性作用,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所以卡泊芬净对人体毒性较弱。从体内外的实验结果看,卡泊芬净对非白念珠菌、白念珠菌、曲霉菌、卡氏肺孢菌等菌种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其与多烯类、唑类没有交叉耐药现象,与念珠菌的分离株也没有天然的耐药现象。

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采用卡泊芬净治疗的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