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病理制片质量控制中PDCA的应用价值分析

时间:2024-08-31

黄希帆 周伟新 郭 健 吴雁凌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 深圳 518112)

病理制片为病理科基本操作之一,其质量好坏直接对病理诊断质量、医生诊断及治疗产生影响,因此保障制片质量准确无误成为科室工作人员需要重视的问题[1]。我科每个月的质量检查中偶有切片裂隙、皱折、刀痕、胶液外溢以及气泡等发生,因此在2018年7月科室在质量控制中采用PDCA持续改进质量,取得显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科室研究小组先经病理技术自检当天切片质量,后经病理诊断的科室质控员复查制片质量。调取本科室2018年1月~2018年6月、2018年7月~2018年12月病理制片,分别为5278张、5975张,进行建档、分析及统计记录。

1.2 方法

PDCA循环管理模式如下:(1)制定计划(P)。成立PDCA质量控制小组,小组成员查阅病理科病理制片资料,并结合文献、科室工作实际共同探讨存在的问题,制定计划。制定明确病理切片制片技术标准操作规范、染色切片质量评分分级标准及基本标准,并参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2]制定质量控制规范。明确PDCA质量改进预期目标、时间计划等,所有人员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操作,并制定严格的晋级制度、责任制、定期交班制以及技术制片岗位轮转;严格规范试验安全措施,保证标本安全、危化试剂安全、人员操作安全、水电空气安全、消防安全等。科主任全面负责制度执行,集中管理切片申请单及不合格标本,做好充分的前期工作。(2)组织实施(D)。明确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及计划目标后,科主任组织病理技术员外出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培训等,工作人员在收取标本时严格按照送检标本收取审验制度、操作流程进行审验,包括申请单、标本瓶签上患者的姓名、编号是否一致、项目填写是否完整等,并标注标本离体时间、固定时间等,对于不合格标本退回并做好记录。取材时,微小组织、临床提示高度疑癌、恶性肿瘤送检组织以及存在安全隐患、医疗纠纷患者的病理组织需特殊标记。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脱水、组织包埋;在进行切片时依照组织判断最佳厚度,如脂肪组织为5μm、淋巴结组织为2~3μm等。切片染色封片由全自动染色封片工作站进行,在1h内完成,出片前,技术组先自检。(3)检查(C)。质量管理小组成员每周检查质控指标记录表,每个月定期统计病理切片优良率,按照《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病理学分册》[3]进行质量评定,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4)处理(A)。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汇总上个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进一步规范病理切片制片流程,完善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

1.3 观察指标

观察PDCA实施前、后制片时间、报告发出时间,并对实施前、后病理制片质量进行评价,分为甲级(优)、乙级(良)、丙级(合格)、丁级(不合格)。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制片时间、报告发出时间比较

实施前,制片时间、报告发出总时间为5d;实施后,制片时间、报告发出总时间为3~4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71.575、t2=46.019,P1=0.000、P2=0.000)。

2.2 实施前、后病理制片质量比较

实施前,病理制片优良率为95%;实施后,病理制片优良率为99%。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病理制片质量比较[n(%)]

时间(n)优良合格不合格优良率实施前(5278)2012(38.12)3033(57.46)214(4.06)19(0.36)5045(95.58)实施后(5975)2930(49.04)3016(50.47)29(0.49)0(0)5946(99.51)χ2190.259P0.000

3 讨论

病理制片检查及诊断在临床使用广泛,为众多疾病诊断的金标准[4~5],因此提高病理标本制片质量控制尤为重要。病理切片制作流程包括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和贴片、染色和封片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即会对制片质量产生影响[6]。在行PDCA管理前,我科室制片质量优良率仅有95.58%,分析认为与以下几点有关:(1)人员方面:我科室技术人员工作任务繁重,因此出现个别工作人员进入岗位后,未接受相关培训,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不一;(2)设备方面:在行PDCA管理时,发现我科室现有设备中,近20%设备已经超过设定使用年限,且其中小部分设备未定期检修、校验,严重影响制片质量;(3)未制定严格的规范:如脱水机的程序设计不合理;酒精的浓度和浸泡时间影响组织的软硬度;蜡块冷冻时间、切片的均匀用力;试剂配制和更换不统一、染色程序设定不规范等;(4)缺乏严格的质控标准:科室未制定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因此工作人员在制片时依照主观经验进行操作,制片质量得不到保证,切片返工造成制片延长及后续诊断报告延迟。因此采取积极手段提高病理实验室管理水平、制片质量尤为重要。

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在循环理论基础上开展的质量管理活动,在学校、医院管理及临床管理等多领域广泛使用[7~8]。科室在病理制片管理中采用PDCA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经验管理方式,将终末质量控制转向环节质量控制。PDCA循环管理要求科室全体工作人员参与管理、强化每个管理环节的管理工作,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主动按照“标准操作规范”执行,使切片制作流程更加规范[9]。在实施PDCA管理后,我科室病理制片质量提高、报告发出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表明通过PDCA管理能够优化整个病理切片流程。在切片制片过程中,个人经验、人为主观因素等均可对制片质量产生影响,如脱水、包埋、切片、贴片时,外源组织交叉污染的问题需足够重视,而通过PDCA中的计划、执行、检查及处理循环,可对上一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纳入下个环节质量控制计划,在工作中深入源头巡查问题,从细节上防止该问题的发生。每个月定期开会总结上一阶段质控结果,并共同探讨质量改进的方法、再次整改、实施,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经过半年的PDCA管理后,病理制片质量优良率达到99.51%(P<0.05),由此可见,通过完善操作流程、细化操作步骤、质量制定、控制以及定期复检制度等,能够提高病理制片质量。在此次质量持续改进中,仍然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如小标本的切片冷冻时间过长造成部分组织龟裂,小部分大组织脱水不佳现象,虽然这些问题并不影响切片的诊断质量,然而仍需进一步改进。

总之,在病理制片质量控制中采用PDCA管理方法,对切片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