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摆轮原理与人才识别

时间:2024-08-31

□ 田 军

一、导语

在信息碎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挑战、新课题。其中,如何进行人才识别,摆到了一个突出位置。

人才识别,简称识人,是指对人的认识、辨别、归类、定性的过程。然而,“画人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句话体现了识人的操作难度;“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这句话体现了识人的耗时长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客观、公平、科学地对人才进行识别,淘汰庸才,重用人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简单、巧妙地识别人才,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一个心结,也是一种期盼。

人才识别有多条渠道、多种方法,“摆轮原理”则可作为人才识别的一种特殊工具。

二、摆轮原理是什么

摆轮,是指钓鱼海竿或放风筝的绕线轮(外轮盘式),用手指拨动摆轮旋转,待其加速到一定程度后,可发现摆轮转动空间内出现“环影”(一种美观的光环影子),且“环影”朝着摆轮运动相反的方向转动。

反方向转动的“环影”不仅美观,而且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摆轮实际转动方向上的误导。依据“摆轮原理”或现象,可尝试建立人才识别的管理模型。

所谓管理模型,是指用实物、图像(图表)、场景、固有理论来通俗地表达某个管理主题,体现内在规律性的一种工具模型(或理论)。[1]摆轮原理就是用实物(摆轮)和场景(摆轮转动出现的环影)来表达“人才识别”这一主题,体现“摆轮转动”与“人才识别”之间内在规律的一种自创管理模型。

摆轮原理由“摆轮假象原理”和“摆轮加速原理”两部分内容构成,形成了一种简明、直观、深刻的内容体系。

三、摆轮原理在人才识别中的运用

运用摆轮原理进行人才识别,可从“摆轮假象原理”和“摆轮加速原理”两个方面进行。

(一)运用摆轮假象原理进行人才识别

摆轮假象原理,是根据“环影”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的假象,对事物进行重新识别和判断。摆轮假象原理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一是摆轮加速到一定程度后,最早看到的“环影”转动方向与摆轮实际转动方向是相反的,造成转动方向的假象;二是摆轮加速转动产生环影后,似乎速度放缓变慢,实际转速并没有降低,造成转动速度的假象。根据这两种假象,在人才识别中巧妙加以运用,能收到一些拨云见日、客观可期的效果。

1.在人员招聘中识别各类假象,对应聘者进行全面考察

受到“第一假象”(摆轮转动方向假象)的启发,在人员的招聘面试中,要摘掉应聘者的一些面具,识别各类假象。

在职场中,许多人戴着“面具”参加应聘面试,尽量将自己的劣势隐藏起来,将自己的优势展示出来,没有展现“真实的自我”,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名面试官,如果没有“摆轮转动方向假象”的意识,被应聘者的面具所迷惑(尤其是职业操守等方面的硬伤),就没有为单位把好入门关,造成今后工作被动甚至出现重大损失。

一些应聘者的真实情况往往与面试中所观察和表述的不一样:看似忠厚朴实的,或许心机重重;看似顾全大局的,或许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看似专业对口,或许另有隐情等。

识别各类假象有多种方法,这里介绍“结构式场景面试”和“职场六面识人法”两种方法,便于更全面、更真实地对应聘者进行考察和识别。

(1)采用结构式场景面试,有针对性地对应聘者进行考察和识别

应聘者的“面试表现”往往与“平时表现”不一致,呈现各种假象。结构式场景面试,就是按照本单位的用人标准和不同岗位的特殊要求,提前设定若干个场景,有针对性地观察应聘者的“平时表现”。比如,有意在桌面(或地面)放置纸屑或凌乱茶杯,观察是否有人将它们整理归位;有意在表格填写中漏出破绽,观察是否有人提出更正;有意拖延面试时间,观察是否有人耐不住性子;扮做应聘者与其他应聘人员发泄不满,观察发言者的表现等。

结构式场景面试与其他面试比较起来,操作简单,方向明确,见效较快。在场景设计时,要注意两个环节:一是要对考察要件和考察方式进行反复推敲、做到自然、合理;二是要充分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避免被动、唐突,特别要注意合法、合理,尊重应聘者。

(2)采用职场六面识人法,全面深入地对应聘者进行考察和识别

职场六面识人法,是根据六个元素组成的六面体,在职场中识别人才的一种立体方法。这六个元素分别是:职业操守、职业技能、理念吻合、成功失败、人生梦想、现实情况。[2]

在面试时,面试官要通过各种方式(结构式面试、非结构式面试等),系统考察应聘者在六个元素方面与本单位用人标准之间的吻合度、差距量,排除假象,得出真实、全面、深刻的结论。

元素1.职业操守

职业操守是职场员工从事职业活动的道德基准和行为底线。试想,一个贪图钱财、见利忘义、出卖公司机密的人,怎么能让他(她)进入到单位工作。一些单位为了突击完成任务,弥补岗位空缺,只重视技能、业绩的考察,忽视了对职业操守的考察,教训十分惨痛。

考察职业操守,不仅在面试中进行,还需在入职前的尽职调查、入职后的试用期、转正后进行持续考察。但在面试时把这个元素放在第一位,进行烧脑谋划,十分必要。一些单位采用“PKT考核”中的“关键事件法”来考察员工的职业操守。如假扮供货人员给公司采购人员回扣,假扮陌生人员向研发人员打探项目机密等。

元素2.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职业化的基本要求,是求职者的基本筹码。在面试时,主要考察应聘者三方面内容:第一,是否具备应聘岗位要求的基本技能(专业深度、熟练程度等);第二,应聘者的学习能力(工作实践中学习、业余时间充电等);第三,在企业中要明确:企业不是学校,企业是“战场”。在“战场”上,只有真本事才能杀伤“敌人”,保住“性命”。因此,对于职业技能严重欠缺且学习力弱的人,不能录用。

元素3.理念吻合

在面试中,要重点考察应聘者的个人理念(价值观等)与企业理念是否吻合。比如,有人对开会非常反感,有人认为“工作时间之外不能安排工作”,有人认为“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等等,对于这些人员的录用要特别谨慎。实践多次证明,如果应聘者与企业理念(使命、价值观、文化氛围、做事风格等)差距较大,则不宜录用。

元素4.成功失败

在面试中,要了解应聘者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最成功(或自豪)的事情”和“最失败(或糟糕)的事情”这两件事情,这是一种识别假象的有效方法。一般来说,应聘者在这个时候会敞开心扉(有时神采飞扬,有时暗自落泪)。这样就可以找到正负两级,了解更多真实情况,同时也为成就员工的抱负、弥补员工的缺憾打下了基础。

元素5.人生梦想

梦想是一种目标,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永久性牵挂。在面试中,要与应聘者较深入探讨“人生梦想”这个主题,了解应聘者梦想的产生缘由、实现路径、最大困惑等等。通过深入探讨以及一些信息沟通(信息交流、查看朋友圈等),排除一定的假象,洞察应聘者内心的“永久性牵挂”,为人才识别提供颇有价值的素材。

元素6.现实情况

了解应聘者的现实情况(目前状况、当前的真实想法等),是“职场六面识人法”的关键,也是人才识别的核心基础。之所以将它(现实情况)称为关键,一是因为它对于判断应聘者的求职动机和求职意向提供了强力依据;二是它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为今后的人员管理提供了具体目标和方法。

2.在人员管理中运用减速假象,检验职业品格

受到“第二假象”(摆轮转动速度假象)的启发,在人员管理中,可运用、制造一定假象,检验员工的职业品格。

关于品格,有许多定义和理解。品格是无人在场时,你的所作所为。[3]一名员工的职业品格可以理解为:没有领导在场时,他(她)的所作所为。 职业品格是每个员工的造血细胞,是一个团队的生命本钱。那么,怎样检验员工的职业品格呢?

检验职业品格有多种方法,其中之一是“时间过滤法”。

比如,一个单位新招聘了四位部门经理。四位部门经理入职后,单位没有给他们安排任何工作,也没有主动联系他们。一周之后,单位的HRM(人力资源部经理)把四个人集中到一起,让每个人对一周内工作(一周之内干了什么)进行述职。

听完四位部门经理述职(并验收工作成果)之后,这位HRM将四位部门经理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并同时宣布:这一周重点考察的是,员工在没有安排工作情况下的工作表现。

A类一人(搜集各类信息,提供了有价值的部门工作纲要和工作步骤),立即上岗;

B类二人(查阅部分资料,有大致的工作设想),延缓一周上岗,进行培训;

C类一人(工作基本没做,一直处于等待状态),进行辞退处理,立即办理。

这种做法实际是依据“摆轮转动速度假象”的场景,采用了“时间过滤法”。

摆轮加速转动产生环影后,似乎速度放缓变慢,实际转速并没有降低,造成转动速度的假象。因此可以引申为:员工在工作中以为领导很忙(或者其他原因),顾不上自己,不关心自己,可以放松对自己要求,产生了麻痹、等待、侥幸、误解、埋怨等心理和行为。事实上,这是一种“减速假象”。

时间过滤法,是以“摆轮减速假象”为基础,故意在一定时间内忘却(不去打扰)特定人员,进行观察和跟踪后立即表态,过滤(淘汰)人员的一种特殊方法。

在上述案例中,这位HRM采用时间过滤法,故意“忘却”四位部门经理,一周之后用结果来检验四位员工的职业品格,即没有领导在场(没有安排工作)的所作所为,对不同表现的员工采取了分类措施,是运用“摆轮减速假象”的一个很好例证。

时间过滤法操作简单,时间和空间相对充足,在一定条件下使用效果明显。但在具体运用时,要充分考虑三项因素:一是要保证工作任务不受影响;二是要考虑工资成本问题;三是被考察人员的理解程度,可能会发生中途退出(离职等)等情况。

(二)运用摆轮加速原理进行人才识别

摆轮只有在“手指不断加速拨动”的前提下,才能看到“环影”现象。摆轮加速原理是分析“加速”元素对摆轮转动的影响、作用、启示的一种思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可通过“数量加速”和“质量加速”两种方式进行人才识别,实现优胜劣汰。

“数量加速”是在数量方面(时间、速度、频率等)的不断提速,如加快工作节奏、缩短时间周期等、变化更加频繁等;“质量加速”是在质量方面(内容、要求、难度等)的不断加速,如工作要求更加严格、工作标准不断提高、工作难度不断加大等。

1.运用数量加速,进行人才识别

在实战中,有意加快工作节奏、增大负荷、增大变化频率是考察员工的一种特殊手段。在工作不断加速运转和变化中,各种员工会暴露出理念、技能、素养等方面的差距,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以某IT集团公司为例,一批新员工入职后,人力资源部张经理安排新员工帮助其他部门搬家。大家刚把办公桌搬到三楼,就听到张经理喊道:“把办公桌再搬回来,这个办公桌放在二楼。”大家刚把办公桌搬到二楼楼道,又听见张经理喊道:“把办公桌搬回三楼”,于是大家又搬回三楼……一张办公桌,来回搬了多次。于是,有的员工辞职了,认为这家企业的管理太随意了,一点不正规,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张经理这样做的理由是:他们是一家信息技术公司,市场瞬息万变,工作内容变化非常频繁。故意安排这批新员工如此折腾,就是考察他(她)们应对变化的能力,如果这点变化都不能接受,就不要在这家IT公司工作了。

张经理的做法或许并不妥当,但由此联想到 VUCA (乌卡)时代的理念,联想到易变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的特征。现在是信息化、碎片化、生态化的时代,各种变化复杂加剧,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市场如此,单位如此,人员更是如此。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要跟上时代潮流,不断适应变化、设计变化、享受变化。

2.运用质量加速,进行人才识别

在实战中,有意提高工作标准、工作严格要求是考察员工的另一种特殊手段。在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工作质量更加挑剔的时候,各类员工能暴露出理念、心态、技能、素养等方面的差距,据此进行人才识别,优胜劣汰。

场景一:A经理花费3个多月时间进行产品市场调研,认真起草、修改并提交调研报告,被主管领导(CMO)三次无情退回。如果你是A经理,你会怎么想?

场景二:B员工同时接到二位主管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且二位领导安排的工作内容彼此矛盾,B员工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你是B员工,如何处理这种事情?

场景一和场景二在实战中会时常遇到,如果共同深入探讨,可能涉及假设条件、行为动机、环境因素、工作标准、管理能级等因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呈现多种观点和答案。但在实战中,“提高工作标准”和“加大工作难度”可能是一种“摆轮质量加速”的人才识别方式。

3.工作不断加速,定能创造奇迹

拨动摆轮并不停地加速,一定能看到神奇的“环影景观”。这个景观是非常罕见、极致美观、无以伦比的,它是一种景观奇迹。这是“加速”带来的神奇收获。运用到人才识别当中,能创造二个维度的奇迹。

(1)加速,能创造慧眼识别人才的伯乐奇迹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识别人才的伯乐并不多见。通过“摆轮不断加速能产生环影”的场景提示,一些人力资源工作者树立了牢固的信念:不断尝试,不断加速,一定能创造慧眼识人的奇迹,做一个真正的“职场伯乐”,证明自己,成就他人。

(2)加速,能让员工自己识别自己,创造个人和团队最大绩效的奇迹

加速工作,是对人的生理、心理、品格、技能等极限的挑战,能让员工“自己了解自己”“自己识别自己”。能挖掘个人最大潜力,创造个人最佳业绩,发挥团队最大效能,与团队成员一起为单位创造最大价值。这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目标,也是真正的“人力资源”。

四、结语

人才识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窗口,是真正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金库钥匙。运用“摆轮原理”这一“管理模型”工具进行人才识别,是一种战略性和战术性的尝试。在战术层面,期望通过“摆轮假象原理”和“摆轮加速原理”两项内容,解除一些实战困惑,指导人才识别的具体操作;在战略层面,“树立管理模型意识”和“运用管理模型工具”,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摆轮原理除应用于人才识别之外,还可以拓展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模块(人才战略、绩效薪酬、员工关系等);可以拓展到管理,拓展到工作,拓展到生活,拓展到人生。我们可以借此联想、挖掘、补充更多的管理模型因素(实物、图像、场景、固有理论),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战当中。

(田 军 北京海天智业文化有限公司首席咨询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