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郧文聚
(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北京 100035)
国家粮食安全,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持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政治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对非洲国家来说,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则是一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政治安定的起跑线。非洲粮食安全,不仅是非洲人民的福祉所在,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基石,也是全球粮食安全乃至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实现绿色发展的研究前沿。
我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5年,有幸全过程地参加了中国几内亚科巴水稻示范农场的建设,后又组织国内一流非洲研究力量,系统研究了中非农业合作40年的经验教训。20年过去了,至今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陆庭恩教授的点评:非洲落入贫困陷阱、农业持续不前,不是资源问题,要从政治和文化上找原因。也记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文云朝研究员的“金句”:非洲农业资源完全可以养活非洲,并可以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几十位教授专家积极参加我组织实施的中非农业合作研究项目,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为我的研究成果荣幸入选2000年首届“中非合作论坛”嘉宾礼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持续留意观察非洲发展和粮食安全,非洲多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如何通过合理开发利用非洲土地资源,从根本上可持续地解决非洲“饥饿”问题,依然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科学研判非洲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中非命运共同体构建则更是一件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的重大科技创新需求。
南京大学黄贤金教授组织团队就非洲土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完成了《非洲土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这一著作,其不仅回应了我对于非洲这些问题的长期关注,而且也进一步深化对于这些问题的整体性、系统性认知,丰富了中国对非洲土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研究的内容,其成果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土地利用分类标准不一致,构建了与中国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相衔接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由于国际及中国土地利用分类标准的差异,使得中非土地利用比较缺乏依据,据此,该著作融合FAOSTAT与中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提出了与中国分类标准相衔接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并据此挖掘形成了土地利用数据,开展了土地利用分区,为形成支撑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土地利用政策体系打下了科学基础。
(2)基于GEPIC模型评价了非洲粮食安全特征及其国别差异。在分析非洲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基础上,引入GIS系统的新型EPIC模型,构建了融FAO土壤数据、美国国家气候数据、欧洲航天局等数据信息于一体的数据库,评价了非洲主要农作物产量以及营养不良人口、饥饿人口的时空变化,深刻剖析了非洲粮食安全的时空规律。
(3)提出了适合非洲土地利用特征的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揭示了非洲粮食危机的耕地利用问题。探索性地构建了洲际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发现了非洲耕地利用的低效益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分析了非洲耕地利用效益降低的农地边际化现象,所开展的研究,不仅为深入认识非洲土地利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撑,也为探索非洲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策略提供了借鉴。
(1)分析了非洲水土资源配置特征。如同该书所阐述的:“水土资源配置是以水、土壤要素为基础的水、土、气、生等要素综合作用过程及结果”。因此,该书通过分析揭示非洲及其不同区域的水土资源配置特征,尤其是重点阐述非洲水资源、气候变化以及土壤条件与土地利用产出的关系,从而为基于非洲自然资源系统更深刻地理解非洲土地利用特征提供了科学支撑。
(2)测算了非洲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测算是认知非洲粮食安全的基础。针对FAO没有从区域差异视角揭示非洲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性,该书引入迈阿密模型,测算了非洲及不同区域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非洲土地资源承载力可以承载其人口规模并保障其粮食安全,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以及由于其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全球的1/4,从而影响了其粮食生产能力的发挥,从而深刻揭示了其“饥饿”存在的原因。
(3)基于可承载性的区域差异提出了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建议。针对北非雨水资源以及西非、东非等一些国家人均耕地资源有限所导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低下,以及气候条件、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从优化水土资源配置角度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1)较为系统地总结了非洲土地产权改革的做法。独立后,大部分非洲国家探索了多种方式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希望通过增加土地分配的公平性提高农业生产绩效。该书分析了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90年代,非洲开展土地改革的主要方式,包括土地分权管理改革、土地产权明晰化改革、土地市场化改革等方式,及其实施的经济社会背景,从而为认知非洲土地制度改革的国别差异提供了基础。
(2)评价了非洲土地改革的粮食安全效益。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土地改革,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如何?为此,基于全非尺度的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分权化及产权明晰化改革对于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由于不同区域土地制度改革的背景差异,也存在改革效率的差异,例如分权化改革对于非洲南部地区的粮食生产贡献率达到22.9%,而在非洲东部地区则仅为5.9%。
(3)研讨了中国“非洲圈地”特征及其争议。中国在非洲购地仅为全球在非洲购地面积的4.29%,但却拥有32.5%的“土地掠夺”报道。基于对非洲农民及政府、媒体及专家主要意见的分析,该书研究提出了加强援非人员的非洲文化认同、公开非商业机密信息、注重当地民生问题等方面的建议,从而为更积极地引导非洲土地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总之,《非洲土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一书不仅从学术上回答了有关非洲人—地—粮关系的现实问题及其协调,尤其是探讨性地研究了非洲土地制度改革的粮食安全贡献,更重要地还为更深刻地认知非洲土地利用问题、推进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