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杨 静
(南京工程学院体育部,江苏 南京,211167)
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第一条指出“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将个人行为对健康的影响置于重大行动的首要位置,强调自主行为与生活方式对促进健康的关键作用[1]。高校体育社团由学生自发组成、自愿参与并自我管理,是大学生主要的个人体育活动平台。社团活动基于学生自愿、自主锻炼的模式契合健康中国“个人健康管理”的先进理念,大学体育社团能否有效开展并保持活力,关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健康观念的形成。怎样在健康中国理论的指引下充分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自主锻炼积极性并改善学生体质,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切实需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指出,高校应成立不少于20个学生体育社团,定期开展活动[2]。应用型高校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院校,研究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开展状况,对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实践意义。
本文选取江苏省19所应用型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体育社团的会员特征、社团特征与会员参与现状,从社团人际关系、会员交流、组织管理、健康环境与健康水平等维度指标评价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实际情况、评价差异及潜在原因,为该类院校构建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文化活动、实现“第一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每周不低于4次)的比例应超过37%。参与体育运动频率因素可反映体育社团成员的体育活动开展效率,因此,本文选择该指标作为评价应用型高校正常开展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当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社团成员比例不能达到37%时,认为社团无法有效运转,不再从该类社团获取数据;对参与调研的社团,依据“健康中国指数”评价指标,选取人际资源、交流沟通、组织保障、健康环境4个维度评估发展效果。
1.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江苏省19所应用型高校校内体育社团为研究对象,其中,公办本科院校8所,民办本科院校2所,独立院校9所,按照不同年级、区分性别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份,最终筛选出有效问卷882份,有效率为73.5%。
2.研究方法
本文参照健康中国指数“系统化、指标化”的评价方式,将“健康资源、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水平”5个维度指标,结合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运行状况,制定人际资源、交流沟通、组织保障、健康环境4个评价指标及“健康水平”前提指标。其中,前4个指标用于评价社团发展现状、运行环境及人员参与状况;健康水平指标用于判别体育社团正常开展的前提条件,即参与社团活动的频率达到每周4次以上的会员应不低于37%,达到该指标认为社团活动能够正常开展,否则认为无法有效开展。评价量表从人际资源、交流沟通、组织保障、健康环境4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包含与其相关的5个提问项目,如“参与社团获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别人对我的看法影响我动作技术”,等等。提问项目采用利克特5级制量表,从1到5表示认可度逐渐增强,如1表示“很不认可”,2表示“不太认可”,3表示“一般”,4表示“认可”,5表示“非常认可”。各项指标分别加总,得分越高,证明该维度得到其成员的认可度越高,社团开展得越有活力。经计算,各维度得分总计Cronbach’s alpha=0.87,KMO、RMSEA、GFI等检验指标均在可接受数值内,说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结构具有合理性。
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评价过程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参与者个人属性的调查,具体包括性别、年级、学历、持续爱好体育项目的年限等变量,反映体育社团参与者的个人特征。二是对参加体育社团状态的调查,具体包括社团现状及会员参与强度、参与频率、参与社团的心理意愿等,反映个人参与体育社团的实时状态及对社团的融入程度。
初步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评价量表描述统计
表1给出了此次调查的基本数据分布。依据各变量描述统计结果,可大致推断目前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的学生概况。由表1可见,性别分布不均,女生仅占总人数的34.8%,相对总体样本高校女生比例(42.2%)偏低。这说明女生群体对体育社团的参与热情更低,高校体育社团更容易吸引男生积极参与。年级因素选取大学一年级至研究生三年级七个年级跨度,均值较低,表明低年级的参与者较多,标准差接近两年,说明社团成员在各年级分布较为离散,在某一高年级也可能出现人员增加的情况。兴趣年限跨度较大,有些样本不到1年,最长达19年,表明学生加入体育社团的原因可能由于长期的爱好或习练,也可能纯粹因为新鲜;均值和标准差都在4年左右,表明大多数成员有数年的体育习练基础,且各类社团学生体育习练年限相差较大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参与时长与参与频率方面,平均每次1.6 h,每周参与3.5天,时间长度基本正常,但依据健康中国体育锻炼的标准,体育社团的平均参与频率仍然偏低,与每周至少4天的要求尚有差距。参与意愿是衡量学生参加体育社团心态的重要指标,关系社团的心理环境,从得分来看,总体5分,均值接近4分且标准差值较低,反映出多数会员对社团的认可度较高且评价的观点趋于稳定,不会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参与项目基于调研最终分为4类,一是大球运动,包括篮排足等;二是小球运动,包括网羽乒等;三是健身健美,包括路跑健身健美操等;四是休闲技巧,包括滑板毽绳飞镖等。该指标为分类变量,未设统计数值,仅作为评价高校体育社团项目发展广度的参考。
1.性别差异
初步结果显示,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男、女生比例差别较大,表2给出了在4个维度上,男、女生对体育社团评价的差别。
依据表2,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社团人际资源、交流沟通、健康环境3个维度指标的评价均表现出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人际资源方面,女生的评价更高,可能女生在体育社团相对较少,更容易被社团成员接纳,获得更高的人际资源体验;沟通交流和健康环境方面,男生认可度更高。多数体育社团追求更高的技能水平,在探讨运动技巧方面,男生可能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对于以健身为中心的健康环境,也给出了更高的评价。组织保障方面虽然没有表现出不同性别的评分差异,但均给出了较低的分数,大约为评分总值的一半,表明多数会员对社团运作的人员组织及运转的持续能力持怀疑态度,对社团该维度指标信心不足。
表2 不同性别学生对体育社团的评价
2.年级因素
体育社团的开展与年级因素密切相关。一般新生入学会有社团招新,随着年级提高,部分学生会离开社团。加入社团和离开社团的时间节点多处于学年开始或结束,因此,年级差别是考察体育社团组织开展的必要因素。对7个年级分组分别对体育社团发展4个维度实施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年级分组对体育社团发展评价
表3对本科4个年级、研究生3个年级(包括专科3个年级及硕士研究生3个年级,博士研究生因样本稀少且数据有缺失未计入)分别对4个维度指标进行组间方差分析,总体表现出较大差异(F值 3.03,对应p=0.006 2),表明各年级分组对社团发展的评价分歧较大。具体地,在人际资源维度上,不同年级之间评价差异最大(F=4.91,p=0.000 1),这些差异似乎有一定规律,大一至大四评价均值稳步上升,研究生一年级有所下降,但后期阶段依然保持上升趋势,且幅度比本科阶段更大。这说明体育社团的人际资源评价因素具有内在的稳定性,高年级的同学更容易获取更多人际资源,即便进入研究生时略有下降,但后期能保持更高的增长趋势。社团交流沟通方面,虽然整体表现出显著差异(p=0.003 1),各组别之间的评价更趋向起伏态势,大学二年级和研究生二年级得分最低,其他年级相对较高。这一状况可能是入学时彼此生疏,社团活动时相互谦让,社员交流能够保持基本的融洽,一年后逐渐熟悉,但矛盾缺点也会显现,导致交流沟通时出现好感度下降。另外,该维度指标从第二年后都保持上升趋势,说明应用型高校体育环境总体上促进了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组织保障和健康环境因素在各个年级学生之间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单纯的年级增长对这两个维度的指标影响不大。
3.学历差别
在调查样本中,独立学院占有较大比重,研究按照专科、独立学院(包括民办)、普通本科、硕士4个类别进行划分,考察学历因素的作用(表4)。
表4 不同学历学生对体育社团发展的评价
4.兴趣年限
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同学都表达了对各自社团体育项目的强烈兴趣。兴趣能够产生持久的动力,会员对体育的兴趣指标影响着体育社团的可持续发展。样本将兴趣年限界定为不仅喜爱某项运动,且亲自参与这些运动的年数,考察不同兴趣年限的会员对社团各维度的评价,结果见表5。
表5 兴趣年限与体育社团发展评价
如表5所示,兴趣年限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对体育社团发展的4个维度指标评价总体上达到了一般显著性水平(F=2.07,p=0.08)。评价差异最大的是人际资源变量,兴趣年限小于一年的评价最高,表明学生对体育运动刚刚产生兴趣时,人际资源最为活跃,之后不同年限评价呈波动趋势,组间差异显著减少。在人际资源维度,评价大致分为2个级别,一是体育兴趣1年以内的分组,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二是体育兴趣持续多年的分组,给出相对较低的评价。沟通交流维度各分组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1),但评价波动较大,没有明显规律可循,说明体育运动的兴趣产生时间和会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可能没有直接关系。
1.参与动机
体育社团活动离不开体育锻炼,参与动机是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参与动机影响体育运动时间和频率,决定了体育健身的效果。江苏省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有如下几种:“增强体质”占45.8%,“习得技能”占21.5%,“磨炼意志”占19.1%,“促进交流”占10.2%,“调节心理”占3.4%。
2.项目分布
总体来看,当前应用型高校的学生体育社团数量偏低(均值不到15个)。社团项目主要包括三大球、三小球、健身健美与休闲技巧4个类别,其中三大球和三小球社团参与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3.2%,喜爱大球和喜爱小球的学生比例基本均衡。男女生在选择社团项目时有较大区别,男生选择大球居多,女生则较多选小球和健身操。另外,女生选择社团体育项目较多考虑塑造形体(41.5%),男生则几乎不会因为体格形态而选择体育项目(6.7%)。
为弥补管理工作的不足,促进PPP投资型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推动项目有效运行和项目综合效益提升,有必要采取以下完善措施。
3.组织场地
大多高校体育社团开展活动选择校内场地,少数社团活动范围较大(自行车、轮滑、定向运动等),经常选择校外道路或场地。调查显示,多数(超过90%)学生很在意体育社团的场地设施,对问卷提出的场地很充足、较充足、基本满足、不够用与非常缺乏的选择比例分别是15.5%、20.1%、30.5%、20.1%、13.8%。另外,室内项目的场地需求更为紧缺,部分学校室内场地有限,某些场地需要付费,不利于体育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一些室外社团项目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开展限制更少[3]。
4.健身状况
健身锻炼是体育社团开展内容的核心,健身状况反映学生体育活动的微观状态,如健身强度、健身频率、活动时间,等等。江苏省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的学生健身锻炼的强度以中、低强度为主,47.5%的学生选择中强度,32.3%的学生选择低强度,20.2%的学生选择高强度。健身频率反映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在所有调查样本中,只有3.5%的会员平均每周活动少于1次,44.3%的会员平均每周活动1~3次,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周活动4天以上。健康中国将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设定为每周4次以上,以该标准衡量社团参与的频率,不同性别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X2=5.70,0.01
0.05),说明虽然女生参与体育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低于男生(频率差异显著),但只要女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在持续时间及意志力方面与男生区别不大。
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始终以体育活动为中心,体育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么在组织活动中,基于健康中国背景在不同维度上评价社团会员活动状况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后续研究将参考社团会员健身状况,选取健身强度、参与频率、参与意愿3类因素,分析在人际资源、沟通交流、组织保障、健康环境下各维度的评价差异。
1.健身强度
首先考察健身强度因素对体育社团各维度的评价差异。依据体育社团特征不同(人际资源、交流沟通等),处于社团中的学生健身强度可能有所区别,如果社团较多会员推崇高负荷运动,那么有这一爱好的学生可能在相应维度上给出更高评价,而习惯低强度运动的同学可能不太认同,出现意见分歧甚至离团倾向。在问卷中,关于健身强度的提问“您在参与社团活动时更倾向选择哪种健身强度?”提供了5种备选项,分别是“高强度”“中高强度”“中强度”“中低强度”和“低强度”。分析将“中高强度”和“高强度”合并为“高强度”,低强度也同样分类,归并成“高”“中”“低”3种强度,采用方差分析确定均值差及标准误差异(均值差=强度1-强度2,下同)。具体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健身强度会员对体育社团的评价差异
结果表明,不同锻炼强度分组对高校社团的总体评价达到了显著性水平(F=3.34,p=0.036<0.05)。在具体维度差异上,组织保障指标达到了非常高的显著性(p<0.01),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低强度活动组相对中、高强度活动组给出了明显偏低的评价,说明低强度对于社团组织保障环节有显著不满,可能缘于组织者对低强度健身的异议或安全健康保障不到位给予较低评价。虽然其他3个维度指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不同活动强度组别的评价均值差异似乎有一定规律性,即随着习惯运动强度的提升,对社团各维度指标的评价也会提升,表明江苏省应用高校体育社团认可更高强度的体育健身过程,对于坚持一定强度体育活动的会员持有潜在的支持态度。
2.参与频率(次/周)
考察体育社团发展的另一指标是会员体育活动的参与频率[4]。在关于体育运动参与频率的提问中(“您参加学校体育社团的频率是多少?”),将“每周不到1次”“每周1~2次”合并为“低频率”;“每周3~4次”设定为“中频率”;“每周5~6次”“每天都参加”合并为高频率,估算不同参与频率的会员对社团各维度的均值评价差异,结果见表7。
表7 不同参与频率会员对体育社团的评价差异
体育社团的总体评价量表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F=0.29,p=0.7),但人际资源、沟通交流两个维度的均值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1;0.01
3.参与意愿
社团会员的心理状态对体育社团的发展极为重要[5]。参与意愿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前提,评价该因素对社团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必要性。会员的参与意愿具有主观特征,直接提问不一定反映会员的心理状态,而参与意愿强,自然乐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且时间支出和意愿程度大致呈正比例关系,因此,选择“通常参与社团活动的持续时间”作为参与意愿的代理变量。问卷选项设计为连续变量,以15 min为单位,将通常活动时间1 h以内划分为“低意愿组”、1~2 h之间划分为“中意愿组”、2 h以上划分为“高意愿组”,评价会员参与意愿在4个维度指标发展上的差异,结果见表8。
表8 不同参与意愿会员对体育社团的评价差异
不同参与意愿分组对体育社团的总体评价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F=3.34,p=0.036<0.05)。结合统计指标,低参与度与中参与度会员的评价差别不大(标准误0.894),高参与度与中低参与度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总体而言,参与度足够高的会员,对社团的评价也会显著提高,但参与度较低或中等的会员,对社团的总体评价则相对较低。具体维度看,人际资源维度不同分组之间的差异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组织保障维度达到了0.1显著水平。人际资源维度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参与组和中低参与组的差异,高参与意愿给出了更高的评价,中低参与会员则评价均值较低。组织保障维度则更多体现在中、高参与会员之间的评价差异[6]。
1.个人特征与体育社团发展
个人特征是学生的内在属性,共同构成了高校体育社团的基础环境。由于性别比例的差异,女生参加社团活动更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女生体育健身与技能学习。但女生更愿意与同性交流,导致女生与社团会员之间的交流频率要明显低于男生。另外,女生普遍重视健身而忽视技能练习,关于动作技能的探讨交流偏低,可能会不利于技能掌握。随着年级的增长,会员对沟通交流评价“起伏不定”,说明相似的社团环境可能由于不同年级得出完全不同的评价。但是同一学历的人际资源稳定增长也说明学生的心理逐渐成熟,即使沟通交流出现矛盾,但共同维护着社团人际环境,使会员之间关系处于和谐状态。不同学历阶段对社团人际关系评价存在很大差异,总体趋势学历越高评价越低,似乎随着学历增长,个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疏远,即使在体育活动这样互动较多的环境中,每个人更趋向独处。专科学历的人际关系和沟通交流均取得较高的分值,在体育社团取得体质健康和促进交流的最优效果。兴趣时间对社团人际关系的影响呈下降又回升的“U”型趋势,刚刚产生兴趣时容易被社团环境吸引,习练多年足够熟练能够发挥示范及指导作用,都有利于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处于新人和熟练之间的阶段,可能因为过度关注运动技术而被其他成员忽略。
2.社团特征及成因
参加社团的动机有多种,但“增强体质”的选择比例最大。大学体育教学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多年的理论教学及测试实践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活动的主要价值就是强健体魄,这也与健康中国预防疾病的主旨相符。“磨炼意志”的选择比例接近20%,与“习得技能”接近,注重体育活动拼搏内涵的学生大量增加。技能区分高低,但意志只源于主观感受,说明学生在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时,不再受限于追求有难度、有技巧的动作,更在乎内心的磨练体验。社团体育项目具有明显的性别偏向,男生偏好大球,这些项目对抗激烈,获胜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女生爱好对抗性低的项目,能够强健身心、陶冶情操。追求的运动美感也有所不同,男生追求力量与速度的美,女生更偏爱形体与气质的美。社团的活动场地虽然少有充足,但大多学生能够克服,有着包容的心态,硬件条件的缺少并不影响会员的积极健身和快乐参与。
3.参与状态对体育社团发展的影响
前期较多研究成果表明,参与体育活动是改善健康和调节心理的重要方式。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可以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团结,社团活动的团队精神和互助协作是健康中国开展爱国运动,倡导健康生活的重要体现。会员运动强度体现社团的风格和取向,一般认为,中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构建轻松的人际氛围,但数据分析显示: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会员在活动强度上更认可中高强度。这一现状与前期较多成果不尽相同,但结合年龄阶段和性别特征也能得到有力的解释——应用型高校社团学生很重视体育锻炼的效果。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还可以从参加频率和参与意愿两个方面体现。参加频率和社团沟通交流呈正相关,对社团成员的友好相处和体育技能的学习提升显著有利;不同参与意愿对社团各维度的评价比较接近,评价指标的差异虽有达到显著水平,但F值不大,说明在参与心态方面,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各维度建设较为均衡,能够兼顾各类参与意愿的学生。
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总体表现出性别分布不均、低年级参与者较多、成员各年级分布离散的特征。参与社团活动的成员,体育基础差距较大,对体育产生兴趣并参加活动的年限跨度接近20年。依据健康中国战略体育运动要求,社团成员体育活动时长基本达到要求,但参与频率仍然偏低。从个人参与意愿考察社团心理环境,总体认可度较高且会员评价观点稳定,社团成员总体心态良好。
基于健康中国指数构建体育社团发展评价指标,不同的个人特征,评价结果存在显著差异。区分性别来看,女生更容易获得更高的人际资源体验;男生之间更容易建立沟通交流;女生对健康环境的要求更高;所有成员都认为社团组织保障有待提升。从年级因素看,人际资源评价具有内在稳定性,高年级的同学更容易获取更多人际资源;在交流沟通方面,不同年级之间的评价具有不确定性。从学历角度看,无论人际资源还是沟通交流,专科学生相对其他学历均具有优势。
进一步考察会员参与状态对社团各维度的影响,健身强度及参与意愿在总体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在健身强度方面,低强度分组相对中、高强度分组在社团组织保障环节给予了明显偏低的评价,应用型高校体育社团相对认可中高强度的体育活动。参与频率方面,不同活动频率的会员对社团的总体评价趋于平稳,在人际资源维度分歧较大,偶尔参与的会员其人际资源更具优势;沟通交流维度表现相反,活动频率更高的同学,沟通交流频率更高。参与意愿方面,参与度高的会员,对社团的评价也显著提高,但参与度不足会员,对社团的总体评价较低;人际资源维度差异主要体现在高参与组和中低参与组的差异,高参与意愿给出了更高的评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