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31
文 | 王磊
《云游》 2020[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于是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云游》涵盖了短篇小说、散文、信件等体裁形式,跨越了历史、神话、现代生活、医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等内容,由上百个散章拼贴而成。如果只是随意浏览的话,会让人产生结构混乱的观感。也正因此,此书英译本的出版才会历经坎坷。
这种看似散乱的结构,是由托卡尔丘克独特的“星群式碎片写作”的创作观念决定的。各个章节互不相关,如同星子散布,但共存于一个星系,形散而神聚,如书中所言:“星群组合,而非定序排列,蕴含了真相”。阅读本书的过程便是探秘的过程。当然,此探秘绝非类型小说中的发现真相,后者多以悬念吸引读者,在作者的引导下,真相在结尾揭开,真相往往只有确凿的一个。类型小说初看时给人以新奇感,再次翻阅则很难再让读者产生兴趣。《云游》的探秘则截然不同,探秘的真相与读者的主动选择息息相关,在《云游》里,一切都是流动的,没有什么是确凿的真相。
小说的封面是把握本书的一把钥匙,暗示了本书的两条主题线:一是旅行心理学,二是人体解剖学。
“旅行心理学”讲述了各类新奇的旅行故事,集中描写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电子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的新生事物。主人公依据一本讲述各种症候群的百科全书指出“症候群的概念非常适合旅行心理学,就像手套与手那般贴合”。现实中的旅行目的地和旅行书、影视剧中描绘的旅行目的地并无相似之处。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人们旅行时对目的地所怀有的朝圣心态和抵达后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心态变化便是“旅行心理”。既然有巨大的心理落差,旅行者却仍然乐此不疲地在路上,这又是何故呢?书中的“旅行心理学:长书短读”道破了答案:“旅行心理学的基础概念之一是渴望,也就是让人移动。有方向的动力,也是唤醒人心深处对于某种事物的渴望。”因此,小说主人公一直在路上,在火车上、旅店里、候机厅、飞机的折叠餐桌上,一直处在“流动”当中。
正如书中所言,“流动的物事总是比静止的好,哪怕,流动会带动出各式各样的风险;相比于恒久不变,改变总是更高尚的”,流动的事物是不稳定的,意味着不能窥知全貌的风险,但对于《云游》而言,论及“全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全貌意味着静止,“静止的物事必将衰变、腐败、化为灰烬”。正因如此,《云游》不提供带有概括性的章节标题目录,让读者身陷“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阅读困境,不能按图索骥。这也是托卡尔丘克选择第二条主题线“人体解剖学”进行开掘的缘由——解剖学意味着对人体“全貌”进行肢解,是与“局部”密切相关的学问。
与解剖学有关的故事,往往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给人一种奇幻性的阅读感受。例如,17世纪弗拉芒的解剖学家、外科医生、作家菲利普·费尔海恩史上确有其人,小说中“阿喀琉斯之腱”“写给截肢的信”两章节,以一种魔幻手法将菲利普·费尔海恩的纪实故事加以神话色彩,思考了肉体与灵魂的均衡关系:“从本质上说,肉身和灵魂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我的疼痛是上帝吗?”连续多个设问句将医生截肢后形而上的痛痒写得具有启迪力量。在这一主题线中,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更像是盲人摸象故事的波兰翻版,只不过在此处,“盲人摸象”中所蕴含的消极意义已被完全抹除了。
由此看来,《云游》绝非“流动着的物事”的体裁大杂烩,而是一座小径分岔的丛林,保留了作家创作思路的原生态,读者踏入丛林即是探秘。小说中出现的“物事”,如“生物标本、人体解剖学、神话(阿喀琉斯等)、历史人物(17 世纪解剖学家费尔海恩、肖邦)、旅行心理学(我的每一次朝圣之旅都会走向另一些朝圣者)、新技术文明景观(航站楼、各类医学博物馆、背包族、手机、互联网、维基百科等)”,一直是纷繁复杂,招引着读者乐此不疲地林中悠游。林中没有一条已被人走出来的大路,每个读者必须按照自己的想法披荆斩棘。读者在《云游》里可以自己决定是走“旅行心理学”左边的路还是“人体解剖学”右边的路,并且在每次碰到似曾相识“物事”的时候,都有拥有自己做决定的自由。据此而言,《云游》有无数种读法,而这种阅读的无限可能性,便是此书能给读者提供的最大乐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